僧敲月下門

僧敲月下門

淨覺苑 釋見溟 法師

《佛典故事》啟發心靈迷惑趨向光明,藉由故事分享來淨化心靈深處
由佛陀的教法與生活結合找到自己的身心安頓!來聽《佛典故事》
歡迎您的來信與準時收聽本節目,我會一一地幫您解惑,也請「訂閱」與「分享」這個頻道來支持本節目!如果您喜歡這個頻道,請幫忙在iTunes(Apple Podcast)打星評分,讓更多人收聽到這個頻道,傳播正能量!
聯絡信箱:jain-ming0609@hotmail.com
加入line官方帳號:@924qegto
網址:https://jianming.firstory.io/

所有集數

金色王施飯獲福

金色王施飯獲福

🄴 僧敲月下門

《金色王經》過去,佛住在舍衛城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千二百五十位大比丘常隨在旁,有眾多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諸王、百官大臣等,皆來護持供養,供應日用所需,飲食、衣服、臥具、醫藥等供養,非常豐厚,但是世尊不貪染、不愛著;對天、人、魔王、梵天、沙門、婆羅門等,都能應機演說正法,具足初善、中善、後善,義理深遠,言語調柔,具清淨梵行之相。一日,世尊告訴諸比丘:「假如眾生能知布施、布施的果報,即使是微薄的食物,都能先布施他人而不自己食用,捨離慳嫉則能布施。相反地,假如眾生不知布施、布施的果報,即使是少分的食物,也不肯用來布施他人,只留與自己食用,那是因為慳嫉而不能布施。以前有位國王名叫「金色」,身相端正,具足三十相好,成就妙勝的色身。金色王非常富樂,真珠、珊瑚、金銀等財寶不計其數,欄廐裡更有數不清的象馬牛群。金色王住在饒金城,饒金城非常寬廣,東西長約十二由旬,南北有七由旬,城中有五十七億聚落,人民充滿,安隱豐樂。又六萬山川都有大城,每一城都有城主,人民充滿、生活安樂,當時的人壽長達八萬四千歲。金色王有一萬八千名大臣,中宮婇女二萬人,金色王對於擁有的一切,乃至於自己的身體都能布施,無一物不捨。有一天,金色王思惟:『我不應該向商人、人民徵稅。』就召喚百官大臣,告訴他們:『從今以後,人民、商人都免其賦稅。』金色王以此方式治國,全國上下豐衣足食。某日,天上有惡星出現,有通曉星相與咒術的婆羅門,占卜星相後,趕緊來到王宮向金色王報告:『大王!天上出現不祥之兆,未來十二年間,恐怕天不降雨,大地將一片乾旱。』金色王聽完婆羅門的話後,悲泣說道:『苦啊!我的人民原本物產豐饒,安隱豐樂,沒想到不久之後就將一無所有!』須臾間,金色王停止悲傷,思惟:『富人擁有豐饒的財物、糧食,必能撐過十二年,不會餓死。但是窮人只有微少的財物,糧食不足,他們將如何熬過這十二年?如何存活?』金色王思考了很久,想到:『我現在應該將所有人民、百官大臣乃至王宮裡的糧食都聚集起來,清點數量,存放在一處穀倉,再計算所有人口的數量,十二年間平均分配給每個人食物,這樣每個人都可以存活下來。』金色王於是召喚大臣、百官、所有城主來到王宮,勅令大眾:『你們快去把所有的糧食都收集起來,並計算數量。』大臣們立即積聚所有的糧食,計算數量並集中在一處穀倉,然後回報金色王。金色王召來國內善於算數、計劃的人來到王宮,命令他們:『將所收集的糧食,平均分配給每個人。』金色王也以身作則,與人民一起平均分配食物。這樣平安地度過了十一年。但是一個月後,所有的糧食都發放完了,穀倉空虛,只剩下供給金色王一頓的五升飯。但離災旱結束之日,還有十一個月,漸漸傳來有人死於飢餓。當時,有一位已修四十劫菩薩道的菩薩,來到娑婆世界,在一棵大樹下,結跏趺坐,端身正念。菩薩隨順觀察色受想行識五陰的生滅,觀此色陰生起、此色陰散滅。又觀受陰、想陰、行陰、識陰都是生起又復散滅;菩薩如是不斷地觀此五陰皆空,不久,照見一切諸法悉皆散滅,證入空性,以此因緣,即時成就緣覺,證辟支佛果,而說偈言:『因愛故生苦,如是應捨愛,當樂於獨處,猶如犀一角。』辟支佛想:『我為利益眾生,多行苦行,卻無一眾生獲得我修行的利益。我於今日憐愍眾生,為作利益,應於何人受其飲食供養?』