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喝酒的貓書店

可以喝酒的貓書店

敏感貓室友

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中,深入探討哲學、心理學和社會時事的議題似乎變得越來越稀有。因為讀書會而結緣的好友的我們,正是因為對這些話題的熱愛,決定共同創立一個全新的Podcast平台。這個Podcast不僅僅是一個討論節目,更是一個思想的碰撞和靈感的發源地。

#敏感貓療心理獨立書店掛名贊助播出
IG: sensi_tivecat
合作邀約:私訊敏感貓療心理 臉書或ig粉絲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所有集數

ep#24//身處在網路爆炸的世代!!!"看書"能帶給人們的好處究竟是~~~

ep#24//身處在網路爆炸的世代!!!"看書"能帶給人們的好處究竟是~~~

🄴 可以喝酒的貓書店

本集探討了閱讀的益處以及人們閱讀的原因。三位主持人從自身經驗出發,分享了閱讀如何改變他們的人生觀。卡冊分享了他從叛逆到透過閱讀存在主義書籍而獲得療癒的經歷,並認為閱讀幫助他更智慧地面對人生挑戰。室長則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說明閱讀如何幫助建立長期記憶,促進個人成長,並點出 MBTI 的應用與誤解。James 則分享了他因妻子提醒而重新拾起閱讀習慣,並透過閱讀古詩詞與經典書籍,找到自我對話和解決人生問題的方式。 更重要的是,他們深入探討了閱讀書籍與觀看網路文章或 YouTube 解說影片的差異,認為後者雖然方便省時,但容易造成資訊不完整和偏頗,缺乏深度思考的過程。最後,他們延伸討論了設定人生目標的意義與挑戰,以及如何避免因過度追求目標而導致痛苦,並強調過程的重要性以及聆聽自身內心的聲音。重點心得閱讀存在主義書籍幫助一位來賓克服童年叛逆和憤世嫉俗,並從中獲得療癒和自我認同。一位來賓分享,閱讀能提升吵架能力,因為能運用書中知識佐證論點。閱讀心理學書籍,特別是榮格心理學,幫助一位來賓提升自我認知並促進個人成長,而非僅止於短期心靈激勵。與其聽取 YouTube 或網路文章的書評,直接閱讀書籍能獲得更完整和深入的理解,避免資訊被過度簡化或操弄。人們偏好觀看 YouTube 短片而非閱讀書籍,主因是缺乏耐心和習慣了短影音的即時滿足感,這與大腦前腦和後腦運作方式有關。參與讀書會雖能促進討論和思考,但因資訊仍為二手,其學習效果不及直接閱讀書籍。一位來賓分享,閱讀古詩詞能促進自我對話,並產生與古人精神交流的感受,但這需要一定的生命歷練。設定目標雖重要,但若目標設定不當或過度在意結果,反而會造成痛苦,應重視過程中的成長與滿足感。許多人的得失心和痛苦源於追求符合他人期待或社會價值觀的目標,而非真正追尋自身價值。大綱00:00:03節目開場與閱讀益處的提問節目由室長、James 和 卡冊 三位主持人開場,並提出關於閱讀益處的核心問題:「我們人為什麼要看書?看書到底有什麼好處?」 隨後,Carter 提出要更深入探討兒童與成人閱讀的差異,並指出兒童閱讀通常是被動的。00:03:12閱讀如何改變 卡冊 的人生卡冊分享自身經歷,說明他從小愛問問題,常被認為思想奇怪,導致叛逆和憤世嫉俗。接觸心理學和閱讀《巨嬰國》等存在主義書籍後,他感到被理解和療癒,認為閱讀拯救了他的生命,並讓他更有智慧面對人生挫折。他更提到閱讀讓他更有邏輯,在爭論中更有優勢。00:06:35室長的閱讀動機與閱讀方式室長分享他因心理學的學習而愛上閱讀,認為心理學有助於建立長期記憶,促進個人成長。他主要閱讀榮格的心理學著作,並提到 MBTI 人格測驗的應用,強調榮格理論旨在追求人格的完整而非完美。最後,他表達了對許多人排斥閱讀的遺憾。00:10:07閱讀書籍與網路文章/影音的差異主持人探討人們偏好網路文章或 YouTube 解說而非閱讀書籍的原因。James 認為網路文章缺乏完整性,容易摻雜個人偏見;世達則認為這與現代人的耐心不足和短影音盛行有關;最後,主持人總結指出,閱讀書籍需要動用後腦進行深度思考,才能將知識轉化為長期記憶,而網路文章或影音則主要依靠前腦的快速接收,知識容易遺忘。00:17:04James 的閱讀經歷與動機James 分享他的閱讀經歷,從高中時期熱衷閱讀金庸小說和倪匡作品,到大學後因手機和電玩而中斷閱讀,再到後來因妻子提醒而重新開始閱讀。他認為閱讀能增加知識儲備,並提供自我對話的途徑,幫助他解決職場和人際關係問題。他更提到閱讀古詩詞能讓他與古人對話,感受他們的思想和情感。最後,他強調比起網路文章,書籍的資訊更完整、更純粹。00:22:26詩詞閱讀與創作的價值及教育方式的反思主持人討論閱讀詩詞的價值,以及在教育中如何有效地傳授詩詞的意境和情感。 其中,一位主持人分享了透過與劍道老師的對話,學習以簡潔精煉的語言表達思想,避免冗言贅述。 討論延伸到教育方式的反思,指出在孩童時期強迫學習詩詞歌賦,可能無法讓他們理解其意義,只有在人生經歷累積後才能體會其價值,這點與設定目標卻帶來痛苦的議題產生關聯。00:34:16設定目標與人生意義的探討主持人深入探討設定人生目標的意義與價值。討論圍繞著「設定目標是否必要」、「目標與痛苦的關係」、「過程與結果的權衡」等議題展開。 James 認為設定目標能讓人找到人生意義,即使過程痛苦,只要持續前進,過程本身也是美好的。 然而,痛苦也可能源於目標設定的不當,例如過於在意結果或追求他人價值觀而非自身需求。 最後,討論延伸到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克服來自人際關係的壓力。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3b98il2043501yqdoqgdr2t/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23//"進擊的巨人"教會了世界什麼!!!活在當下珍惜眼前~~~

