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喝酒的貓書店

可以喝酒的貓書店

敏感貓室友

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中,深入探討哲學、心理學和社會時事的議題似乎變得越來越稀有。因為讀書會而結緣的好友的我們,正是因為對這些話題的熱愛,決定共同創立一個全新的Podcast平台。這個Podcast不僅僅是一個討論節目,更是一個思想的碰撞和靈感的發源地。

#敏感貓療心理獨立書店掛名贊助播出
IG: sensi_tivecat
合作邀約:私訊敏感貓療心理 臉書或ig粉絲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エピソード一覧

ep#28//養出一個殺人犯是誰的責任!!!透過英劇"混沌少年時"看見當代青少年議題~~

ep#28//養出一個殺人犯是誰的責任!!!透過英劇"混沌少年時"看見當代青少年議題~~

🄴 可以喝酒的貓書店

本期節目由 室長、James 和 卡冊 共同主持,他們以 Netflix 的英國劇集《混沌少年時》為主題,探討了劇中涉及的青少年議題,包括親子關係、學校問題,以及更深入的「紅藥丸」與「非自願單身」等概念。節目中,主持人解釋了「紅藥丸」的文化意涵,並引發了關於追求真相與活在虛假世界之間選擇的討論。此外,他們還分析了劇中主角傑米的行為,認為他可能存在心理問題,並探討了網路霸凌、厭女情結對青少年的影響。節目還延伸討論了身教的重要性,以及家庭環境對孩子價值觀形成的影響。重點心得紅藥丸的概念源自電影《駭客任務》,代表看清現實、去除濾鏡的覺醒,即使代價是面對殘酷的真相。工程師思維傾向於選擇藍藥丸,因為他們信奉「如果程式還能運行,就不要去 debug」,避免不必要的風險。非自願單身(incel)社群最初是為單身者提供取暖的平台,但在歐美演變成激進的厭女和仇恨社群,甚至引發暴力事件。傑米這個角色反映了青少年在生理成熟但心理未成熟的情況下,容易從網路獲取偏頗的知識,並產生厭女情結。傑米對心理師展現的「撩妹」行為,可能源自網路上的 PUA(Pick Up Artist)技巧。父母壓抑情緒的行為,可能會潛移默化地影響子女,使他們也傾向於以壓抑的方式處理情緒。孝順更多是來自於身教,如果父母對長輩孝順,子女也會學習這種行為模式。家庭環境不和諧的負面影響較為普遍,僅有少數人能從中警惕並立志反抗,多數人仍會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儘管家庭教育重要,但青少年在學校的行為和思想,家庭往往難以完全掌握。解決問題的方式是身教的重要一環,父母以積極的方式解決衝突,能讓子女學習到以理性而非情緒化的方式應對問題。大綱00:00:04節目介紹與紅藥丸概念的引入節目由 室長、James 和 卡冊 主持,介紹了 Netflix 的英國劇集《混沌少年時》,並計劃討論劇中的議題。重點將圍繞青少年相關問題,包括親子關係、青少年議題和學校議題,特別是劇中涉及的紅藥丸和非自願單身(incel)族群。節目首先解釋了「紅藥丸」的概念,源自電影《駭客任務》,意指看清現實、追求真相,即使代價是殘酷的。紅藥丸被衍生為男性自我覺醒文化。00:03:06紅藥丸與藍藥丸的選擇及工程師思維的討論節目成員討論了在假設情境下,會選擇服用紅藥丸還是藍藥丸。有人認為,雖然人們可能傾向於選擇無憂無慮的藍藥丸,但實際上沒有痛苦就無法體會快樂,因此紅藥丸才是真實的選擇。以工程師的思維為例,如果程式可以繼續運行,就不會主動去 debug,這與服用藍藥丸、維持現狀的心態相似。