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聽IC

永續聽IC

IC之音竹科廣播|IC之音節目團隊主持

ESG永續觀察家的雲端資料庫!
自共融理念出發,聽見先行者在綠色環境、生態保育、社會共好領域的實際行動、分享國際趨勢。透過學習與實踐,攜手邁向下一個永續里程碑。

所有集數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綠色防線失靈了?公共工程生態檢核制度的檢討與修補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綠色防線失靈了?公共工程生態檢核制度的檢討與修補

🄴 永續聽IC

當我們為了家園的安全與便利,啟動大規模的公共工程時,要如何確保這片土地上的豐富生命得以延續,不被粗暴對待?這正是「生態檢核」制度誕生的初衷。2017年,公共工程生態檢核制度正式上路,要求公共工程在規劃、設計與施工各階段,進行生態環境的評估與檢核工作,並依循迴避、縮小、減輕、補償四大措施,減輕工程對自然生態的衝擊。然而,制度上路多年,為何我們仍有聽聞工程破壞棲地、生態受損的案例?這套制度背後,究竟存在哪些失靈的環節?生態專業技術服務商業同業公會理事長黃于玻指出,問題不只來自制度設計,更關鍵在於人的態度。當政府機關對生態檢核缺乏重視,承包單位便宜行事,或未具有足夠專業的生態知識,檢核程序便會淪為形式,那些寶貴的生物與棲地,也就無法獲得真正的保護。更令人憂心的是,現行規定中,中央補助比例未達一半的地方工程可免做生態檢核。如今財劃法通過修正,地方財政提升,未來可能出現更多無需檢核的自辦工程,對地方生態造成威脅。另外,台大森林系副教授劉奇璋表示,目前生態檢核的委託發包模式,有利益衝突的疑慮,進一步影響檢核結果的專業性。種種挑戰,使得這道守護自然的防線,出現了破口。問題不能僅止於揭露,更應促成改變。學界與民間團體呼籲,應建立完善的生態專業認證制度,確保檢核團隊的專業性;推動第三方發包制度,避免檢核作業受到利益干擾,使結果更為中立可信。同時,也應重新檢視實施生態檢核的條件,限縮或明確界定可免檢核的例外情形。最終,期盼工程與生態專業能攜手合作,讓生態檢核從法規要求內化為普遍共識與行動準則,共同為台灣這片土地,創造一條兼顧發展與永續的道路。

【零碳未來】EP177:太陽光電新目標,屋頂啟動減碳行動 ft. 能源署副署長 吳志偉

【零碳未來】EP177:太陽光電新目標,屋頂啟動減碳行動 ft. 能源署副署長 吳志偉

🄴 永續聽IC

【本集採遠端錄音,錄音時間 2025.07.08】面對極端氣候日益頻繁,台灣積極邁向2050淨零碳排目標。本集《零碳未來》邀請能源署副署長吳志偉,深入解析台灣再生能源─太陽光電的發展現況與未來挑戰。國際能源總署估算2050年綠能發電需占七成以上,台灣亦設定2050年60~70%再生能源占比,短期目標2025年達20%。然而因半導體與AI帶動用電快速增長,以及風場建設延宕,再加上土地有限,台灣將目標延至2026年達成。副署長吳志偉分享,目前台灣累計太陽光電安裝量達14.6GW,屋頂型安裝量已超越原先目標,地面型則受限較多,未來推動重點會更集中於屋頂光電與土地複合利用,例如魚電共生、校園風雨球場、閒置設施活化等,兼顧綠能與原有功能。為鼓勵民間與企業參與,政府除20年保證收購政策外,亦推出小屋頂獎勵方案,針對20KW以下屋頂光電提供加碼補助,並簡化申請流程、推動線上審查。一般四口之家裝設約4~5KW即可自給自足或售電回收成本。集合住宅亦可透過管委會整合申請,兼顧環保與管理收益。面對未來AI與數據中心高耗電趨勢,能源署持續滾動檢討政策與獎勵機制,期望全民參與,從自家屋頂做起,一起推動能源轉型、邁向淨零碳排。

