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零碳未來》節目,從節能、創能、儲能與系統整合等面向,以更實用、更大膽、具未來性的角度為聽眾探討,當人類對能源需求不斷上升,能源方面如何達成「淨零碳排」。
由氣候變遷、風險防災、能源環境相關議題專家賈新興博士,邀請各界專家達人,帶您探討淨零碳排最新趨勢與發展,以知識驅動更好的未來! 本節目由聯發科技教育基金會贊助播出。
歐盟針對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提出簡化草案,是否會削弱減碳成效?對台灣出口企業而言,又該如何因應?本集《零碳未來》邀請 DIGITIMES分析師余佩儒,解析CBAM最新調整方向。其中包括四大關鍵:針對小型進口商的50噸免徵門檻、延後實施至2027年、申報流程簡化,以及防堵規避行為的高額罰則。余佩儒指出,此舉可望減輕中小企業合規負擔,並提高政策執行效率,且仍能涵蓋近九成碳排來源,維持減碳成效。本集也聚焦企業實務挑戰,探討不同規模、產業面對碳有價趨勢的策略。余佩儒建議企業應盡早布局三大核心能力:一、建立碳盤查制度,掌握自身碳排熱點二、訂定可執行的減碳計畫與目標,從提升能源效率到導入再生能源三、強化碳定價能力,包括內部碳費制度與碳信用抵換策略。她以台達電為例,分享其導入300美元內部碳費、專款投入低碳研發的成功經驗。最後,也提醒聽眾,未來碳中和要求將不只來自政府,更多壓力將來自品牌客戶與國際供應鏈,如蘋果、微軟等已設定2030碳中和目標,長期若不投資減碳,企業競爭力將逐漸被市場淘汰。
在全球邁向淨零碳排的大趨勢下,企業如何因應日益嚴格的環境規範與永續要求,成為現代經營者無法忽視的議題。本集《零碳,未來》節目,我們邀請到台灣經濟研究院的 研究員黃釋緯,深入剖析國際最新政策與企業實務操作,帶領聽眾全面了解從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試行進展、美國前總統川普的能源政策轉向,到台灣即將上路的碳費制度與ESG報告書撰寫規定,這些變化對企業營運所帶來的衝擊與應對之道。上半段內容聚焦國際局勢。從歐盟在2024年2月公布的CBAM簡化方案開始,說明碳憑證展延、豁免小型進口商等新規如何影響全球供應鏈。而美國若由川普重返政壇,其能源政策可能對再生能源推動造成倒退,對全球碳市場與氣候承諾也將產生不小的影響。 黃釋緯指出,雖有短期政策波動,但綠能轉型是不可逆的趨勢,企業必須提早佈局。下半段則轉回國內關注焦點。金管會自2025年起,正式要求實收資本額21億元以下的上市櫃公司全面提交永續報告書,ESG(環境、社會、治理)成為營運新常態。報告書中環境構面尤其與減碳、能源轉型、碳盤查息息相關。黃士偉也分享,中小企業雖非強制撰寫對象,但在供應鏈壓力與市場競爭下,已開始主動編製ESG報告,強化企業韌性與品牌價值。此外,政府也提供多項輔導資源與訓練課程,協助企業從零開始編製報告書,並可參與「國家永續發展獎」的評比。這不僅是對企業ESG成果的肯定與獎勵,也有助於強化社會對企業永續承諾的信任感。最後,無論是大型企業或中小型廠商,唯有掌握政策趨勢、積極回應氣候變遷挑戰,才能在這場全球綠色競賽中脫穎而出。ESG與減碳不是額外的負擔,而是通往未來競爭力的關鍵途徑。
在全球淨零碳排壓力下,核能再度成為國際能源轉型的焦點。本集《零碳未來》,我們再度邀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院長葉宗洸 ,延續上集關於小型模組化核反應器(SMR)與核融合的深入對話,從科學面向探討核能的真實樣貌與未來可能性。節目一開始,葉院長詳細說明何謂小型模組化反應器,SMR的模組化優勢,能根據區域用電需求彈性配置,提高供電效率,也解決大型電廠建設與用地限制問題。而針對外界關心的核廢料問題,葉院長指出,SMR雖然機組小,若要達成與大型機組相同的發電量,須部署多台反應器,整體廢料產量可能略增約10%。同時也駁斥部分報導聲稱「SMR核廢料是傳統機組30倍」的說法,並指出該數據基於過時設計與不合理假設。值得一提的是,比爾蓋茲支持的熔鹽式SMR反應器技術,因採用高濃縮燃料,可達成8至10年更換一次燃料的目標,其所產生的核廢料量僅為傳統反應器的25%,展現未來核能的潛力。葉院長提醒,面對新技術報導,應詳加查證其計算依據與技術背景,避免誤判其真實成熟度。例如談及核融合技術時,葉院長強調核融合是人類能源的終極解方,因其使用氫同位素進行融合反應,不會產生傳統核廢料,能源密度高且原料來自於水。雖然技術尚未成熟,目前國際熱融合大計(ITER)預計至2040年後才可能商轉,商業應用尚有技術與能量效率(Q值)上的挑戰。