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故事》啟發心靈迷惑趨向光明,藉由故事分享來淨化心靈深處
由佛陀的教法與生活結合找到自己的身心安頓!來聽《佛典故事》
歡迎您的來信與準時收聽本節目,我會一一地幫您解惑,也請「訂閱」與「分享」這個頻道來支持本節目!如果您喜歡這個頻道,請幫忙在iTunes(Apple Podcast)打星評分,讓更多人收聽到這個頻道,傳播正能量!
聯絡信箱:jain-ming0609@hotmail.com
加入line官方帳號:@924qegto
網址:https://jianming.firstory.io/
《釋迦譜.卷第四(釋迦雙樹般涅槃記)世尊曾為一千兩百位多位常隨的成道弟子說法,當時世尊身披袈裟,示金色臂,對比丘們說道:「你們應當觀察,如來出現於世的因緣,就如同曇花的花期般短暫即逝。」不久後,佛陀即示現入涅槃。此時,末羅族(今拘尸那羅)的居士已從城中辦好喪具,來到天冠寺中。以清淨的香湯沐浴佛的金身之後,先用新的棉衣穿裹佛身,再用五百張上等的細氈布次第纏匝。備妥棺槨三重,最裡層的金棺灌以香油,放入第二層大鐵槨中,最外一層則是以旃檀木製成的棺槨,並於棺槨上鋪滿各種名香薪木。末羅族的大臣路幾,手執大火炬欲點燃佛金棺上的薪木,但是,火怎麼都燃不起來,幾位末羅長者先後也向前燃薪,火仍然無法燃起。這時阿那律尊者對末羅民眾說:「諸位賢者,請先停止動作吧!並不是你們使火滅而無法點燃,這是天人之意,因為大迦葉尊者正率領著五百位佛弟子,從波波國趕來瞻禮佛陀,天人知道此事,而使火無法燃燒!」當時大迦葉尊者,在波波國遇到一位手裡拿著曼陀羅花的尼乾子外道,於是問他:「您知道我的導師 釋迦牟尼佛嗎?佛現在是否還健在?」外道回答尊者:「您的 導師入滅至今已經七天了。」聽到這消息,迦葉尊者的內心悵然不悅,五百位比丘則是婉轉於地,悲傷哭泣,無法克制。迦葉尊者一行人連忙起程趕路到拘尸城,經尼連禪河抵達天冠寺。見到阿難尊者後,迦葉尊者問道:「我們想瞻禮佛舍利,既然佛還未荼毗(火化),可以見到佛陀嗎?」阿難尊者回答:「世尊雖然還未荼毗,可是佛的金身以五百張妙白氈毯纏裹著,放在鐵槨內的金棺中。」阿難尊者認為,佛身已難以再瞻仰。儘管迦葉尊者再三請求,阿難都是一樣的回答。迦葉尊者走到棺槨香木旁,突然間,佛從金棺中現出雙足,但佛的金足有一邊顏色不同,迦葉尊者感到奇怪,於是問阿難:「佛的金色足怎麼會如此?」 阿難尊者回答:「有一位老婦因悲傷向前,她的眼淚滴在佛足上,所以佛足的顏色有變異。」迦葉尊者向著香薪柴木頂禮佛身,四眾弟子及諸天人們也一齊恭敬地頂禮。就在此時,佛的雙足忽然不見。迦葉尊者繞著香薪柴木三圈並作偈誦,是時堆積在棺槨四周的柴木不燒自燃,望著熾盛的火焰,末羅民眾相互說:「這火勢熾然難以消止,荼毗後佛的舍利恐怕會被燒盡,要到哪裏找水來滅火呢?」於時,娑羅樹神便以用神力熄滅薪火。其後,末羅族人們紛紛前往拘尸城邊,摘取香花以供養佛舍利。《佛遺教經》云:「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為恐眾生依賴於佛,不求出離,所以佛陀示現入涅槃,以令佛弟子們憶佛、念佛,發起道心、精進修行,而得解脫。為成就迦葉尊者欲瞻禮佛顏的願望,仍慈悲從棺內顯出金足,待迦葉尊者及四眾弟子頂禮之後,雙足不現,薪火自燃,一切終歸寂滅。