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故事》啟發心靈迷惑趨向光明,藉由故事分享來淨化心靈深處
由佛陀的教法與生活結合找到自己的身心安頓!來聽《佛典故事》
歡迎您的來信與準時收聽本節目,我會一一地幫您解惑,也請「訂閱」與「分享」這個頻道來支持本節目!如果您喜歡這個頻道,請幫忙在iTunes(Apple Podcast)打星評分,讓更多人收聽到這個頻道,傳播正能量!
聯絡信箱:jain-ming0609@hotmail.com
加入line官方帳號:@924qegto
網址:https://jianming.firstory.io/
《長爪梵志請問經》有一次,佛陀在王舍城靈鷲山上為大眾說法,一千兩百五十位常隨比丘,與眾多比丘、比丘尼、奉持五戒的居士,及國王、大臣、沙門、婆羅門、外道修行人、天人、龍、藥叉、人非人等,都來瞻仰佛陀並聆聽開示。佛陀為大眾開示自己所親證的微妙法,初中後三時所說皆為善味,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圓滿,清淨調柔,隨順梵行。此時有一位長爪梵志,來到佛陀面前,拄杖而立,問佛陀:「喬答摩,你是否曾經說過,這個世間是由自己的業力所招感、個人的業報會歸返己身、業力決定眾生來世投生之處、業力如親眷般始終跟隨著自己、眾生依業報而有生命?」佛陀說:「是的,我曾經說過,這個世間是由自己的業力所招感、個人的業報會歸返己身、業力決定眾生來世投生之處、業力如親眷般始終跟隨著自己、眾生依業報而有生命。」梵志問:「如果真的是如此,我想請問,您過去造了什麼樣的業,因此能得到金剛不壞的堅固之身?」佛陀回答:「我在過去生中不殺害有情眾生的性命,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金剛不壞之身的果報。」梵志繼續問:「喬答摩!您前世又造了何種業,使您能得到手指纖長及指間有縵網的相好?」佛陀回答:「我前世不偷盜他人財物,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梵志又問:「喬答摩!您前世造了何種業,使您能夠容貌端嚴、氣力強健,並且六根具足圓滿?」佛陀回答:「我前世不染著男女間欲愛、色愛之事,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梵志又問:「喬答摩!您前世造了何種業,使您能得到廣長舌相,舌頭伸展時可覆蓋臉面?」佛陀回答:「我前世不說妄語,也不欺詐他人,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梵志又問:「喬答摩!您前世造了何種業,使您能夠具足威儀,舉止安詳莊重,如同獅王一般?」佛陀回答:「我前世遠離酒肆,也不飲酒放逸,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梵志又問:「喬答摩!您前世造了何種業,使您的色身如此莊嚴,具有眾多微妙相好?」佛陀回答:「我前世不從事也不觀聽歌舞、戲劇等聲色娛樂,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梵志又問:「喬答摩!您前世造了何種業,使您的身上自然散發芬芳微妙的香氣?」佛陀回答:「我前世不用香、花、瓔珞等物品妝飾自身,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梵志又問:「喬答摩!您前世造了何種業,使您能受用堅固勝妙的金剛寶座?」佛陀回答:「我前世不坐臥高廣大床、不貪愛令人放逸驕慢之物,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梵志又問:「喬答摩!您前世造了何種業,使您擁有四十顆潔白齊整的牙齒?」