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續聽IC

永續聽IC

IC之音竹科廣播|IC之音節目團隊主持

ESG永續觀察家的雲端資料庫!自共融理念出發,聽見先行者在綠色環境、生態保育、社會共好領域的實際行動、分享國際趨勢。透過學習與實踐,攜手邁向下一個永續里程碑。

エピソード一覧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樹蛙艾回家」,為艾氏樹蛙打造新公寓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樹蛙艾回家」,為艾氏樹蛙打造新公寓

🄴 永續聽IC

「嗶、嗶、嗶、嗶……」在夜晚潮濕的森林裡,一聲聲輕脆的嗶嗶聲響起。這不是車輛倒車,而是一種小巧卻極具特色的青蛙——「艾氏樹蛙」的鳴叫聲。艾氏樹蛙是台灣的原生蛙類,體型不大,僅約3到5公分,體色會隨著環境變化,從褐色到黃綠色都有可能。牠們偏好棲息於樹洞或竹筒內,與其他蛙類不同的是,雄蛙在假交配後會守在洞口保護卵,而雌蛙則會定期產下未受精卵,作為蝌蚪的食物,以確保後代能順利存活。這種護幼行為,在台灣蛙類中相當罕見。艾氏樹蛙棲息在樹幹上,保護色讓牠幾乎與環境融為一體。(照片提供: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雖然艾氏樹蛙並非保育類,但歷年調查顯示,其數量並不多。因此,東眼山自然教育中心特別舉辦「樹蛙艾回家」活動,帶領參與者親手營造棲地,利用竹子打造適合牠們繁殖的家園。活動不只是觀察,更要動手參與。參加者使用桂竹製作「青蛙公寓」,為艾氏樹蛙提供產卵與孵育蝌蚪的環境。竹筒的設計也蘊含實驗精神,透過40cm、70cm、100cm三種不同規格的高度,觀察牠們的棲息偏好,為未來的生態研究提供參考。艾氏樹蛙的卵粒緊貼著竹筒內壁,裡頭的小生命正悄悄成形。大小朋友專注地鋸竹、測量、刻字,再親手將竹筒固定於森林間,同時,也親眼觀察到艾氏樹蛙的卵與雄蛙的護幼行為。許多首次造訪東眼山的家庭,都對這樣的近距離接觸感到新奇,也因此更能深刻理解生態保育的重要性。一場自然教育課,一次與環境建立深刻連結的體驗。現在就來聆聽這場活動的精彩片段!「樹蛙艾回家」是森命之島保育季系列活動之一,未來幾週還有蝙蝠、鳥類標本與蠟葉標本製作等主題的工作坊,等你來探索。孩子專注地鋸竹子,親手製作艾氏樹蛙的「青蛙公寓」。在媽媽的指導下,孩子專注地使用電烙筆在竹筒上刻畫圖案。冒雨合力在森林中架設竹筒棲地,為樹蛙打造安全的家園。

【零碳未來】EP160:台灣NDC 3.0的挑戰與機會:減碳行動如何落地?ft. 臺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 趙家緯

【零碳未來】EP160:台灣NDC 3.0的挑戰與機會:減碳行動如何落地?ft. 臺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 趙家緯

🄴 永續聽IC

本集《零碳未來》邀請台灣環境規劃協會理事長趙家緯,深入探討台灣最新提出的NDC 3.0減碳目標及其亮點。此次NDC 3.0相較於過往版本,不僅設定了更明確的 2030年減碳 30%、2035年減碳 40%的目標,還搭配了具體的20項旗艦計畫,涵蓋能源、製造業、運輸等六大部門,並針對風電、光電、地熱等再生能源的發展提出新策略。在能源領域,政府計畫加速再生能源發展,2030年再生能源占比將達 30%,2035年提升至 36%,並積極推動地熱開發,希望在2035年達到2GWe的裝置容量,進一步提升台灣電力穩定性。製造業方面,中鋼目標在 2035年減碳 44%,並考慮導入氫能煉鋼與綠色鐵礦。然而,石化產業的減碳計畫尚不明確,仍有進一步規劃空間。趙理事長強調,這次 NDC 3.0仍處於 Beta版本,政府應透過公民參與與協作機制,讓學界、企業、NGO共同研擬更可行的減碳策略,避免僅停留在紙上談兵。此外,面對民眾對於能源轉型的信任危機,政府應透過直接民主機制,如舉辦氣候公民大會,讓社會更理解並支持減碳政策,提升全民參與度。面對全球氣候變遷日益嚴峻的挑戰,台灣如何在國際趨勢下推動更具實質影響力的減碳行動?本集節目帶您一探究竟! ╭☆╭★╭♬ ╭☆╭★╭♬ ╭☆╭★╭♬ ╭☆╭★╭♬ ╭☆╭★╭♬ ╭☆╭☆╭★╭♬ ╭☆╭★╭★╭♬☆╭歡迎點此寫電子小紙條給主持人,分享您對節目的感想。☆╭☆╭★╭♬ ╭☆╭★╭♬ ╭☆╭★╭♬ ╭☆╭★╭♬ ╭☆╭★╭♬ ╭☆╭☆╭★╭♬ ╭☆╭★╭☆╭♬更多科技趨勢▶https://pse.is/4drbp9留言心得回饋▶ https://pse.is/4ee2ft異業合作洽詢▶ service@ic975.com