「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此是佛陀最後之所教誨。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二(三供養品)第二十二》有一天,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比丘們開示愚人與智者的差別。佛說:「愚痴人常犯三種過失,大眾應當要遠離,是那三種過失呢?愚痴人對於不能想的事情卻偏要想;不能論說的事情卻偏要論說;不能做的事情卻偏要去做。」「什麼是不能想的事情卻偏要想?愚痴人心當中經常縈迴憶念這三件不該想的事情。第一、總是嫉妒著他人;第二、經常對於他人的財物及女色起貪念;第三、心生妒意,口出不善的言辭:『他所擁有的一切,如果都屬於我的,那該有多好!』愚痴的人心心念念都想著不能想的事情。「什麼是不能論說的事情卻偏要論說?愚痴的人常犯四種口過,哪四種呢?愚者常喜歡說妄言、綺語、惡口,以及說挑撥離間,讓彼此不和的言語,這些都是愚人常犯的四種口過。「什麼是愚人所做的惡行呢?愚人心中時常想者殺生、竊盜、邪淫種種惡念,因而造作這些惡法。所以,比丘們!愚者常有這三種心行,也習慣於造作這些惡業。」佛繼續說道:「比丘們!智者有三事,所以長念修行,一心向道,是那三件事情呢?第一、智者思惟著應當思惟的事情;第二、論說著應當說的言論;第三、力行應當做的善行。」「什麼是思惟應當思惟的事情呢?智者心中常正思惟三事:不貪妒、不瞋恚、不愚痴,常行正見。見他人財物,不會生起貪念,這正是智者心中只思惟應思惟的事。」「什麼是談說應當說的言論呢?有智慧的人成就四種善的口業:自己不妄語,也不教人妄語;見他人妄語心不喜樂,智者便是如此善護口業。此外,智者自己不綺語、惡口、兩舌外,也不教他人綺語、惡口、兩舌,有智慧的人是如此成就口業的善法。」「什麼是智者所成就立身行持的善業呢?智者時時觀照行為,無所惱害觸犯。所以智者不但自己不殺生,更不會教使他人殺生,若見他人殺生心不喜樂;不但自己不偷盜,也不會教他人偷盜,如果見到他人偷盜心不喜樂;自己不邪淫,見到女色心中也沒有淫欲心,更不會教他人邪淫。當見到年長的婦女,就視同自己的母親;見到年紀相仿的女眾,就像看到自己的姐姐一樣;而見到年紀小的女孩,則當成自己的妹妹,用平等心來對待一切人,這就是智者所成就的三種身行,是智者所行之事。比丘們!你們應當知道這三種有為之相。」「所以,諸比丘!應當捨離愚者三相,奉行智者所行之法,比丘們!要這麼去實行!」所有比丘聽聞佛陀開示後,都歡喜奉行佛陀的教誨。古人有云:「萬里途程,不離初步」,儒家的核心思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端正品德開始,一路至於止於至善。修行亦是從修習「十善法─身不造殺、盜、淫;口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意不起貪、瞋、痴」著手,然後漸次入於佛智。正所謂「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若能於二六時中奉行十善,以此為基礎,便能步步向上,菩提道成!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八.