然而,這種逃避現實的方式可能導致不快樂。相反,服用紅藥丸雖然會帶來痛苦,但也能帶來真正的快樂。市長最終選擇了紅藥丸,並解釋說人不可能一直活在快樂的情緒中,需要接受負面情緒,與之好好相處,而不是逃避。00:09:43非自願單身(Incel)的定義與臺灣的幽默應對節目介紹了「非自願單身」(involuntary celibate,incel)的概念,最初是一個渴望戀愛或婚姻但長期無法如願的人們組成的取暖社群。在歐美,這個群體後來轉向仇恨女性、怨對帥哥,甚至對男女進行分級,產生了高度負面的危險色彩,近年來甚至發生了一些暴力事件。節目對比了臺灣對此現象的幽默應對,例如用「哥布林」一詞自嘲找不到女朋友、無法進入戀愛關係,並認為這種自嘲而非攻擊的方式是比較正向的。00:13:07劇中角色傑米的行為分析與網路霸凌的影響節目探討了劇中男主角傑米(Jamie)的行為,認為他可能存在心理問題,偏向躁鬱。儘管傑米的家庭看似沒有問題,但他的行為受到了網路霸凌的影響。傑米在生理上已經成熟,但心理層面還無法駕馭,導致他從網路上獲得的知識產生偏差。節目提到厭女情結,並指出傑米幾乎所有關於女生的想像都來自網路,加上受害者凱蒂(Katie)的 IG 留言刺激,引發了他的自卑感。傑米對權威敏感,且對女生充滿好奇,但不知道如何正確地靠近女生。00:18:21傑米與心理師的互動及家庭教育的潛意識影響節目分析了傑米與心理師的互動,指出他用一些不合年紀的方式挑逗、撩妹,這些行為可能都是從網路上學來的 PUA 技巧。傑米對心理師的情緒和動作非常敏感,並展現出厭女情結,但同時對自己的媽媽和姐姐很好。他將姐姐和媽媽之外的女性概念化、物化,認為自己殺的不是人,而是一個概念。節目認為傑米是衝動殺人,而非謀殺。此外,家庭教育也是一個潛意識的影響因素,傑米的父親是一個壓抑情緒的人,這種壓抑的個性也遺傳給了傑米。00:23:22身教的重要性與影響節目討論了身教的重要性,並探討了身教是否真的有用。室長分享了他與子女的互動,認為身教就是自己的行為沒有走偏,至少在三觀和價值觀上是正確的。他不太重視子女的成績,更重視他們的人際關係和三觀。主持人提出反證法,認為身教不好確實會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例如家暴家庭的孩子情緒反應會比較大。主持人也分享了自己受到母親身教的影響,例如母親的孝順和對人和善的態度。00:29:13孝順的身教與家庭環境的影響節目繼續討論身教,認為孝順這件事很大程度靠身教。如果父母對長輩孝順,孩子也會學習這種行為。節目也提到,壞的身教容易被學習,但也有少數孩子會立志不要跟父母一樣。主持人強調,如果在不 OK 的家庭長大,試圖反抗是非常棒的,因為很多人會受到家庭環境的影響。市長認為,父母的責任是營造和樂的家庭,讓孩子看到正常的互動。00:34:06傑米家庭的身教問題與學校教育的連結節目回到劇中,討論傑米家庭是否是不好的身教。室長認為,很多東西來自外面的世界,青少年在學校的行為家裡人可能不知道。現在的家庭如果負責任一點,會與老師保持聯繫,及時了解孩子的情況。節目最後討論了老師與家長聯繫的方式,以及私立學校與公立學校在聯繫上的差異。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3b98il2043501yqdoqgdr2t/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27//你常常會把不好意思抱歉當作口頭禪嗎?

ep#27//你常常會把不好意思抱歉當作口頭禪嗎?