辟支佛已證得天眼通,以天眼普觀饒金城,所有糧食都已用盡,唯有金色王還有五升飯,心想:『我今憐愍金色王,為作利益,當前往受金色王供養。』辟支佛即以神通,如金翅鳥般展翅高飛,飛向金色王宮中,並現其身令人人得見。此時,金色王與五千大臣在王宮樓上,都遠遠看見辟支佛從空中飛來。其中一位大臣說:『你們快來看!遠處有一隻金翅鳥飛來了。』第二位大臣則說:『不,那不是金翅鳥!是羅剎惡鬼要來吃我們。』金色王聞言,仔細觀察後,說:『那不是金翅鳥,也不是羅剎惡鬼,是仙人憐愍我,特地而來。』辟支佛頃刻間來到金色王面前,金色王立即起身頂禮辟支佛,並敷設座具,恭請其升座。辟支佛上座後,金色王問:『仙人為什麼會來到我的王宮?』辟支佛說:『我是為了接受您的供養,特地來此。』金色王聽聞後,隨即悲傷涕泣地說:『原本我是那麼富樂,但沒想到現在卻如此貧厄,無一頓美味的飲食可以供養仙人。』這時有位天女,向金色王說了一偈:『何法名為苦?所謂貧窮是,何苦最為重?所謂貧窮苦。死苦與貧苦,二苦等無異,寧當受死苦,不用貧窮生。』金色王聽了偈語,隨即召來御廚,問:『還有飯嗎?我要供養大仙人。』御廚回答:『大王!所有的糧食都已用完,只剩下供大王食用的最後一頓五升飯。』金色王想:『我若食用這一頓飯,可暫時保存我的命;我若供養給仙人,將很快命盡。』但是,他很快改變想法:『即使我吃了這頓飯,下一頓沒有飯吃,仍然不免一死。仙人清淨持戒,修行善法,既然來到我的王宮,我怎能不供養他食物,讓他空缽而回?』於是金色王告訴身邊的大臣:『你們當隨喜讚歎,這是我最後的布施,願以此善根回向一切人民,自今以後於未來世永斷貧窮。』金色王發如是大願,便將僅有的一頓飯,虔誠恭敬地奉於辟支佛的缽中。當時,證辟支佛果的聖者都是以身示法而非用口言說,所以,辟支佛接受了金色王的供養後,即以神通飛空而去。金色王與諸大眾皆恭敬合掌、目不轉睛地注視辟支佛,直至辟支佛的身影消失。金色王告訴大臣們:『你們都回去吧!』大臣們說:『大王快樂時,我們與王共享快樂。現在面臨困厄,我們怎能捨王離去?』金色王聽後,不禁以手拭淚說:『你們各自回到家中,我不忍心看到你們在我宮中飢渴而死。』大臣們聽聞後,都啼泣流淚,頂禮王足,合掌說:『願大王答應我們,明天早晨還能見王最後一面。』就在此時,接受金色王供養的辟支佛,開始食用五升飯時,東西南北的雲輪開始轉動,涼風吹拂大地,半日之後,天空開始降下種種飯、麨、熟豆、華果、稻米末餅等種種食物。金色王看到這情形,歡喜無比,告訴大臣們:『你們快來看!布施仙人一頓飯,就獲得這樣的果報,相信之後還會有無量的果報。』第二天至第七天,天上又降下胡麻、大豆、小豆、大麥、小麥、稻、梁、米等,之後七日降下奶酪、七日降下油、七日降下錢、七日降下毛氈等種種雜物,又七日降下金、銀,琉璃、琥珀、珊瑚、瑪瑙、硨磲七寶。」世尊告訴諸比丘:「你們當知,金色王因為布施供養辟支佛食物的因緣,一切人民永斷貧窮。當時的金色王,正是我的前身。諸比丘!你們應善知布施法門,如果眾生知道布施的果報,不論食物多少,都能布施而不先自己食用,就能捨離慳嫉而布施;如果眾生不知布施的果報,即使少量的食物也捨不得布施給他人,這是因為慳嫉,而不能布施。」此時,世尊說了一偈:「前作善不善,不失罪福業,親近黠慧者,不失往來業,聖眾中善語,不失語言業,知恩報恩人,不失所作業,善業為端正,不善為鄙陋,二業皆有報,必定實得果。」世尊說此偈後,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天、龍、夜叉、非人等一切與會大眾,聽聞佛的開示,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世間所有的一切,都離不開因緣果報,今生富貴是因過去累世修布施;而貧困則為不知行布施等善業的果報,所以應當勤修布施。布施能捨去慳貪、嫉妒的惡習,幫助眾生度越生死苦海,如經云:「施報如形影,處處與安樂,生死險難中,唯施相隨逐。」再者,布施三寶為最勝福田,如金色王以至誠心、恭敬心、利益眾生的廣大心供養三寶,儘管所施之物非常微薄,當下即是最大的功德。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佛陀過去的勤修精進度

