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好時刻》是由台灣主言傳教會和主言家庭携手編輯的祈禱手冊。我們按照天主教會每日彌撒的經文,透過祈禱和在實際生活的經驗做更深一層的反思,希望祈禱者可以因此而親近聖言,用天主的話來豐富自己的生命,造福家庭和社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7.08(二)更急迫的事瑪利亞方濟各傳教女修會七位修女殉道瑪竇福音九32-38創卅二23-33聆聽聖言他們出去後,看,有人給耶穌送來一個附魔的啞吧。魔鬼一被趕出去,啞吧就說出話來。群眾驚奇說:「在以色列從未出現過這樣的事情。」但法利賽人們卻說:「他是仗賴魔王驅魔。」耶穌周遊各城各村,在他們的會堂內施教,宣講天國的福音,治好一切疾病,一切災殃。他一見到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慈心,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像沒有牧人的羊。於是對自己的門徒說:「莊稼固多,工人卻少,所以你們應當求莊稼的主人派遣工人,來收他的莊稼。」釋經小幫手福音中,法利賽人看到耶穌驅魔,便說:「他是仗賴魔王驅魔。」酸溜溜的言語反映出他們負面的心態、他們的嫉妒。但是,你是否也有法利賽人的嫉妒病——見別人條件好或有好的東西便心裡不平衡。看到成績比你好的人、頻受歡迎的人、家庭背景或運氣看起來比你好的人,你的心是否也是酸溜溜的,很不好受?你可曾想過,很多時候我們不好受是自找的。愛比較讓我們把所有的人都當成競爭對手,心中自然充滿壓力和負面的情緒。這樣做有意義嗎?讓我們看看耶穌怎麼對待這樣的人?福音中,耶穌並沒有花費力氣或口舌狡辯、澄清。祂簡直把他們的指控忽略了,因為它不是真實的。耶穌明白自己還有很多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祂要周遊各城各村,在會堂內施教,宣講天國的福音,治好一切疾病,一切災殃。對祂來說,宣講天國就是祂唯一且急迫的使命。其它的事和這使命相比之下,失去了他們的價值、意義。試想,我們是否也有像耶穌那樣專一的心,當我們決定要做對的事時,便會鼓起力量,超越別人給自己的負面評價?「耶穌一見到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慈心,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像沒有牧人的羊。」耶穌的工作有很多,同樣,世界上還有很多有價值、有意義的事情等待我們去做。天主需要我們,讓我們不要浪費精力在負面的情緒之上,卻要像耶穌一樣,慷慨投入天國的工作。品嚐聖言祂一見到群眾,就對他們動了慈心,因為他們困苦流離,像沒有牧人的羊。活出聖言留意你每天有多少時間被負面的思維情緒綁架,並思考你能怎麼更好的投資生命。全心祈禱耶穌,讓我擁有祢愛人的心,才不會把多餘的時間放在無謂的心思和情緒上!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7.07(一)活化信德瑪竇福音九18-26創廿八10-22聆聽聖言耶穌向他們說這話的時候,有一位首長前來跪拜他說:「我的女兒剛才死了,可是請你來,把你的手放在她身上,她必會活。」耶穌起來跟他去了;他的門徒也跟了去。看,有一個患血漏十二年的女人,從後面走近,摸了他的衣服繸頭,因為她心裡想:「只要我一摸他的衣服,我就會好了。」耶穌轉過身來,看著她說:「女兒,放心吧! 你的信德救了你。」從那時起,那女人就好了。耶穌來到首長家裡,看見吹笛的和亂鬨鬨的群眾,就說:「你們走開吧!女孩沒有死,只是睡著了。」 他們都譏笑他。把群眾趕出去以後,耶穌就進去,拿起女孩子的手,小女孩就起來了。這消息傳遍了那整個地區。釋經小幫手今天福音兩位主角—首長及患血漏十二年的女人—的共同點是他們的信德,以及他們用實際行動來表現他們的信德。他們都在耶穌顯奇蹟前就相信了祂,首長相信只要耶穌一覆手,女孩「必會活」。