總編雲書房

總編雲書房

眾生文化出版社

聽見了嗎?我們心裡有一個桃花源,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正在呼喚我們回去,靜下來就會聽見,展開向內的旅程就會見到,那世上最美的風景,正在離自己最近的地方:就在我們心裡。

心的力量,是我們最大的財富;但問題是,我們得把它開採出來,它的豐盛,才能饒益自己、饒益他人。

「世上的書這麼多,但我只讀這一本,」阿姜查尊者指著自己的心!

所以,在「總編雲書房」裡,眾生文化總編輯黃靖雅,想要和大家「談心」,閱讀最重要那本書:我們的心。

一周一次,一次一個主題,分享她讀過、催生過、感動過的心靈好書,和大家一起閱讀人、閱讀生活、閱讀生命,看見心的各種美好,解讀心的各種可能,學習開啟心靈能量的具體方法。

點亮自己的心,就能以心為燈,照亮自己和他人的路。

心光明,一切就光明了,讓我們一起,向書這位最耐煩的老師,學習「點亮自心」的方法!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All Episodes

當佛陀想念媽媽/「佛陀天降日」的緣起與修持

當佛陀想念媽媽/「佛陀天降日」的緣起與修持

🄴 總編雲書房

11月,有一個善行福德和修持功德都會呈億倍增長的吉祥日,這一天重要到連偉大上師的大事,比如2015年明就仁波切四年半閉關圓滿的出關日,和2023年法王噶瑪巴所選的創古仁波切荼毘日,都選這一天。那是藏曆9月22日,今年西曆11月22日的「佛陀天降日」。這個重要吉祥日的緣起,其實是因為有個孩子想媽媽。所有的孩子都想念媽媽,成為「人天師」的佛陀,也不例外。以世間觀點來看,佛陀福德極圓滿,唯獨「親緣很薄」,和父母、孩子都如此,尤其是佛陀和生身母親摩耶夫人,在世間只有七天緣份。摩耶夫人在依當時習俗回娘家尼泊爾待產的路上,在無憂樹下生下佛陀,七天後就辭世了。多年後,當佛陀成就正等正覺,已經有能力自在去到六道各處,為具緣有情宣說解脫法,在一次結夏安居(長達三個月的僧團夏季閉關)中,佛陀想起早逝的母親,想以佛法供養母親,於是上昇到摩耶夫人往生後所住忉利天。經典記載,同行的還有阿難尊者,因此有了隨行記錄的佛經,讓後世知道佛陀為媽媽說了什麼法。那佛陀為媽媽說的法是什麼?漢傳流傳的是《佛昇忉利天為母說法經》,藏傳流傳的是《阿毘達摩》。同一趟說法之旅中,流傳度更高,但不是為母親說、而是以列席聽講的地藏王菩薩為緣起而說的《地藏王菩薩本願經》。摩耶夫人是個成熟的好學生,一聽佛陀為她說:「身所經處,與苦樂俱;當修涅槃,永離苦樂。」就證得須陀洹果(預流果)。當佛陀在天界上課,地上的人們急了,結夏安居的學生們發覺老師不見了,紛紛打聽,原來是去天上給媽媽開課,就請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上天去請佛回娑婆,有太多苦惱有情還在生死流轉,太需要佛陀的教導。佛陀應尊者祈請,答應回地球,天帝釋提洹因就供養了一座天梯,讓佛陀從天而降。這一天,就是「佛陀天降日」。相傳「佛陀天降日」所有善功德都會呈億倍增長,值得福德資糧永遠不嫌多的我們好好保握。其實更重要的是,記得「佛陀為母說法」的緣起,就像法王噶瑪巴所寫的偈頌:「善思如母眾,難忍無量苦,憶念蒼生情,世世永不離。」願在這一天,以及未來每一天,好好實修,讓自己成熟,直到有能力對曾做過我們媽媽的一切有情,作法供養。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長壽可以靠修持?種長壽因、得長壽果,是業因果的硬道理……/從明就仁波切生日聊聊藏傳長壽法