佛陀過去的勤修精進度

🄴 僧敲月下門

《六度集經.卷六.精進度無極章.(五五)》釋迦牟尼佛過去在因地修菩薩行時,有一世還只是個凡夫。當時菩薩聽聞到佛的名號,得知佛相好光明,有無畏的大威德力、功德高偉,為諸天所敬重尊崇,而追隨佛陀修行成就者,煩惱諸苦皆滅除。菩薩也發願想要成佛,可惜當時佛已入涅槃,也沒有比丘眾,所以菩薩無從聽受佛法。他悲泣不已,自語:「我要如何才能得到佛陀所說的經典、受持讀誦,依之實踐乃至成佛、療癒眾生煩惱之病,令眾生回復本然的清淨呢?」。當時旁邊有位生性貪吝兇殘之人,看到菩薩這樣精進,求法的心懇切勇猛,便告訴他:「我知道佛宣說三戒一章的法,你想領受嗎?」菩薩一聽,歡喜無量,便五體投地,向他頂禮、懇切請戒。貪殘之人說:「這是無上正真、正等正覺、調御丈夫、天人師、佛的重要教法,你覺得有這麼容易就讓你白白聽聞嗎?」菩薩便問:「那麼請問我該如何請法呢?」他說:「倘若你真的是至誠懇切求法,那麼就在你身上的每個毛孔都插入一根針,當你身上的毛孔都插滿針,全身流血、身體十分痛楚,但內心絲毫沒有退悔的念頭,這樣才可以聽聞無上尊貴的教法。」菩薩回答:「即使聽聞佛法後,就要立刻死去,我都會很歡喜,何況只是在毛孔插上針,還能活著修行,我當然要領受奉持。」說完後,菩薩便用針扎滿了身上的毛孔,於是全身血流如泉,但是菩薩因為歡喜聞法,得無痛之定。天帝釋提桓因看到菩薩心志勇猛堅定,看到他受這樣的苦,心生憐憫。便用神通讓所有插在他身上的針化為一針。那位貪殘之人,看到菩薩求法之願心如此堅毅高遠,便告訴他佛的偈子:「守口攝意,身無犯惡,除是三行,得賢徑度。是諸如來、無所著、正真尊、最正覺戒真說也。」──謹慎持守口業、端攝心念、身業不犯過惡,這身口意三業清淨了,就能入賢聖之位,這是諸佛如來所宣說的戒法。菩薩聽聞了戒法,很歡喜地向他頂禮,低頭一看,原本插滿全身毛孔的針竟然都瞬間消失不見,菩薩神采奕奕,氣力比從前更好,天人龍鬼沒有不讚歎菩薩的行持。菩薩道心堅定、勇猛精進,梵行高遠,依照佛的教法不斷地努力,終於成就佛道,拔濟眾生。佛告訴諸比丘:「當初傳偈給菩薩的貪殘之人就是現在的提婆達多。提婆達多雖然有因緣能夠先聽聞到佛的偈子,卻不知要如法修行,如同盲人拿著蠟燭,不知道要為自己照明,那又有什麼益處?我過去行菩薩道,修精進波羅蜜時,就是這樣的勇猛堅定、無有疲厭。」《佛遺教經》云:「若勤精進,則事無難者。」正如提婆達多,過去生縱有殊勝因緣比佛陀更早聽聞佛的戒法,但知而未行,所以終究只是「知道」,未能得到真實的法益。而佛累世以來,以堅定勇猛的道心,為了求法不惜生命,同時精勤不懈地依教奉行,所以能夠較提婆達多更早漏盡煩惱、成就佛道。在修行的路上,我們也應該要學習諸佛菩薩,於菩提道上精進不退,直至成佛!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老婦善愛慳貪緣

