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故事》啟發心靈迷惑趨向光明,藉由故事分享來淨化心靈深處
由佛陀的教法與生活結合找到自己的身心安頓!來聽《佛典故事》
歡迎您的來信與準時收聽本節目,我會一一地幫您解惑,也請「訂閱」與「分享」這個頻道來支持本節目!如果您喜歡這個頻道,請幫忙在iTunes(Apple Podcast)打星評分,讓更多人收聽到這個頻道,傳播正能量!
聯絡信箱:jain-ming0609@hotmail.com
加入line官方帳號:@924qegto
網址:https://jianming.firstory.io/
《釋迦譜卷第一.釋迦降生釋種成佛緣譜第四之五》釋尊成道後,依出家前與其父淨飯王之約定,回到迦毘羅衛國。淨飯王見佛丈六金身,相好光明,如紫金光聚,諸根寂靜常在定中,如眾星中月、金山晃耀。而隨侍佛陀身邊的沙門因久居山林之中,唯以薄衣蔽體,不避日曬、風吹,身體黑瘦。淨飯王心想這猶如一群黑鴉環繞著紫金山,如何能顯發佛陀廣大威德,令一切見者心生悅樂呢?於是,速速召集釋迦王族中,行儀端正、相貌莊嚴者五百人,隨佛出家而為沙門,常侍左右,認為這樣才能相映生輝。佛陀的胞弟─難陀亦在發心出家之列。未落鬚髮前,難陀昔日的理髮師已先到佛所,至誠稟佛:「人身難得,佛世難值,明師難遇。今值遇天人師及諸尊者,見識道行至高無可限量,不慕世間榮華富貴,乃至捨棄權勢尊位,出家修行。如我這般卑賤下劣之人,更有何世樂足以貪戀,不願出世修道呢?唯願佛陀哀愍,於污泥中拯濟淪溺,令我迥出塵劫而為沙門。」佛陀慈允:「善哉比丘,鬚髮自落,袈裟著身,為我座下沙門弟子。應該一一頂禮先出家者,次第而坐。」難陀隨後亦求佛出家,次第作禮,及至已先出家的理髮師面前,駭然而止,心想:「這不是我家的僕人嗎?我豈能向他作禮!」佛陀看到這一幕,應機施教:佛法倡導佛性本具、人人平等,故以入道先後次第而坐,不論種姓、尊卑,猶如大海容受萬川之水,不避四方流入污濁與否。學佛道者,當念心如平地,觀自他色身皆是地、水、火、風四大組成,與外在器世間等無有異,其質本空、本自清淨,以眾生妄執而假立名相,乃至尊卑、主僕……種種分別。行者應該放下對世間名位自尊自大的執著,以佛法為依歸,才能與諸佛無住、無為的無上道相應。難陀聆聽了佛陀的懇切教誨,明瞭佛門行止規範,乃為了破除事上的偏執,會歸清淨無為之理,立刻慚愧懺悔,捨除自大慢心,虛心至誠頂禮昔日的理髮師。與會大眾莫不同聲讚歎,此後僧團序列次第有了明確的法則,皆遵循佛所教敕:以先學者為兄、後學者為弟,佛門中如法行儀,先後有序,和合無諍。所謂「四姓出家,同稱釋氏」,釋尊貴為太子出身,出家成道,闡揚佛性本自具足的真理,廣開度眾之門,打破印度深錮的種姓制度。不論任何種姓,出家後若能精進修行,皆能成就道業,解脫生死苦輪。證明「一切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但以妄想執著而不證得」。佛性人人本具,修行人若能信受奉行佛法,去除妄想執著,必能體證道果,進一步以身行道,在自利利他的菩薩道上廣利一切有情。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釋迦譜卷第四.