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喝酒的貓書店

可以喝酒的貓書店

敏感貓室友

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中,深入探討哲學、心理學和社會時事的議題似乎變得越來越稀有。因為讀書會而結緣的好友的我們,正是因為對這些話題的熱愛,決定共同創立一個全新的Podcast平台。這個Podcast不僅僅是一個討論節目,更是一個思想的碰撞和靈感的發源地。

#敏感貓療心理獨立書店掛名贊助播出
IG: sensi_tivecat
合作邀約:私訊敏感貓療心理 臉書或ig粉絲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All Episodes

ep#32//成長就是讓恐懼發生!!!從Netflix電影<<生命清單>>洞悉自我

ep#32//成長就是讓恐懼發生!!!從Netflix電影<<生命清單>>洞悉自我

🄴 可以喝酒的貓書店

本集節目由三位主持人 室長、james 和 卡冊 共同主持,他們以輕鬆的對談方式,深入討論了 Netflix 電影《生命清單》。節目中,他們不僅分享了對電影情節和角色的看法,還探討了電影所反映的關於親情、自我追尋、恐懼與成長等議題。主持人們也從心理學和教育的角度,分析了女主角的行為模式,並探討了溺愛對個人成長的影響。此外,節目還穿插了主持人們的個人經歷和觀點,例如對電影《Yes Man》的喜愛以及參與臨時演員的有趣體驗。重點心得成長發生在秩序邊緣的探索與冒險中,過於遵守常規則難以成長。溺愛是一種攻擊,並非真正的愛,許多人會在不自知的情況下用溺愛來攻擊孩子。受到過度寵愛的人,反而可能更覺得自己是受害者,將關愛視為攻擊。妥協並不能消滅恐懼,逃避只會讓人持續處於恐懼之中。電影《生命清單》並非強調女主角有多好,而是揭露了人沒有完美,每個角色都有缺點的事實。興趣與家人的期望,或是與自己設定的家人的期待之間的選擇,是許多人都會碰到的問題。透過挑戰平常不會做的事情,才能讓人生更有真實感。華人社會更注重父母和世俗的期待,而忽略了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麼。大綱00:00:05《生命清單》電影討論:控制狂前男友、成長背景差異與東西方議題節目開始介紹 Netflix 電影《生命清單》,劇情描述女主角在母親過世後,收到母親留下的生命清單,必須完成清單上的所有事項才能繼承遺產。討論聚焦於女主角的前男友,認為兩人分手的原因在於成長背景和交友環境的差異,導致價值觀不同。其中一位講者以「門不當戶不對」一句話總結,並提到男方無法融入女方親友間的世俗話題。節目進一步探討電影中呈現的議題,認為西方電影著重於追尋自我,而東方社會則更在意父母和世俗的期待,導致個人興趣與現實產生衝突。女主角一直沒有寫過一份屬於自己的清單,暗示著缺乏自我探索。00:07:38對女主角的批判與母親的用心良苦節目繼續討論女主角的性格,認為她過於廢柴,並對劇情中律師無條件幫助女主角感到不滿。有講者指出,女主角一直都在妥協,逃避恐懼。節目轉向探討女主角母親的用意,認為母親是為了幫助女兒找到真正的自我,並隱喻為尋找第二成年期。女主角的嫂嫂一句「不是只有你失去母親」點醒了女主角,反映出女主角強烈的被害者情結,總認為是別人對不起她。節目最後提到,或許幸福就在身邊,只是女主角沒有發現。00:12:27愛的本質:被害者情結與溺愛節目探討一個受到很多愛的人和沒有愛的人,誰更容易讓自己覺得是被害者。有講者認為是受到很多愛的人,因為他們可能將關愛視為攻擊。節目深入分析女主角的童年陰影,認為父母離異導致她一直覺得繼父對她不好,儘管繼父實際上對她很好。節目認同室長的觀點,認為女主角受到萬千寵愛,反而覺得自己是受害者。節目引用教育理論,指出溺愛是一種攻擊,不是真正的愛,並探討為什麼要用溺愛來攻擊小孩。節目認為女主角的母親因為罪惡感而溺愛她。00:17:34電影重點:成長、直面恐懼與追尋熱情節目讚賞室長對電影的深度解析,並指出電影的重點在於成長、直面恐懼、不要逃避,以及追尋熱情。節目引用一段話:「成長就是要發生在秩序邊緣的探索與冒險」,強調要挑戰舒適圈才能成長。節目分享另一段話:「沒有問題的人生,這不是很無趣嗎?」並聯想到電影《Yes Man》,認為該片啟發了講者接受各種可能性。其中一位講者分享了自己去做臨時演員的經驗,認為這是一個有趣的體驗,可以看到劇組的運作方式。講者透露參與演出的男主角是曾少宗,並與派翠克擦身而過。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3b98il2043501yqdoqgdr2t/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31//大哉問~~究竟是老人變壞了還是壞人變老了!!!

