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了嗎?我們心裡有一個桃花源,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正在呼喚我們回去,靜下來就會聽見,展開向內的旅程就會見到,那世上最美的風景,正在離自己最近的地方:就在我們心裡。
心的力量,是我們最大的財富;但問題是,我們得把它開採出來,它的豐盛,才能饒益自己、饒益他人。
「世上的書這麼多,但我只讀這一本,」阿姜查尊者指著自己的心!
所以,在「總編雲書房」裡,眾生文化總編輯黃靖雅,想要和大家「談心」,閱讀最重要那本書:我們的心。
一周一次,一次一個主題,分享她讀過、催生過、感動過的心靈好書,和大家一起閱讀人、閱讀生活、閱讀生命,看見心的各種美好,解讀心的各種可能,學習開啟心靈能量的具體方法。
點亮自己的心,就能以心為燈,照亮自己和他人的路。
心光明,一切就光明了,讓我們一起,向書這位最耐煩的老師,學習「點亮自心」的方法!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預約自由的自己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越來越好,是生命自然的期望,因為一切有情都希望「離苦得樂」。所以,換車、換房子,我們都希望越換越好;生命也一樣,希望一生比一生更好。其實「一生比一生更好」不是夢!佛法的大生命觀點認為,此生結束,不是完結篇,而是「中轉站」,經由累積福德資糧和智慧資糧,就可以一生比一生更好,那叫「增上生」;有一天,你有機會終於來到最好,那叫「決定勝」。所以龍樹菩薩說:「先增上生法,決定勝後起,以得增上生,漸得決定勝。」但我們可能要讓自己生命視野更大一點,所謂「一生比一生更好」,不只是來生更美、更聰明、更富有、更健康長壽這種世間福報;而是在心上可以更慈悲、更智慧、更自由,解脫存款越來越多,有一天就可以達到階段性的直接證悟,成為出離生死的阿羅漢、登地菩薩。經由越來越好的「增上生」,接著就會有機會來到「決定勝」,圓滿證悟成佛。如果現在就想向生命下訂單,訂做更好的自己,有沒有具體可行的方式?有的,那個大秘密,叫〈七佛通誡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好簡單也好難?沒錯!詳情如何?且聽「漢聲電台」主持人許二尹的訪談,眾生文化總編輯靖雅老師的分享。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心底深處起悲時,我見三界諸眾生,如處火宅洪爐中。」~密勒日巴〈決了曲〉修施身法,會修到如尊者所說,對三界受苦有情,自然生起大悲心。因為大悲湧動而觀修布施身體,就會在受供養的有情心中,種下解脫的種子,所以是無上法供養,所以有不可思議大功德——這就是「施身法」的修持原理。所以,連法王噶瑪巴都曾在佛陀成道的聖地菩提迦耶,連續數年帶領閉關,修持這個法王說「我從小最喜歡」的「施身法」。所以,它是藏傳噶舉傳承的三年閉關行者每日必修,一千多天的日子,每天最後一座法,一定是它。因為藉由觀修布施身體,以斷除我執、安住空性、生起大悲,是累積資糧、淨除罪障最迅速的方法之一,想要修持有成就的閉關行者必修。所以,藏傳佛教許多寺院和道場,清明節法會常修施身法,以修法的功德力超薦、除障、祈福。所以,連此刻正在印度新德里舉行「了義海」大手印課程的大司徒仁波切,七年來每一堂課,幾乎都親自唱誦「施身法」中的兩句祈願文作結:「樂時迴向眾生樂,祈願大樂遍虛空 !苦時獨擔眾生苦,祈願輪迴苦海枯!」好想知道更多?且聽「總編雲書房」在這一集「斷我執,是最好的除障」中,「奇想小編」李聖文老師怎麼代大家發問,眾生文化總編輯靖雅老師怎麼分享「施身法」的修行故事。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當你止禪學得很好時,會『明、覺、無著』,像一個孩子。」尊貴的大司徒仁波切,這麼告訴跟他學習大手印的學生們。4月1日愚人節這天,即將在印度首都新德里,舉行長達七年的「了義海大手印」圓滿年課程的仁波切,是當代大手印傳承持有者,大寶法王的親教師之一,明就仁波切的根本上師,這樣一位「上師之師」,要教給學生的止禪智慧,就是「清明,覺知,沒有執著」。這是什麼意思?意思是,止禪學習到位的修行人,心會很清明,而能覺知,但不會執取,不會貼標籤,不當成是「真的」、不當成是「我的」——就像一個孩子走進佛堂,感官和心都是明晰的,什麼都看得清清楚楚,但不會貼上名詞、形容詞的概念標籤,就只是剎那、剎那地安住在根和塵接觸的第一瞬間,那「鮮明無著」的現量經驗中。但大司徒仁波切也說:真正、完全的「明、覺、無著」,是阿羅漢或以上的境界。所以這件事也沒那麼簡單,在「明」之前,要有本事讓散亂浮躁之心平靜下來,這就是需要老實一再練習的止禪基本功,從有所緣,到無所緣,在「明、覺、無著」的基礎上,才會進一步有觀禪洞見實相的智慧。所以4月4日兒童節來臨前夕,我們要向兒童學習禪修竅訣,讓自己不忘初心,讓自己「明、覺、無著」,感官和心都明晰而能覺知,但不執取,不貼概念標籤的,乾乾淨淨,鬆在當下。好想知道更多?且聽「總編雲書房」在這一集「鮮明直接,不貼標籤」中,「奇想小編」李聖文老師怎麼代大家發問,眾生文化總編輯靖雅老師分享從「兒童節」,向兒童學禪修心法。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愚人節快到了,你準備好小小惡作劇,來慶祝這個全球「搞笑一下」的節日嗎?關於「愚」,就像一個「 0」,有無限可能性,開啟的通常是智慧的深思。比如《老子》裡說的:「大成若缺,大巧若拙,大智若愚。」中式生命美學,喜歡「靜水流深」,相信大智慧的人,通常內斂低調,看起來傻傻拙拙的。2005年,賈伯斯在史丹佛大學畢業典禮演講中,也提出和老子相似的觀點,鼓勵即將跨入人生下一階段的孩子們:「求知若渴,大智若愚( Stay Hungry, Stay Foolish!)」,也有人譯作「求知若渴,虛心若愚」。無非提醒畢業生不要自滿,保持開放的「空瓶」心態,學習、事業、人生乃至修行,才不會畫地自限。但「愚」不全是功德,在佛法,它算是佛地魔等級的大麻煩,因為貪嗔癡是輪迴的三條鐵鍊,尤其是愚癡。「十二因緣」第一環就是「無明」,有了無明,生老病死的鐵鍊就旋轉不已,修行人要得到生死自在,關鍵一戰要超越無明愚癡。愚人節幽默小惡搞之餘,最好是趁此發願:「無明愚癡,我們分手吧!」好想知道更多?且聽「總編雲書房」在這一集「無明,我們分手吧」中,「奇想小編」李聖文老師怎麼代大家發問,眾生文化總編輯靖雅老師,怎麼從「愚人節」,談賈伯斯的智慧,和佛法「十二緣起」的逆轉勝。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