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未來

零碳未來

IC之音竹科廣播|賈新興主持

《零碳未來》節目,從節能、創能、儲能與系統整合等面向,以更實用、更大膽、具未來性的角度為聽眾探討,當人類對能源需求不斷上升,能源方面如何達成「淨零碳排」。
由氣候變遷、風險防災、能源環境相關議題專家賈新興博士,邀請各界專家達人,帶您探討淨零碳排最新趨勢與發展,以知識驅動更好的未來! 本節目由聯發科技教育基金會贊助播出。

所有集數

EP173:航空業減碳趨勢,華航永續行動全解析 ft. 中華航空永續長 鄭智仁

EP173:航空業減碳趨勢,華航永續行動全解析 ft. 中華航空永續長 鄭智仁

🄴 零碳未來

🔋 核心議題:全球碳排放現況與航空業減碳挑戰華航空中與地面雙軌減碳目標國際評比、產官學合作、標竿學習經驗ESG永續治理與企業環境委員會運作在全球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議題日益受到重視的今天,航空業作為碳排放的重要來源之一,正面臨前所未有的減碳壓力與挑戰。本集特別邀請中華航空永續長鄭智仁,帶領聽眾深入了解航空業如何在 2050淨零碳排的國際趨勢下,積極推動企業轉型、落實永續經營,並在國內外樹立標竿。鄭智仁永續長在節目中首先分享了全球碳排放的現況,以及航空業在這波減碳浪潮中所扮演的角色。他指出,隨著國際民航組織(ICAO)及各國政府相繼訂定更嚴格的碳排放標準,航空公司必須加快腳步,從營運管理、技術創新到供應鏈協作,全方位推動減碳行動。華航作為台灣航空業的領頭羊,早在多年前便開始進行溫室氣體盤查,並導入 ISO 14064及 ISO 50001等國際環境與能源管理系統,確保碳排放數據的透明與精準,並逐步建立標準化的減碳流程。在實際作為上,華航推動「空中與地面雙軌減碳」策略,從飛航燃油效率提升、航機更新、航線優化,到地面運具電動化、機場設施再生能源導入等多面向著手。節目中提及,華航積極引進新一代節能飛機,並透過數據分析優化飛行路徑,有效降低燃油消耗與碳排放。此外,也在地面設施導入太陽能發電、電力回升系統等創新應用,提升整體能源使用效率。這些措施不僅符合國際趨勢,也展現企業對環境責任的積極承諾。華航的減碳行動並不僅止於自身營運,更進一步參與國際永續評比,與全球航空業標竿企業交流經驗,並積極與產官學界合作,推動永續技術研發與標準制定。永續長強調,企業在追求營運績效的同時,必須兼顧社會責任與環境保護,這也是華航成立企業環境委員會、強化ESG永續治理架構的初衷。透過跨部門協作與專業分工,華航不僅提升了企業內部的永續治理能力,也為台灣航空業建立了可供借鏡的實務經驗。最後,談到員工與社會大眾在永續行動中的重要角色。華航透過內部教育訓練與外部倡議活動,鼓勵員工主動參與減碳行動,並與社會各界攜手推動綠色生活。未來,華航將持續強化與供應鏈夥伴的合作,推動更多創新減碳科技,並積極回應國際永續發展趨勢,為台灣航空業的淨零轉型貢獻力量。 

EP172:AI時代的電力挑戰與再生能源規劃 ft. 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 梁佩芳博士

EP172:AI時代的電力挑戰與再生能源規劃 ft. 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 梁佩芳博士