ep#31//大哉問~~究竟是老人變壞了還是壞人變老了!!!

🄴 可以喝酒的貓書店

本集節目由室長、james 和 卡冊 共同主持,探討了「到底是老人變壞了,還是壞人變老了?」這個時事議題。他們從三峽的交通意外事件和捷運博愛座讓座爭議出發,討論了網路世代的全民審判現象,以及無罪推定原則的重要性。節目中,主持人分享了對長者行為的觀察,並探討了不同年代的普世價值觀差異,以及個人成長和同理心的重要性。他們也討論了路怒症和廢怒症等情緒問題,強調自覺和正視情緒是改善的開始。最後,他們得出結論,認為壞人變老只是顯露出原本就存在的本性,並呼籲大家培養同理心,為自己的身體負責。~重點心得儘管普遍認為應禮讓年長者,但講者母親即使思想開明,仍舊認為讓座是理所當然,顯示傳統觀念的根深蒂固。~人格面具在安逸時難以辨識,唯有在遭遇挫折或危急關頭時,才能顯現出一個人的真實面目。~缺乏自信與自我價值感的人,會更在意他人評價,並可能透過尋求尊崇來彌補內心的不安。~臺灣社會普遍存在讓座文化,年輕人讓座的心理機制可能源於對長者的體諒,或是對自身未來衰老的焦慮。~每一個世代都有不同的普世價值觀,判斷是非對錯應考慮到時代背景的差異性。~路怒症的產生,是因為駕駛需要高度專注,無暇顧及平時壓抑情緒,導致真實情緒爆發。~獨立思考能力薄弱的人,更容易受到教育與環境的影響。~自覺是改變的開始,正視並接納自身情緒是自我提升的關鍵。~路怒症的本質是情緒失控,將情緒發洩在開車上。大綱00:00:02引言:老人變壞了還是壞人變老了?三峽事件與無罪推定節目開場由主持人提出一個時事議題:「到底是老人變壞了呢?還是壞人變老了?」討論的起因包括三峽的事件以及網路上常見的老人要求年輕人讓博愛座的現象。主持人希望了解這些長者的想法,特別是他們對於博愛座的堅持。接著,james簡述了三峽事件,一位 78 歲的老年人在三峽國小附近開車爆衝,造成傷亡,並引發了關於駕照更新和路權等問題的討論。james 提出「無罪推定」原則,認為在未經審判確定有罪之前,不應將涉事老人視為壞人。00:04:21網路撻伐與人格面具:探討三峽事件老翁的真實面貌節目探討了網路輿論對三峽事件老翁的撻伐,認為在真相未明之前,過早的攻擊可能並不恰當。主持人提到,從側面了解,涉事老翁在親友眼中是個好人,但在開車時會判若兩人。james提出「人格面具」的概念,認為人在危急關頭或對待弱勢群體時,更容易顯露出真實的一面。儘管如此,james仍堅持法律上的無罪推定原則。主持人將捷運上長者的行為與三峽事件聯繫起來,認為他們可能利用弱者的姿態來攻擊他人,並長期戴著「被人尊敬」的面具。00:09:49世代差異與博愛座:文化、教育與尊重節目將討論焦點轉向捷運上的長者行為,認為不同年代的人由於成長背景和教育體制的不同,對於人權和平等的概念可能存在差異。在威權教育下成長的一代,可能更重視階級和輩分,認為長輩理應受到尊重。主持人分享了母親的例子,即使母親思想開明,但仍認為讓座給老人是理所當然的。james 分享了一個冷知識,泰國的博愛座除了老弱婦孺外,也包括和尚,可能代表一種尊敬。00:14:10尊崇的需求與讓座的心理機制節目探討了「怎麼樣的人會非常的需要人家的尊崇?」卡冊 提出,缺乏自信和不清楚自身價值的人,會特別在意別人的看法。討論延伸到讓座行為,認為有些人覺得應該讓座給老人,有些人則認為不一定。卡冊 分享了在日本懷孕時未被讓座的經歷,對比在台灣被視為理所當然的情況。節目分析了年輕人讓座的兩種心理機制:一是體諒老人的辛苦,二是來自自身對衰老的恐懼和不安。00:18:42讓座的多元情境與普世價值的變遷節目討論了讓座的多元情境,例如長輩身體硬朗,反而鼓勵年輕人繼續坐。主持人提到,不應以懷孕與否作為判斷是否讓座的標準。james認為,讓座與教育有關。主持人則認為,長者年輕時的三觀是否正確也很重要。卡冊提出,不同年代有不同的普世價值,難以判斷何者為絕對正確。主持人強調,個人應不斷成長,與時俱進,保持身心健康,不應過度依賴他人讓座。00:23:04同理心與責任:面對不舒服與臺北公車的現況節目呼籲培養同理心,並為自己的身體負責。主持人設想了一個情境:如果年輕人因身體不適坐在博愛座上,卻被老人指責,該如何回應?james表示會解釋自己的情況。主持人認為,遇到不講理的人也無可奈何,但相信台灣的教育體系下好人居多。節目提到,在網路上發酵的事件往往是少數,多數人還是有同理心。主持人提到陽明山花季時文化大學學生搭公車的困境,並描述了臺北公車司機開車風格的轉變,變得更快速和不顧乘客安全。00:27:23壞人變老與情緒管理:路怒症、廢怒症與自覺節目回到最初的問題:「老人變壞了還是壞人變老了?」卡冊 認為是壞人變老,因為一個人的本性只有在逆境或掌握權力時才會顯露出來。主持人認為,涉事老翁平時的人格面具掩蓋了他的真實面目。卡冊 提出「路怒症」的概念,認為駕駛時的專注力讓人難以維持平時偽裝的脾氣。節目進一步探討「廢怒症」,卡冊 認為可能是因為平時壓抑情緒,導致在特定情況下爆發。主持人強調,自覺是改變的開始,應正視自己的情緒,不要逃避。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3b98il2043501yqdoqgdr2t/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30//青少年時期的膽小是很好的自我保護機制~~~

