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故事》啟發心靈迷惑趨向光明,藉由故事分享來淨化心靈深處
由佛陀的教法與生活結合找到自己的身心安頓!來聽《佛典故事》
歡迎您的來信與準時收聽本節目,我會一一地幫您解惑,也請「訂閱」與「分享」這個頻道來支持本節目!如果您喜歡這個頻道,請幫忙在iTunes(Apple Podcast)打星評分,讓更多人收聽到這個頻道,傳播正能量!
聯絡信箱:jain-ming0609@hotmail.com
加入line官方帳號:@924qegto
網址:https://jianming.firstory.io/
《釋迦譜卷.第三(釋迦留影在石室記第二十六)》某日,波斯匿王想設齋供養佛陀,適逢龍王也想供佛請法。龍王知道後,憤怒地對國王說:「你奪取我聽法的利益,我要滅掉你的國家!」於是,佛陀告訴國王:「你先回國,佛知道何時該前往。」佛陀便為龍王及羅剎女,宣說三皈依與五戒的意義。龍王及羅剎女聽聞開示後,心大歡喜,而龍王的百千位眷屬們,也從池裡湧出,世尊於是命神通第一的目犍連尊者,為其正授戒法。就在此時,龍王恭敬地對佛說:「佛陀啊!衷心地希望您能常住在此,如果您不在我身邊,沒有人引導我,我起了惡念、造作惡行,離成道之日就遙遙無期了。」龍王三次慇懃地祈請佛陀。龍王的勸請,驚動了天上,此時,大梵天王及百千位梵天人眷屬,也下來勸請佛陀,懇請佛陀能利益一切眾生,不要只單為龍王住於此地。佛即微笑,口出光明,剎那之間,無量化佛及菩薩等皆現在佛旁以為侍從。龍王從池中取出七寶鑲嵌的莊嚴臺座欲供養世尊,說道:「懇請世尊接受我的供養。」佛告訴龍王:「不需七寶臺座,你只要把羅剎石窟布施給佛即可。」諸天人聞佛所說,各脫下寶衣,為佛陀打掃石窟,讓這石窟暫時如同七寶臺座。佛陀安然地步入石窟,自己敷上坐具。龍王和羅剎女們,也為佛陀的四大弟子及阿難,各造五個石窟。世尊在龍王石窟內安坐不動,同時顯現神通,接受國王的請供,入那乾訶城(即耆闍崛山的迦毘羅城)及其他諸國。城內虛空中,處處皆見有滿天的化佛端坐蓮花台上。龍王見了十分歡喜,發大誓願:「願我來世得成佛道時,也能如佛之示現。」世尊滿國王的願,應國王請供入城七日,國王派人乘著能行走八千里的大象,載著供養具走遍各國,供養僧眾,不論走到哪個國家,處處都能見到佛陀。信差返回迦毘羅城後,向國王稟告沿途的所見所聞,說道:「不只在舍衛國,連在其他國家,也見有化佛宣說苦、空、無常、六波羅蜜等法。」國王聽後,廓然意解、法喜充滿、當下證得無生忍。世尊到各地說法時,龍王皆隨侍在旁。之後,世尊還攝神足,回到石窟,與比丘們從石窟裡走出來時,當龍王知道佛陀即將回國,淚如雨下的對佛說:「佛陀為什麼要捨我而去呢?懇請世尊常住於此,我不見佛,一定會做惡事而墮入惡道。」龍王合掌恭敬地勸請,佛陀安慰龍王說:「好!佛答應你的請求,會坐在此石窟中一千五百年。」隨即返回石窟結跏趺坐,在石窟內現十八種神通變化,並躍身入於石中,頓時石窟放大光明,如明鏡一般,佛的光影從石窟內映現到外面,從遠處能清楚見到佛影,近距離反而不見。佛影亦宣說著佛法。此時,成千上百的天人們現身供養佛影。此石窟高一丈八尺,深約二十四步。石頭清澈呈白色。其地理位置:在那乾訶羅國,阿那斯山巖南方,古時仙瞻蔔花林毒龍池旁邊,青蓮泉北方的羅剎穴。