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未來

零碳未來

IC之音竹科廣播|賈新興主持

《零碳未來》節目,從節能、創能、儲能與系統整合等面向,以更實用、更大膽、具未來性的角度為聽眾探討,當人類對能源需求不斷上升,能源方面如何達成「淨零碳排」。
由氣候變遷、風險防災、能源環境相關議題專家賈新興博士,邀請各界專家達人,帶您探討淨零碳排最新趨勢與發展,以知識驅動更好的未來! 本節目由聯發科技教育基金會贊助播出。

所有集數

EP168:關於碳盤查,企業減碳的第一步 ft. 工研院綠能所總監 蔡振球

EP168:關於碳盤查,企業減碳的第一步 ft. 工研院綠能所總監 蔡振球

🄴 零碳未來

企業減碳壓力日增,碳盤查如何做?碳足跡與碳盤查有何不同?本集《零碳未來》邀請工研院綠能所總監 蔡振球,深入解析碳盤查三大範疇、實務操作與企業因應策略。節目一開始說明全球升溫已逼近臨界點,各國相繼設定 2050淨零目標,歐盟 CBAM與台灣碳費也將陸續上路。企業面臨「碳焦慮」,不分大小產業都該關注自身碳排。蔡總監以淺白語言區分「碳盤查」(針對整體組織年度排放)與「碳足跡」(聚焦產品全生命週期)。並說明ISO定義下的三大排放範疇:🔹 範疇一:組織自身直接排放,如公務車用油、燃料設備🔹 範疇二:間接排放,如使用來自台電的電力所產生之排放🔹 範疇三:供應鏈上下游、差旅、原物料、回收處理等更廣泛排放以銀行與製造業為例,如何透過數位工具與LCA(生命週期評估)掌握熱點排放來源:某銀行開發通勤碳排App進行員工行為分析;製造業者則從回收鋼材使用入手,大幅減少原料碳排。企業不應只看是否被法規納管,而應積極以碳盤查為自我精進的工具。透過科學數據揭露熱點,才能優化流程、提高效率,也為邁向永續供應鏈布局。(下集將深入探討如何運用AI與數據管理工具,協助企業更有效完成範疇三盤查與減碳行動。)面對碳稅挑戰,工研院打造「永續碳管理平台」,提供企業一站式碳排管理服務,涵蓋溫室氣體盤查與產品碳足跡計算,內建萬筆本土資料,支援20大產業應用,協助企業加速邁向淨零。

EP167:企業減碳新戰場:漂綠與碳盤查的挑戰 ft. 天下永續會研究總監 高宜凡

EP167:企業減碳新戰場:漂綠與碳盤查的挑戰 ft. 天下永續會研究總監 高宜凡

🄴 零碳未來

面對全球對永續行為的高標準檢視,漂綠行為(Greenwashing)已成國際間重要議題。高總監指出,民間單位在永續獎項的評選中,早已發展出辨識漂綠的經驗,並強調企業應展現長期誠信與透明,而非僅為得獎進行包裝。隨著ESG浪潮席捲全球,政府角色同樣關鍵。台灣已由金管會、環境部等單位提出相關指引,雖未直接立法,但透過證交法、公平交易法等既有法規,未來可能強化對虛假永續宣稱的約束。相較之下,歐盟早已領先一步,推動「綠色聲明指令」,直接針對漂綠企業祭出罰款,展現出法律約束力,為市場設定清晰的規則。然而,在全球經濟壓力下,特別是川普關稅政策等因素衝擊下,企業減碳之路更加艱難。高總監坦言,部分企業已選擇暫緩永續投入,甚至出現裁撤與職位調整。但他也強調,這正是檢驗企業是否真正擁抱永續價值的關鍵時刻。堅持下去者,將在2050淨零目標的競賽中取得領先。對於企業實際的減碳策略,高總監建議,第一步是完成全面碳盤查,釐清碳排放結構。範疇一(燃料與自有設備)、範疇二(購買電力)相對容易著手,企業可透過節能、綠電採購等方式快速改善。但最棘手的是範疇三,涵蓋供應鏈、授信客戶等間接碳排放,往往佔總排放大宗,需要企業主動號召合作夥伴攜手減碳。他舉例,部分台灣大型電子公司已實現50%以上減碳,展現本地企業在永續行動上的進展。然而,未來的重點,將從自家減碳進一步推向整體供應鏈整合與轉型,這不僅考驗企業經營能力,也關乎產業整體競爭力。節目最後,主持人也提醒,企業若能在此階段堅持下去,未來當全球再度檢視減碳成果時,留下的將是那些始終相信並落實永續理念的企業。 