ep#30//青少年時期的膽小是很好的自我保護機制~~~

🄴 可以喝酒的貓書店

本集節目由室長、James 和 卡冊 共同主持,他們以輕鬆對談的方式,深入探討青少年在成長過程中可能面臨的混亂與挑戰。節目中,他們從一個案例出發,討論了網路霸凌、家庭關係、同儕影響等因素如何影響青少年的心理狀態和行為。他們也分享了如何幫助青少年走出困境,包括提供合適的出口、運動、陪伴、傾聽和適時的讚美。此外,他們也提到了父母自身的分離焦慮可能對青少年造成影響,並強調理解和同理青少年在叛逆期的掙扎。最後,他們推薦了劍道運動和心理諮詢作為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的方式。//重點心得網路霸凌受害者可能成為加害者的投射對象,因為他們相對弱勢,加害者認為更容易達成目的。//青少年犯罪不應僅歸咎於家庭,因為孩子有獨立意志,父母已盡力做到該做的樣子。//青少年時期過度沉溺於網路霸凌,可能是因為他們沒有辦法過自己的生活,太在意他人眼光。//父母對子女過度保護,反而可能源於父母自身的分離焦慮,因孩子成長而感到自己不再被需要。//膽小作為一種防衛機制,能保護青少年不越界,避免做出偏差行為。//叛逆期是孩子開始展現自我的階段,應陪伴他們認識情緒,而非用「叛逆期」一概否定。//父母應同理青少年在混沌時期想法,給予合適、合理的出口,而非一味否定或冷漠。//讚美對於青少年建立健康三觀很重要,適時的讚美能幫助他們肯定自我。//運動是青少年宣洩情緒的其中一個方法,但需注意運動可能帶來的暴力行為。//透過與年紀稍長、品行良好的朋友建立關係,能幫助青少年建立正向價值觀。大綱00:00:04傑米犯案動機探討節目一開始,三位主持人室長、James 和 卡冊 針對傑米為何尋找凱蒂(受害者)展開討論。卡冊 認為傑米是想對凱蒂做出某些行為,因為凱蒂曾被拍下照片,容易成為投射對象。James 則認為傑米選擇凱蒂是因為她相對弱勢,更容易達成目的。室長補充,凱蒂曾網路霸凌傑米,這件事在傑米心中留下印記,傑米藉由「解救」凱蒂的行為來掩飾自己的目的,並以刀子作為威嚇或展現男性權威的工具。傑米因自尊受損而防衛,但他沒有將凱蒂視為一個人,而是不好的東西,因此被送入精神病院。最後,卡冊 提問為何傑米如此沉溺於被霸凌的過程及混沌的事件中。00:03:58家庭因素與青少年混沌狀態卡冊針對青少年為何陷入混沌狀態提出疑問,並指出傑米過度在意外貌和網路評價,無法過正常生活。James 提出傑米與父母互動缺乏的可能性,推測家庭中可能存在大男人主義或望子成龍的觀念,缺乏對孩子的讚美。卡冊 補充劇中提及傑米與父母溝通不良,父母甚至不知道他在做什麼。James 認為這與家庭關係脫鉤有關,並非單純的父母行為問題。James 假設若父親持續讚美兒子,情況可能改善,但 卡冊反駁,父母也有自身壓力,難以兼顧孩子的憂愁。