ep#23//"進擊的巨人"教會了世界什麼!!!活在當下珍惜眼前~~~

🄴 可以喝酒的貓書店

本集探討《進擊的巨人》中萊納、艾連等角色的人生選擇與其背後的心理壓力。節目一開始從萊納的經歷切入,分析其因母親的期望而承受巨大壓力,導致其不擇手段追求目標,最終走向崩潰。接著,討論延伸至其他角色,例如艾連,探討其選擇與萊納的相似之處與不同之處。主持人和嘉賓們分享自身成長經歷,並將角色的困境與現實生活中的壓力聯繫起來,例如來自父母的期望或社會的比較。更重要的是,討論深入到角色們的自由意志與心理束縛,以及他們在追求目標過程中所付出的代價。最後,節目總結指出《進擊的巨人》不僅探討戰爭與人性,也深刻反映了人們在追求目標時容易忽略當下幸福,以及過度期待可能帶來的負面影響,呼籲聽眾珍惜眼前,活在當下。重點心得萊納人生的痛苦主要源於母親過高的期望,導致他不擇手段追求成功,最終承受巨大心理壓力甚至崩潰,動畫版對此著墨較少。萊納繼承鎧甲巨人的過程,並非完全不擇手段,而是其兄長為避免其短命而刻意安排的結果。三位講者都曾在成長過程中承受來自父母或他人期望的壓力,並分享了各自的經驗和感受。講者們討論到《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認為其核心在於為自己負責,並能幫助人們擺脫他人期望的束縛。艾連和萊納的行為動機不同,萊納是基於被灌輸的信念而殺戮,艾連則是為了保護故土和朋友。艾連發動地鳴的行為,其動機和結果的複雜性引發了講者們深入的討論,探討他是否預見了最終結果。進擊的巨人最終想傳達的核心訊息是:珍惜當下,因為過度追求未來反而會帶來巨大的壓力和痛苦。講者們認為,進擊的巨人最終章的電影版,透過呈現人類歷史上不斷重複的戰爭循環,突顯了人性的健忘和戰爭的無情。吉克的一句話「生命的每一刻都是為了繁衍而拼命,而死亡與種族滅絕都與繁衍背道而馳,所以產生了恐懼這個懲罰機制」點出了作品中關於生命和死亡的哲學思考。李維選擇拯救阿爾敏而非艾爾文,可能基於艾爾文已完成使命,以及對阿爾敏的感情考量。大綱00:00:05萊納的人生與父母期望節目一開始,三位主持人自我介紹後,開始討論《進擊的巨人》中萊納的人生經歷。James 指出萊納的母親對他寄予厚望,希望他成才,這給萊納帶來巨大的壓力,導致他後續行為的不擇手段。世達則表示自己沒有注意到萊納的痛苦來自母親,Catherine 也肯定了這一點。討論延伸到動畫版和漫畫版對萊納母親期望的著墨程度,以及萊納為了獲得鎧甲巨人而承受的心理壓力。最後,主持人們將話題引向自身經歷,探討自身是否活在父母期望之下,並分享各自的感受和體會。Catherine 表示自己沒有感受到太大的父母期望壓力,而世達則分享了活在父親期望下的痛苦經歷,James 也坦承自己有類似的經歷。00:04:58童年壓力與自我期許世達分享了童年時期活在父親期望下的痛苦經歷,並詢問 James 和 Catherine 的童年經歷。James 表示童年壓力主要來自於九歲之後父親對成績的要求提高,以及與哥哥和堂哥的比較。