釋迦雙樹般涅槃記第二十七》佛陀於毘舍離結夏安居,為眾生示現病苦,全身上下疼痛不已。某日,佛陀與阿難尊者獨處,佛告訴阿難:「修行人修持四神足,常憶持不忘,可隨心所欲常住世間超過一劫。阿難!佛已證得四神足,可任運自在地住世超過一劫,為這娑婆世界破除癡闇,並且饒益一切人天。」阿難尊者當下默然聽著,並沒有回應。於是佛陀重覆提示了三遍,然而阿難尊者受到天魔障蔽,心識晦闇,無法領悟佛陀其實意有所指,始終未把握因緣請佛住世。佛陀深知因緣如此,便告訴阿難時候不早了,於是尊者便恭敬地頂禮世尊之後退去。不久,魔王波旬現身佛前,請問佛是否不想入涅槃?佛告訴波旬:「別急,我自知何時當入涅槃,現在還不是時候!」波旬又問佛陀:「昔日佛陀成道證得無上正等正覺,我曾勸請如來入涅槃,當時佛說:『等到四眾弟子得度、僧團成立、佛法廣傳時才能入滅。』而現在正是時候,如來為何還不滅度呢?」佛陀回答:「別再說了,波旬!佛自知化緣已盡,不會再久住世間,三個月後,我將在拘尸那城的娑羅雙樹間般涅槃。」聽到佛陀的承諾,魔王心生歡喜,隨即消失無蹤。魔王離開後,佛陀就在遮波羅塔下入定意三昧,欲捨壽離世,此時大地震動,所有眾生因地震而驚恐到渾身寒毛直豎。世尊於定中放大光明,徹照十方,連最幽闇晦冥的地方,也都充滿光芒。阿難尊者心生驚恐,毛髮直豎,急忙拜見佛陀,頂禮佛足,請示世尊:「剛剛的地震很不尋常,請問世尊是什麼因緣引起的呢?」佛陀告訴阿難尊者:「這世間有八種因緣會導致地震。由於地在水上,水止於風,風止於空。空中大風有時自起,則大水擾動,而大水擾動,則引起大地的震動,這是第一種起因。再者,有些成道的比丘、比丘尼,或是具有神通的諸天眾神,示現神通自在變化時,也會引發大地震動,這是第二種原因。還有,當一生補處菩薩從兜率天降生母胎時,乃至從母親右脅出胎時,或當菩薩初得正等正覺成佛道時、如來初轉無上法輪時,都會發生大地震動的瑞相,這是第三到第六種原因。又當佛法已流布,如來欲捨壽離世時,也會發生地震,這是第七種原因。最後,當如來將入無餘涅槃時,整個大地也會為之震動,這是第八種因緣。言下之時,世尊吩咐阿難尊者召集所有比丘們到香塔集合,宣達:「如來將在三個月之後入般涅槃。」所有比丘們聽到後,無不驚愕痛心,甚至昏蹶、撲倒在地,大聲疾呼:「為何佛陀這麼快就要滅度了呢?」比丘們個個不勝悲抑地哀號嘆息。 佛陀勸慰比丘們:「你們不要再沉溺憂愁悲傷之中了,天地萬物沒有生而不滅者,想讓有為法不生滅變異,是不可能的事。天魔波旬屢次請我入滅,我已告訴他三個月後將入涅槃。」當下,阿難尊者至誠恭敬,右膝著地,合掌勸請佛陀住世:「唯願大慈世尊留在人間住世一劫,懇請如來不要入滅。」佛陀默然不答。阿難尊者如是殷勤懇請三次後,佛陀告訴阿難:「先前你親聞佛說:『佛已經證得四神足,精熟行持不忘不失,可以住世超過一劫之久,饒益一切人天有情。』當時,你何不勸請如來住世、不要滅度呢?現在勸請為時已晚。我既然已允諾將捨壽離世,一言既出,如同覆水難收,佛是不可能違背諾言的。」於是,世尊隨順因緣,三月後即般涅槃。「佛法無人說,雖慧莫能了。」佛陀已入滅三千多年,長遠的歲月中,幸賴歷代祖師傳承法脈,聖人之教方能流布至今。