馬血天子問八政品第四十三(一)》過去,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時,有一位名叫馬血的天子,來到世尊前禮拜問訊,站在一旁。天子稟白世尊:「我曾想過:是否就可以用走的盡此世界呢?請問世尊,這樣做可以盡此世界嗎?」世尊說:「你是依什麼道理而如此問呢?」天子告訴佛陀:我過去曾到婆伽梵天界,大梵天王遙見我來,便對我說道:「馬血天子!這裡是無為之境地,沒有生、老、病、死,無始、無終,也沒有愁、憂、苦、惱。」我當時又想:「這就是涅槃道嗎?在涅槃的世界,無生、老、病、死、愁、憂、苦、惱,這裡就是世界的極邊嗎?假如此處是世界的邊際,從世間可以走到嗎?」世尊問天子:「你的神足通能力如何?」天子稟告佛陀:「就像大力士擅長射箭,一箭射出無所障礙;我的神足通也是如此,一發足便來去無礙。」世尊告訴天子:譬如有四位擅長射箭的男子,各向四方射箭,假設有一個人,盡力攬住這些射向四方的箭支,不讓箭支墮於地,天子,這個人竟然能使已射出的箭支不墮於地,是不是身手極為矯捷呢?然而,還有一位能飛上日月宮殿的捷步天子,他的速度遠超越那個身手矯捷之人,但是日月宮殿運行之快,又勝於他。而捷步天子與日月宮殿的快速運行,卻還不如三十三天運行之快速;三十三天運行之快速,又不如夜摩天運行的速度。如是諸天所有的神足通,各有不相及之處。天子,假如你有像諸天那樣速度的神通,即使是從劫至劫,乃至百劫不斷地飛奔,也無法盡世境界,因為實在無法計算出地界方域的範圍。在久遠劫時,我曾經為仙人,名為馬血,跟你同名,斷盡欲愛,能在空中飛行,來去無礙,具神足通,一彈指頃,就能攬住射往四方的箭支,不讓箭支墜落。當時,我因有此神通,就想:「我能否以此神足通,到達世界邊際之地?」於是,就在世間飛行,卻無法達到世界的邊際。命終之後,累世以來因進德修業而成就佛道,坐在樹王下,端坐思惟從前經歷的事,我以仙人的神通還不能到達世界的盡端,當以何等神力,才能到達世界的邊際呢?我又思惟:應當依循聖賢八品之道,才能究竟生死邊際,解脫自在。什麼是依循聖賢八品正道之徑路?即是「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業、正命、正精進、正念、正定。」天子!只要精進修持此賢聖八正道,就能窮盡世界的邊際。過去恆河沙諸佛得以到達世界盡端,皆是精進修習此賢聖八正道;未來諸佛世尊出現於世,也必以此賢聖之道,得究竟世界的邊際。這時,世尊便說此偈:「步涉無究竟,得盡世界者,地種不可稱,非神足所及。凡夫施設意,於中起迷惑,不別真正法,流轉五道中。賢聖八品道,以此為舟船,諸佛之所行,而究世界邊。正使當來佛,彌勒之等類,亦用八種道,得盡於世界。是故有智士,修此聖賢道,晝夜習行之,便至無為處。」當時,馬血天子聽聞如來宣說賢聖八正道,即於座上,漏盡煩惱,得法眼淨。天子便至誠向世尊頂禮,繞佛三匝後離去。馬血天子於當日,散種種天花在佛陀身上,供養如來,並說一偈:「流轉生死久,欲涉度世界,賢聖八品道,不知又不見。今我以見諦,又聞八品道,便得盡邊際,諸佛所到處。」世尊認可天子所說,這時天子便向世尊頂禮離去,歡喜奉行佛陀所開示的道理。若不明瞭一切法皆是緣起性空之理,便易執著身心、世間萬法以為真實,於是在三界中不斷隨自己的貪執生死輪迴。故事中的天子,剛開始以為只要走到世界盡頭,就能遠離生老病死苦,心外求法之道,終難脫生死苦海。亦聞佛陀開示,直指轉凡成聖、離苦得樂的關鍵,在於淨化自心。