🄴 零碳未來

本集節目深入探討AI資料中心帶來的電力需求成長,以及因應未來2050淨零碳排目標,政府與產業界在再生能源規劃與碳費制度的應對策略。從IEA數據出發,說明AI運算所需能源激增,進而延伸到台灣如何以「整合資源規劃」(IRP)合理分配電力資源,達到供電穩定與再生能源發展並行的願景。梁佩芳副所長分享如太陽能、風力、地熱與海洋能的應用現況與挑戰,同時說明碳定價制度的國際比較,強調「明確政策時程表」對企業轉型的重要性。最後也提醒,減碳不只是國家與企業的責任,更需要全民共同參與,攜手創造永續未來。🔋 核心議題:AI資料中心用電成長與能源衝擊整合資源規劃(IRP)與尖峰負載管理地熱與海洋能發展潛力與限制台灣碳費制度 vs 國際碳價減碳政策透明度對企業行動的影響  

EP171:AI資料中心與綠電,零碳時代的電力智慧 ft. 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 梁佩芳博士

EP171:AI資料中心與綠電,零碳時代的電力智慧 ft. 工研院綠能與環境研究所副所長 梁佩芳博士

🄴 零碳未來

歡迎點此寫電子小紙條給主持人,分享您對節目的感想。本集《零碳未來》邀請工研院綠能及環境研究所副所長梁佩芳,深入探討IEA(國際能源總署)最新「能源與人工智慧報告」,分析AI資料中心背後的龐大用電量與再生能源需求。梁副所長指出,全球資料中心集中於歐美、日韓、新加坡等地,台灣也積極佈局。2022年全球資料中心耗電約4600億度電,遠超台灣年用電量的兩倍,預估2030年將達到接近一兆度電,占全球總用電的4%以上,對各國電力系統形成壓力。目前全球僅少數資料中心完全採用綠電,像 Google積極購買再生能源憑證並承諾2030年實現全時無碳電力(24/7 Carbon-Free Energy),但多數仍倚賴傳統灰電。台灣再生能源占比約10%,資料中心用電持續增長,若無綠電供應對策,勢必加劇電網負擔。梁副所長指出,台灣現行「電證合一」制度雖確保再生能源成本透明,但再生電力與實際用電匹配度不足,尤其太陽能和風能無法全天供電,夜間電力缺口更明顯。面對資料中心及AI算力的高速發展,梁副所長提出三項策略:一是透過離岸風電及跨區海纜傳輸電力;二是建構大型儲能系統,平衡尖峰負載;三是提升用戶端的彈性,尤其是資料中心運算具備時段調整彈性,可透過AI模組,根據電力系統供需調度,將部分非即時運算工作延後或轉移到綠電充足地區,達到節能與綠電匹配的雙贏局面。此外,綠能售電業者間互融電力,與智慧電網的「需量反應」制度,也能在夜間或電力吃緊時發揮關鍵調節角色,協助用戶減少非必要用電。梁副所長特別舉例,像是超商冷藏櫃可提早降溫,在電力尖峰時段降低壓縮機運轉負載。資料中心亦能藉AI運算管理優化,透過不同地區的雲端部署,靈活調度算力,降低碳排與用電尖峰。AI與資料中心雖然耗電量龐大,但由於其運算彈性與分散式特質,反而能成為智慧調度與再生能源利用的助力。未來台灣若要吸引更多AI資料中心與相關產業投資,需從政策面優化電力結構、促進綠電發展與售電市場彈性化,確保永續發展的同時,也在全球AI競爭中占有一席之地。⭐ 重點摘要1. 全球資料中心耗電與成長趨勢2. 再生能源使用與電證合一制度挑戰3. 資料中心與智慧電網的彈性調度潛力 

EP170:從碳盤查到競爭力,範疇三怎麼解? ft.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化工系教授 陳奕宏

EP170:從碳盤查到競爭力,範疇三怎麼解? ft. 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化工系教授 陳奕宏