老婦善愛慳貪緣

🄴 僧敲月下門

《撰集百緣經.卷第三.授記辟支佛品第三.(二四)老母善愛慳貪緣》佛住錫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波斯匿王的後宮,有一位年紀老邁,名叫善愛的宮女,她貪得無厭又非常吝嗇,只顧自己吃吃喝喝,捨不得施與他人。目連尊者很慈悲,想度化慳貪的善愛老婦,於是著衣持缽,以神通力,從地下忽然出現在老婦面前,向她乞食,老婦厭惡地、不願意供養尊者,而自己獨自享用食物。等她吃完,還有一些剩餘的水果,及清洗碗內殘渣的水,老婦不用。這時目連尊者就向老婦乞討那些殘果及洗食器的水,老婦不耐煩地給了目連尊者。尊者接過這些後,即刻躍升虛空,作十八種神變,促使老婦生起慕道之心。老婦親眼看見尊者的種種神變,知道是聖人,心裡生起敬仰與慚愧,立即誠心懺悔。老婦當天晚上命終,投生於曠野之地,在一棵樹下,食野果、飲生水以活命。有一天,波斯匿王帶領群臣到曠野打獵,因為奔馳追逐鹿群,疲憊又口渴,看到遠處有一棵樹,樹下有人,於是往那棵樹奔馳而去,希望能得到水以解渴。當離樹不遠時,卻見前方有火燄生起,阻止人靠近,從燄火中看過去,見一人坐在樹下。大王問:「你是誰?為何在這樹下?」那人回答:「我過去生是大王後宮年邁的宮女,名叫善愛。因為慳貪吝嗇,命終後投生於此。希望大王慈悲憐愍,為我設齋,供養佛及僧眾,使我脫離這衰頹鄙陋、充滿罪惡之身。」大王問:「如果為你供佛齋僧,所培植的福報,我怎麼知道你已經得到?」那人回答:「供佛齋僧,必得福報,大王一定能看到。」波斯匿王聽後,勅令兵眾:「每隔一百步站立一個人,使訊息可以清楚傳達。我此刻先回城內,為樹下的人供佛齋僧。若是那人得到福報,你們要立刻將所見到的事,一個傳一個,讓我知道,就可以知道事情的真假。」波斯匿王進城後立即設齋,恭請佛及眾僧慈悲應供,佛的祝願才剛說完,樹下的人面前自然出現各種美味佳餚。經過兵眾們的傳達,波斯匿王知道了供佛齋僧能增福報,是真真確確的事。因此,波斯匿王在佛前生起深刻的敬仰與信心。佛知道大王得度因緣已至,於是為大王說妙法,當下波斯匿王即得須陀洹果。諸比丘們,聽聞世尊所說,皆生歡喜心,深心奉行世尊教化。《分別善惡報應經》提到,齋食供養佛及眾僧,能得到十種功德:一壽命延長,二形色圓滿,三肢節多力,四記憶不忘,五智慧辯才,六眾覩歡喜,七豐足珍寶,八人天自在,九命終生天,十速證圓寂。老婦善愛因慳貪,命終未能超生善道;波斯匿王受老婦之請求為其供佛齋僧,親見勝妙的功德,一念敬信,即得須陀洹果。透過供佛齋僧之殊勝功德,捨除慳貪的習氣,種下出世解脫之淨因。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輔相聞法離欲緣