〈普賢十大願〉中第七大願為「請佛住世」,身為佛弟子,當以至誠之心,祈請諸大善知識長久住世,恭敬供養三寶,聽經聞法、護法護教,使佛法興盛於世;進一步,以身行道,將佛法落實於生活中,淨化身口意三業,不論動靜閒忙,這念心始終清楚明白、覺察、覺照,不離當念,即是勸請自性如來久住心中。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釋迦譜.卷第一.釋迦降生釋種成佛緣譜第四》善慧菩薩於兜率天,觀察因緣成熟,下生迦毘羅國為悉達多太子,並將於此生功行圓滿,成就佛道……。菩薩(悉達多太子)長大後於出城遊歷時,親見世間老病死苦,而後天人化身的清淨比丘,啟發了太子修行的願心,於是,在眾人皆已熟睡的深夜裡,他毅然捨棄一切,騎著馬兒悄悄出城,展開勤苦的修行生活。菩薩前往尼連河邊,閑然靜居。六年精勤修行,每天只吃一麻一米,晝夜打坐不曾傾臥;即使風雨雷電交加,也未嘗舉手遮擋,冬去夏來始終靜默坐禪。過往的人們看了都十分好奇,還故意拿根小草、枯枝,搔弄他的耳鼻,他也依然不為所動。然而,他的身軀日益消瘦,菩薩心想:「如果眾人見我如此羸瘦,成天坐在菩提樹下,必定誤以為修飢餓苦行能成就佛道。我應當先吃些食物,待氣力恢復後,再成就佛道。」此時有一位長者女,出嫁後第一胎就生了男孩,心中非常歡喜,特別精取千頭牛之乳,輾轉提煉,做成香淳的乳糜,準備祭祀樹神。她遣婢女先往菩提樹處查看,婢女只見菩薩神容安詳獨坐於樹下,於是即刻返家稟報:「樹下有神端坐著,相貌非常莊嚴!」長者女一聽雀躍不已,伸手想取出乳糜時,只見乳糜突然飛出罐子,高一丈多,怎麼也無法搆著,長者女好不驚訝!此時空中有聲音傳來:「在樹下的大菩薩已經起座,趕快過去供養吧!這是妳過去生所發的誓願,希望在菩薩成正覺前,能親手供養飲食。」長者女隨即以金缽盛滿乳糜,前往尼連河邊。菩薩起座後,以河水淨身,這時兜率天子捧著天衣,作袈裟供養。菩薩取著後,長者女正好捧著乳糜來到河畔,至誠頂禮供養。菩薩受食後氣力充足,又走回菩提樹下。路上,他遇見一位名叫「吉祥」的童子,帶著許多柔滑的青草,便向「吉祥」化緣一些草,以敷設安座。正當菩薩鋪草坐下時,大地震動,天人們變化出八萬佛樹及師子座,高達四千里至八千里。然而世間根機、福德不足的人們,卻只見菩薩坐在吉祥草上。菩薩坐在菩提樹下,思惟三十八天,天地為之六番震動,大放光明,遍及魔宮。此時魔王波旬在睡夢中,只見宮殿一片晦暗,全是污穢的泥巴,池水乾涸了,平日互相娛樂的樂器也毀壞了,夜叉、天魔四散奔離,不再聽從使喚。魔王從夢中驚醒,全身毛骨悚然,立即召集所有臣子及魔軍,說明夢中所見,並商討如何阻礙菩薩成就佛道。接著又召集千位魔子,但是有五百魔子很歡喜信受菩薩的教化,並不為所動,只有剩下的五百魔子願意聽從魔王指揮,一同前去擾亂菩薩。心神憒亂的魔王,更唆使「欲妃、悅彼、快觀、見從」四位魔女前往菩提樹下,以美色誘惑菩薩,擾亂其修行。魔女們便於菩薩面前綺語調笑,做出種種媚態,嬌聲說道:「我們姊妹猶如盛開的花朵,天女都比不上我們端正嬌艷,讓我們晝夜隨侍在您的左右吧!」而菩薩卻淡然說道:「你們因為過去生修得一些福報,現在才有如天女般的殊妙形貌。雖然相好莊嚴,卻心術不正,這個色身就像裝滿糞穢的臭皮囊罷了,如何能迷惑我?快離開吧!不用再白費心機了。」魔女們一聽,頓時都變成了老態龍鍾、雞皮鶴髮的老太婆,個個神色頹然地返回魔所。