依照佛教導的八正道之法,確立正知見,轉化煩惱,淨化心靈,最終定能像如來一樣成就佛道。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增壹阿含經.卷第三十七.八難品第四十二之二(八)》昔日,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有一天,阿那邠邸長者前往佛陀住處,頂禮佛足後,恭敬地坐在一旁。佛陀問道:「長者,現在還廣行布施嗎?」長者回稟佛陀:「雖然家裡並不富有,仍然日夜不斷地隨喜布施,在四個城門、大市集、住家附近的路旁,以及佛陀、比丘僧眾所在之處,於此八處廣行布施。凡有所需求皆行布施,須要衣服的就布施衣服,須要飲食的就供養飲食,即使是需要珍寶,也都滿其所願,不論是衣服、飲食、臥具、醫藥,都竭盡所能地布施與供給。曾有諸天人在虛空中告訴我:『布施時應分別勝劣,這位是持戒者,這個是犯戒者,布施予前者能獲福,布施給後者則無福。』但是我覺得自心端正即可,並不想分別彼此而有所增減,這樣才是以平等慈心對待一切眾生;因為眾生依賴飲食支持命根,有飲食才得生存,若無飲食就命無以為濟。我相信廣行惠施一切眾生,果報不會因布施的對象而有所差別。」佛陀說:「善哉長者!能夠平等布施是世上最大的福報,然而眾生各隨其心而有優劣,所以布施予持戒者的功德,勝過布施給犯戒者。」這時,在虛空中天人聽聞佛陀的開示,都至誠歡喜,以偈慶讚:「佛說選擇布施之最勝妙者,因凡愚的眾生隨其心境而有優劣,若欲冀求最勝良福田,有什麼能勝過布施供養如來的賢聖眾弟子呢?」接著又讚歎:「世尊所說之法真是太殊勝了,布施給持戒者的功德,勝過布施給犯戒者。」是時,佛陀對長者說:「現在要為你開示供養賢聖之眾的功德福報,你要善加思惟、謹記於心,有人布施少,卻能獲福多;或有人布施多,獲得福報更為增勝。」長者對佛陀說:「懇請世尊為我開演無上妙義,什麼是施少獲福多?又為什麼施多而獲福多呢?」佛陀回答:「長者!證得阿羅漢向、阿羅漢果、阿那含向、阿那含果、斯陀含向、斯陀含果、須陀洹向、須陀洹果者,就是賢聖之眾。布施供養賢聖眾,施少獲福多,若施多則獲福更多。」世尊以偈讚頌:「不論是四向或已成就四種果位的行者,皆已是賢聖眾,能夠供養獲福廣大。」佛陀接著開示:「過去久遠諸佛世尊在世之時,也有像現在得道證果的賢聖之眾,未來諸佛世尊出現於世,也同樣會有得道證果的賢聖之眾。所以,長者!你應發歡喜悅樂之心,供養一切賢聖之眾。」聽聞世尊宣說微妙法義,長者功德善根愈加增進,修行立於不退轉之地,滿懷法喜至誠頂禮,繞佛三匝後離去,並發歡喜心信受奉行。賢聖僧眾其德行能勸化利益廣大眾生,行善趣解脫道,利他之用甚廣。故,供養持戒精進的賢聖之眾,猶如耕耘福田,播種於肥沃良田,能獲得豐廣之功德福報。故佛說:「賢聖之眾,施少獲福多,施多獲福多。」若進一步起般若智慧觀照,如《金剛經》所云:「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修一切善而不執著一切善,於解脫法中速得成就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雜寶藏經.卷一》佛說往昔母迦旦遮羅緣過去釋迦牟尼佛托缽遊化,行經居荷羅國,與眾比丘在路旁樹下稍作休息,適巧有一位年老的婦人正在附近的井邊取水,這位婦人名叫迦旦遮羅,是某戶人家的奴婢。佛陀告訴阿難:「你去向這位老婦人化緣一些水來。」