室長總結,青少年的三觀比成績重要,並提出若從小重視孩子的價值觀,後續問題會較好處理。卡冊 進一步探討若在叛逆期才發現與孩子脫鉤,該如何補救,以及如何幫助陷入混沌狀態的青少年。James 分享一個朋友的故事,其母親因朋友的行為影響嚴重,採取極端方式(高速公路逼迫溝通)迫使孩子改變,雖然效果顯著,但此方法不可取。00:11:21個性差異與求生/求死本能室長分享自己青少年時期的經歷,因就讀較差的班級,但仍保持良好成績,三觀正確,並未有嚴重叛逆行為,認為自己膽小是避免偏差行為的重要因素。James 和 卡冊都認同膽小是一種防衛機制,是求生本能的展現。卡冊 指出叛逆行為如飆車、吸毒等,是求死本能的表現,並引用佛洛伊德的理論,人同時擁有求生和求死的慾望。施札分享自己曾經歷高速騎乘的驚險經驗,表示自己不喜歡速度感。討論延伸至人們為何尋求死亡,James 和 卡冊 認為是為了解脫,擺脫不滿意的生活。卡冊提出,追求刺激或與死亡相關的活動,也是一種解脫方式。00:17:04影集劇情分析與青少年輔導卡冊 分析影集四集劇情,第一集呈現混沌狀態,第二集展現青少年校園的混亂,第三集探討諮商師與傑米的互動,第四集則指出父母已盡力,孩子仍有獨立意志。卡冊 認為諮商師的行為方式有問題,室長解釋諮商師有結案壓力,並非真正的心理諮商師,而是犯罪心理師,目的是取得傑米的口供和犯案動機。卡冊 認為諮商師的行為方式不合理,室長則認為諮商師利用同理心讓傑米卸下心防。卡冊再次強調如何幫助青少年避免陷入混沌狀態,並表示自己目前沒有好的方法,希望其他主持人分享。卡冊 分享與一位劍道老師的討論,老師分享自己青少年時期想發洩力量,透過搬鐵條和練劍道來宣洩,並未做出偏差行為。00:24:22青少年輔導方法與反思卡冊 分享劍道老師的故事,認為運動可以成為青少年宣洩情緒的途徑,但並非所有方法都適用。James 分享自己國中時期打籃球的經驗,因目睹球場暴力事件而改打排球。卡冊 強調叛逆期是孩子成長的過程,不應以單一詞彙概括所有行為,應學習陪伴孩子認識自身情緒。James 提問一位媽媽的觀點:叛逆期孩子重視朋友,不重視家庭。卡冊 和室長都不認同此觀點,認為應探討背後原因,例如分離焦慮(父母方面)。James 認為應從父母和孩子的角度分別探討問題,並強調陪伴、傾聽和適時讚美對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性。卡冊 指出許多家長不自覺地以否定或冷漠的方式傷害孩子,建議多閱讀相關書籍。最後,卡冊以敏感貓心理諮商作為結尾,並分享一個笑話。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3b98il2043501yqdoqgdr2t/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29//允許家庭關係裡的衝突#混沌少年時!!!一昧壓抑只會帶來更多未竟之事~~~