佛陀回答:「我前世奉持過午不食的齋法,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梵志又問:「喬答摩!您前世造了何種業,使您的頭頂上有著圓滿莊嚴的肉髻?」佛陀回答:「我前世時,對於佛法僧三寶、和尚、阿闍梨二師、沙門、婆羅門、父母、尊長等所有應當恭敬的對象,皆能以無驕慢之心,五體投地虔誠禮敬。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梵志聽聞佛陀所說的因果確實不虛,便請問佛:「喬答摩,這些能獲得福德的法門應如何稱呼?應當如何受持?」佛陀回答:「此法門名為『八支淨戒』,若有人能經由法師正授,奉持此戒一日一夜、乃至於長時間持守,皆能獲得如上的果報。」此時,長爪梵志聽說受持一日一夜八支淨戒,遠離粗惡不善的行為,未來就能獲得如佛陀一般勝妙莊嚴的果報,深心信受,歡喜踊躍;立即捨去高傲驕慢之心,將手杖棄置於地,恭敬合掌、頂禮佛足,向佛陀稟白:「世尊!我現在才明白,一切善惡業行所招感的果報,都是真實不虛、絲毫不爽!我發願從今日起盡此一生,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我願意從現在開始,直到明天日出,在一日一夜中受持八支淨戒:不殺害一切眾生、不偷盜他人財物、不淫欲、不妄語、不至酒肆也不飲酒放逸、不以香花瓔珞妝飾自身也不歌舞、不坐臥高廣大床、不非時食。我願意持守此八條清淨戒法,遠離不善的行為。」梵志於佛前如此宣說三遍,誓願受持八支淨戒。佛陀對長爪梵志說:「善哉!善哉!你應當如此奉行、如此受持。」佛陀開示後,長爪梵志以及在座的諸位比丘、天人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佛陀以自身的莊嚴果德,證明因果昭然,百劫不亡的道理;而持守一日一夜的八支淨戒,便能獲得長遠的利益,更是佛陀所開設的殊勝法門。若能於佛法深信不疑、精進奉行,必定能遠離惡法,淨化三業,最終得證圓滿佛果。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長爪梵志請問經》有一次,佛陀在王舍城靈鷲山上為大眾說法,一千兩百五十位常隨比丘,與眾多比丘、比丘尼、奉持五戒的居士,及國王、大臣、沙門、婆羅門、外道修行人、天人、龍、藥叉、人非人等,都來瞻仰佛陀並聆聽開示。佛陀為大眾開示自己所親證的微妙法,初中後三時所說皆為善味,其義深遠,其語巧妙,純一無雜,具足圓滿,清淨調柔,隨順梵行。此時有一位長爪梵志,來到佛陀面前,拄杖而立,問佛陀:「喬答摩,你是否曾經說過,這個世間是由自己的業力所招感、個人的業報會歸返己身、業力決定眾生來世投生之處、業力如親眷般始終跟隨著自己、眾生依業報而有生命?」佛陀說:「是的,我曾經說過,這個世間是由自己的業力所招感、個人的業報會歸返己身、業力決定眾生來世投生之處、業力如親眷般始終跟隨著自己、眾生依業報而有生命。」梵志問:「如果真的是如此,我想請問,您過去造了什麼樣的業,因此能得到金剛不壞的堅固之身?」佛陀回答:「我在過去生中不殺害有情眾生的性命,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金剛不壞之身的果報。」梵志繼續問:「喬答摩!您前世又造了何種業,使您能得到手指纖長及指間有縵網的相好?」佛陀回答:「我前世不偷盜他人財物,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梵志又問:「喬答摩!您前世造了何種業,使您能夠容貌端嚴、氣力強健,並且六根具足圓滿?」佛陀回答:「我前世不染著男女間欲愛、色愛之事,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梵志又問:「喬答摩!您前世造了何種業,使您能得到廣長舌相,舌頭伸展時可覆蓋臉面?」佛陀回答:「我前世不說妄語,也不欺詐他人,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梵志又問:「喬答摩!