🄴 可以喝酒的貓書店

本期節目探討了台灣人常常將「不好意思」、「對不起」掛在嘴邊的現象,並試圖分析其背後的原因。節目首先從輕鬆的笑話開場,隨後切入正題,探討這種語言習慣是否反映了台灣人缺乏自信,或僅僅是一種禮貌的表現。在討論中,有講者認為這可能源於文化和歷史的影響,甚至是集體潛意識的表現,並提及早期美軍駐台的歷史背景可能也產生了影響。節目進一步探討了台灣社會對外國人的態度,以及是否存在崇洋媚外的現象,並以日韓對本土文化的認同作為對比。最後,講者們試圖尋找解決方案,希望能讓台灣人更有自信,昂首闊步地面對世界,並以最近台灣棒球隊在國際賽事中取得佳績為例,鼓勵大家對自己的國家更有信心。重點心得臺灣人常將「不好意思」、「對不起」掛在嘴邊,這已成為日本人辨別臺灣人與中國人的標籤之一,他們會透過是否先道歉來判斷對方是否為臺灣人。臺灣人對外國人展現出比對本國人更友善的態度,反映出一種潛在的崇洋媚外現象,甚至可能帶有低人一等的心態。臺灣的演藝圈長期存在一種現象,即非臺灣本土的藝人更容易獲得商業機會和話題性,這與日韓更重視本土明星的現象形成對比。臺灣人可能因為歷史因素和集體潛意識,在與外國人互動時,不自覺地產生矮人一等的心態。臺灣在運動行銷和娛樂行銷方面不如韓國,政府對娛樂產業的支持不足,導致難以在國際舞台上發光發熱。解決臺灣人媚外和自卑心態的方法之一,是對待所有人一視同仁,不因對方是否為外國人而有所區別。臺灣人常說「不好意思」或「對不起」,有時並非真的感到抱歉,而是一種已經成為肌肉記憶的口頭禪,或僅僅是出於禮貌。臺灣人對自己國家的自信不足,可能源於國家在娛樂產業和政治文化等方面未能提供足夠的支持。大綱00:00:10開場笑話與主題導入:從輕鬆到嚴肅節目開場以一連串臺語笑話炒熱氣氛,試圖逗樂來賓卡特,但效果不佳。笑話內容包括郭臺銘過山洞(猜政黨)、害羞的嬸嬸(猜歌手)以及高蓋牛奶的趣味謎題。由於笑話過於低俗,主持人決定將這段剪掉。隨後,話題轉向正題,討論臺灣人姓名中常見的「招弟」現象,反映早期重男輕女的社會背景。00:07:35臺灣人的口頭禪:不好意思與對不起探討臺灣人為何經常將「不好意思」、「對不起」掛在嘴邊。有觀點認為這是出於禮貌、謙虛,或是因為有求於人。節目中提到,寄信時尤其容易出現這些詞語。雖然有人認為這可能反映臺灣人缺乏自信,但也有人指出日本人更常使用類似的表達方式。討論進一步分析了「sorry」和「excuse me」在不同文化中的含義差異,以及臺灣人在表達歉意時的真誠程度。00:14:53文化現象:崇洋媚外與低人一等的心理深入探討臺灣社會普遍存在的「崇洋媚外」現象,以及這種現象是否導致臺灣人產生「低人一等」的心理。節目中分享了對外國人特別友善的觀察,並討論了哈韓、哈日等文化現象。有觀點認為,臺灣的明星產業也存在類似問題,傾向於引進外國藝人。此外,節目還提到日本將好東西留在國內,而臺灣則傾向於將好東西出口,反映了對本土產品的信心不足。節目中提到,二戰後美軍駐臺可能也是造成這種現象的原因之一,因為當時美國代表著富有。00:22:33如何自救:建立自信與昂首闊步的臺灣人討論如何擺脫「低人一等」的心理,建立自信,成為昂首闊步的臺灣人。節目中提到,與其想著改變環境,不如先發現自身的問題。主持人提議,對待所有人一視同仁是解決之道。討論中,主持人提到最近臺灣棒球隊在世界比賽中取得好成績,認為體育賽事是行銷國家形象的好方法。然而,臺灣在運動行銷和娛樂行銷方面仍有很大的進步空間,政府應加大對相關產業的投入。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3b98il2043501yqdoqgdr2t/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26//人活著意義是為了!!!從動畫[鍊鋸人]遇見存在主義~~~