患血漏的女人相信「只要我一摸他的衣服,我就會好了」。而首長沒有陷在女兒病危的焦慮,而是尋找耶穌,跪拜祈求祂。患血漏的女人沒有留在痛苦的泥淖中,而是重新提起希望,跟在耶穌後面,摸了他的衣服。反觀我們自身的信仰生活,當生活遇到困難的狀況—如身體病痛、財務危機、意外死亡、工作不順,我們對耶穌的信德剩下多少呢?當失去信德的時候,我們是否像亂糟糟的「吹笛的和亂鬨鬨的群眾」,不知所措。其實,信德是「超性的德行」之一,是天主親自且白白注入我們的靈魂(天主教教理1813),不是靠自己的努力得來的。但在依靠天主的同時,祂也邀請我們求恩,並以行動來表達信德,因為「信德沒有行為也是死的」 (雅二26)。因此,如果你在病痛纏身中,仍舊為信仰作證;或是在家人有狀況時,仍舊含忍去愛他們,持續相信天主會轉變看似無解的狀況;或是在爾虞我詐的工作環境中,仍以信德為同事祈禱,不以眼還眼,那麼這些就是生活信德的表現。我們只需要以最大的信德做出我們的那一小部分,剩下的奇蹟就放心交付給所有恩典的源頭—我們的天主耶穌,相信祂必會成全。品嚐聖言只要我一摸祂的衣服,我就會好了。活出聖言今天試著用一個行動來表達你的信德,如用不同的態度面對當下的困境……等。全心祈禱耶穌,請祢賜給我信德,讓我更相信祢,也賜給我活出信德的勇氣與毅力。阿們。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7.06(日)蒙召成聖中華殉道諸聖節/常年期第十四主日若望福音十二24-26智三1-9;伯前四12-19聆聽聖言我實實在在告訴你們: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結出許多子粒來。愛惜自己性命的,必要喪失性命;在現世憎恨自己性命的,必要保存性命入於永生。誰若事奉我,就當跟隨我;如此,我在那裡,我的僕人也要在那裡;誰若事奉我,我父必要尊重他。釋經小幫手我們常讚嘆美麗的花朵、好吃的水果、高聳的樹木,但這都來自一顆小種子,長時間經歷風雨、成長的艱辛,經歷許多歷程後才結出豐碩的果實。我們的信仰其實也是一樣,結果實前,需要走一段歷程:「一粒麥子……如果死了,才結出許多子粒來。」當我們的信仰如種子般紮實的成長,結出的豐碩果實就是成聖——成就天主對我們每個人的召叫。教宗方濟各在勸諭中說道:「每一個信友都應辨明他特有的道路,發揮自己最美善的一面,善用天主親自置於他內的恩賜......我們全都蒙召成為見證人,但有許多不同的方式為主作證」(《你們要歡喜踴躍》11)。成聖的方式有很多:有些人被蒙召為信仰灑熱血,像今天120位中華殉道聖人。有些人成聖的方式是在日常生活中為信仰作證,例如:在這價值紊亂的世代,走出自己的舒適圈,去維護真理,或是在冷漠的社會中,散播天主的愛。你我成聖的方式是什麼呢?也許就是透過勇敢面對目前讓我們感到痛苦或匱乏的經驗,在其中讓天主雕塑我們的耐心、謙遜、溫和、寬容?或是在把天主賜給我們的塔冷通發揮到極致,造福社會和人類?或是在病痛中,默默的為世界的需要奉獻祈禱……今天,讓我們藉由祈禱,認出屬於自己成聖的道路,成為基督勇敢的門徒,開放被基督的價值觀轉變,並耐心成長、結出果實,而我們最大的豐收就是與天主的親密關係。品嚐聖言一粒麥子如果不落在地裡死了,仍只是一粒;如果死了,才結出許多子粒來。活出聖言在祈禱中問天主:祢對我的召叫是什麼?我哪一個部分需要被祢轉變、需要成長?全心祈禱主,我要成為祢的門徒,我願開放自己,在我微薄的生命中結出祢的豐碩果實。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7.05(六)愛我們的教會聖安道沙嘉理司鐸瑪竇福音九14-17創廿七1-5;15-29聆聽聖言那時,若翰的門徒來到他跟前說:「為什麼我們和法利賽人多次禁食,而你的門徒卻不禁食呢?」耶穌對他們說:「伴郎豈能當新郎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悲哀?但日子將要來到;當新郎從他們中被劫去時,那時他們就要禁食了。沒有人用未漂過的布作補釘,補在舊衣服上的,因為補上的必扯裂了舊衣,破綻就更加壞了。