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永續觀察家的雲端資料庫!自共融理念出發,聽見先行者在綠色環境、生態保育、社會共好領域的實際行動、分享國際趨勢。透過學習與實踐,攜手邁向下一個永續里程碑。
歐盟針對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提出簡化草案,是否會削弱減碳成效?對台灣出口企業而言,又該如何因應?本集《零碳未來》邀請 DIGITIMES分析師余佩儒,解析CBAM最新調整方向。其中包括四大關鍵:針對小型進口商的50噸免徵門檻、延後實施至2027年、申報流程簡化,以及防堵規避行為的高額罰則。余佩儒指出,此舉可望減輕中小企業合規負擔,並提高政策執行效率,且仍能涵蓋近九成碳排來源,維持減碳成效。本集也聚焦企業實務挑戰,探討不同規模、產業面對碳有價趨勢的策略。余佩儒建議企業應盡早布局三大核心能力:一、建立碳盤查制度,掌握自身碳排熱點二、訂定可執行的減碳計畫與目標,從提升能源效率到導入再生能源三、強化碳定價能力,包括內部碳費制度與碳信用抵換策略。她以台達電為例,分享其導入300美元內部碳費、專款投入低碳研發的成功經驗。最後,也提醒聽眾,未來碳中和要求將不只來自政府,更多壓力將來自品牌客戶與國際供應鏈,如蘋果、微軟等已設定2030碳中和目標,長期若不投資減碳,企業競爭力將逐漸被市場淘汰。
台灣擁有豐富生物多樣性,過去產業開發與環境保育往往意見分歧難有共識。而今,環境保育與維護生物多樣性逐漸成為社會共識,本集特別邀請觀察家生態顧問有限公司總經理黃于玻帶來分享。作為在開發與環評前線的生態顧問,他們如何看待這樣的轉變?甚至如何一步步促成價值的改變、慣例的改變?人、環境與開發之間有無共榮共存的可能?從過去的環評案,逐步進展到開發前導入生態工法,對建築、工程設計的改變,到現在有越來越多企業將生態維護視為己任,如何為台灣的生物多樣性盡一份心力?台積電推動的「Eco Plus!-生態共融計畫」作為一個出色的案例,有哪些前瞻性的特色?歡迎收聽!
來賓:新竹市香山區議員 廖子齊、建築師 林志成「隨著老照片走進日式雙拼宿舍,映入眼簾的是充滿溫度的家園。在客廳吃麵的孩子背後,是日式雙拼宿舍罕見的書齋空間。門前巷弄裡,孩子騎腳踏車、打羽毛球,學生與校友前來拜訪陳老師,幸運的話還能吃到佟老師親手包的水餃。師長們在宿舍間來往交流,這裡曾是高商最具人情味的角落,是一代代教育者奉獻青春的見證。」——新竹市香山區議員 廖子齊一棟棟荒廢的日式宿舍,矗立在新竹高商校園內,此宿舍群建築為配合1940年新竹商業學校(今新竹高商)創校成立而建,作為教師及職員的宿舍使用。歷經85年,檜木與瓦頂的結構仍然完整,特別是門窗等建築設計,順應新竹地區風大雨小的氣候環境,相當具有地方特色,更是校園內獨特的文化景觀。不過近期卻因校方規畫拆除新建教學大樓,引發了教育發展與文化保存之間的拉鋸。究竟新竹高商日式宿舍保存爭議的始末,留與不留正反雙方的論點為何呢?宿舍群具有什麼建築特色?國內外老屋保存或新舊融合有哪些成功案例?校園新建教學大樓是否有其他基地替代方案?教育與文化歷史現場又該如何結合與應用?透過文化資產價值審視,竹商日式宿舍群具備歷史脈絡與建築特色,更有校友們的深刻情感。請聽新竹市議員廖子齊與林志成建築師的分享與說明,共同守護創校日式宿舍群,守住創校85年共同的校園記憶!
