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未來》節目,期許從節能、創能、儲能與系統整合等面向,以更實用、更大膽、具未來性的角度為聽眾探討,當人類對能源需求不斷上升,能源方面如何達成「淨零碳排」? 從「源頭節能」的角度,新的觀念希望釐清,人們真正需要的是優質服務,而非大量設備與龐大的耗能。摩爾定律驅動的半導體進步,與全球許多材料科技的快速進展,如何讓我們抓出「吃電怪獸」?新思維、新觀念與設備使用方式,如何幫助使用者在取得服務的「過程」中持續節能? 台灣的離岸風電、太陽能、地熱、生質能,學研界是否從在地需求、前瞻科技的角度,提出我們自己的研究成果?淨零碳排相關新技術、新材料與系統整合的發展,直接影響國家競爭力,台灣的產學研界提出哪些有潛力的方向? 台灣也有許多年輕世代的創意,結合AI、物聯網、大數據等智慧科技,深度紮根,推動家鄉需要的循環經濟、永續環境計畫。其中的許多行動,有機會在不同的鄉鎮、城市推廣,甚至邀請民眾一起參與! 為此,《零碳未來》提出「前瞻能源新方向、淨零科研在台灣、智慧永續新未來」三大面向,由氣候變遷、風險防災、能源環境相關議題專家賈新興博士,邀請各界專家達人,帶您探討淨零碳排最新趨勢與發展,以知識驅動更好的未來! 本節目由聯發科技教育基金會贊助播出
本集《零碳未來》針對台灣能源結構變化及全球核能發展趨勢進行深入探討。2024年台灣用電創新高,再生能源發電首次突破一成,燃氣發電占比也高於燃煤,核能僅佔 4%。隨著核二廠第二機組預計於 2025年 5月停機,台灣即將邁向無核家園,正是檢視能源轉型方向的關鍵時刻。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 林正原指出,所謂「全球核能復興」其實是誤解。他以2024年《世界核能產業報告》為例,說明全球核能發電占比從 1996年的 17.5%下滑至 2023年的 9.15%。核電機組數量不增反減,全球資金投入亦顯示非水力再生能源的投資高達核能 27倍。即使如美國、法國等國有核能擴張討論,實際上興建進度緩慢、預算暴增,例如美國喬治亞州的 Vogtle核電廠耗費逾15年才完工,成本高達 1.2兆台幣。針對新興的「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林正原指出此技術雖具「模組化、快速建造」的理論優勢,但實際上商轉困難重重。美國NewScale原訂案因成本暴漲導致合作電力公司解約;更重要的是還有其核廢料,因使用高濃度核燃料而提高核武擴散風險等議題,未來還需進一步的安全與政策審視。台灣邁向非核家園後,再生能源占比勢必提升至六至七成,如何因應其「間歇性」供電特性。林正原提出三大解方:一是發展多元再生能源;二是透過「虛擬電廠」等手段調整需求端用電行為;三是積極強化儲能技術。他強調,國際如加州等地已能在某些時段達到百分百再生能源供電,台灣亦應擴大政策決心,避免能源政策搖擺不定。本集內容深度解析核能政策與再生能源轉型,也提供政策制定者與民眾多角度思考能源未來的參考依據。╭☆╭★╭♬ ╭☆╭★╭♬ ╭☆╭★╭♬ ╭☆╭★╭♬ ╭☆╭★╭♬ ╭☆╭☆╭★╭♬ ╭☆╭★╭★╭♬☆╭歡迎點此寫電子小紙條給主持人,分享您對節目的感想。☆╭☆╭★╭♬ ╭☆╭★╭♬ ╭☆╭★╭♬ ╭☆╭★╭♬ ╭☆╭★╭♬ ╭☆╭☆╭★╭♬ ╭☆╭★╭☆╭♬更多科技趨勢▶https://pse.is/4drbp9留言心得回饋▶ https://pse.is/4ee2ft異業合作洽詢▶ service@ic975.com
