聽見了嗎?我們心裡有一個桃花源,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正在呼喚我們回去,靜下來就會聽見,展開向內的旅程就會見到,那世上最美的風景,正在離自己最近的地方:就在我們心裡。
心的力量,是我們最大的財富;但問題是,我們得把它開採出來,它的豐盛,才能饒益自己、饒益他人。
「世上的書這麼多,但我只讀這一本,」阿姜查尊者指著自己的心!
所以,在「總編雲書房」裡,眾生文化總編輯黃靖雅,想要和大家「談心」,閱讀最重要那本書:我們的心。
一周一次,一次一個主題,分享她讀過、催生過、感動過的心靈好書,和大家一起閱讀人、閱讀生活、閱讀生命,看見心的各種美好,解讀心的各種可能,學習開啟心靈能量的具體方法。
點亮自己的心,就能以心為燈,照亮自己和他人的路。
心光明,一切就光明了,讓我們一起,向書這位最耐煩的老師,學習「點亮自心」的方法!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學佛就是要成佛 有人問達賴喇嘛說:「尊者,野心到底好不好?」 尊者說:「很好啊,因為最大的野心是成佛!」 同樣道理,如果有人問:「完美主義到底好不好?」 一般答案會是:「看狀況!」 但就佛法觀點會說:「很好啊,因為最大的完美主義是成佛!」 生命的圓滿狀態是成佛,佛性裡有完美的慈悲、智慧和利他的能力,當佛性、那完美的成佛潛能,經由修行而完全現前,那就是生命最大的完美主義。 坦白說,世間法的完美主義有點令人怕怕,為了變動而虛幻的高標,折磨自己也折磨別人;但修行上的完美主義還挺有膽識的,如果有人想做一個「最大的完美主義者」,下定決心修行到成佛,真是個勇者,我們只能趕緊隨喜,看看能不能「有為者亦若是」,也大方說:「對啊,學佛就是要成佛!」 好想知道更多?且聽「總編雲書房」中,「奇想小編」聖文老師怎麼問,靖雅老師怎麼分享這件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從成熟到承擔,佛弟子的「大人學」 你偶爾會「把幼稚當可愛」,當個無傷大雅的心靈小屁孩嗎? 偶爾還好啦。文學藝術作品中一直很推崇「傾聽心裡的小孩」,要一直保有心中純真的狀態;甚至在佛法的大手印禪修中,都形容要讓心「如兒童般天真」,能敏銳感知但不貼概念標籤。 不管生理年齡幾歲,要讓心裡一直住著一個純淨的小孩;但這和「心靈長不大」是兩件事:有些人心理一直沒「轉大人」,不能抗壓,不想負責,遇到業力成熟只想躺在地上耍賴,更別提為別人受苦和付出。 這對發菩提心,「為利眾生願成佛」的菩薩道佛弟子,顯然不太幽默,一個閉上眼睛假裝看不到、躺在地上耍賴的人,可以稱菩薩嗎? 近年台灣「大人學」成顯學,從文學到影音作品,大家開始正視「大人學」,成熟面對生命的老病死,不迴避包括父母失智或思覺失調等重大困境,在負責任中安定從容,做心靈的大人,活得有擔當、有厚度。 「大人學」最好的態度之一,是孟子所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讓心裡的小孩與大人同在,既純淨,又有擔當。 佛法觀點的大人學,則是「做大丈夫」,丈是「有力量」,夫是「能扶持」,佛陀說:「依四念處而住,即是大丈夫」,能夠「觀身不淨,觀受是苦,觀心無常,觀法無我」而安住,就是大丈夫。 好想知道更多?且聽「總編雲書房」中,「奇想小編」聖文老師怎麼問,靖雅老師怎麼分享這件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隨喜您!」「隨喜您的功德!」 在一些佛法道場裡,常聽到這樣的對話。每當有人聞法、禪修或閉關,或者有人供養、護持或做義工,就會聽到這樣的對話——這到底是什麼意思?說多了、聽久了,「隨喜」會不會變「隨口」,變成「有口無心」的口頭禪? 所以知行合一真的很重要,要知道,也要做到。隨喜,就是隨順做者的善行,因而身語意完全歡喜而能隨順護持。它帶著欣賞和感恩,也自然對治了嫉妒和比較。 佛經記載,心意清淨的完全隨喜,所得的福德,甚至比實際去做的人更大,因為行善之人如果心生傲慢和執以為實,所得的福德就打了大折扣;不像看起來沒做什麼,但在心裡完全隨喜的人,反而得到了百分百的福德。所以說它是「零成本、大福德」的修持也不為過,雖然修行不要有太強的目的性、不要有太強的對價關係,但對初學小白來說,「隨喜修持,CP值真的超高」! 它聽起來簡單,但要做到細微完全卻並不容易,在傳統上,它是「普賢十大願」之一,也是藏傳特別重視的四無量心中「喜無量心」的修持,明就仁波切在開心禪二階「慈悲」,就在教導四無量心的修持,隨喜、感恩、看得見自他的好,這是慈悲修持重要的一環。 好想知道更多?且聽「總編雲書房」中,「奇想小編」聖文老師怎麼問,靖雅老師怎麼分享這件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法王 噶瑪巴:做什麼事,都看著自己的心! 斷捨離,不只發生在衣櫥裡。 它也發生在「花」上,更發生在「心」上。 有些放下,不是不好,而是不適合。 在花道上,有些斷捨離,難斷能斷的,還是極美的。 花道家杜亞威說:面對美,學習決斷和放下,並不容易,但這就是花給她的鍛煉。 「以花為道」三十年以上的亞威,一直試著結合花道和佛法修煉自心,看得見的作品是花,看不見的作品是心,第二個作品好不好,「只有自己和上師知道」,她只能在插花和分享花時,記得「上師卡塔仁波切一直在看著自己」,記得法王 噶瑪巴說的:「做什麼事,都看著自己的心!」 那如何「看著自己的心」,插出「花的力量」?且聽花道家杜亞威老師,在「總編雲書房」中和靖雅老師怎麼分享這件事。 #花道#佛法#修持#池坊#心#安住自心#花的力量#拈花微笑#自利利他#斷捨離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以花為道,安住自心 如果看到佛陀拈花,你會微笑嗎? 看到一朵花,你會看到什麼?美麗脆弱、無常迅速?還是極溫柔、至強大? 花道家杜亞威看到的,是「花的力量」,因為花教她學會放下、決斷、去蕪存菁,柔軟中有一種強大。 自從佛陀傳下「拈花微笑」的典故,花在佛法中就是一個著名的吉祥緣起,但直接以花為道作修持的並不多。 作為法王 噶瑪巴和堪布卡塔仁波切的學生,杜亞威是美國三乘法輪寺(KTD)一位平凡的佛弟子,所做的是以花供佛、令上師歡喜,以禪修讓自心如花綻放,祈願有一天能散發自利利他的香。 但另一方面,她也是一位花道老師,有30年池坊流花道修習經驗,除了在紐約有兩個花道教室,也常常在京都池坊總部和台灣的花道教室飛來飛去,既分享,也學習。 花道就是「以花為道,安住自心」,向花學習溫柔中的強大。實際的修持,就是在一次次插花的修煉中靜心,直觀,在美中體會無常與當下。 至於如何體會花的力量?且聽花道家杜亞威老師,在「總編雲書房」中和靖雅老師怎麼分享這件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