輔相聞法離欲緣

🄴 僧敲月下門

《雜寶藏經.卷第八.(九八)輔相聞法離欲緣》昔日,佛在王舍城弘化時,頻婆娑羅王的大宰相經常隨同國王前往佛所,聽佛說離欲法。因為這個緣故,宰相與妻子間的互動減少,宰相夫人因此心生惡念,找來毒藥放在飲食中,請佛來應供,想要毒害佛。宰相察覺到妻子懷有惡意,就向妻子索要有毒的飲食,妻子不願意給,而是給了無毒的食物。此時,佛已來到宰相家,宰相稟白佛:「這些食物不可食用。」 佛問:「何故不可食用?」 宰相回答:「有毒。」佛說道:「世間上的毒,最毒的是貪、瞋、癡三毒,此三毒我都能消除,這小毒豈能傷害得了我?」佛食用了這些有毒的食物後,並沒有任何異狀,宰相夫人因此對佛生起信心。佛即為說法,宰相夫婦二人聞法,證得須陀洹果。比丘們見此情景,皆讚歎此事殊勝稀有!佛說道:「不僅是今日,在過去世,我也曾度化宰相夫婦。過去,迦尸國王有一位有智慧的大臣,名叫比圖醯,經常以正道輔佐國王及眾臣,使大家都能行善。當時有一明相龍王,常到比圖醯的住所聽其說法,也因此與妻子的互動減少。龍王夫人遂生起瞋恚心,說道:『只有以比圖醯的心來祭火,喝比圖醯的血,我才能活下去。』當時有一與龍王夫婦交往密切的夜叉,聽了龍王夫人的話,說道:『我可以取得妳想要的。』夜叉便從龍王夫人那裏拿了如意珠,然後化作商人,前往迦尸國。夜叉來到國王面前,向國王挑戰,玩樗蒲比賽。夜叉以如意珠作為賭注,迦尸國王則以國土、庫藏、及比圖醯大臣當作一份賭注。比賽結果,夜叉得勝,他不要國土、庫藏,只要比圖醯一人,同時將如意珠送給國王。國王問比圖醯大臣:『你願意跟夜叉走嗎?』比圖醯回答:『願意。』夜叉就帶走比圖醯。比圖醯問夜叉:『你帶走我,有何意圖?』夜叉不回應。比圖醯一再詢問,夜叉便說道:『龍王夫人想用你的心來祭火,還想要喝你的血。』比圖醯說道:『若你現在殺了我,帶走我的心和血,可是,所有人的心和血都一樣,又如何能知道你獻上的究竟是誰的心和血?須我心者,欲得我智;須我血者,欲得我法。你現在不要殺我,帶我一起去見龍王。』夜叉聽了比圖醯這番話,心想:『此人實是智者。』便將比圖醯帶至明相龍王的住所。明相龍王一見到比圖醯,便滿心歡喜,比圖醯隨即為其說法。龍王夫婦及眷屬們聞法後,都生起敬信心,皆發心受持五戒,一旁的夜叉眾也受持五戒。閻浮提的龍眾與夜叉們,紛紛帶來各種珍寶贈與比圖醯。比圖醯乃將這些珍寶轉送給國王及人民。當時閻浮提的人、龍、鬼等,皆受持五戒、修行十善。」佛接著說道:「那時有智慧的比圖醯大臣,是我的過去身;明相龍王,是現在的善見宰相;龍王夫人即是現在的宰相夫人;當時的迦尸國王,是現在的舍利弗;那個夜叉,是現在的目連。」公案裡,對於懷惡心的龍王夫人和宰相夫人,佛皆能慈心教化,乃至度化了閻浮提的人、龍、鬼等,使皆能受持五戒、修行十善。佛慈心廣大,遍諸有情,始終不疲不厭地救度化導,只為令眾生聞法解悟,脫離苦海。為佛弟子,當隨佛學,對眾生常生慈憫心,以寬廣的心量,隨方應化,於成就一切眾生的同時,也能逐漸圓滿六度萬行。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受持三皈五戒的功德