您前世造了何種業,使您能夠具足威儀,舉止安詳莊重,如同獅王一般?」佛陀回答:「我前世遠離酒肆,也不飲酒放逸,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梵志又問:「喬答摩!您前世造了何種業,使您的色身如此莊嚴,具有眾多微妙相好?」佛陀回答:「我前世不從事也不觀聽歌舞、戲劇等聲色娛樂,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梵志又問:「喬答摩!您前世造了何種業,使您的身上自然散發芬芳微妙的香氣?」佛陀回答:「我前世不用香、花、瓔珞等物品妝飾自身,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梵志又問:「喬答摩!您前世造了何種業,使您能受用堅固勝妙的金剛寶座?」佛陀回答:「我前世不坐臥高廣大床、不貪愛令人放逸驕慢之物,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梵志又問:「喬答摩!您前世造了何種業,使您擁有四十顆潔白齊整的牙齒?」佛陀回答:「我前世奉持過午不食的齋法,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梵志又問:「喬答摩!您前世造了何種業,使您的頭頂上有著圓滿莊嚴的肉髻?」佛陀回答:「我前世時,對於佛法僧三寶、和尚、阿闍梨二師、沙門、婆羅門、父母、尊長等所有應當恭敬的對象,皆能以無驕慢之心,五體投地虔誠禮敬。由於這樣的業力,所以現在獲得如此果報。」梵志聽聞佛陀所說的因果確實不虛,便請問佛:「喬答摩,這些能獲得福德的法門應如何稱呼?應當如何受持?」佛陀回答:「此法門名為『八支淨戒』,若有人能經由法師正授,奉持此戒一日一夜、乃至於長時間持守,皆能獲得如上的果報。」此時,長爪梵志聽說受持一日一夜八支淨戒,遠離粗惡不善的行為,未來就能獲得如佛陀一般勝妙莊嚴的果報,深心信受,歡喜踊躍;立即捨去高傲驕慢之心,將手杖棄置於地,恭敬合掌、頂禮佛足,向佛陀稟白:「世尊!我現在才明白,一切善惡業行所招感的果報,都是真實不虛、絲毫不爽!我發願從今日起盡此一生,皈依佛兩足尊,皈依法離欲尊,皈依僧眾中尊。我願意從現在開始,直到明天日出,在一日一夜中受持八支淨戒:不殺害一切眾生、不偷盜他人財物、不淫欲、不妄語、不至酒肆也不飲酒放逸、不以香花瓔珞妝飾自身也不歌舞、不坐臥高廣大床、不非時食。我願意持守此八條清淨戒法,遠離不善的行為。」梵志於佛前如此宣說三遍,誓願受持八支淨戒。佛陀對長爪梵志說:「善哉!善哉!你應當如此奉行、如此受持。」佛陀開示後,長爪梵志以及在座的諸位比丘、天人等,皆大歡喜,信受奉行。佛陀以自身的莊嚴果德,證明因果昭然,百劫不亡的道理;而持守一日一夜的八支淨戒,便能獲得長遠的利益,更是佛陀所開設的殊勝法門。若能於佛法深信不疑、精進奉行,必定能遠離惡法,淨化三業,最終得證圓滿佛果。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雜阿含經˙卷十九》佛陀曾經至三十三天夏安居,為母親摩耶夫人及諸天眾開示法要。彼時,目犍連尊者及諸弟子,皆淨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結夏安居。這段期間,四眾弟子久不見佛陀,思慕渴仰如來,於是齊至目犍連尊者處,虔誠作禮後請問尊者:「尊者是否知道如來在何處安居呢?」目犍連尊者告訴大眾:「世尊目前正在忉利天善法堂,拘毗陀羅香樹不遠處坐夏安居,為報母親生育之恩,而為母親及諸天眾說法。」四眾弟子聽了以後,皆歡喜讚歎:「世尊的慈悲、神通廣大,真是不可思議!」懸念的心有了著落,便作禮告假而去。九旬安居在清淨祥和中,轉眼圓滿解夏。這時,諸多四眾弟子又齊來禮敬目犍連尊者,頂禮後安坐一旁,尊者即為大眾開示種種法要。