阿難遵承佛陀的指示,前去向迦旦遮羅化緣。迦旦遮羅聽到阿難來化緣水,要給佛陀和眾比丘飲用,便親自拿著水瓶前來見佛。見到佛陀之後,迦旦遮羅立刻把水瓶放在地上,想要向前去擁抱佛陀。阿難急忙阻止她,但佛陀卻告訴阿難:「不要阻止她!這位老婦人在過去五百世中都是我的母親,對我有深厚的親情,所以她一見到我,就想要擁抱我。如果你阻止她,她的血就會猶如沸騰的水一般,從臉部的毛孔中流出,馬上就會喪失性命。」迦旦遮羅如願擁抱了佛陀後,便站在佛陀的身旁。佛陀告訴阿難:「你去把這位老婦人的主人找來。」迦旦遮羅的主人來到佛陀面前,頂禮佛陀後,便恭敬地合掌站立在佛陀的面前。佛陀告訴迦旦遮羅的主人:「如果你能夠讓這位老婦人得到自由、出家修行,她一定能成就阿羅漢的果位。」迦旦遮羅的主人聽了佛陀的話,便解除與迦旦遮羅的契約,恢復她的自由。佛陀又告訴阿難:「你將迦旦遮羅帶到比丘尼的僧團,讓波闍波提比丘尼為她剃度。」迦旦遮羅出家不久之後,便證得阿羅漢果,並且在眾比丘尼中,善解經義,最為第一。諸比丘心中感到疑惑,便請示佛陀:「世尊!迦旦遮羅比丘尼,是因為什麼樣的因緣,出身卑賤作他人的奴婢?又是什麼樣的因緣,使其出家不久,便能證得阿羅漢的果位?」佛陀向諸比丘開示:「過去迦葉佛時,迦旦遮羅比丘尼曾經出家修行,由於過去出家聞法的因緣,所以此生出家後,很快就證得阿羅漢的果位。然而,也因為過去生出家時是眾比丘尼的上首,時常辱罵證得聖果的比丘尼是卑賤的奴婢。由於毀辱賢聖的緣故,所以生生世世都受為人奴婢的果報。且迦旦遮羅比丘尼在過去五百世中都是我的母親,生性慳貪,易生嫉妒,時常阻止我行布施,因此,生生世世生於貧賤之家。由於此一因緣,我並不只在這一世除去迦旦遮羅比丘尼的貧賤苦果。」諸比丘再請問佛陀:「請問佛陀,過去是如何拔除迦旦遮羅比丘尼貧賤的苦報呢?」佛陀繼續開示:「過去某一世,在波羅捺國中,有一個貧窮的家庭,只有母子兩人相依為命,兒子時常為他人幫傭賺取錢財來養活母親。雖然兒子辛勤地工作,但得到的錢財卻非常少,只夠維持母子兩人一日的生活。噁有一天,兒子向母親秉告,想要與商人的商隊一同遠行經商。母親答應了兒子的請求,兒子便隨著商人一同遠行。兒子離去不久,便有盜賊前來搶劫錢財,並將母親擄掠至他國賣作奴婢。兒子遠行經商回來後,得知母親被盜賊擄走,便想盡方法找尋母親。好不容易得知母親的所在之後,便準備了許多珍寶錢財將母親贖回。贖回母親之後,母子兩人便在這個國家住下來,錢財日漸豐足,勝於往昔。這位被賣作奴婢的母親,就是現在的迦旦遮羅比丘尼,當時的兒子就是我。我在過去無數劫時,都在解救母親貧賤的苦報。」古人云:「百善孝為先。」「孝」,是一個人知恩、感恩的根本。因為,一切有情眾生,都是因父母才能擁有色身;父母用血汗來養育子女,子女才能得以成長。佛經中記載,釋迦牟尼佛感念母親摩耶夫人的生育之恩,親至忉利天為母說法,以報母親的恩德。佛陀以身行告訴我們「孝」的重要,而我們也應該效法佛陀,以孝順心、恭敬心、感恩心,來報答父母的恩德。所謂「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行孝當及時,把握現前的因緣,恭敬父母、讓父母物質生活不虞匱乏這是孝養、孝敬,更進一步要盡孝道,令父母親近三寶,種離苦得樂的善因,乃至超凡入聖,真正是最大的知恩、感恩、報恩。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