受持三皈五戒的功德

🄴 僧敲月下門

《阿那邠邸化七子經》昔日,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當時,須達多長者的七個兒子尚不信佛、法、僧三寶,亦未皈依三寶,且會殺生、偷盜、邪婬、妄語、飲酒。一天,須達多長者告訴七個兒子:「你們應該皈依三寶,且不要再殺生、偷盜、邪婬、妄語、飲酒,這些切莫再犯。」兒子們回答:「我們沒有意願要皈依三寶,也沒辦法做到不殺生、不偷盜、不邪婬、不妄語、不飲酒。」須達多長者於是告訴兒子們:「我給你們每人黃金千兩,你們要依我說的做,要皈依三寶,而且要戒除殺生、偷盜、邪婬、妄語、飲酒這些不良行為。」七個兒子得到黃金千兩後,便依著父親的要求,皈依三寶,而且不再殺生、偷盜、邪婬、妄語、飲酒。須達多長者給兒子們每人千兩黃金,並讓兒子們都受三皈、五戒後,便前往佛所在的祇樹給孤獨園,頂禮佛,然後在一旁坐下。須達多長者稟白佛:「我有七個兒子,他們原先對於佛法並不信受,也未皈依三寶,而且不持五戒,會殺生、偷盜、邪婬、妄語、飲酒。今日,我給七個兒子每人千兩黃金,要他們皈依三寶,並受持五戒。請問佛,我這七個兒子可有善根福德?將來可否因皈依、受戒的因緣而獲諸功德?」佛回答:「善哉!善哉!長者你這七個兒子因為皈依三寶,及受持五戒,已具足諸善功德,我為你詳說這七子將來所獲的福報。在北方有一揵陀賴國,城名石室,國土豐饒,人口眾多。此國有伊羅波多羅大寶藏,此寶藏能出無數金銀、珍寶、硨磲、瑪瑙、珍珠、琥珀、水晶、琉璃等各種妙寶。這個國家的國人,隨心所欲取用這些珍寶,歷經七年七月七日,伊羅波多羅大寶藏始終不曾減少。長者你這七個兒子因為受持三皈、五戒所獲得的功德,勝過伊羅鉢多羅大寶藏,及七子所擁有的七千兩金百倍、千倍、百千倍、無數倍。還有一迦陵渠國,城名蜜絺羅,國土肥沃,穀米豐熟,人口稠密。此國有般籌大寶藏,此寶藏能出無量的金銀、硨磲、瑪瑙、珍珠、水晶、琉璃、珊瑚、琥珀等珍寶,任憑國人隨心所欲取用,歷經七年七月七日,寶藏始終無有減少。長者你這七個兒子所擁有的七千兩黃金的百倍、千倍、百千倍、無數倍,加上般籌大寶藏,皆不及七子受持三皈、五戒所獲得的功德。又有一鞞提師國,城名須賴吒,此國有賓伽羅大寶藏,此寶藏能出無數珍寶,金銀、硨磲、瑪瑙、珍珠、琥珀、水晶、琉璃等。任憑鞞提師國的人民隨心所欲取用,歷經七年七月七日,賓伽羅大寶藏始終無所減少。長者七個兒子所擁有的七千兩金,乃至七千兩金的百倍、千倍、百千倍、無數倍,加上賓迦羅寶藏,皆不及七子受持三皈、五戒所獲得的功德。