ep#26//人活著意義是為了!!!從動畫[鍊鋸人]遇見存在主義~~~

🄴 可以喝酒的貓書店

本集探討了漫畫《鏈鋸人》中體現的存在主義哲學,從主角電次的人生追求出發,探討了人生的意義與價值。最初,電次僅僅渴望溫飽,隨著故事發展,他的慾望提升到摸胸部,但隨後發現單純的性慾無法帶來真正的滿足。更重要的是,電次在經歷挫折後,一度放棄自主性,將生命權交給他人,這種狀態反映了存在主義中對自由與責任的逃避。然而,講者們強調,人生的意義並非由他人定義,而是通過個體的選擇和行動來創造,正如電次最終選擇為自己的人生負責。討論中,講者們也分享了對「存在先於本質」的理解,認為人生的意義是人賦予的,因此可以通過改變心態和行動來重新定義。重點心得鍊鋸人主角電次最初的夢想僅僅是喫飽,反映了人生的基本物質需求層次。透過心理學角度分析《鏈鋸人》,作者將人生的追求從物質慾望提升到情感交流和精神層次。《鏈鋸人》中電次摸胸部的橋段,體現了性愛分離的議題,點出只有性沒有愛會感到空虛。存在主義認為,人只有在死後才可能被定義,活著時的定義是流動且不斷變化的。人生沒有既定的意義,意義是由個人創造並為之負責,即使是卑微的夢想也有其價值。選擇本身沒有高下之分,每個選擇都是自由意志的展現,並塑造了個體的獨特性。存在先於本質,意味著人先存在,然後才賦予事物意義,人生的目的也是由人所賦予的。如果所有的定義都是人想出來的,那麼人也可以輕易的改變它,或是改變看待事情的態度。意義是透過實踐產生的,堅持做自己認為對的事情,意義自然會浮現。即使選擇了不喜歡的道路也可能失敗,不如放手一搏,做自己喜歡的事情。大綱00:00:13鏈鋸人簡介與存在主義講者介紹了漫畫《鏈鋸人》的主角電次,一個心臟是惡魔的惡魔獵人。最初,電次只想吃飽,後來在殺惡魔組織中,他的目標變成了摸胸部。動畫中設計了一個橋段,電次摸到了胸部,但並未感到滿足,直到他喜歡的女生讓他摸胸部,他才感到超級開心。講者認為這個橋段很有層次感,並將其與性愛分離的議題聯繫起來。00:04:23性愛分離與電次的精神追求講者討論了性愛分離的議題,認為只有性沒有愛會感到空虛,真正的享受是精神層面的。電次在摸到胸部後,開始思考自己要為了什麼而繼續前進。講者提到電次在經歷許多事情後,對馬騎馬說想做她的狗,這表現了一種受到挫折後的狀態。講者認為《鏈鋸人》深刻地描寫了存在主義和人生的追求,非常寫實,並讓講者重新思考自己的人生。00:09:36存在主義的定義與人生意義講者探討了人活著的意義和如何被定義。以存在主義的角度來看,人是流動的存在,只有在死後才可能被定義。存在主義認為人生沒有意義,人需要創造自己的意義並為自己負責。鏈鋸人的男主角從為自己負責開始,遇到挫折後將生命權交給馬騎馬,最後他必須為自己的人生負責。00:12:35鏈鋸人與個人夢想的價值講者回憶起推薦朋友看《鏈鋸人》的原因,主角電次最初的夢想只是摸女生的胸部,相較於其他角色偉大的夢想,電次的夢想顯得卑微。