ep#29//允許家庭關係裡的衝突#混沌少年時!!!一昧壓抑只會帶來更多未竟之事~~~

🄴 可以喝酒的貓書店

這是一個多人共同主持的 Podcast,主持人室長、James 和 卡冊 討論了多個議題,包括兒童出事後父母的責任、原生家庭的影響、心理學派的觀點差異,以及如何處理人際衝突。他們以混沌少年時代的第四集為例,探討父母是否應該為孩子的行為負責,並分享了各自對於親子關係、衝突解決和個人成長的看法。節目中穿插了對心理學理論的討論,以及主持人自身經驗和見解,最後探討了如何幫助他人面對問題,強調傾聽、陪伴和引導的重要性。重點心得@父母不應在孩子面前避免所有衝突,而應示範如何健康地解決紛爭,讓孩子學習人際相處的技巧。@壓抑爭吵會讓孩子學到隱藏不滿,無法學會如何排解紛爭,長遠而言對人際關係有害。@父母在爭吵後應向孩子解釋爭吵的原因及解決方式,讓孩子學習包容和理解。@試圖改變他人通常無效,除非對方意識到需要改變並主動尋求幫助。@幫助他人面對問題的有效方法是傾聽和陪伴,而非直接給予建議或解決方案。@室長的人格特質是善於傾聽,並在謹慎思考後才給予回饋,這種方式能有效幫助他人。@青少年時期對容貌的焦慮是很常見的,父母通常難以完全理解或察覺。@網路及其他 3C 產品對青少年的價值觀有重大影響,可能導致偏差的認知。@傑米對異性的偏頗認知,部分源於網路不健康資訊的影響。@諮商師的重要職責是傾聽並整理來訪者的話語,引導他們走出思考的迴圈。大綱00:00:04育兒觀點與玩笑節目開始由室長、James 和 卡冊介紹自己,並提及「可以喝酒的貓書店」。James 開玩笑地說要幫 卡冊徵婚,條件是 40 歲以上、台客、功能正常,身高 180 公分,並鼓勵有意者在下方留言。卡冊 則評價 James 今天的笑話比較特別。00:02:16父母責任與兒童行為卡冊開始討論「混沌少年時代」的第四集,探討兒童出事時父母應負的責任。節目中提到心理學家不斷強調父母對孩子行為的影響,並討論了不同心理學派的觀點,例如佛洛伊德學派認為過去經歷影響深遠,而行為心理學派則更注重當下行為。卡冊 認為不應將所有責任歸咎於父母,因為孩子有獨立意志。她提到社會上常有「父母要為子女的罪行負責」的聲音,但「混沌少年時代」試圖洗清這種觀點,強調孩子是獨立個體。卡冊提到父母不該在孩子面前吵架,營造虛假的家庭和諧。00:07:35衝突排解與親子關係延續上一段,卡冊 認為父母不應在孩子面前避免衝突,而是應示範如何排解紛爭,讓孩子學習包容和理解。室長補充說,關係中應允許衝突發生,否則問題永遠無法解決。卡冊提到,若父母總是在孩子面前營造和諧的假象,孩子將無法學會如何處理人際關係中的衝突。James 則分享自己會個別與孩子和妻子溝通,避免冷戰。室長強調要學會將心裡的話說出來,並認為父母應理性看待事情,對錯分明,並在犯錯時向孩子道歉,以培養孩子的紳士風度。00:12:54成年後的溝通與自我改變討論轉向當父母已不在或無法理性溝通時,成年人該如何學習溝通技巧。James 認為這取決於個人緣分,因為沒有人能改變另一個人,只有當事人意識到需要改變時才會尋求幫助。他提到台南 HPX 社團,並強調自我改變的重要性,建議透過諮詢、閱讀、進修等方式讓自己更好。卡冊 則提出,當有人尋求幫助時,如何協助他們面對問題和感受。室長認為只能引導,不能強加方法,並強調同理心和適當的批判性。James 建議一起閱讀書籍並討論,共同成長。00:17:45傾聽與陪伴的力量卡冊 稱讚室長一直在做協助他人的事,但室長自己卻沒有意識到。室長表示自己的特質是善於傾聽,並思考如何應對和解決問題,但避免過於鋒利。卡冊 總結室長的方法是傾聽和陪伴,即使不知道該說什麼,也不要勉強。她認為陪伴就是最好的力量,有時不需要多說。室長提到一位諮商師的觀點,認為生命經驗很重要,且有些人尋求幫助只是為了找一個聽得懂他們話的人。00:22:25傑米的案例分析與青少年心理討論回到傑米的案例,室長認為傑米對女性的思維和認知已偏差,並好奇為何原生家庭沒有察覺。室長提到傑米曾問心理師「你覺得我很醜嗎?」,並對心理師的回應感到不滿。James 認為青少年有容貌焦慮很正常,父母可能不會知道或不以為意。卡冊 則認為青少年時期常會過度在意自己的外表,父母可能不理解。室長強調傑米的行為是為了吸引心理師的注意。00:27:55青少年行為與網路影響James 提到自己國中時對身材姣好的英文老師印象深刻,並描述了班上男生挑弄老師的行為。室長認為傑米對男性權威的認知有偏差,卡冊 則認為網路可能造成影響。James 補充說,3C 產品和廣告對小孩的影響也很大,並分享了自己小時候受到壯陽廣告影響的經驗。室長最後提問,傑米為何會去找凱蒂,他的勇氣和理由是什麼。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3b98il2043501yqdoqgdr2t/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28//養出一個殺人犯是誰的責任!!!透過英劇"混沌少年時"看見當代青少年議題~~