《法華經》云:「大聖轉法輪,顯示諸法相,度苦惱眾生,令得大歡喜!」佛慈悲留影,顯示佛陀不捨一眾生的大慈悲心,不僅度化龍王,更使後世人、天等眾,生歡喜心與淨信心。雖然現今佛已入涅槃,但佛陀的教法仍在世間廣傳,只要能依教而行,身口意向佛學習,時時刻刻保持正念,淨化三業,即是契悟自性如來,親見諸佛法身。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雜阿含經.卷第二十四》昔日佛陀在古印度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弘法,當時,舍利弗尊者辭別世尊之後,返回位於摩竭提國的故鄉那羅村,示現身染重疾的病緣,預示即將般涅槃。尊者的侍者純陀沙彌(均頭沙彌)隨侍在側,直至舍利弗尊者涅槃圓寂。在恭敬供養禮拜尊者之後,純陀沙彌收取尊者荼毗後火焚不壞的舍利,帶著尊者的衣缽一路風塵僕僕地回到王舍城。入城之後,洗淨塵垢,純陀沙彌捧舉著尊者的舍利和衣缽,前往阿難尊者的住所,稟告阿難尊者:「尊者!我的和尚舍利弗尊者已經入涅槃,我將尊者的舍利和衣缽帶回來了。」阿難尊者,聽聞這個消息,立即到佛陀前稟白此事:「世尊!純陀沙彌帶回舍利弗和尚入涅槃的訊息,我現在身體好似被一一肢解般痛苦,心亂如麻的無法言語。」佛陀慈悲開導阿難尊者:「為什麼如此悲傷呢?阿難!舍利弗入滅時,帶走了他所受持的戒身、定身、慧身、解脫身、解脫知見身嗎?」阿難回答佛陀:「沒有,世尊!」佛陀再問阿難:「難道是我成佛以來所教導的四念處、四正勤、四如意足、五根、五力、七覺支、八正道,都隨著舍利弗一同入涅槃了嗎?」阿難回稟世尊:「都不是的,世尊!雖然佛陀的教法並未隨著尊者入滅,然而,舍利弗尊者一生嚴持戒儀,博學多聞,少欲知足,遠離塵世欲樂,並且精勤攝持正念安住正定,一心正受甚深廣大無邊的智慧。尊者智寶成就,所以能依著人們的根機而示現、教誡、照護、鼓勵、讚歎,為大眾開演法要。世尊!我是因正法的傳布,和眾生頓失明師引導而感到愁憂苦惱。」佛陀進一步為阿難開示:「阿難!不要再愁憂苦惱了。為什麼呢?世間萬事萬物,都是敗壞之法,要讓它常保不壞,是不可能的事。我曾說過,凡是一切喜愛貪著的人事物,終將離別壞散,不可能永恆不變。就好像一棵枝葉果實都極為茂盛的大樹,最大的枝幹會先折斷;又好比一座大寶山,也是從大塊岩石先崩落;同樣的道理,當我將要入滅時,如來的弟子們也是從大聲聞弟子先行入涅槃。過去,有舍利弗遊行教化的地方,就如同我在那裡一樣,因為,舍利弗能夠將我的教法正確無誤地宣說弘傳。現在,阿難啊!如同我先前所說,世間一切可愛順意的事物,終究要別離分散,所以,不要再悲愁了。阿難!要知道,不久之後如來也將般涅槃。所以,阿難!應當要以自依歸,要以正法為依歸,切莫依歸其他不可依靠的邪師異法。」阿難尊者請示:「世尊!可否請您進一步開示如何以自依歸,以正法為依歸,不以邪師異法為依歸?」佛陀教導阿難:「比丘應當精勤修習四念處,安住身念處,隨觀內身,以正智正念調伏世間貪染和憂愁,如此,隨觀外身及內外身,乃至受念處、心念處、法念處,都用這個方法修習觀行。阿難!能夠依此修行,就是自依歸,以正法為依歸,不以邪師異法為依歸。」比丘們聆聽世尊的開示後,個個法喜充滿,歡喜奉行佛陀的諄諄教誨。無常是世間的實相,生滅是自然的法則。