長壽可以靠修持?種長壽因、得長壽果,是業因果的硬道理……/從明就仁波切生日聊聊藏傳長壽法

🄴 總編雲書房

長壽,可以靠修持嗎?當然可以。這一點,因為奠基於「業因果」的鐵律,所以在佛法世俗諦上,是個硬道理。藏傳相信,長壽的因有內外密三種:一,外因緣:養生保健、生活節制,珍惜人身寶,盡好保養色身的義務。二,內因緣:性情寬和,與人為善,有個會長壽的好個性。三,密因緣:在不可見的過去世「密因緣」上,我們相信佛菩薩的聖言量:長壽是慈悲護生、安忍厚道的果報,過去世若有很多「讓其他生命活下去」的機會和行動,今生就會得到長壽健康的善報。但這次「總編雲書房」為什麼談這話題?因為時節因緣到了11月,全球的明就仁波切學生,都會紛紛舉行仁波切長壽法會,祝仁波切生日快樂,並為仁波切長壽健康、法輪常轉而齊聚一堂做修持。仁波切是1975年誕生,今年49歲,生日是藏曆9月29日,換算今年(2024年)西曆是11月29日,所以可說整個11月都是生日月,學生們可以一路慶祝到月底,仁波切為了滿眾生願、配合學生慶生心願,有時一個月竟會過上三次生日。那到底藏傳慶生都在做什麼?為什麼叫「長壽法會」,而不是生日趴?藏傳老同學都知道,藏族人一般點了蜡燭是不吹熄的,所以首先「在生日蛋糕前許願後,一口氣吹熄蜡燭」的普世共同畫面不會出現,藏人點了蜡燭、許了願,就會好生的把燭光閃爍的蜡燭移到一邊,吹滅了反而不是好緣起。更重要的是,要在這天修法、累積善功德、迴向菩提,也迴向壽星以及世上一切壽星長壽健康,才是生日法會重頭戲,這就是長壽法的修持了。藏傳佛法有著名的「長壽三尊」:長壽佛、白度母、尊勝佛母,明就仁波切的傳承和很多噶舉傳承的上師都是修白度母,所以11月的長壽法會很多是修白度母,但不限於此,也有緣於特殊因緣的其他密續修持。藏傳的確有些法門,如法修持可以得到長壽悉地甚至無死果位,像蓮花生大士在尼泊爾瑪拉蒂卡聖地,證得長壽持明無死果位,就是與女弟子曼達拉娃共修親見長壽佛而成就。好想知道更多?且聽「總編雲書房」,在這一集「長壽可以靠修持?」中……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佛性深處,開出慈悲花/帕秋仁波切《禪定之王》聞思修分享(下)

佛性深處,開出慈悲花/帕秋仁波切《禪定之王》聞思修分享(下)

🄴 總編雲書房

「慈悲」是「他好慘,我可憐他」、「反正我用不上,所以給他」?能悲憫、能分享,是值得隨喜的,但我們不要停在這裡,要讓慈悲升級。自心本性有三個面向「體性空,自性明,大悲無礙」,它們從來都是「三合一」不分離,有了「本質的空」和「自性的明」做沃土,「大悲無礙」就會長成一朵為利他而綻放的花。正因為慈悲,是佛性深處自然綻放的一朵花,它的顏色、形狀和清香,都是為了利他。所以,在有了同理心、能夠「悲憫眾生苦,願意分享身語意」之餘,還要進一步覺知自己的心:當我們生起慈悲心,是不是帶著「我高你低的優越感」?你的慈悲花,是不是沾染了我執的污泥,有很多分別心、排除條款和執以為實?因為慈悲和智慧一直都是雙翼,兩者並行,才能平衡飛行。慈悲要有力量,必須與智慧同行,所以帕秋仁波切在《禪定之王》一書中,詮釋佛說經典《三摩地王經》說:「有力量的慈悲,來自認識到本質的美好。」慈悲無敵。就像佛陀在圓滿正等正覺那一夜,魔軍所有攻擊的刀劍,一碰到佛陀,就變成柔軟的花,因為佛陀正安住在「慈心三摩地」,如此溫柔,如此有力量,能讓一切傷害能量軟化、如花落下。導師佛陀示範的這一課,願我們在一切內外自他的傷害中,都能記得:要如佛一般,安住慈心三摩地,無畏的,讓心中的慈悲如花綻放。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不離覺知,即是禪定/帕秋仁波切《禪定之王》聞思修分享(中)