🄴 零碳未來

歡迎點此寫電子小紙條給主持人,分享您對節目的感想。2050淨零轉型壓力迫在眉睫,碳費即將上路、CBAM也將於2026正式實施,企業減碳早已不是道德選項,而是生存條件。本集邀請國立台北科技大學化工系陳奕宏教授,深入解析企業最棘手的「範疇三」碳排管理:如何掌握供應鏈碳足跡、盤查減碳潛力,並進一步轉化為企業競爭優勢。碳盤查三大範疇:範疇一為企業內部直接排放、範疇二來自外購能源,而範疇三則涵蓋原物料取得、運輸、廢棄處理與下游客戶使用等全價值鏈碳排,是企業最難掌握也最關鍵的區塊。以蘋果供應鏈為例,全球供應商早已面臨 2030碳中和的要求,促使台灣半導體業導入再生能源、改善製程、推動循環材料再利用。談到 AI應用,陳老師指出, AI雖仍在建構模型與資料庫階段,但已具潛力協助碳資料推估與策略判斷,尤其在範疇三這類資訊不透明的場域,更能補足決策盲點。此外,不少大企業也開始「以大帶小」,主動協助供應商盤查碳排並提供減碳資源,共創供應鏈合作減碳的新商業模式。陳老師強調,企業若無法提出具體數據與減碳績效,未來不只難以接軌國際,連融資、訂單都可能被拒於門外。而政府也應發揮政策與金融槓桿作用,讓更多中小企業能參與淨零轉型。節目最後呼籲,減碳雖難,但正是驅動科技創新與商業升級的機會,越早面對、越早轉型,就越能在未來綠色經濟中站穩腳步。⭐ 重點摘要1. 範疇三是碳盤查最難的一環:涵蓋原物料、運輸、廢棄處理與下游使用等全價值鏈,複雜卻關鍵,企業需從主要供應商著手盤查、建立數據基礎。2.供應鏈減碳壓力已轉化為商業誘因:國際品牌如蘋果要求2030供應鏈碳中和,企業若無碳績效恐失訂單,反之則能爭取更多合作與市場機會。3.AI與政策引導是減碳轉型助力:AI預測與資料分析正逐步導入碳管理,政府政策與金融工具亦可提供中小企業減碳所需資源,促進產業共好。

EP169:企業減碳怎麼做?AI輔助碳盤查大解密 ft. 工研院綠能所總監 蔡振球

EP169:企業減碳怎麼做?AI輔助碳盤查大解密 ft. 工研院綠能所總監 蔡振球

🄴 零碳未來

企業如何因應全球減碳壓力?本集邀請工研院綠能所 蔡振球總監,深入解析企業面臨範疇三碳盤查的挑戰與對策。蔡總監指出,產品從原料、生產、運輸到使用與回收,全生命週期的碳排放都需被盤查,而這正是企業最難掌握的部分。為協助企業應對,政府提供多項資源:氣候署的「產品碳足跡資訊網」已收錄逾千筆碳排數據,工研院的「永續碳管理平台」更蒐集逾一萬兩千筆資料,幫助企業查詢產品碳足跡。而中小企業可透過 AI平台,以 GPT對話形式了解所屬產業的減碳對策與建議,減少摸索成本。蔡總監強調,AI技術能協助企業驗證盤查數據、分析排放熱點、比較同業水準,進而提出更有效的節能減碳措施。舉例而言,透過用電量測分析時段電價與設備耗能,有助業者做出節電調整,不僅減碳也節省成本。此外,品牌供應鏈對減碳的要求也逐步擴及一階、二階供應商,企業若能提供可信的碳數據與產品碳標籤,將更具競爭力。政府也正擴大綠色採購項目,鼓勵購買減碳成效佳的產品。最後提醒企業主:面對碳費、CBAM與供應鏈減碳壓力,唯有建立正確知識、量測習慣與善用政府平台,才能因應未來轉型挑戰。工研院也持續提供諮詢與技術協助,幫助企業走在正確的減碳路上。面對碳稅挑戰,工研院打造「永續碳管理平台」,提供企業一站式碳排管理服務,涵蓋溫室氣體盤查與產品碳足跡計算,內建萬筆本土資料,支援20大產業應用,協助企業加速邁向淨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