世人所追求的名利財色,所愛念、適意之物,皆是短暫擁有,不可長保,一如佛陀所說,是敗壞之法,是乖離之法,是別離之法。唯有依修行所成就的福德與智慧,才是永恆而不可壞滅。因此,我等應當依世尊教示,以正法為依歸,修習四念處、四正勤、八正道等法門,藉此調伏、斷除世間貪愛、憂惱,得至涅槃解脫,便能一得永得,永不再失,生生世世受用不盡。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增壹阿含經.卷二十三(增上品三十一)》有一天,佛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向比丘們開示:「譬如有四條極為兇猛的大毒蛇放在木盒裏,如果有一個人從遠方來,欲求生不求死,欲求樂不求苦,心不愚昧也不昏亂,內心沒有牽掛。此時,若是國王或大臣召喚此人來,並對他說:『這裡有四條極為兇猛的大毒蛇,你要小心的伺候,為它們洗浴清淨,並且隨時提供它們飲食,不要讓它們餓著,你現在可以帶它們離開了。』聽到這番話之後,這個人心裏非常害怕,快速離開,卻不知道該往何處去。此人又被告知:『將有五個手持刀劍的人,跟在你的後面,若讓其中一人捉到你,就會毫不遲疑地取你性命。』這個人既畏懼四條大毒蛇,又擔心被五個手持刀劍的人捉到,嚇得東奔西走,不知如何是好?正當驚慌失措時,此人又被告知:『另有你的六個怨家尾隨著你,他們可以隨時斷你命根,也會任意處置你。』這個人一聽,既恐懼四條大毒蛇,也擔心五個手持兵器的人及六個敵對怨家取他性命,他慌亂地四處奔逃,想找尋藏匿之處。他看見空地,就想藏匿其中,又覺不妥,於是想躲到空房舍或破牆之間,卻又發現這些地方也都是不堅牢的斷垣殘壁;後來雖見到大容器,但也無法提供他藏身。這時剛好遇到親近的善友,想幫助他脫離苦難,於是好意告訴他:『這個空曠處,賊寇經常出沒,你要小心,若被他們捉到,就只能任憑他們處置了。』此時,這個人除了畏懼四條毒蛇,還有五位手持兵器的人、更有六個敵對怨家,空墟村落中又有賊寇,只好東奔西逃,繼續往前。然而,橫在眼前的是一片既深且廣的大河,附近既沒有擺渡的船家,也不見有任何橋樑可通到對岸,所在之處又多有惡賊。這時,此人便思惟:『這河水看起來極深且廣,此岸又有多人要我的性命,我該如何橫渡到彼岸呢?對了!我現在可以收集樹枝薪草,用這些草木做成舟筏後,就可以渡到對岸了。』於是,這個人刻不容緩地收集樹枝薪草,將其做成舟筏,專心一意,志不動搖,終於渡過大河,到達彼岸。」「比丘們!我所說的這些譬喻,你們應當要知道,並思惟解悟其中的義理。四條毒蛇,是指色身的地、水、火、風四大;五位手持刀劍的人,是指熾盛的色、受、想、行、識五蘊;六個怨家是指欲念及貪愛的煩惱;我所譬喻的空村盜賊,指的是內六入─眼入、耳入、鼻入、舌入、身入、意入。有智慧的人觀察眼,了達眼根、色塵、眼識皆是虛妄不實、生滅變異,空無所有,無常、無實、無有牢固;繼而觀察耳、鼻、舌、身、意,也是空無所有、虛妄空寂,亦不牢固。以「河水」譬喻四流,即:欲流、有流、無明流、見流;大舟筏,是指聖賢所修持的八正道──正見、正思惟、正語、正方便、正業、正命、正念、正定,是能從凡夫達到賢聖位的八品修道之路。希望渡過大河,即是善用權巧方便的精進力。此岸,喻如執著於身的邪見;彼岸,是滅除執身為我的邪見。又此岸,是阿闍世王國界;彼岸,就是北方多聞天王的國界。