本集《零碳未來》邀請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深入探討台灣最新提出的NDC 3.0減碳目標及其亮點。此次NDC 3.0相較於過往版本,不僅設定了更明確的 2030年減碳 30%、2035年減碳 40%的目標,還搭配了具體的20項旗艦計畫,涵蓋能源、製造業、運輸等六大部門,並針對風電、光電、地熱等再生能源的發展提出新策略。在能源領域,政府計畫加速再生能源發展,2030年再生能源占比將達 30%,2035年提升至 36%,並積極推動地熱開發,希望在2035年達到2GWe的裝置容量,進一步提升台灣電力穩定性。製造業方面,中鋼目標在 2035年減碳 44%,並考慮導入氫能煉鋼與綠色鐵礦。然而,石化產業的減碳計畫尚不明確,仍有進一步規劃空間。趙理事長強調,這次 NDC 3.0仍處於 Beta版本,政府應透過公民參與與協作機制,讓學界、企業、NGO共同研擬更可行的減碳策略,避免僅停留在紙上談兵。此外,面對民眾對於能源轉型的信任危機,政府應透過直接民主機制,如舉辦氣候公民大會,讓社會更理解並支持減碳政策,提升全民參與度。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峻的挑戰,台灣如何在國際趨勢下推動更具實質影響力的減碳行動?本集節目帶您一探究竟! ╭☆╭★╭♬ ╭☆╭★╭♬ ╭☆╭★╭♬ ╭☆╭★╭♬ ╭☆╭★╭♬ ╭☆╭☆╭★╭♬ ╭☆╭★╭★╭♬☆╭歡迎點此寫電子小紙條給主持人,分享您對節目的感想。☆╭☆╭★╭♬ ╭☆╭★╭♬ ╭☆╭★╭♬ ╭☆╭★╭♬ ╭☆╭★╭♬ ╭☆╭☆╭★╭♬ ╭☆╭★╭☆╭♬更多科技趨勢▶https://pse.is/4drbp9留言心得回饋▶ https://pse.is/4ee2ft異業合作洽詢▶ service@ic975.com
台灣在2025.01.23的國家氣候變遷對策委員會會議中,提出了新的 2030與 2035減碳目標,引發各界關注。本集《零碳未來》邀請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一同探討國家自主減量承諾(NDC3.0)的調整方向、國際趨勢與台灣減碳行動的挑戰與機會。NDC機制源於《巴黎協定》,各國需依自身條件訂定階段性減碳目標,並每五年更新。從歷史經驗來看,早期目標較為保守,近年隨著科學數據與減碳技術發展,標準逐步提高。本次NDC3.0要求各國提出 2035年總量減碳承諾,並強化減碳力道。目前 190個國家中,僅 15個提交計畫,且只有英國的減碳幅度符合科學界建議。而台灣的 NDC3.0提出2030年減碳32%、2035年減碳目標則待進一步確定。回顧台灣過去減碳成效,第一期 2020年目標為較 2005年減碳 2%,最終減幅 1.8%至 2%之間,勉強達標。第二期 2025年目標將於年底評估,目前減碳進度約達 6-7%,距離 9%目標仍具挑戰。在減碳策略上,台灣政府提出五大行動方向,包括深度節能、低碳燃料轉型、運具電動化、燃煤發電降低、再生能源占比36%。目前台灣燃煤發電占比已降至39%,低於天然氣的42%。2035年減煤至9%,代表台中與高雄等大型燃煤電廠逐步退場,將有助改善空污與PM2.5濃度。未來台灣需加速關鍵技術商業化與產業轉型,以實現 2050年淨零目標。如何確保 NDC3.0的減碳承諾落實,並與國際趨勢接軌,將是政府與產業共同面對的挑戰。📌本集重點:✅ NDC3.0新目標與國際趨勢台灣2030、2035減碳承諾如何與國際接軌?目前全球190國中僅15國提交目標,且多數減碳幅度不足。✅ 台灣過去減碳成效與挑戰2020年減碳成績勉強達標,2025年目標仍具挑戰。產業轉型、政策落實是關鍵,否則難以達成淨零目標。✅ 五大減碳行動與未來能源規劃2035年燃煤發電降至9%,台中與高雄燃煤電廠將逐步退場。再生能源占比目標36%,未來應挑戰過半,以加速減碳進程。 ╭☆╭★╭♬ ╭☆╭★╭♬ ╭☆╭★╭♬ ╭☆╭★╭♬ ╭☆╭★╭♬ ╭☆╭☆╭★╭♬ ╭☆╭★╭★╭♬☆╭歡迎點此寫電子小紙條給主持人,分享您對節目的感想。☆╭☆╭★╭♬ ╭☆╭★╭♬ ╭☆╭★╭♬ ╭☆╭★╭♬ ╭☆╭★╭♬ ╭☆╭☆╭★╭♬ ╭☆╭★╭☆╭♬更多科技趨勢▶https://pse.is/4drbp9留言心得回饋▶ https://pse.is/4ee2ft異業合作洽詢▶ service@ic975.com