但電次認為,當他贏過那些擁有偉大夢想的人時,他卑微的夢想將超越一切。講者認為這部作品在講述人如何存在於世界上,以及如何為自己找出定義,而不是由他人來定義。因此,沒有人可以論斷自己到底在做什麼,因為沒有人是神。00:15:23世代價值觀與行動的重要性講者提到,人要被定義可能因世代價值觀而異。強調要形成有意義的事情,有時候不要想太多,做就對了。以 James 經營讀書會為例,堅持做認為對的事情,意義自然會產生。人生是透過不斷的選擇而來的,每一個選擇都是自由自在的,沒有高下之分。00:18:19選擇的本質與存在主義哲學講者探討了做事情時先了解目的還是先行動的問題,認為有時先做了,做出風采了,才知道做這件事的目的是什麼。引用了二戰時期年輕人向薩特尋求建議的故事,薩特認為,選擇的瞬間才能定義你是誰,而不是因為你是誰才做出選擇。00:21:06金凱瑞的故事與被討厭的勇氣講者分享了金凱瑞父親的故事,父親原本可以成為傑出的喜劇演員,但選擇了保守的會計師工作,最終卻丟了工作。這個故事說明,即使選擇了不喜歡的路,也可能失敗,不如放手一搏,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與《被討厭的勇氣》中的觀念相似,不要把父母的期望當作藉口,應該自己深思熟慮並承擔後果。00:24:06存在先於本質的哲學概念講者解釋了「存在先於本質」這句話,認為要先有人,才有存在,人一定是在存在之前,才會有人。這些概念都是人想出來的,是人賦予事情的意義。簡單來說,要先有人,人的存在才能衍生出人生的目的和意義。如果一隻狗,牠就不會想那麼多,牠只會想牠不舒服,牠想要吃飽,但人就是不一樣,人就會賦予牠很多事情,人生的意義跟目的。00:27:20定義的改變與心態的轉變講者認為,如果所有的定義都是人想出來的,自然可以輕易地改變它。如果無法改變事情,那就改變看待事情的態度。從心態上去改變想法,如果心態改變,看世界基本上都是美好的。分享了一個關於推車的故事,因為誤會而產生的緊張,在轉念後得到了圓滿的解決。00:31:20意識的產生與義氣的重要性講者提到女兒問她為什麼會活在這個世界上,她用存在主義的觀點回答,因為先存在於這個世界上,才會去想從哪裡來。講者認為,小朋友有了意識後才會去想人的意義感。最後,講者們表示,因為愛 James,所以會想要幫忙他做 HPX 讀書會,不知道什麼是意義,只知道義氣。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3b98il2043501yqdoqgdr2t/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25//從100-1=0洞悉人生!!!勿以惡小而為之~~~