此岸,是魔王波旬的國界;彼岸,就是如來境界。」在座的比丘聽聞佛所說的譬喻,都心開意解,歡喜奉行。普賢菩薩警眾偈云:「是日已過,命亦隨減,如少水魚,斯有何樂?當勤精進,如救頭燃,但念無常,慎勿放逸。」若能善解此義,放下執著外境為實有的妄執,假借四大假合之身,精進修行。如譬喻中人,在生活中觀見無常、觀見煩惱怨賊,深體無常之火燒諸世間。以精進力勇猛修行,勇渡煩惱中流,趣向涅槃彼岸。《無常經》云:「外事莊彩咸歸壞,內身衰變亦同然;唯有勝法不滅亡,諸有智人應善察。」生命雖然短暫,若能聽聞佛法,掌握生命的真義,依法修行,便能用此生度向永恆的生命;永恆的生命便是不被妄想所惑的清淨心,清淨心便是我們的真生命!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釋迦譜.卷第四(釋迦雙樹般涅槃記)世尊曾為一千兩百位多位常隨的成道弟子說法,當時世尊身披袈裟,示金色臂,對比丘們說道:「你們應當觀察,如來出現於世的因緣,就如同曇花的花期般短暫即逝。」不久後,佛陀即示現入涅槃。此時,末羅族(今拘尸那羅)的居士已從城中辦好喪具,來到天冠寺中。以清淨的香湯沐浴佛的金身之後,先用新的棉衣穿裹佛身,再用五百張上等的細氈布次第纏匝。備妥棺槨三重,最裡層的金棺灌以香油,放入第二層大鐵槨中,最外一層則是以旃檀木製成的棺槨,並於棺槨上鋪滿各種名香薪木。末羅族的大臣路幾,手執大火炬欲點燃佛金棺上的薪木,但是,火怎麼都燃不起來,幾位末羅長者先後也向前燃薪,火仍然無法燃起。這時阿那律尊者對末羅民眾說:「諸位賢者,請先停止動作吧!並不是你們使火滅而無法點燃,這是天人之意,因為大迦葉尊者正率領著五百位佛弟子,從波波國趕來瞻禮佛陀,天人知道此事,而使火無法燃燒!」當時大迦葉尊者,在波波國遇到一位手裡拿著曼陀羅花的尼乾子外道,於是問他:「您知道我的導師 釋迦牟尼佛嗎?佛現在是否還健在?」外道回答尊者:「您的 導師入滅至今已經七天了。」聽到這消息,迦葉尊者的內心悵然不悅,五百位比丘則是婉轉於地,悲傷哭泣,無法克制。迦葉尊者一行人連忙起程趕路到拘尸城,經尼連禪河抵達天冠寺。見到阿難尊者後,迦葉尊者問道:「我們想瞻禮佛舍利,既然佛還未荼毗(火化),可以見到佛陀嗎?」阿難尊者回答:「世尊雖然還未荼毗,可是佛的金身以五百張妙白氈毯纏裹著,放在鐵槨內的金棺中。」阿難尊者認為,佛身已難以再瞻仰。儘管迦葉尊者再三請求,阿難都是一樣的回答。迦葉尊者走到棺槨香木旁,突然間,佛從金棺中現出雙足,但佛的金足有一邊顏色不同,迦葉尊者感到奇怪,於是問阿難:「佛的金色足怎麼會如此?」 阿難尊者回答:「有一位老婦因悲傷向前,她的眼淚滴在佛足上,所以佛足的顏色有變異。」迦葉尊者向著香薪柴木頂禮佛身,四眾弟子及諸天人們也一齊恭敬地頂禮。就在此時,佛的雙足忽然不見。迦葉尊者繞著香薪柴木三圈並作偈誦,是時堆積在棺槨四周的柴木不燒自燃,望著熾盛的火焰,末羅民眾相互說:「這火勢熾然難以消止,荼毗後佛的舍利恐怕會被燒盡,要到哪裏找水來滅火呢?」於時,娑羅樹神便以用神力熄滅薪火。其後,末羅族人們紛紛前往拘尸城邊,摘取香花以供養佛舍利。《佛遺教經》云:「世皆無常,會必有離,勿懷憂惱,世相如是。」為恐眾生依賴於佛,不求出離,所以佛陀示現入涅槃,以令佛弟子們憶佛、念佛,發起道心、精進修行,而得解脫。