大眾聞法欣喜,隨即由座而起,至誠頂禮目犍連尊者,向尊者稟白:「尊者我們沒有見到世尊已經很久了,心中非常想念。尊者,希望不會太煩勞您,可否請您往詣三十三天,代我們問候世尊:『少病少惱否?一切起居便利、安樂否?』最重要的,請轉答我們的孺慕思念:『閻浮提四眾弟子極渴望世尊的教導,但苦於無有神力得升三十三天;然天眾自有神力下至人間,同與法筵,唯願世尊哀愍我們,請返回閻浮提。』」目犍連尊者慈允,待大眾離去後,便入甚深禪定,須臾即至三十三天,見到世尊為無量天眾所圍繞,轉大法輪。尊者生大歡喜,心想:「世尊在忉利天宮法緣殊勝,與閻浮提眾生之景仰愛戴等無有異。」世尊心知其事,便召喚尊者:「大目犍連,這不是如來一己德行所感召,我想為諸天說法,無量天眾即從十方剎那雲集;說法因緣結束,彼即各自散去。彼天眾能隨心所欲,自在來去。」目犍連尊者上前頂禮如來,於一旁安坐下來,並請問世尊:「種種諸天皆能感知如來欲說法要,是不是過去生曾從佛聞法,生堅固信心,命終便生於天上,而有此殊勝感通、聞法自在的因緣?」佛陀微笑稱言:「如是,如是。」並進一步說明:「種種諸天來雲集者,是過去生曾聽經聞法,對佛、法、僧三寶生起淨信,並能依教奉行,持戒清淨,因此命終得生天道,以此殊勝功德所感。」此時,帝釋天也唱和:「如是,如是。大目犍連尊者,此諸天眾皆是過去宿因所感,曾聞正法,於佛、法、僧、戒四者,生堅固信心,由此成就生天道報及聞法自在的功德。」天子們也一一從座而起,合掌白佛,各自從佛、從法、從僧或持戒,得生堅固信心,成就須陀洹果、預入聖流的因緣。隨即一一作禮而退。目犍連尊者待諸天離去,便起立整衣稟白世尊:「弟子代閻浮提四眾弟子稽首禮敬世尊,並帶來慇切的問候和思慕─人間四眾弟子無有神力得至天上禮敬聞法,而彼天眾有大德力下至閻浮提,唯願世尊慈愍,早日重返閻浮提。」當下世尊慨然應允:「目犍連,請你回去轉告大眾,七日之後,如來將從忉利天返回閻浮提的僧迦舍城外門優曇缽樹下。」 這個消息旋即傳遍了舍衛國乃至各地。七日後,佛陀依言重返閻浮提的僧迦舍城優曇缽樹下,天龍鬼神乃至梵天,悉皆從來,四眾弟子亦歡喜擁護,此處便成為著名的聖地之一。位於中印度的僧伽施,因佛陀由此降返人間,而成為佛教八大聖地之一。玄奘大師於《大唐西域記》亦詳述佛陀由三十三天返回人間的勝緣:「天帝釋乃縱其神力建立寶階,中階黃金、左水精﹙晶﹚、右白銀。如來……履中階而下,大梵王執白拂,履銀階而下,天帝釋持寶蓋,蹈水精階而左侍,﹙梵﹚天眾凌虛,散花贊德。」當時人間四眾對佛的渴仰思慕,源自於對佛、法、僧的敬信;世尊、目犍連尊者與諸天們一番唱答,更教導我們「四不壞信」(亦稱四不壞淨)的可貴。對「佛、法、僧、戒」生起堅固的信心,如實修行,生清淨功德,便能解脫煩惱,得自在慧,見自性佛!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法句譬喻經‧雙要品第九》過去,祇陀太子與給孤獨長者共同發心祇洹精舍供養世尊。並各請佛及出家法師供養一個月,在應供期間,佛為二人廣明法要,二人聞法歡喜,皆有所悟。祇陀太子歡喜返回東宮,讚歎佛之功德,作樂自娛。當時,太子的弟弟琉璃王子常陪侍在波斯匿王身旁。一日,國王微服簡從,帶著近臣及夫人往詣祇洹精舍聽佛開示。此時,瑠璃王子則留在後方,守護國王御座。當時,巧言諂媚的佞臣阿薩陀等人,心懷狡計對琉璃王子說:「王子,你要不要試著穿上大王的衣服,坐到御座上,看看是否像大王?」王子便順著他們的建議,穿上大王的衣服陞座。佞臣們立即拜賀:「真的就像是大王啊!」琉璃王子說:「難得能滿黎庶之願,既然已陞御座,哪能再下座呢?」於是,琉璃王子便帶領軍隊,來到祇洹精舍,威脅波斯匿王不得返回皇宮,並攻打守衛大王的士兵們,殺了近臣五百多人。波斯匿王和夫人倉皇逃離,日夜兼程投奔舍夷國。波斯匿王中途飢餓,因為吃了蘿蔔腹脹而薨。琉璃王子見大王已薨,立即率兵返回東宮,拔劍欲砍殺其兄祇陀太子。祇陀太子了知無常之理,無有恐懼,怡然含笑受刃而死。臨命終時,聽聞到虛空中樂音繚繞接引生天。佛於祇洹即說偈言:「造喜後喜,行善兩喜,彼喜惟歡,見福心安。