ep#25//從100-1=0洞悉人生!!!勿以惡小而為之~~~

🄴 可以喝酒的貓書店

本集探討「一百減一等於零」的概念,即一個人即使做了許多好事,只要犯下一個錯誤,便可能毀掉一切。 三位主持人以此為出發點,延伸討論名人的形象與社會責任。 他們以黃子佼、孫生等藝人事件為例,說明名人的行為會被放大檢視,一個錯誤可能抹煞之前的努力,並影響社會觀感。 然而,討論進一步指出,名人的影響力取決於其所販售的形象:例如,以演技為重的演員,私生活瑕疵的影響較小;而以個人形象為號召的藝人,則更容易受到負面新聞的衝擊。 更深入地,討論轉向探討人際關係中「一百減一等於零」的適用性,認為在親密關係中,即使朋友犯錯,也不一定會完全斷絕關係,這取決於錯誤的嚴重性和與自身利益的關聯性。 最後,主持人總結道,這個概念更應該回歸個人自我約束,時刻警惕自己避免犯錯,而非單純以結果論斷他人。重點心得名人因社會高度期待而被放大檢視,任何輕微失誤都可能抹煞其先前成就,如同「一百減一等於零」的效應。名人的行為具有權威效應,若其負面行為未受譴責,可能導致社會效仿,造成不良影響。以黃子佼事件為例,其戀童癖行為因其名人身分而受到更嚴厲的批判,凸顯名人社會責任的重要性。不同於以能力取勝的名人(例如柯林頓),以個人形象或人設營利的藝人,其負面新聞對其事業影響更大。即使是好朋友犯錯,人們也更容易原諒傷害他人而非傷害自己的行為,反映出人性的自私一面。「一百減一等於零」的觀點在台灣社會中,若非犯罪行為,其絕對性較低,人們更容易互相原諒。判斷「一百減一等於零」的適用性,需考慮行為的嚴重性、與當事人的關係以及其所販售的形象。「一百減一等於零」的概念應回歸個人自我覺察,避免因一時誘惑而做出無法挽回的錯誤選擇。對於一般人而言,即使犯下小錯,也應自我反省,因為這些行為都存在於個人內心,並非完全沒有影響。大綱00:00:05「一百減一等於零」的概念與名人效應節目一開始以「一百減一等於零」的概念開場,說明即使做了許多好事,只要犯一個錯,一切努力都可能付諸流水。三位主持人以此概念延伸討論名人的處境,指出名人容易被放大檢視,即使是微小的錯誤,也會被媒體和網路無限放大,造成難以挽回的後果。以黃子佼事件為例,說明名人的負面新聞會掩蓋其之前的成就。00:04:07名人形象與社會責任針對「一百減一等於零」在名人身上是否適用進行討論。其中一位主持人認為,名人被放大檢視是因為社會對他們的期待,若名人犯錯未受懲罰,會產生不良示範效應。以黃子佼和孫生事件為例,說明名人的行為會影響社會風氣,因此名人應承擔相對應的社會責任。討論也觸及到不同類型名人的處境,例如以演藝圈人士和商界人士作比較,指出不同職業的名人,其「賣點」不同,因此社會大眾的容忍度也不同。00:11:27個人行為與人際關係的影響主持人轉換話題,討論「一百減一等於零」的概念在個人人際關係中的應用。討論的核心在於,朋友犯錯是否會影響彼此的友誼。其中一位主持人提出,若朋友犯錯傷害的是他人,可能被原諒;但若傷害到自己,則友誼可能破裂。討論延伸到金錢借貸、背叛等議題,探討人際關係中,個人行為的影響以及人們的自私性。00:18:47自我覺察與個人行為的反思節目最後回到「一百減一等於零」的概念,主持人總結應將此概念回歸到個人自我覺察,提醒自己不要輕易做錯事,並衡量行為的價值與代價。主持人再次強調,即使是平凡人,也應時刻警惕自己,避免做出違背法律或社會道德的事情。最後,一位主持人表達慶幸自己不是名人,不必承受被放大檢視的壓力。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3b98il2043501yqdoqgdr2t/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ep#24//身處在網路爆炸的世代!!!"看書"能帶給人們的好處究竟是~~~