菩薩於甚深禪定中,於順逆境全然不動於心,終於降伏眾魔而成就佛道。欲愛乃生死之根本。《華嚴經》云:「眾生無智慧,愛刺所毒害。」儒家亦云:「艷女來奔,愚人以為是福,智者方知是禍」、「禍福無門,惟人自召」。情愛如牢獄,繫縛於人,凡夫不覺,樂著五欲,猶如投泥自溺,枉受諸苦,無有出期!世尊示現以戒為護身鎧甲,持禪定心、秉智慧劍,放大光明照破無始劫之魔窟,精進勇銳降伏煩惱諸軍。故知若能不為憎愛所惑,時時正念安住覺性,必能解脫生死牢籠,最終圓成佛果。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賢愚經.卷第二.金財因緣品第九》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之時,常隨弟子有千二百五十人。當時,城中有一位大富長者的夫人產下一男兒,名為金財。小兒相貌端正殊特,世間無人可比。小兒出生時緊握兩拳,父母覺得奇怪,就掰開小兒的兩個拳頭,看見兩手握有二枚金錢,父母歡喜將二枚金錢拿走,拿走後,小兒兩手原處依然握有二枚金錢;如是父母取走金錢、小兒手中又生金錢,取走金錢、又生金錢,父母不斷地取,即便家中的金庫滿藏金錢,但是小兒兩手始終握有二枚金錢,未曾有盡,因此小兒名為金財。金財長大後稟告雙親,請求出家。父母當下就答應了。於是金財便前往祇樹給孤獨園敬謁世尊。見到世尊後,頂禮世尊,而後稟白佛:「世尊!懇求您慈悲允許我出家,在您的教法下修道。」佛告訴金財:「你可以出家。」於是金財剃除鬚髮,身著袈裟,成為沙彌。金財到了受大戒的年齡時,佛陀便集合眾僧為他授具足戒。金財登壇受戒時,一一禮拜臨壇大德僧眾,當他頂禮時,兩手觸地之處就有二枚金錢,如是次第一一禮拜,隨所禮拜之處,皆有金錢。金財圓滿比丘具足戒後,精勤修習,即證得羅漢果位。阿難問佛:「世尊!我不明白,這位金財比丘過去世是修了什麼福德,出生後就手握金錢?懇請世尊開示。」佛告訴阿難:「你要善思惟!我現在說明金財比丘的宿世因緣。」阿難回答:「世尊!我必當認真諦聽!」佛陀開示:「在過去九十一劫時,有佛名毘婆尸,在世間示現成佛,以正法化導眾生,受佛教化而證道果、得解脫者無法算計。當時,毘婆尸佛與僧眾弟子遊化各國,行經之處有豪富長者子等,施設飯食,供養毘婆尸佛及僧眾弟子。其中有一位家境貧困、一無所有的窮人,平日以取山野中之材薪賣錢維生。有一天,賣材薪得了兩錢,適巧看見佛及僧眾接受國王祈請應供,這位窮人發起歡喜敬心,以僅有的兩錢供養佛及僧眾,佛慈悲接受供養。」佛告訴阿難:「這位貧窮人,以他當時僅有的兩錢供佛及眾僧,因為以虔敬之心供養,在九十一劫輪迴受生中,始終是握有金錢,財寶豐富,未曾匱乏。那位貧窮人就是如今的金財比丘,若是他今生未成就羅漢果位,未來的善報也是無量無邊。所以,阿難!一切眾生,皆當勤修布施法門。」阿難及與會大眾,聽聞佛所說因緣果報之理,皆深信不疑而得解脫,當下有證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乃至證阿羅漢果者,也有人發無上菩提心,亦有得住不退地者。一切與會大眾聞佛所說,皆發無上歡喜心,依教奉行。金財比丘過去世僅以兩錢布施供養三寶,何以能有如此大的福報與功德?