今歡後歡,為善兩歡,厥為自祐,受福悅豫。」為善者於今世與來世皆得身心歡悅安樂,這都是所修的福報使然。琉璃王子自立為王後,又派兵討伐舍夷國,殺害釋迦族人,殘暴無道,具犯五逆。佛告大眾,琉璃王不忠不孝,眾罪深重,七日後將被烈火焚燒,死後墮入無間地獄。當時的太史的預卜,也同佛所說。琉璃王聽聞之後,大為驚怖,立即乘船入河,「我現在待在河水中,火豈能來燒我?」到了第七日,有自然火從水中出,焚燒船及大王,銷毀殆盡。世尊聽聞此事即說偈言:「造憂後憂,行惡兩憂,彼憂唯懼,見罪心懅。今悔後悔,為惡兩悔,厥為自殃,受罪熱惱。」作惡者於今生與來世都將憂愁不已。因為這樣的憂苦,不僅生活在恐懼當中,罪報現前時,內心不安、悔恨不已,這都是自作自受,殃禍自己而受此熱惱。 佛又告諸比丘:「祇洹太子不貪求榮位,守死懷道,因而投生天上,安樂自然;琉璃王狂愚無知,死墮地獄,受無量苦。大眾當知,一切世間豪貴、貧賤,皆歸無常,無有長存者。所以,品德高尚的志士,即使喪命也要保全德行,因為這才是最珍貴的寶藏。」大眾聞佛所說,歡喜奉行。《地藏菩薩本願經》云:「業力甚大,能敵須彌,能深巨海,能障聖道。是故,眾生莫輕小惡,以為無罪。死後有報,纖毫受之。父子至親,歧路各別,縱然相逢,無肯代受。」因果是真實之理,善因善果,惡因惡報,「如是因,如是果」,深信因果循環報應不爽,便能謹慎三業,凡所施為皆是淨念、善法,於身口意不昧因果,必能修善積福,遠離禍殃,開啟光明的未來。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別譯雜阿含經˙卷六》佛陀淨住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大梵天王起大邪見,作是思惟:「我所住天宮恆常不變,真是殊勝呀!根本沒有任何人像我一樣投生在此,更不用說能超越我!」世尊於禪定中觀察到大梵天王的心念,認為正是教化天眾的因緣,於是乘三昧力,於剎那間出現於大梵天的虛空中,安詳而坐。於此同時,憍陳如尊者亦觀察到此一化緣,立刻入定,隨現大梵天際,立於佛陀東側。接著,大迦葉尊者、目連尊者、阿那律尊者,也一一出現於世尊的南面、西面和北面。佛陀相好無與倫比,與諸弟子甚深禪定、神通自在,光明遍照大梵天宮。佛問梵天:「梵天,你是否已經捨棄之前的想法呢?你之前想:『根本就沒有任何眾生有資格生在梵宮,更何況是超越我?』你眼前的這些尊者,是不是具足威儀,光明皎潔,更勝於你呢?」梵天真誠地說:「確實如此!尊者們如此光明自在,我於此天未曾得見!而今得見,其禪定、福德真的非常莊嚴殊勝,從今以後再也不敢說我能住此梵宮恆常而無有變易、無有能及了。」佛陀示教利導、慈悲開示:「梵宮無常,終將壞滅。雖然修行禪定得力得生此天,但尚未漏盡煩惱,待天福享盡之時,仍會受生死輪迴之苦。」佛陀進而開示法要,令其發大願行,勿得少為足、懈怠安逸。隨後入於三昧,歸還祇洹精舍;諸尊者亦隨喜為梵天開示法要,隨後亦一一返回精舍,只剩下大目犍連尊者仍安坐於梵宮。此時,梵天問大目犍連尊者:「佛陀的弟子中,還有像您這樣具足大威德神足力的嗎?」尊者回答:「隨世尊修行證得阿羅漢者,都有如此自在神力,不僅斷除諸邪見、煩惱,而且已得生死自在,不再受輪迴之苦。」隨說偈語開導梵天:「牟尼弟子大羅漢,有大威德具三明,得盡諸漏知他心,能現神變化群生,如是聲聞甚眾多,是故汝今宜恭敬。」目連尊者說完偈語,更為梵天廣說法要,開示教導令得利益歡喜,便入正定,還於祇洹精舍。古德云:「百尺竿頭坐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一般人嚮往天福,雖因禪定善法得生梵天,仍為生滅果報,報盡還受輪迴。因此,當我們對一切因緣習為常,甚而生我慢心,得少為足,就是在障礙自己的道業。修行當諦觀無常之理,珍惜親近大善知識聽經聞法的因緣,勤修精進,慎莫放逸。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