為成就迦葉尊者欲瞻禮佛顏的願望,仍慈悲從棺內顯出金足,待迦葉尊者及四眾弟子頂禮之後,雙足不現,薪火自燃,一切終歸寂滅。「諸行無常,是生滅法,生滅滅已,寂滅為樂」,此是佛陀最後之所教誨。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增壹阿含經.卷第十二(三供養品)第二十二》有一天,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為比丘們開示愚人與智者的差別。佛說:「愚痴人常犯三種過失,大眾應當要遠離,是那三種過失呢?愚痴人對於不能想的事情卻偏要想;不能論說的事情卻偏要論說;不能做的事情卻偏要去做。」「什麼是不能想的事情卻偏要想?愚痴人心當中經常縈迴憶念這三件不該想的事情。第一、總是嫉妒著他人;第二、經常對於他人的財物及女色起貪念;第三、心生妒意,口出不善的言辭:『他所擁有的一切,如果都屬於我的,那該有多好!』愚痴的人心心念念都想著不能想的事情。「什麼是不能論說的事情卻偏要論說?愚痴的人常犯四種口過,哪四種呢?愚者常喜歡說妄言、綺語、惡口,以及說挑撥離間,讓彼此不和的言語,這些都是愚人常犯的四種口過。「什麼是愚人所做的惡行呢?愚人心中時常想者殺生、竊盜、邪淫種種惡念,因而造作這些惡法。所以,比丘們!愚者常有這三種心行,也習慣於造作這些惡業。」佛繼續說道:「比丘們!智者有三事,所以長念修行,一心向道,是那三件事情呢?第一、智者思惟著應當思惟的事情;第二、論說著應當說的言論;第三、力行應當做的善行。」「什麼是思惟應當思惟的事情呢?智者心中常正思惟三事:不貪妒、不瞋恚、不愚痴,常行正見。見他人財物,不會生起貪念,這正是智者心中只思惟應思惟的事。」「什麼是談說應當說的言論呢?有智慧的人成就四種善的口業:自己不妄語,也不教人妄語;見他人妄語心不喜樂,智者便是如此善護口業。此外,智者自己不綺語、惡口、兩舌外,也不教他人綺語、惡口、兩舌,有智慧的人是如此成就口業的善法。」「什麼是智者所成就立身行持的善業呢?智者時時觀照行為,無所惱害觸犯。所以智者不但自己不殺生,更不會教使他人殺生,若見他人殺生心不喜樂;不但自己不偷盜,也不會教他人偷盜,如果見到他人偷盜心不喜樂;自己不邪淫,見到女色心中也沒有淫欲心,更不會教他人邪淫。當見到年長的婦女,就視同自己的母親;見到年紀相仿的女眾,就像看到自己的姐姐一樣;而見到年紀小的女孩,則當成自己的妹妹,用平等心來對待一切人,這就是智者所成就的三種身行,是智者所行之事。比丘們!你們應當知道這三種有為之相。」「所以,諸比丘!應當捨離愚者三相,奉行智者所行之法,比丘們!要這麼去實行!」所有比丘聽聞佛陀開示後,都歡喜奉行佛陀的教誨。古人有云:「萬里途程,不離初步」,儒家的核心思想─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從端正品德開始,一路至於止於至善。修行亦是從修習「十善法─身不造殺、盜、淫;口不兩舌、不惡口、不妄言、不綺語;意不起貪、瞋、痴」著手,然後漸次入於佛智。正所謂「行善如春園之草,不見其長,日有所增」,若能於二六時中奉行十善,以此為基礎,便能步步向上,菩提道成!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