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見了嗎?我們心裡有一個桃花源,芳草鮮美、落英繽紛,正在呼喚我們回去,靜下來就會聽見,展開向內的旅程就會見到,那世上最美的風景,正在離自己最近的地方:就在我們心裡。
心的力量,是我們最大的財富;但問題是,我們得把它開採出來,它的豐盛,才能饒益自己、饒益他人。
「世上的書這麼多,但我只讀這一本,」阿姜查尊者指著自己的心!
所以,在「總編雲書房」裡,眾生文化總編輯黃靖雅,想要和大家「談心」,閱讀最重要那本書:我們的心。
一周一次,一次一個主題,分享她讀過、催生過、感動過的心靈好書,和大家一起閱讀人、閱讀生活、閱讀生命,看見心的各種美好,解讀心的各種可能,學習開啟心靈能量的具體方法。
點亮自己的心,就能以心為燈,照亮自己和他人的路。
心光明,一切就光明了,讓我們一起,向書這位最耐煩的老師,學習「點亮自心」的方法!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一杯水混濁了,讓它沈澱下來,就看得清水底到底藏了什麼寶貝;我們的心也一樣,心散亂了,讓它沈靜下來,就看得清心裡到底藏了什麼功德。讓如濁水般散亂的心,沈澱出本有的清明,就能洞見真相,這就是「禪定」。禪定是一把神奇的鎖匙,可以開啟我們心中深埋的寶藏,安定、清明、歡喜、勇氣,都在禪定裡,洞察力、直覺力、預知力也在禪定裡,更重要的是,能讓我們離苦解脫的智慧,也在禪定裡。如果禪定是果,禪修就是因,方法是「一心一境,心境合一」。——先找個所緣境,繫住像斷線的風箏般,在因緣的風中不由自主狂飛亂舞的心,讓心鬆鬆的不離所緣境,回到當下。——再進一步深入,「沒有能觀的心,也沒有所觀的境,也沒有正在禪修這件事」,超越當下,成為禪修本身。——在鬆綁的剎那,沒有禪修那根繫住你的線,也沒有被繫住的心,沒有「能安住」和「所安住」,但有著覺知、有著明,相消融了、界線消融了,自由就在那裡。在自由之前,我們先好好回到當下,回到覺知的基本功。老老實實,不要讓禪修墊招灰塵,先讓屁股和坐墊很熟,熟到能放鬆、能安定、能超越禪修的框架;下了座,回到生活的大河邊,就能不被因緣的急流帶走,能夠心明如鏡,山來照山、水來照水,這就是禪定。這樣,在瑣碎日常裡,即使做一件小事,都能袒露自心莊嚴,不離禪定。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你看到、聽到和經歷的一切,都可以成為無有間斷的禪修。」這段話,是大伏藏師秋吉林巴「新伏藏傳承」的當代持有者:帕秋仁波切,在最近得到博客來新書榜第五名的《禪定之王》一書中所說的話,這段話是什麼意思?我們可以怎麼理解它、內化它、運用它,讓它滋養我們的生活和生命?《禪定之王》,是帕秋仁波切對佛說經典《三摩地王經》的精要釋論,也是重點選讀和聞思修心得的分享。《三摩地王經》,漢傳名為《月燈三昧經》,在藏傳的重要性,相當於漢傳的《心經》,噶舉派認為,《三摩地王經》是顯乘經教大手印的根本,大手印教學傳承的來源;噶當派大師也認為,大手印的禪修方式,可以溯源自佛陀所說的《三摩地王經》。對噶舉弟子來說,這部經更是像「大手印的祖傳秘方」,意義重大——因為傳承祖師岡波巴大師,過去世就是月光童子!他在經中扮演「一開始出面發問、最後起立發誓」的關鍵腳色,他在佛前發誓,願在未來的五濁惡世承擔起弘傳大任,因此得到佛陀授記他「未來必將弘揚三摩地王法門,只要佛陀教法存在的一天,這個殊勝的法門就不會消失。」同時具有噶舉和寧瑪傳承的帕秋仁波切,以故事和個人經驗,深入淺出的選讀和詮釋經文,帶學生「從生活裡看到、聽到和經歷的一切」,保持覺知,心境合一,自然進入禪定;再逐步在各個面向深入,希望次第精進之後,有朝一日大家都能安住在佛陀說,能令行者契入圓滿證悟的「大平等三摩地」。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孩子有些事跟你想的不一樣。