因為兩錢是他當下僅有的全部,同時發歡喜心、至誠懇切、恭敬心、無所求之心布施供養;所謂「捨一得萬報」,感得九十一劫輪迴受生中,財寶豐足,始終未曾匱乏的福報。因為清淨心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以清淨心修諸善法,定能種下解脫生死之因。行者應以清淨心勤修布施,作為莊嚴福德的增上緣。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善聚品第三十二(四)》「此時,閻羅王問完罪後,便敕令獄卒:『快將此人送入獄中!』獄卒於是聽令,送罪人往地獄。地獄左側火燃猛烈,處處鐵城,還有地也是鐵造;有四個城門,都極為臭穢,如似屎尿染污,四面被刀山、劍樹圍繞,又以鐵籠蓋覆其上。」是時,世尊說偈:「四壁四城門,廣長實為牢,鐵籠之所覆,求出無有期。彼時鐵地上,火然極為熾,壁方百由旬,洞然一種色。中央有四柱,覩之實恐畏,及其劍樹上,鐵𠿘烏所止。臭處實難居,覩之衣毛竪,種種之畏器,隔子有十六。」「比丘們當知!此時,獄卒以種種使人慘痛之物拷打罪人。罪人在獄中舉脚欲行,當下血肉剝盡,只存骨在。然後,獄卒又以利斧砍擊罪人形體,苦痛難計,求死不得。他必須等到在人間所做罪業除盡後,才得出離此處。」「此時,獄卒將罪人驅至刀劍樹,使其爬上或下;罪人在樹上,便被鐵嘴鳥所吃,或被啄頭取腦而食;或被取手脚,打骨頭而吃骨髓。必須受苦至所做罪業除盡,才得出離此處。」「此時,獄卒驅使罪人抱熱銅柱而坐。因為罪人前世喜好淫欲,所以感得此罪,被罪業所追,終不能離苦。此時,獄卒又從罪人脚跟處拔其筋,或從頸項中抽出筋而挽之;或使車載,令其或進、或退,不得自在,其中所受之苦不可稱計。必須至罪業除滅,才得出離。」「此時,獄卒將罪人擲於火山口,驅使罪人上下火山,罪人形體爛盡,求死不得,必須罪業除盡,才得出離。」「此時,獄卒又拔罪人舌,擲掛於其背後,其所受苦不可稱計。獄卒又將罪人擲於刀山上,或斷其脚,或斷其頭,或斷其手,罪人求死不得,必須罪業滅除,才得出離。」「此時,獄卒以灼熱之大鐵葉包覆罪人身體,就像前生穿衣一般,苦痛難忍。如是罪苦,皆因生前貪欲,故遭此罪報。此時,獄卒又對罪人作五種刑罰,驅使罪人臥倒,用鐵釘釘其手、腳,又取一釘釘其心,於中受苦,實不可言。必須罪業除盡,才得出離。」「此時,獄卒又將罪人頭腳顛倒,高舉其身沉入熱鍋中,全身上下皆悉爛盡;若拉上其身亦全爛盡,若將身體放在熱鍋的四邊也都爛盡,酸楚毒痛難以銘狀。猶如小豆在大鍋中煮,在滾水中上浮、下沉,罪人也是如此,浮上亦爛,沉下亦爛,其苦難以稱計,必須受盡罪苦才得出離。」「比丘當知!有時在地獄中,經歷數年,東門打開,於是,罪人們往東門而去,門即自然關閉。是時,罪人們全都倒地,其所受罪苦無法述說,於是互相怨懟:『都是你們!所以我不能出門。』」爾時,世尊便說此偈:「愚者常喜悅,亦如光音天,智者常懷憂,如似獄中囚。」「此時,經歷百千萬歲,大地獄中北門復開,於是罪人們向北門奔去,門又自然關閉,必須受苦到所做罪業除盡,才得脫離。此時,罪人又經過數百萬歲,獄卒以鐵斧砍擊罪人身,經如此罪苦後,再更換刑具,繼續懲治。必須受盡應受罪苦才能出離。」「比丘當知!有時東門又開一次。那些罪人又都往東門去,門再度自然關閉,不得出門。若能出門的罪人,見門外有大山,即往山中而去,當下卻為兩山所壓,有如壓榨麻油,其苦不可稱計,必須受盡罪苦才能出離。