Catherine 則表示自己沒有感受到太大的父母期望壓力,壓力主要來自於自身。 James 提到自己小時候經常哭泣,而 Catherine 也分享了小時候的壓力一直持續到考慮離婚之前。00:08:34萊納與其他角色的比較及《被討厭的勇氣》Catherine 分享了她小時候的壓力,以及在長大後才找到自己真正喜歡做的事情的經歷。James 認為萊納的人生經歷與 Catherine 的經歷有相似之處,並進一步探討萊納在壓力環境下是否曾崩潰或扭曲。James 強烈推薦《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並分享了閱讀此書後,自己為自己負責的改變。00:11:04萊納與艾連的選擇與目的世達提出萊納與艾連的選擇相似,都是關於牆內與牆外之人的選擇,只是觀點不同。Catherine 則認為萊納是被灌輸牆內人是惡魔的信念而殺害牆內的人,而艾連則是為了保護牆內的人而殺害牆外的人。世達進一步探討艾連的信念轉變,以及他是否預見了未來,確保重要朋友的存活才做出選擇。James 補充說明艾連看到的記憶是片段的,並非完全通透。00:17:05艾連的選擇與自由意志關於艾連是否預見未來,Catherine 認為艾連可能看透未來,並藉由地鳴讓牆外的人認為牆內人是英雄,從而結束戰爭。James 認為艾連可能看到了相對好的結局,並做出犧牲自我的選擇。世達則提出艾連的選擇是否基於他預見到的未來,以及他是否能確保重要朋友的存活。討論延伸到艾連是否擁有自由意志,以及他前期和後期的不同。00:21:02活在當下與過度期待世達提到《進擊的巨人》中關於活在當下、珍惜眼前的重要議題,並以艾連和吉克的回憶為例,說明幸福的簡單與容易被遺忘。 討論延伸到過度期待是否是一種錯誤,以及如何了解自身能力極限的重要性。00:24:36自我覺察與人性主持人們討論到自我覺察的重要性,以及艾連超越自身極限所造成的後果。世達將艾連比喻為烈士,並指出只有理解他的人才會緬懷他。 討論進一步延伸到《進擊的巨人》中關於愛情的描寫,以及戰爭的本質。 世達引用吉克的一段話,點出生命與死亡、繁衍與恐懼的關係。最後,世達提到電影版中關於戰爭與人性的描寫,以及人類的健忘本性。00:30:31戰爭、人性與李維的選擇主持人們討論電影版結尾的彩蛋,以及人類的健忘本性,並將其與台灣目前的社會現況做連結。 James 提及在 YouTube 上聽到的關於台海關係的講解,指出人們容易忘記戰爭的慘烈。 世達引用吉克的台詞,並討論李維選擇拯救阿爾敏而非艾爾文的原因,以及艾爾文已完成使命的可能性。 最後,主持人們討論李維基於感情而非理性做出的選擇。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3b98il2043501yqdoqgdr2t/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22//要活成倖存者還是被害者!!!由你自己做主~~~