不離覺知,即是禪定/帕秋仁波切《禪定之王》聞思修分享(中)

🄴 總編雲書房

一杯水混濁了,讓它沈澱下來,就看得清水底到底藏了什麼寶貝;我們的心也一樣,心散亂了,讓它沈靜下來,就看得清心裡到底藏了什麼功德。讓如濁水般散亂的心,沈澱出本有的清明,就能洞見真相,這就是「禪定」。禪定是一把神奇的鎖匙,可以開啟我們心中深埋的寶藏,安定、清明、歡喜、勇氣,都在禪定裡,洞察力、直覺力、預知力也在禪定裡,更重要的是,能讓我們離苦解脫的智慧,也在禪定裡。如果禪定是果,禪修就是因,方法是「一心一境,心境合一」。——先找個所緣境,繫住像斷線的風箏般,在因緣的風中不由自主狂飛亂舞的心,讓心鬆鬆的不離所緣境,回到當下。——再進一步深入,「沒有能觀的心,也沒有所觀的境,也沒有正在禪修這件事」,超越當下,成為禪修本身。——在鬆綁的剎那,沒有禪修那根繫住你的線,也沒有被繫住的心,沒有「能安住」和「所安住」,但有著覺知、有著明,相消融了、界線消融了,自由就在那裡。在自由之前,我們先好好回到當下,回到覺知的基本功。老老實實,不要讓禪修墊招灰塵,先讓屁股和坐墊很熟,熟到能放鬆、能安定、能超越禪修的框架;下了座,回到生活的大河邊,就能不被因緣的急流帶走,能夠心明如鏡,山來照山、水來照水,這就是禪定。這樣,在瑣碎日常裡,即使做一件小事,都能袒露自心莊嚴,不離禪定。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甚深禪定生慧觀/帕秋仁波切《禪定之王》聞思修分享(上)

甚深禪定生慧觀/帕秋仁波切《禪定之王》聞思修分享(上)

🄴 總編雲書房

「你看到、聽到和經歷的一切,都可以成為無有間斷的禪修。」這段話,是大伏藏師秋吉林巴「新伏藏傳承」的當代持有者:帕秋仁波切,在最近得到博客來新書榜第五名的《禪定之王》一書中所說的話,這段話是什麼意思?我們可以怎麼理解它、內化它、運用它,讓它滋養我們的生活和生命?《禪定之王》,是帕秋仁波切對佛說經典《三摩地王經》的精要釋論,也是重點選讀和聞思修心得的分享。《三摩地王經》,漢傳名為《月燈三昧經》,在藏傳的重要性,相當於漢傳的《心經》,噶舉派認為,《三摩地王經》是顯乘經教大手印的根本,大手印教學傳承的來源;噶當派大師也認為,大手印的禪修方式,可以溯源自佛陀所說的《三摩地王經》。對噶舉弟子來說,這部經更是像「大手印的祖傳秘方」,意義重大——因為傳承祖師岡波巴大師,過去世就是月光童子!他在經中扮演「一開始出面發問、最後起立發誓」的關鍵腳色,他在佛前發誓,願在未來的五濁惡世承擔起弘傳大任,因此得到佛陀授記他「未來必將弘揚三摩地王法門,只要佛陀教法存在的一天,這個殊勝的法門就不會消失。」同時具有噶舉和寧瑪傳承的帕秋仁波切,以故事和個人經驗,深入淺出的選讀和詮釋經文,帶學生「從生活裡看到、聽到和經歷的一切」,保持覺知,心境合一,自然進入禪定;再逐步在各個面向深入,希望次第精進之後,有朝一日大家都能安住在佛陀說,能令行者契入圓滿證悟的「大平等三摩地」。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