邱老師指出,雖然近半數民眾主觀上願意使用電動運具,但在成本、充電基礎設施等客觀條件上,仍有許多需要改善的地方,影響民眾實際購買更換電動載具意願。政府政策的誘因設計至關重要,例如補助不應只針對「汰舊換新」,也應涵蓋「新購」電動機車,甚至調整燃油補貼機制,使電動運具的使用成本更具競爭力。此外,在公共運輸領域,台灣的電動巴士產業具備技術優勢,但電動公車推動速度仍偏慢,未來應加速政策落實,提升市占率。而針對機車行轉型的問題,邱老師強調,許多機車師傅對電動機車維修的學習意願偏低,主要因燃油機車市場仍穩定。政府可考慮逐步提高車廠電動機車銷售比重,或提供更多誘因來鼓勵產業轉型。最後,邱老師也分享國際經驗,歐洲、美國、中國等地電動車市占率迅速提升,澳洲的公車、輕軌等公共運輸更已全面電動化,顯示政策決心對推動轉型的重要性。台灣若要達成2050淨零目標,必須加快步伐,透過明確的政策方向與產業誘因,讓電動運具普及化成為可能。 ╭☆╭★╭♬ ╭☆╭★╭♬ ╭☆╭★╭♬ ╭☆╭★╭♬ ╭☆╭★╭♬ ╭☆╭☆╭★╭♬ ╭☆╭★╭★╭♬☆╭歡迎點此寫電子小紙條給主持人,分享您對節目的感想。☆╭☆╭★╭♬ ╭☆╭★╭♬ ╭☆╭★╭♬ ╭☆╭★╭♬ ╭☆╭★╭♬ ╭☆╭☆╭★╭♬ ╭☆╭★╭☆╭♬更多科技趨勢▶https://pse.is/4drbp9留言心得回饋▶ https://pse.is/4ee2ft異業合作洽詢▶ service@ic975.com
本集邀請到國立中央大學經濟學系邱俊榮教授,深入探討台灣在減碳政策下,如何推動運輸載具電動化及充電基礎設施建設。政府近期於農曆年前公布的「自主減碳第三版 β 版」,其中對減碳目標與策略進行了多項修訂,尤其在運輸部門上提出了 2035年電動計程車普及率達 70%的目標。專家指出,台灣目前能源產業的排放占比高達 66.4%,因此能源轉型與綠色載具推動是實現近零碳排放的兩大核心策略。討論中提及,根據台大風險中心所做的2024年公正轉型調查,近五成民眾認為採用低碳運具是個人最易改變的行為,相較之下,僅有約31.1%的人重視節能用電。這顯示民眾在主觀意識上對綠色運輸抱有高度認同,然而從客觀環境來看,電動車與電動機車在成本、充電基礎設施、里程焦慮等方面仍面臨不小挑戰。邱教授詳細解析了政府各部會在推動運具電動化時所遇到的困難,並指出政策誘因設計的重要性,除了以「棒子」手段:如規定2040年後不得銷售燃油車之外,政府也必須運用「胡蘿蔔」策略:如提供新購補助、降低電池資費、鼓勵機車行推廣電動機車等措施。透過這些經濟誘因,可有效縮減民眾在購車與使用上的轉換成本,進一步促使市場接受度提升。本集節目與邱教授深入淺出的分析,呈現出台灣電動運具轉型過程中的複雜性與多面向考量,是一場不可錯過的智慧交流與政策討論,帶您一起認識未來交通轉型背後的經濟邏輯與實務推動。 ╭☆╭★╭♬ ╭☆╭★╭♬ ╭☆╭★╭♬ ╭☆╭★╭♬ ╭☆╭★╭♬ ╭☆╭☆╭★╭♬ ╭☆╭★╭★╭♬☆╭歡迎點此寫電子小紙條給主持人,分享您對節目的感想。☆╭☆╭★╭♬ ╭☆╭★╭♬ ╭☆╭★╭♬ ╭☆╭★╭♬ ╭☆╭★╭♬ ╭☆╭☆╭★╭♬ ╭☆╭★╭☆╭♬更多科技趨勢▶https://pse.is/4drbp9留言心得回饋▶ https://pse.is/4ee2ft異業合作洽詢▶ service@ic97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