此時,罪人們前進,卻到熱灰地獄,此獄縱廣數千萬由旬,罪人於中受苦不可稱計,必須受盡其無始罪原之苦,才能出離。罪人又往前進,則入刀刺地獄中,此時有大風吹起,破壞罪人身體筋骨,其苦不能計算,必須等到罪惡滅除,才能出離。」「後有大熱灰地獄,罪人入此大熱灰地獄,形體融爛,受苦無量,必須等到罪滅才能出離。此時,罪人雖出此熱灰地獄,又至刀劍地獄,此獄縱廣數千萬里,罪人於中受苦不可稱計,必須等罪苦滅除,才能出離。」「罪人雖出離刀劍地獄,又入沸屎地獄,沸屎中有細虫,鑽骨入髓,食此罪人,此獄罪苦受盡,得出此地獄。然罪人向前,卻遇獄卒,獄卒問罪人:『你們從何處來?要往何處去?』罪人回報:『我們不知從何處來,亦不知將到何處去。但我們今日極為飢餓,需要食物。』獄卒回答:『我可以供給食物。』此時,獄卒將罪人仰臥,使罪人吞大熱鐵丸,熱鐵丸從口下,經過腸胃,腸胃爛盡,罪人受苦難量,必須等罪苦滅盡,才得出離。」「那些罪人不堪苦痛,又入於熱屎地獄、刀劍地獄、大熱灰地獄,又經過如是若干地獄。此時,那些罪眾不堪受苦,會又回頭至熱屎地獄中。此時,獄卒問罪眾:『你們從什麼地方來的?要到什麼地方去?』罪人回答:『我們不知道從什麼地方來,也不知道要到什麼地方去。』獄卒問:『需要什麼嗎?』罪人回答:『我們十分口渴,需要喝水。』這時,獄卒令罪人仰臥,然後將融銅灌入罪人口內,使融銅流入身中。其所受罪苦無法具體計量,必須等罪業除滅,才得出離。此時,罪人不堪受此苦痛,再入於沸屎地獄、劍樹地獄、熱灰地獄,又還入於大地獄中。」「比丘當知!此時罪人所受苦痛難可稱計,即便罪人眼見色,耳聞聲,或鼻嗅香,舌嘗味,身觸細滑,意識感知眾法,不但心無愛樂,反而起瞋恚心;這些都是因為前生不作善行,恒作惡業,而有此罪報。」「此時,閻羅王教勅罪人:『你們沒有善報,是因為往昔為人享受福報,但身、口、意作為卻與不善法相應,也不慷慨布施、懷仁慈愛、利益他人、以平等心來利他,所以現在受此苦果。你們的惡行,不是父母,也不是國王、大臣所為。如果有眾生身、口、意清淨,沒有被貪、瞋、癡等染污,如同住在光音天;若有眾生作種種惡行,其必受苦報如處地獄中。你們因身、口、意不淨,故感得此罪業。』」「比丘當知!閻羅王便這樣子說:『我當於哪一天脫離此閻羅王之苦難,而投生於人道中呢?如果能得人身,便可以出家,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塵學道!』身為閻羅王尚且有這樣的想法,何況你們今得人身,得作沙門!所以,諸比丘們!時時當念身口意的造作,不讓三業有所缺失;應當滅除五結貪、瞋、慢、嫉、慳的繫縛,修行信、進、念、定、慧五根。諸比丘們!應當如是學習。」比丘們聞佛所說,皆發歡喜心,依教奉行。(全文完)「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地獄苦果深重,吾人若能深信因緣果報自作自受,進而斷惡修善,便能朝解脫之路邁進。故事中,閻羅王尚且希望能轉生為人,不為享樂,而是能出家學道,得究竟解脫。想想我輩有幸已得人身,更當精勤修行善業,累積福德資糧,成就道業。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