比如說,孩子分享最熱烈的話題之一,竟然是死亡。生命中的重大分離,不一定是「死別」,「生離」一樣令人痛澈心扉,但死亡的印記,卻經常要花一生來療癒。很幸運的是,兒童生命教育家楊舒雯老師,有了第二次機會在相似的情境裡,療癒並轉化死亡留下的印記:——第一次,是她七歲那年,癌逝的父親躺在客聽正中央,身旁大人忙亂而又避談死亡這個主題 。——第二次,是今年,她的如父上師 堪布竹清嘉措仁波切圓滿90歲的此生旅程,她趕去尼泊爾,每天早上6:30,她在上師房中,和各地趕來的學生們,一起環繞著仁波切呈安坐狀的法體靈塔,靜靜禪修半小時。在一次又一次的靈塔清晨禪修中,上師法體在旁,她感覺「死亡是如此莊嚴,甚至美麗」,覺得自己就是死亡的一部分,上師的色身融入法界空性之中,但在愛中,沒有分離。她童年的死亡印記被療癒了。兩位父親的離去,一位是生身之父,一位是慧命之父,第一次在童年的心中留下印記,第二次竟然在相似情境中得到了轉化和療癒。要怎麼陪孩子面對死亡、擁抱重大分離?請看「總編雲書房」中,眾生文化總編輯靖雅老師如何代大家提問,兒童生命教育家楊舒雯如何回答分享。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你能放鬆的和自己獨處嗎?和自己相處,怎樣才不「又吵又孤獨」/兒童生命教育家楊舒雯專訪(中)用愛與智慧陪孩子靜心孤獨感,是獨生子女偏多的這一代孩子,要面臨的問題。如何做到「獨處,而不孤獨」,是孩子、父母、老師都要學習的功課。其實,多數大人也有這個問題,獨處時覺得很孤獨,在眾聲喧嘩的人群深處,甚至覺得更孤獨。「善於自處,才不孤獨」,「靜心圓圓」兒童生命教育家楊舒雯老師說,因為孤獨感不是來自於外境,而是來自內心,和身旁人數多少無關,沒人或千萬人,都不能化解內心深處的孤寂。「問題在於,你無法和自己相處。」和自己關係緊張的人,最不能相處的人之一,其實是「自己」,和自己待在一起,總覺得好吵、好緊張,一顆心裡眾聲喧嘩,不得不和自己相處時,總覺得一顆心「又吵又孤獨」。轉化孤獨感是有方法的,「用對方法,學會回到當下,找回自然的專注力,恢復自心本來的安靜」,不只是送給孩子一生受用的禮物,也是所有想善待自己的大人,值得找回的本能:一個人若能幸福,身邊人多人少,都有能力幸福。#化育#佛法#佛陀#修行#修持#禪修#藏傳佛教#專注力#有聲書#兒童教育#情緒#心的花園#靜心#獨處#孤獨感#幸福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大家都覺得孩子靜不下來,如果「敲頒缽讓孩子靜心」,你猜孩子最多能乖乖聽幾下?答案是:100下!驚訝嗎?美國「靜心圓圓」兒童生命教育家楊舒雯老師說,這是真的,最後到第100下,還是她主動結束的,她只是讓孩子簡單的聽著頒缽,他們就自然回到了心靈本有的安靜。這個真實教學案例很有啟發性,生命有它本來的寂靜和莊嚴,不管年幼、受傷或衰老,想要引發本有的美好自然流動,只要相信它,並且用對方法——引導孩子靜心,就是如此。在憂鬱症年輕化的國際共同趨勢下,有情緒困擾的孩子,從美國到台灣,都越來越多。這時,父母和老師能做的事之一,是「相信孩子的潛能,用對方法,引導孩子靜心。」「不要把情緒貼上負面標籤,要感謝它傳達的訊息」,舒雯老師說,不同的情緒,只是心的花園中,飛進了不同的蝴蝶,蝴蝶來來去去,重點是看見它,接受它,善待它。在心的花園中,我們謝謝各種情緒的蝴蝶,帶來的不同訊息,溫柔善待它,就是一種慈悲。善待情緒,是慈悲真實的起點,因為善待自己,才能真正善待其他生命——不只是要這麼引導孩子,其實和情緒關係緊張的大人們,我們也很需要引導自己的心,安靜下來,以覺知,溫柔的碰觸情緒的蝶翼,謝謝它。詳情如何?請看「總編雲書房」中,眾生文化總編輯靖雅老師如何代大家提問,兒童生命教育家楊舒雯回答分享。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