【春風華語.聚焦台灣】植物診療師立法通過,保障食安與路樹安全 Ft. 國立中興大學校長 詹富智

【春風華語.聚焦台灣】植物診療師立法通過,保障食安與路樹安全 Ft. 國立中興大學校長 詹富智

🄴 永續聽IC

生病看醫生是多數人解決病痛的作法,但若是植物生病了,該上哪裡找醫生為它們診斷治療呢?本集特別邀請到中興大學校長,也是臺灣植物學會理事長詹富智,分享植物診療師國家考試的最新發展。《植物診療師法》在2024年三讀通過,台灣成為全球第一個具有植物診療師專法的國家,植物診療師在做甚麼?他們需要具備哪些能力?六月間逢甲大學校園樹木倒塌造成學生過世的悲劇,可以透過什麼樣的植物診療、巡檢制度來避免?跨領域專業讓植療師有哪些發展面向?這套人才系統的養成與認證將為台灣的農業環境帶來哪些幫助與改變?還可能創造哪些新的產業機會?歡迎收聽!

【氣候戰役在台灣】當保育走進市場,該怎麼衡量自然的價值?

【氣候戰役在台灣】當保育走進市場,該怎麼衡量自然的價值?

🄴 永續聽IC

自《生物多樣性公約》第15屆締約方大會(COP15)首度將「生物信用額度」納入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以來,全球開始探索一種新機制——讓保育行動可量化、可交易,吸引資金投入自然。然而,在追求制度化的同時,更多根本性問題也浮出檯面:補償是否等於保護?誰來決定什麼是有效的生態行動?又該如何保障原住民族與在地社群的權利?#台達基金會 #氣候戰役在台灣 Podcast 專訪來自Global South倡議者、亞馬遜部落酋長、台灣實驗林林管處處長,從哥倫比亞COP16現場走進台灣山林,直擊生物多樣性信用額度的制度化之路與未竟挑戰。#BiodiversityCredit #IPLCs  ★本集重點:1️⃣ 生物信用額度的全球試驗:從交易原則到驗證標準2️⃣ 原住民族的挑戰與主張:保育不能只是「被參與」3️⃣ 自然市場建構能否避開碳權重蹈覆轍? 

【愛上新竹】小鎮民主的奇蹟—從獨立書店老闆到鎮長✏️劉育育用週記讓苑裡再掀海風

【愛上新竹】小鎮民主的奇蹟—從獨立書店老闆到鎮長✏️劉育育用週記讓苑裡再掀海風

🄴 永續聽IC

來賓:苗栗縣苑裡鎮鎮長 劉育育小鎮民主的奇蹟,從苑裡走進新竹!本集節目邀請話題熱度不減的苗栗縣苑裡鎮鎮長──劉育育,帶來她最新著作《鎮長週記》的感動分享!那一年,35歲的她在無派系無背景的情況下,逆轉勝出、當選鎮長,如何以一人之力,讓民主在苗栗小鎮真正萌芽?一位返鄉青年、政治素人投入苑裡鎮長選舉,究竟動機為何?進入科層體制的公務系統,她又如何適應公務並說服公務員,成為施政助力?百年文資的傳統菜市場建築,遭逢祝融後又該如何重生?漫漫重建之路,面臨了多少挑戰與障礙呢?透過劉育育鎮長推動的參與式預算——從兒童節「小小公民的民主練習」提案,到「敬老計畫」長者的防跌禮包,再到全鎮跨世代共融設計,足見每個政策背後,都有著紮實的民主精神與感人故事。「政治,不該是算計,而是每天把小事做好。」她用800天,融合社區營造地方創生經驗,在社群媒體的大風大浪中,努力駛穩一艘「政治透明」的小船,書寫一條清新的治理之路,讓我們見證民主不只是選舉,更是與人民一起打造未來的每一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