ep#28//養出一個殺人犯是誰的責任!!!透過英劇"混沌少年時"看見當代青少年議題~~

🄴 可以喝酒的貓書店

本期節目由 室長、James 和 卡冊 共同主持,他們以 Netflix 的英國劇集《混沌少年時》為主題,探討了劇中涉及的青少年議題,包括親子關係、學校問題,以及更深入的「紅藥丸」與「非自願單身」等概念。節目中,主持人解釋了「紅藥丸」的文化意涵,並引發了關於追求真相與活在虛假世界之間選擇的討論。此外,他們還分析了劇中主角傑米的行為,認為他可能存在心理問題,並探討了網路霸凌、厭女情結對青少年的影響。節目還延伸討論了身教的重要性,以及家庭環境對孩子價值觀形成的影響。重點心得紅藥丸的概念源自電影《駭客任務》,代表看清現實、去除濾鏡的覺醒,即使代價是面對殘酷的真相。工程師思維傾向於選擇藍藥丸,因為他們信奉「如果程式還能運行,就不要去 debug」,避免不必要的風險。非自願單身(incel)社群最初是為單身者提供取暖的平台,但在歐美演變成激進的厭女和仇恨社群,甚至引發暴力事件。傑米這個角色反映了青少年在生理成熟但心理未成熟的情況下,容易從網路獲取偏頗的知識,並產生厭女情結。傑米對心理師展現的「撩妹」行為,可能源自網路上的 PUA(Pick Up Artist)技巧。父母壓抑情緒的行為,可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子女,使他們也傾向於以壓抑的方式處理情緒。孝順更多是來自於身教,如果父母對長輩孝順,子女也會學習這種行為模式。家庭環境不和諧的負面影響較為普遍,僅有少數人能從中警惕並立志反抗,多數人仍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儘管家庭教育重要,但青少年在學校的行為和思想,家庭往往難以完全掌握。解決問題的方式是身教的重要一環,父母以積極的方式解決衝突,能讓子女學習到以理性而非情緒化的方式應對問題。大綱00:00:04節目介紹與紅藥丸概念的引入節目由 室長、James 和 卡冊 主持,介紹了 Netflix 的英國劇集《混沌少年時》,並計劃討論劇中的議題。重點將圍繞青少年相關問題,包括親子關係、青少年議題和學校議題,特別是劇中涉及的紅藥丸和非自願單身(incel)族群。節目首先解釋了「紅藥丸」的概念,源自電影《駭客任務》,意指看清現實、追求真相,即使代價是殘酷的。紅藥丸被衍生為男性自我覺醒文化。00:03:06紅藥丸與藍藥丸的選擇及工程師思維的討論節目成員討論了在假設情境下,會選擇服用紅藥丸還是藍藥丸。有人認為,雖然人們可能傾向於選擇無憂無慮的藍藥丸,但實際上沒有痛苦就無法體會快樂,因此紅藥丸才是真實的選擇。以工程師的思維為例,如果程式可以繼續運行,就不會主動去 debug,這與服用藍藥丸、維持現狀的心態相似。然而,這種逃避現實的方式可能導致不快樂。相反,服用紅藥丸雖然會帶來痛苦,但也能帶來真正的快樂。市長最終選擇了紅藥丸,並解釋說人不可能一直活在快樂的情緒中,需要接受負面情緒,與之好好相處,而不是逃避。00:09:43非自願單身(Incel)的定義與臺灣的幽默應對節目介紹了「非自願單身」(involuntary celibate,incel)的概念,最初是一個渴望戀愛或婚姻但長期無法如願的人們組成的取暖社群。