又有一加尸國,城名波羅奈城,此國有蠰伽大寶藏,此寶藏能出無量的金銀、珍寶、硨磲、瑪碯、水晶、琉璃、珍珠、琥珀等。長者七個兒子所擁有的七千兩金的百倍、千倍、百千倍、無數倍,加上此蠰伽大寶藏,也不及七子受持三皈、五戒所獲的福報。即使讓閻浮提十六大國的男女老少,隨其所欲取用伊羅波多羅大寶藏、般籌大寶藏、賓伽羅大寶藏、蠰伽大寶藏這四大寶藏所出的金銀、珍寶、硨磲、瑪瑙、珍珠、琥珀、水晶、琉璃等各種寶物,歷經七年七月七日,四大寶藏皆無絲毫減少。長者七個兒子所擁有的七千兩金,及此四大寶藏的百倍、千倍、百千倍、無數倍的珍寶,皆不及七子受持三皈、五戒所獲的福報及功德。」佛接著說偈:「伊羅鉢乾陀,蜜絺及般籌,賓伽及須賴,蠰伽波羅奈。如此四寶藏,種種珍寶滿,無數不相及,所作功德果。」佛又為須達多長者宣說妙法,令其心開意解。長者聞佛開示,心生歡喜,於是從座而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向佛,稟白:「為了七個兒子得以供養修福,我欲以甘露飲食供佛齋僧。願佛及眾比丘僧接受我的祈請。」佛默然應允。須達多長者頂禮佛後,即返家準備供佛齋僧的飲食,並敷設坐具。齋供時刻將至,長者遙請:「齋食已準備好,請佛慈悲前來應供。」佛即著衣、持鉢,與眾比丘弟子一同至須達多長者的家宅應供。佛和比丘們都安坐後,長者及七個兒子一同來至佛前,頂禮佛,然後退坐一邊。此時,長者稟白佛:「我給這七個兒子各千兩黃金,要他們皈依三寶,並受持五戒。請佛慈悲為我這七個兒子說法,使其對佛法有正確的了解。」隨後,長者與七個兒子們親自奉上甘美佳餚供養佛、比丘僧眾。佛用齋畢,便為長者的七個兒子說法,七子都很虔敬地聽法。佛為開示苦集滅道四聖諦法,七子聞佛所說,各各盡除諸塵垢,心無瑕穢,當下得法眼淨。此時長者的七個兒子對於佛法已諦信無疑,發自內心皈依三寶,並真誠地發願受持五戒。佛為須達多長者及七子重說法要後,即起座離去。須達多長者及其七個兒子,聞佛說法,皆心生歡喜,信受奉行。公案中,須達多長者以善巧引導七個兒子皈依三寶、受持五戒,獲福無量,並把握因緣供佛齋僧,親聞佛說法,對佛法具足正信、正見,得法眼淨。古德云:「道在紅塵鬧市修,全憑五戒作根由。」五戒為一切佛戒之基石。《受菩薩戒儀》云:「三歸五戒得人身。」受持三皈五戒,是修行學佛的根本。今生得遇三寶,當把握因緣皈依、受戒,以此功德,得以常隨三寶,學習正法,解脫煩惱,咸獲安樂。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