ep#24//身處在網路爆炸的世代!!!"看書"能帶給人們的好處究竟是~~~

🄴 可以喝酒的貓書店

本集探討了閱讀的益處以及人們閱讀的原因。三位主持人從自身經驗出發,分享了閱讀如何改變他們的人生觀。卡冊分享了他從叛逆到透過閱讀存在主義書籍而獲得療癒的經歷,並認為閱讀幫助他更智慧地面對人生挑戰。室長則從心理學的角度出發,說明閱讀如何幫助建立長期記憶,促進個人成長,並點出 MBTI 的應用與誤解。James 則分享了他因妻子提醒而重新拾起閱讀習慣,並透過閱讀古詩詞與經典書籍,找到自我對話和解決人生問題的方式。 更重要的是,他們深入探討了閱讀書籍與觀看網路文章或 YouTube 解說影片的差異,認為後者雖然方便省時,但容易造成資訊不完整和偏頗,缺乏深度思考的過程。最後,他們延伸討論了設定人生目標的意義與挑戰,以及如何避免因過度追求目標而導致痛苦,並強調過程的重要性以及聆聽自身內心的聲音。重點心得閱讀存在主義書籍幫助一位來賓克服童年叛逆和憤世嫉俗,並從中獲得療癒和自我認同。一位來賓分享,閱讀能提升吵架能力,因為能運用書中知識佐證論點。閱讀心理學書籍,特別是榮格心理學,幫助一位來賓提升自我認知並促進個人成長,而非僅止於短期心靈激勵。與其聽取 YouTube 或網路文章的書評,直接閱讀書籍能獲得更完整和深入的理解,避免資訊被過度簡化或操弄。人們偏好觀看 YouTube 短片而非閱讀書籍,主因是缺乏耐心和習慣了短影音的即時滿足感,這與大腦前腦和後腦運作方式有關。參與讀書會雖能促進討論和思考,但因資訊仍為二手,其學習效果不及直接閱讀書籍。一位來賓分享,閱讀古詩詞能促進自我對話,並產生與古人精神交流的感受,但這需要一定的生命歷練。設定目標雖重要,但若目標設定不當或過度在意結果,反而會造成痛苦,應重視過程中的成長與滿足感。許多人的得失心和痛苦源於追求符合他人期待或社會價值觀的目標,而非真正追尋自身價值。大綱00:00:03節目開場與閱讀益處的提問節目由室長、James 和 卡冊 三位主持人開場,並提出關於閱讀益處的核心問題:「我們人為什麼要看書?看書到底有什麼好處?」 隨後,Carter 提出要更深入探討兒童與成人閱讀的差異,並指出兒童閱讀通常是被動的。00:03:12閱讀如何改變 卡冊 的人生卡冊分享自身經歷,說明他從小愛問問題,常被認為思想奇怪,導致叛逆和憤世嫉俗。接觸心理學和閱讀《巨嬰國》等存在主義書籍後,他感到被理解和療癒,認為閱讀拯救了他的生命,並讓他更有智慧面對人生挫折。他更提到閱讀讓他更有邏輯,在爭論中更有優勢。00:06:35室長的閱讀動機與閱讀方式室長分享他因心理學的學習而愛上閱讀,認為心理學有助於建立長期記憶,促進個人成長。他主要閱讀榮格的心理學著作,並提到 MBTI 人格測驗的應用,強調榮格理論旨在追求人格的完整而非完美。最後,他表達了對許多人排斥閱讀的遺憾。00:10:07閱讀書籍與網路文章/影音的差異主持人探討人們偏好網路文章或 YouTube 解說而非閱讀書籍的原因。James 認為網路文章缺乏完整性,容易摻雜個人偏見;世達則認為這與現代人的耐心不足和短影音盛行有關;最後,主持人總結指出,閱讀書籍需要動用後腦進行深度思考,才能將知識轉化為長期記憶,而網路文章或影音則主要依靠前腦的快速接收,知識容易遺忘。00:17:04James 的閱讀經歷與動機James 分享他的閱讀經歷,從高中時期熱衷閱讀金庸小說和倪匡作品,到大學後因手機和電玩而中斷閱讀,再到後來因妻子提醒而重新開始閱讀。他認為閱讀能增加知識儲備,並提供自我對話的途徑,幫助他解決職場和人際關係問題。他更提到閱讀古詩詞能讓他與古人對話,感受他們的思想和情感。最後,他強調比起網路文章,書籍的資訊更完整、更純粹。00:22:26詩詞閱讀與創作的價值及教育方式的反思主持人討論閱讀詩詞的價值,以及在教育中如何有效地傳授詩詞的意境和情感。 其中,一位主持人分享了透過與劍道老師的對話,學習以簡潔精煉的語言表達思想,避免冗言贅述。 討論延伸到教育方式的反思,指出在孩童時期強迫學習詩詞歌賦,可能無法讓他們理解其意義,只有在人生經歷累積後才能體會其價值,這點與設定目標卻帶來痛苦的議題產生關聯。00:34:16設定目標與人生意義的探討主持人深入探討設定人生目標的意義與價值。討論圍繞著「設定目標是否必要」、「目標與痛苦的關係」、「過程與結果的權衡」等議題展開。 James 認為設定目標能讓人找到人生意義,即使過程痛苦,只要持續前進,過程本身也是美好的。 然而,痛苦也可能源於目標設定的不當,例如過於在意結果或追求他人價值觀而非自身需求。 最後,討論延伸到人際關係的重要性以及如何克服來自人際關係的壓力。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3b98il2043501yqdoqgdr2t/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