也沒有人把新酒裝入舊皮囊裡的,不然,皮囊一破裂,酒也流了,皮囊也壞了; 而是應把新酒裝在新皮囊裡,兩樣就都得保全。 」釋經小幫手若望的門徒詢問耶穌說:「為什麼我們和法利賽人多次禁食,而你的門徒卻不禁食呢?」在耶穌的年代,禁食是做刻苦的方法之一,是人用來表達並實踐宗教信念的習俗。耶穌的門徒不按習俗禁食,讓其它虔誠的猶太人感到很困惑。對此問題,耶穌回答:「伴郎豈能當新郎與他們在一起的時候悲哀?」耶穌表示,信仰不能只注重外在的儀式,不懂變通。在信仰中,我們要避免只問「該」做什麼,彷彿遵守法典、教義就是一個好基督徒。相反的,信仰生活應該是活的,能在適當的時候做適當的事。因此,我們可以學習多問「為什麼」,設法了解為什麼教會要有某些規矩,而這些規矩存在是為了守護哪些重要的價值。在禮儀和牧靈事工方面,我們經常會遇到很多不同的狀況或疑問,比如說:離過婚的人是否可以領聖體、天主教是否可以唱其它基督教派樂團的音樂、基督徒是否可以拿香祭祖、如何鼓勵父母帶還未理解禮儀的尊嚴、愛到處跑的小孩進堂等問題。面對這些問題,我們是否能兼顧耶穌的愛和真理,而不是為了「安全」而堅持要因循守舊,或為了方便而只按自己的偏好或感覺各行其事,造成教會的分裂和教友們的困惑。讓我們以同道偕行精神,與神父、修女及教友們探討如何把教會法典或教義以更適合當下教會需要的方式實踐出來,始終牢記耶穌喜愛的是慈愛和憐憫,是最多靈魂的救贖。品嚐聖言應把新酒裝在新皮囊裡,兩樣就都得保全。活出聖言面對教會内不足的地方,請想像耶穌會怎麼面對和處理這問題?全心祈禱耶穌,請祢給我一顆包容的心,讓我對祢更大的真理開放,不斷學習更愛教會。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07.04(五)召叫病人葡萄牙聖麗莎瑪竇福音九9-13創廿三1-4,19;廿四1-8,62-67聆聽聖言耶穌從那裡前行,看見一個人在稅關那裡坐著,名叫瑪竇,對他說:「跟隨我!」他就起來跟隨了耶穌。當耶穌在屋裡坐席時,有許多稅吏和罪人也來同耶穌和他的門徒一起坐席。法利賽人看見,就對他的門徒說:「你們的老師為什麼同稅吏和罪人一起進食呢?」耶穌聽見了,就說:「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你們去研究一下:『我喜歡仁愛勝過祭獻』是什麼意思;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 」釋經小幫手福音中,我們讀到有關耶穌召喚瑪竇的故事。耶穌到底看上瑪竇什麼優點而召叫他呢?瑪竇是一個稅吏,一方面,他擁有被猶太人鄙視的職業,另一方面,這職業卻為瑪竇帶來經濟的保障。然而,耶穌並不是為了瑪竇的錢而召喚他,瑪竇跟隨了耶穌,必須放棄掙錢的工作。耶穌也沒有因為瑪竇的職業而嫌棄他。因此,這讓我們意識到,當耶穌同樣在召喚世世代代的基督徒,包括你和我來跟隨祂時,祂並不會是因為我們正處於人生的巔峰或功成名就的那一刻,也不會因為我們在人生的低潮或犯了某些錯誤而嫌棄我們。祂召叫我們,不是因為想利用我們,而是先要醫治我們,「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也正是如此。福音中的瑪竇一聽到耶穌的召喚,立刻起來跟隨了祂。也許,人只有碰到生命低谷時,才比較容易聽到耶穌的召喚,才較有意識自己需要天主並願意回應祂、走向祂。想一想,你身邊有多少人是因為健康出了狀況、事業不順利、或人生遇到某項困難而回到教會的呢?今天,讓我們思考,當我們在職場或人際關係中遇到很難相處的人,想像法利賽人對他們指指點點,抱怨一番時,我們是否可以轉念,意識到他們之所以很難相處是因為身心生病了。若耶穌能夠醫治他們,改變他們的人生,那麼我們是否可以透過我們的言行吸引或邀請他們認識耶穌,讓他們也能透過認識耶穌而轉變人生?品嚐聖言不是健康的人需要醫生,而是有病的人。我不是來召義人,而是來召罪人。活出聖言用耶穌的眼光看待你不喜歡的人,以愛去包容他,讓他感受到基督徒的不一樣。全心祈禱耶穌,讓祢的話說服我的心,讓我放下對別人的偏見,學會用祢的眼睛看人。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