ep#22//要活成倖存者還是被害者!!!由你自己做主~~~

🄴 可以喝酒的貓書店

本集探討倖存者偏差與受害者情結的議題。以二次世界大戰中美軍飛機彈孔分析的案例說明倖存者偏差:人們只看到回來的飛機彈孔分佈,忽略了引擎受損而墜毀的飛機,從而得出錯誤結論。 更重要的是,節目延伸討論倖存者偏差在日常生活中的體現,例如人們容易被網路上的成功案例所迷惑,忽略了成功背後的諸多因素。 接著,討論如何避免倖存者偏差,強調收集更全面的數據,不僅要了解成功案例,更要分析失敗案例。 討論進一步深入受害者情結,探討其成因,例如童年經歷的比較、缺乏滿足感、以及被剝削的權利等,並以自身經驗和案例佐證。 最後,節目總結指出,擺脫受害者情結,活得像倖存者,需要自我負責、積極面對人生,並從心靈成長課程或閱讀中獲得啟發。重點心得:>>二次世界大戰中,美國分析受損飛機的彈孔位置以加強防護,卻忽略了未返回飛機的引擎損壞才是主要原因,此案例說明倖存者偏差可能導致錯誤結論。>>成功人士的案例容易造成倖存者偏差,因為我們只看到他們的成功,而忽略了他們經歷的許多失敗與其他因素。>>避免倖存者偏差的方法之一是收集更全面的資料,不僅要了解成功案例,也要了解失敗案例。>>受害者心態可能源於從小被比較、缺乏滿足感,以及長期被剝削、權力被剝奪,導致無法為自己負責。>>心靈成長課程能幫助某些人擺脫受害者心態,但其效果與課程的風格(例如是否激烈)以及個人特質有關。>>克服受害者心態,需要持續自我反思、閱讀和成長,並學習直面恐懼與衝突,而非逃避。>>許多人選擇心靈成長課程尋求改變,但其效果取決於個人是否能將學習到的觀念應用到日常生活中。>>擺脫受害者心態的關鍵在於認清自身價值,並不再過度在意他人的看法,但這是一個極具挑戰性的過程。>>「讓恐懼發生」的概念,有助於打破災難化思維,並更坦然地面對生活中的衝突與挑戰。>>內求與外求是兩種不同的成長方式,心靈成長課程屬於外求,但最終仍需回歸到自身內在的成長。大綱00:00:05倖存者偏差的起源與定義節目開始,三位主持人自我介紹後,開始討論「倖存者偏差」。第二位主持人解釋倖存者偏差的概念,並以二戰時期美國飛機彈孔分析的案例說明倖存者偏差的典故:軍方根據返航飛機彈孔位置加強防護,卻忽略了引擎受損的飛機無法返航的事實,導致錯誤的結論。 接著,第一位主持人提出倖存者偏差在網路成功案例中的應用,提醒聽眾需注意成功背後的隱藏因素,並建議收集更全面的資料,包括成功與失敗案例,才能避免倖存者偏差。最後,第二位主持人總結倖存者偏差的概念,強調要看到自己擁有的,而非沒有的。00:05:07倖存者與受害者心態的比較與成因探討第二位主持人進一步闡述「倖存者」與「受害者」心態的差異:「倖存者」專注於自身優勢,「受害者」則執著於自身缺乏。第一位主持人接著探討人們難以擺脫羨慕他人心態的原因,並認為這與個人經歷和教育有關。第三位主持人提出一個問題:容易陷入受害者情結的人是否與童年被父母比較有關?第二位主持人分享自身經驗,在接手家族工廠的過程中,曾經歷一段時間的受害者心態,擔心他人認為其成功是依靠家庭背景,但透過持續努力和新客戶開發,最終克服了這種心態。第一位主持人則提到「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對其克服受害者心態的影響,強調為自身選擇負責的重要性。00:11:14受害者情結的深層原因分析第二位主持人提出一個極端案例:在公司受欺負卻不離職的人,因為他們享受其中的某些好處。第一位主持人表示理解這種情況,但認為這是一種盲點。第二位主持人進一步分析受害者情結的成因,並引導討論。第三位主持人提出受害者情結與童年經歷、滿足感缺乏的關係,並指出抱怨和討拍是受害者情結的表現,因為他們無法為自己負責,也無法感恩。討論延伸到滿足感的來源,三位主持人最終得出結論:受害者情結的根本原因是缺乏被認同感。00:16:18受害者情結的克服方法與個人經驗分享主持人總結受害者情結源於缺乏被認同感。第一位主持人分享其克服受害者心態的經驗,並提及「被討厭的勇氣」一書的影響。第三位主持人分享其克服受害者心態的經驗,指出「存在主義」思想對其影響巨大,強調為自己負責的重要性。第二位主持人則分享其透過心靈成長課程,以及持續閱讀和自我成長,擺脫受害者心態的過程,並提到「讓恐懼發生」的概念,以及災難化思維往往不會成真的心理學原理。00:20:51心靈成長課程的有效性與不同教學風格的探討第一位主持人提出關於心靈成長課程教學風格的問題,質疑其是否需要如此激烈。第二位主持人解釋不同階段的課程風格差異,第一階段以愛與支持為主,第二階段則較為嚴厲,目的是幫助學員突破舒適圈。第一位主持人補充說明,激烈風格的課程可能與學員的人格特質有關。第二位主持人進一步分析,有些人選擇心靈成長課程作為成長途徑,卻忽略了自身擁有的資源。第一位主持人總結,要從受害者心態轉變為倖存者心態,需要經歷一些事情,並強調自身價值的重要性,以及人際互動中情緒的不可避免性。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3b98il2043501yqdoqgdr2t/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21//你是冒牌者還是紙上談兵!!!自我認同感是關鍵~~