最後,回應台灣民眾對地震與地理條件的疑慮,葉院長說明美國核管會的標準並非以是否位於斷層帶為限,而是要求反應器須設計能耐預估最大震度。台灣在這方面也發展出先進的「斷然處置措施」,能防止如福島般的事故重演。在全球減碳時程壓力與AI、大數據推升能源需求下,葉院長也呼籲政府應務實評估能源規劃進度,包含天然氣接收站興建進度與核電延役的可能性,保障能源穩定與永續發展。╭☆╭★╭♬ ╭☆╭★╭♬ ╭☆╭★╭♬ ╭☆╭★╭♬ ╭☆╭★╭♬ ╭☆╭☆╭★╭♬ ╭☆╭★╭★╭♬☆╭歡迎點此寫電子小紙條給主持人,分享您對節目的感想。☆╭☆╭★╭♬ ╭☆╭★╭♬ ╭☆╭★╭♬ ╭☆╭★╭♬ ╭☆╭★╭♬ ╭☆╭☆╭★╭♬ ╭☆╭★╭☆╭♬更多科技趨勢▶https://pse.is/4drbp9留言心得回饋▶ https://pse.is/4ee2ft異業合作洽詢▶ service@ic975.com
台灣2024年用電創歷史新高,再生能源占比首度突破一成,核電占比則降至4%。隨著核三廠二號機預計於 2025年5月除役,台灣即將全面退出核電。然而在COP28與COP29後,全球有多國重新擁抱核能,面對碳稅壓力與近零碳排目標,核能成為許多出口導向國家,如日、韓、義大利等的選項之一。本集《零碳未來》邀請清華大學原子科學院院長 葉宗洸教授,為我們解析國際核電趨勢與臺灣當前處境。葉教授指出,核能不僅是穩定無碳電力來源,更有助提升出口產品競爭力,特別是在歐盟即將啟動的碳邊境稅制度下,國家無碳電力占比將直接影響產品價格與市場競爭。葉教授也提到歐盟已將核能納入綠色投資標的,有助吸引民間資本進入核能市場。新型的小型模組化反應器(SMR)技術亦正在全球布局,包括中國與俄羅斯已有SMR進入商轉,美國與多家企業則預計2028年前投入市場,為核能發展帶來更多彈性與可能。而面對能源現實及環保危機,葉教授建議台灣應評估延役既有核電機組,作為短期內強化穩定供電與減碳的重要選項。他強調,目前核電每度僅約1.6元,是台電最便宜的發電方式,若能延役,將有效改善台電財務與能源穩定性,而這是我們的選項之一嗎?讓我們一同探討這些關鍵議題。 ╭☆╭★╭♬ ╭☆╭★╭♬ ╭☆╭★╭♬ ╭☆╭★╭♬ ╭☆╭★╭♬ ╭☆╭☆╭★╭♬ ╭☆╭★╭★╭♬☆╭歡迎點此寫電子小紙條給主持人,分享您對節目的感想。☆╭☆╭★╭♬ ╭☆╭★╭♬ ╭☆╭★╭♬ ╭☆╭★╭♬ ╭☆╭★╭♬ ╭☆╭☆╭★╭♬ ╭☆╭★╭☆╭♬更多科技趨勢▶https://pse.is/4drbp9留言心得回饋▶ https://pse.is/4ee2ft異業合作洽詢▶ service@ic975.com
本集《零碳未來》針對台灣能源結構變化及全球核能發展趨勢進行深入探討。2024年台灣用電創新高,再生能源發電首次突破一成,燃氣發電占比也高於燃煤,核能僅佔 4%。隨著核二廠第二機組預計於 2025年 5月停機,台灣即將邁向無核家園,正是檢視能源轉型方向的關鍵時刻。綠色公民行動聯盟研究員 林正原指出,所謂「全球核能復興」其實是誤解。他以2024年《世界核能產業報告》為例,說明全球核能發電占比從 1996年的 17.5%下滑至 2023年的 9.15%。核電機組數量不增反減,全球資金投入亦顯示非水力再生能源的投資高達核能 27倍。即使如美國、法國等國有核能擴張討論,實際上興建進度緩慢、預算暴增,例如美國喬治亞州的 Vogtle核電廠耗費逾15年才完工,成本高達 1.2兆台幣。針對新興的「小型模組化反應爐(SMR)」,林正原指出此技術雖具「模組化、快速建造」的理論優勢,但實際上商轉困難重重。美國NewScale原訂案因成本暴漲導致合作電力公司解約;更重要的是還有其核廢料,因使用高濃度核燃料而提高核武擴散風險等議題,未來還需進一步的安全與政策審視。台灣邁向非核家園後,再生能源占比勢必提升至六至七成,如何因應其「間歇性」供電特性。林正原提出三大解方:一是發展多元再生能源;二是透過「虛擬電廠」等手段調整需求端用電行為;三是積極強化儲能技術。他強調,國際如加州等地已能在某些時段達到百分百再生能源供電,台灣亦應擴大政策決心,避免能源政策搖擺不定。本集內容深度解析核能政策與再生能源轉型,也提供政策制定者與民眾多角度思考能源未來的參考依據。╭☆╭★╭♬ ╭☆╭★╭♬ ╭☆╭★╭♬ ╭☆╭★╭♬ ╭☆╭★╭♬ ╭☆╭☆╭★╭♬ ╭☆╭★╭★╭♬☆╭歡迎點此寫電子小紙條給主持人,分享您對節目的感想。☆╭☆╭★╭♬ ╭☆╭★╭♬ ╭☆╭★╭♬ ╭☆╭★╭♬ ╭☆╭★╭♬ ╭☆╭☆╭★╭♬ ╭☆╭★╭☆╭♬更多科技趨勢▶https://pse.is/4drbp9留言心得回饋▶ https://pse.is/4ee2ft異業合作洽詢▶ service@ic975.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