一條溪流,能為農村帶來多大的改變?南投國姓鄉種瓜坑溪復野工程,這項由中興大學許秋容與Peter Chesson教授攜手公部門推動的計畫,從拆除高聳的水泥護岸開始,讓河流重獲新生,也為社區注入充沛年輕的能量。對公部門來說,要從「蓋護岸防洪」轉變為「讓河水有地方去」的減法哲學,並不容易。農村水保署南投分署長傅桂霖坦言,這樣的想法剛提出時,分署內部充滿疑慮,後續只能靠水理模型與研究說服同仁與前輩,復野工程不會危害居民。經過兩年反覆討論與溝通,終於讓這項國內少見、由民間發起的河川復育工程邁出了關鍵一步。在種瓜坑溪復野工程完成後,溪流生態恢復自然脈動,也記錄到在石縫間活動的鰕虎。(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居民的疑慮是另一道關卡。在拆除護岸之前,有村民擔心洪水釀災,更有人回憶起20年前工程導致溪水混濁、取水困難的痛苦經驗。為了安撫疑慮,許秋容教授親自準備簡報,緊急召開說明會,誠懇溝通,工程團隊同時承諾施工不會擾動溪床、影響取水,減少對居民生活的影響。這些努力化解了反對聲浪,讓工程能順利推展。隨著工程完成,村民的態度也大幅改變。河岸重見天日後,孩子們第一次下到溪裡戲水,協助移除外來種;長輩們驚訝發現,童年記憶裡的大石頭原來還在。中興大學後續更以種瓜坑溪為大學社會責任(USR)基地,串聯大學與社區,注入教育資源至北山國中、國小,讓聚落洋溢活力,激發更深的凝聚力。2024年舉辦外來種辨識及移除活動,移除吳郭魚,與東魚西放的外來種何氏棘䰾、高身鏟頜魚等共30隻。(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種瓜坑溪的成功經驗能否複製?對此,農村水保署已推出「韌性坡地補助」試辦方案,規劃棲地友善、緩衝綠帶及水砂溢淹區等3項補助,鼓勵地主還地於河。不過,要在私有土地上執行並不容易,台灣河溪網研究員劉長青建議,可從國有土地開始試辦,例如林業保育署轄下的山區河段率先拆除護岸,成為示範區,如此一來便有機會帶動更多地主響應,啟發更多復野行動。從控制到共存,種瓜坑溪的復野工程讓我們看見人與自然的和解。當政府與民間攜手前行,重新串連起河川與土地,我們就能聽見那久違的生命之歌,再次在溪流中響起。復野後的溪流成為最好的戶外教室,學生在水中採集、紀錄水生昆蟲。(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找一找,這裡藏著哪些小生命?生物多樣性探索,就從溪流與溪畔開始。(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許秋容老師以手繪記錄河岸地標,那株靜靜佇立的破布子樹,見證著溪流重獲新生。(照片提供:中興大學生命科學系許秋容教授)
在全球邁向淨零碳排的大趨勢下,企業如何因應日益嚴格的環境規範與永續要求,成為現代經營者無法忽視的議題。本集《零碳,未來》節目,我們邀請到台灣經濟研究院的 研究員黃釋緯,深入剖析國際最新政策與企業實務操作,帶領聽眾全面了解從歐盟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的試行進展、美國前總統川普的能源政策轉向,到台灣即將上路的碳費制度與ESG報告書撰寫規定,這些變化對企業營運所帶來的衝擊與應對之道。上半段內容聚焦國際局勢。從歐盟在2024年2月公布的CBAM簡化方案開始,說明碳憑證展延、豁免小型進口商等新規如何影響全球供應鏈。而美國若由川普重返政壇,其能源政策可能對再生能源推動造成倒退,對全球碳市場與氣候承諾也將產生不小的影響。 黃釋緯指出,雖有短期政策波動,但綠能轉型是不可逆的趨勢,企業必須提早佈局。下半段則轉回國內關注焦點。金管會自2025年起,正式要求實收資本額21億元以下的上市櫃公司全面提交永續報告書,ESG(環境、社會、治理)成為營運新常態。報告書中環境構面尤其與減碳、能源轉型、碳盤查息息相關。黃士偉也分享,中小企業雖非強制撰寫對象,但在供應鏈壓力與市場競爭下,已開始主動編製ESG報告,強化企業韌性與品牌價值。此外,政府也提供多項輔導資源與訓練課程,協助企業從零開始編製報告書,並可參與「國家永續發展獎」的評比。這不僅是對企業ESG成果的肯定與獎勵,也有助於強化社會對企業永續承諾的信任感。最後,無論是大型企業或中小型廠商,唯有掌握政策趨勢、積極回應氣候變遷挑戰,才能在這場全球綠色競賽中脫穎而出。ESG與減碳不是額外的負擔,而是通往未來競爭力的關鍵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