在歐美,這個群體後來轉向仇恨女性、怨對帥哥,甚至對男女進行分級,產生了高度負面的危險色彩,近年來甚至發生了一些暴力事件。節目對比了臺灣對此現象的幽默應對,例如用「哥布林」一詞自嘲找不到女朋友、無法進入戀愛關係,並認為這種自嘲而非攻擊的方式是比較正向的。00:13:07劇中角色傑米的行為分析與網路霸凌的影響節目探討了劇中男主角傑米(Jamie)的行為,認為他可能存在心理問題,偏向躁鬱。儘管傑米的家庭看似沒有問題,但他的行為受到了網路霸凌的影響。傑米在生理上已經成熟,但心理層面還無法駕馭,導致他從網路上獲得的知識產生偏差。節目提到厭女情結,並指出傑米幾乎所有關於女生的想像都來自網路,加上受害者凱蒂(Katie)的 IG 留言刺激,引發了他的自卑感。傑米對權威敏感,且對女生充滿好奇,但不知道如何正確地靠近女生。00:18:21傑米與心理師的互動及家庭教育的潛意識影響節目分析了傑米與心理師的互動,指出他用一些不合年紀的方式挑逗、撩妹,這些行為可能都是從網路上學來的 PUA 技巧。傑米對心理師的情緒和動作非常敏感,並展現出厭女情結,但同時對自己的媽媽和姐姐很好。他將姐姐和媽媽之外的女性概念化、物化,認為自己殺的不是人,而是一個概念。節目認為傑米是衝動殺人,而非謀殺。此外,家庭教育也是一個潛意識的影響因素,傑米的父親是一個壓抑情緒的人,這種壓抑的個性也遺傳給了傑米。00:23:22身教的重要性與影響節目討論了身教的重要性,並探討了身教是否真的有用。室長分享了他與子女的互動,認為身教就是自己的行為沒有走偏,至少在三觀和價值觀上是正確的。他不太重視子女的成績,更重視他們的人際關係和三觀。主持人提出反證法,認為身教不好確實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家暴家庭的孩子情緒反應會比較大。主持人也分享了自己受到母親身教的影響,例如母親的孝順和對人和善的態度。00:29:13孝順的身教與家庭環境的影響節目繼續討論身教,認為孝順這件事很大程度靠身教。如果父母對長輩孝順,孩子也會學習這種行為。節目也提到,壞的身教容易被學習,但也有少數孩子會立志不要跟父母一樣。主持人強調,如果在不 OK 的家庭長大,試圖反抗是非常棒的,因為很多人會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市長認為,父母的責任是營造和樂的家庭,讓孩子看到正常的互動。00:34:06傑米家庭的身教問題與學校教育的連結節目回到劇中,討論傑米家庭是否是不好的身教。室長認為,很多東西來自外面的世界,青少年在學校的行為家裡人可能不知道。現在的家庭如果負責任一點,會與老師保持聯繫,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況。節目最後討論了老師與家長聯繫的方式,以及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在聯繫上的差異。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3b98il2043501yqdoqgdr2t/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