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的日常裡,總是會有一些心情會不小心脫軌了,有時候看世界的眼光會稍稍失焦、有時候面對自己的心會微微失衡。
沒關係,放下手邊的事兒,放鬆一下,聽聽【心裡有軌】,跟著我們一起用輕鬆、簡單又實用的方法,把身心安放在通往平安、健康、快樂、幸福的軌道上。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我們只是像一個開門的人,幫助大家走進山林裏面,體驗大自然的療癒力量,真正的老師是大自然,是大自然在療癒我們。」 1.散播友善環境知能的光源地「法鼓心靈環保教育園地」籌備緣起。 2.環境教育實踐場域設計四大特色:低衝擊建築原則、水土保持植栽、多條步道的設置,里山倡議的推動。 3.將環境教育課程結合禪修,積極與當地社區合作,推動里山倡議,透過教育與實踐,喚醒更多人對環境的關注與愛護。 主持人:蔡旻霓(咪咪) 受訪人:果光法師 更多法鼓山播客節目-- https://www.ddm.org.tw/xmnews?xsmsid=0L207419114119814182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聯絡我們」 https://www.ddm.org.tw/xccontactus?xsmsid=0K332358386251547168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法脈傳承: 菩提達摩─慧可禪師─僧璨禪師─雙峯道信─東山弘忍─六祖惠能—青原行思—石頭希遷—藥山惟儼—雲巖曇晟—洞山良价—疎山匡仁 在上一集的節目中,分享了疎山匡仁禪師,和他的師父洞山良价禪師之間的故事。認識到兩位禪師的機鋒問答。 疎山匡仁禪師在洞山良价禪師圓寂之後,並沒有馬上建立他自己的道場,而是四處行腳,拜訪當代知名的禪師。他曾經到過大溈山,也到長慶大安、明招德謙、夾山善會、巖頭全豁等禪師的道場參學,留下許多著名的公案故事。 這一集,要講的是他到大溈山,遇到溈山靈祐和香嚴智閑兩師徒的故事,當時發生了什麼事…… ※主持人:常正法師、演行法師 ※ 小劇場演員表:黃興育(飾疎山匡仁)、呂宗穎(飾溈山靈祐)、DORE(飾香嚴智閑)、李長壽(飾僧人) ※ 節目內容: ● 疎山匡仁問何謂「不落聲色」?為何溈山靈祐禪師不回答,只是舉起佛塵? ● 香嚴智閑說「言發非聲。色前不物」是什麼意思?和溈山靈祐的回應方式有何不同? ● 溈山靈祐禪師說「此子向去。若有箇住處。近山無柴燒。近水無水喫。」這對於疎山匡仁究竟是讚許?還是貶抑? ● 為何疎山匡仁要香嚴智閑執弟子禮? ● 「肯諾不得全」是什麼意思? ※ 語錄出處:《五燈會元》卷十三 洎洞山順世。弟子禮終。乃到潭州大溈。值溈示眾。曰。行脚高士。直須向聲色裏睡眠。聲色裏坐臥。始得。師出問。如何是不落聲色句。溈竪起拂子。師曰。此是落聲色句。溈放下拂子。歸方丈。師不契。便辭香嚴。嚴曰。何不且住。師曰。某甲與和尚無緣。嚴曰。有何因緣。試舉看。師遂舉前話。嚴曰。某甲有箇語。師曰。道甚麼。嚴曰。言發非聲。色前不物。師曰。元來此中有人。遂囑香嚴曰。向後有住處。某甲却來相見。乃去。溈問嚴曰。問聲色話底矮闍黎在麼。嚴曰。已去也。溈曰。曾舉向子麼。嚴曰。某甲亦曾對他來。溈曰。試舉看。嚴舉前語。溈曰。他道甚麼。嚴曰。深肯某甲。溈失笑曰。我將謂這矮子有長處。元來祇在這裏。此子向去。若有箇住處。近山無柴燒。近水無水喫。 香嚴出世。師不爽前約。遂往訪之。嚴上堂。僧問。不求諸聖.不重己靈時如何。嚴曰。萬機休罷。千聖不𢹂。師在眾作嘔聲。曰。是何言歟。嚴聞便下座。曰。適對此僧語必有不是。致招師叔如是。未審過在甚麼處。師曰。萬機休罷。猶有物在。千聖不攜。亦從人得。如何無過。嚴曰。却請師叔道。師曰。若教某甲道。須還師資禮始得。嚴乃禮拜。躡前問。師曰。何不道肯諾不得全。嚴曰。肯又肯箇甚麼。諾又諾於阿誰。師曰。肯即肯他千聖。諾即諾於己靈。嚴曰。師叔恁麼道。向去倒屙三十年在。 ※《禪,不纏》單元從第68集節目開始播出「禪宗故事系列」,帶大家穿越時空,走入禪宗的歷史,認識歷代的祖師,聽聽他們的故事,學習他們的智慧…… 聽《禪,不纏》單元所有節目 https://reurl.cc/Y8LRDX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https://www.ddm.org.tw/ 法鼓山禪修資訊 https://chan.ddm.org.tw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專訪人物 :羅紹和/安得列食物銀行執行長、前國防部發言人 -主 持 人 :辜琮瑜/法鼓文理學院生命教育碩士學位學程副教授、推廣教育中心主任 羅紹和執行長,是一位曾在軍中服務三十餘年、擔任過國防部發言人的將軍,也是一位在生命中歷經極大挑戰後,選擇將愛傳遞給他人的慈善工作者。 童年動盪家庭環境的傷,讓他深知弱勢者的苦,選擇以溫暖和制度建立「安得烈慈善協會」的服務網絡。 在重重困難中,他從年少迷失逐步翻轉,靠著養父母的愛、信仰的光與自我不放棄的堅韌,一步步走上將軍之路,最終回歸初心,轉而投身公益。他用親身經歷擁抱受傷的靈魂,用行動證明:「我們無法選擇出生的環境,但可以選擇成為什麼樣的人。」羅紹和,不只是一個名字,更是一股撐起人心的力量。 更多法鼓山播客節目-- https://www.ddm.org.tw/xmnews?xsmsid=0L207419114119814182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聯絡我們」 https://www.ddm.org.tw/xccontactus?xsmsid=0K332358386251547168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不管所追求的是財富、尊榮,還是快樂,一定有它背後相反的經驗存在。苦過,不一定有快樂;有快樂,一定曾經苦過;快樂過,可能就是苦來的。貧富、貴賤、榮辱也是這樣。 在這一集節目中,聖嚴法師認為快樂、貧富、貴賤、榮辱,這些正負經驗的心路歷程本身,就是人類生存的目的。至於生命的價值,則在於止惡修善、自利利他。給人方便,滿足他人需要的就是善;只對自己有利,而對別人不利的就是惡。做任何事,若僅有利於自己而無益於他人,最後將會後悔,甚至遺憾終生。唯有能夠與人為善,才有永不褪色的安慰。 聲音/高郁華 ※《聖嚴法師自在語》講台語嘛吔通哦!歡迎同步收聽台語版 https://sndn.link/DDM/hLJnSj ※ 《聖嚴法師自在語》單元國語版 https://www.ddm.org.tw/xmnews?xsmsid=0L207419114119814182&qcat=0L221596378719598745#PageListContainer ※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https://www.ddm.org.tw/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人類生存在這個世界上,不管所追求的是財富、尊榮,還是快樂,一定有它背後相反的經驗存在。苦過,不一定有快樂;有快樂,一定曾經苦過;快樂過,可能就是苦來的。貧富、貴賤、榮辱也是這樣。 在這一集節目中,聖嚴法師認為快樂、貧富、貴賤、榮辱,這些正負經驗的心路歷程本身,就是人類生存的目的。至於生命的價值,則在於止惡修善、自利利他。給人方便,滿足他人需要的就是善;只對自己有利,而對別人不利的就是惡。做任何事,若僅有利於自己而無益於他人,最後將會後悔,甚至遺憾終生。唯有能夠與人為善,才有永不褪色的安慰。 聲音/陳品文 ※《聖嚴法師自在語》聽嘸台語也沒關係!歡迎同步收聽國語版 https://sndn.link/DDM/zI997L ※ 《聖嚴法師自在語》單元台語版 https://www.ddm.org.tw/xmnews?xsmsid=0L207419114119814182&qcat=0M132555393739788126#PageListContainer ※ 法鼓山全球資訊網 https://www.ddm.org.tw/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