EP166:破解漂綠!減碳不能光說不練 ft. 天下永續會研究總監 高宜凡

EP166:破解漂綠!減碳不能光說不練 ft. 天下永續會研究總監 高宜凡

🄴 零碳未來

🎙️ 本集《零碳未來》,邀請天下永續會總監高宜帆,帶您深入認識「漂綠(Greenwashing)」現象!在全球節能減碳成為企業基本盤的今天,卻也出現企業「說得比做得多」的問題。漂綠指的是企業對外宣稱永續作為,但實際行動不足甚至造假。高宜帆總監分享,漂綠現象已從國際延伸至台灣,引發政府、國際組織如聯合國與歐盟,制定更嚴格的檢核與法規。本集重點包括:🔹 什麼是漂綠?從誇大宣傳到虛假行動的常見手法🔹 漂綠帶來的法律風險與品牌信任危機🔹 聯合國報告提出五大原則此外,高總監也教大家如何判斷企業是否真正落實減碳行動,從永續報告書的公開透明度、第三方認證、有無改變本業減碳作為等面向做出判別。舉例像便利商店減少夜間招牌亮度,不僅是形象喊話,更是真正融入日常營運,才能真正達到節能減碳的目標。在邁向淨零碳排的道路上,企業與消費者都需要更多知識與判斷力,才能一起驅動更誠實、有效的永續行動! 天下雜誌封面專題「供應鏈 大循環時代」https://www.cw.com.tw/magazine/magazine.action?id=1675

EP165:CBAM簡化方案上路,企業如何迎戰碳有價時代? ft. DIGITIMES 分析師 余佩儒

EP165:CBAM簡化方案上路,企業如何迎戰碳有價時代? ft. DIGITIMES 分析師 余佩儒

🄴 零碳未來

歐盟針對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提出簡化草案,是否會削弱減碳成效?對台灣出口企業而言,又該如何因應?本集《零碳未來》邀請 DIGITIMES分析師余佩儒,解析CBAM最新調整方向。其中包括四大關鍵:針對小型進口商的50噸免徵門檻、延後實施至2027年、申報流程簡化,以及防堵規避行為的高額罰則。余佩儒指出,此舉可望減輕中小企業合規負擔,並提高政策執行效率,且仍能涵蓋近九成碳排來源,維持減碳成效。本集也聚焦企業實務挑戰,探討不同規模、產業面對碳有價趨勢的策略。余佩儒建議企業應盡早布局三大核心能力:一、建立碳盤查制度,掌握自身碳排熱點二、訂定可執行的減碳計畫與目標,從提升能源效率到導入再生能源三、強化碳定價能力,包括內部碳費制度與碳信用抵換策略。她以台達電為例,分享其導入300美元內部碳費、專款投入低碳研發的成功經驗。最後,也提醒聽眾,未來碳中和要求將不只來自政府,更多壓力將來自品牌客戶與國際供應鏈,如蘋果、微軟等已設定2030碳中和目標,長期若不投資減碳,企業競爭力將逐漸被市場淘汰。

EP164:企業減碳新挑戰與永續契機 ft. 台灣經濟研究院 研究員黃釋緯

EP164:企業減碳新挑戰與永續契機 ft. 台灣經濟研究院 研究員黃釋緯

🄴 零碳未來

在全球邁向淨零碳排的大趨勢下,企業如何因應日益嚴格的環境規範與永續要求,成為現代經營者無法忽視的議題。本集《零碳,未來》節目,我們邀請到台灣經濟研究院的 研究員黃釋緯,深入剖析國際最新政策與企業實務操作,帶領聽眾全面了解從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試行進展、美國前總統川普的能源政策轉向,到台灣即將上路的碳費制度與ESG報告書撰寫規定,這些變化對企業營運所帶來的衝擊與應對之道。上半段內容聚焦國際局勢。從歐盟在2024年2月公布的CBAM簡化方案開始,說明碳憑證展延、豁免小型進口商等新規如何影響全球供應鏈。而美國若由川普重返政壇,其能源政策可能對再生能源推動造成倒退,對全球碳市場與氣候承諾也將產生不小的影響。 黃釋緯指出,雖有短期政策波動,但綠能轉型是不可逆的趨勢,企業必須提早佈局。下半段則轉回國內關注焦點。金管會自2025年起,正式要求實收資本額21億元以下的上市櫃公司全面提交永續報告書,ESG(環境、社會、治理)成為營運新常態。報告書中環境構面尤其與減碳、能源轉型、碳盤查息息相關。黃士偉也分享,中小企業雖非強制撰寫對象,但在供應鏈壓力與市場競爭下,已開始主動編製ESG報告,強化企業韌性與品牌價值。此外,政府也提供多項輔導資源與訓練課程,協助企業從零開始編製報告書,並可參與「國家永續發展獎」的評比。這不僅是對企業ESG成果的肯定與獎勵,也有助於強化社會對企業永續承諾的信任感。最後,無論是大型企業或中小型廠商,唯有掌握政策趨勢、積極回應氣候變遷挑戰,才能在這場全球綠色競賽中脫穎而出。ESG與減碳不是額外的負擔,而是通往未來競爭力的關鍵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