ep#21//你是冒牌者還是紙上談兵!!!自我認同感是關鍵~~

🄴 可以喝酒的貓書店

本集探討了冒牌者症候群和達克效應這兩個心理現象。主持人和嘉賓們首先定義了冒牌者症候群,即即使取得成功,仍持續懷疑自身能力和價值,害怕被揭穿其實只是運氣好。愛因斯坦被舉例說明,即使是如此傑出的科學家,也可能經歷這種感受。接著,討論轉向達克效應,即對某領域了解越少,越容易高估自身能力,反之亦然;一位嘉賓分享了學習泰拳的經驗,印證了達克效應的真實性。更重要的是,討論延伸到冒牌者症候群與自我認同的關係,以及如何建立穩定的自我價值感,避免因成功或失敗而否定自己。嘉賓們分享了自身經驗,並探討了童年經歷和父母認同對其影響。最後,他們總結道,找到內在動機,從內心出發完成目標,並從中獲得成就感,是克服冒牌者症候群和建立自我認同的關鍵。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3b98il2043501yqdoqgdr2t/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20//你是你自己人生的主角嗎!!!

ep#20//你是你自己人生的主角嗎!!!

🄴 可以喝酒的貓書店

你是開始找尋自我的呢?是在高中,大學,開始工作後還是從來沒找尋過.青春期時期會有假想觀眾的獨特思維,簡單來說;你會以為全世界的人都在關注你.聽起來是否有點耳熟.就是要有被討厭的勇氣啦.不過青春期的課題延伸至今的成人世界一樣適用.是不是很有趣.今天就讓貓室友聊給你們聽.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3b98il2043501yqdoqgdr2t/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