【春風華語.聚焦台灣】DeepSeek引爆新變局,如何影響台灣? Ft.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經理 石立康

【春風華語.聚焦台灣】DeepSeek引爆新變局,如何影響台灣? Ft. 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經理 石立康

🄴 永續聽IC

最近在生成式AI相關的新聞,DeepSeek是大家關注的關鍵字。DeepSeek的創始者是大陸對沖基金「幻方量化」聯合創始人梁文鋒。DeepSeek是一款免費的聊天機器人程式,年初上架後兩周,就一度站上iOS應用商店免費應用程式榜首,超越了冠軍ChatGPT。本集特別邀請工研院產科國際所研究經理石立康為我們分析,究竟DeepSeek是什麼,又能做到什麼?DeepSeek據說用便宜很多的成本,就能達到接近ChatGPT的功能,當然也有個說法,DeepSeek創始人承認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借鏡了前人的技術與方法,再加上自己的創新。DeepSeek橫空出世,對台灣產業和AI發展的影響是什麼?我們可以如何因應呢?歡迎收聽!

【愛上新竹】印象寫真館87:從前從前,有家金淼寫真舘—回首楊梅壢,串起大新竹的深刻記憶

【愛上新竹】印象寫真館87:從前從前,有家金淼寫真舘—回首楊梅壢,串起大新竹的深刻記憶

🄴 永續聽IC

來賓:資深紀錄片導演/客家文化暨地方文史工作者 彭啟原1989年他開始製作一系列客家議題的公共電視節目,三十多年來,記錄整理投入客家影像紀錄,出生於楊梅客庄的資深紀錄片導演彭啟原,透過鏡頭說著各地的故事與歷史文化意涵,在紀錄片階段性任務告一段落後,現在的他同時運用不同媒介,繼續關懷在地的文化。隨著回憶,我們從他就讀新竹中學時期,啟航這段客家文化的奇幻旅程。為何他談起新竹中學會道出「那壺不開提那壺!」呢?究竟因何緣故在解嚴初期就投入客家議題的影像紀錄?並為新竹客庄留下許多記錄,過程中是否也曾遭遇創作瓶頸?遇見客家文化工作者陳板,他開創另一新篇章?回到故鄉,他因緣際會巧遇楊梅街上從前從前的「金淼寫真館」,更因古老廟宇建築與護樹活動組成「楊梅文化促進會」,爾後集結百張攝影作品成書,讓吳金淼一夕之間受到台灣攝影界重視。這段歷程究竟如何展開?回首楊梅壢,以客家文化及地方文史工作,串起大新竹的深刻記憶,資深紀錄片導演彭啟原再度印證「小地方也有大故事、小人物也有大歷史」!六張犁林屋,面向頭前溪。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農地種電爭議、屋頂設置挑戰,太陽光電發展路在何方?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農地種電爭議、屋頂設置挑戰,太陽光電發展路在何方?

🄴 永續聽IC

能源轉型,需要清晰且前瞻的政策戰略引導。隨著台灣邁向2050淨零碳排,發展太陽光電成為必然之舉。然而,當光電設施落腳農地,衝突也隨之而來——能源轉型與農業生產如何共存?當建築屋頂成為光電發展的理想選擇,卻又為何推動緩慢、成效有限?今年初,農業部預告「審查農業用地變更作太陽光電設施使用涉及生態檢視指引」草案,要求申請業者自行評估案場範圍及鄰近區域的生態條件,以降低光電開發對環境的衝擊。但這項指引是否能真正解決農地種電的爭議?當開發業者既是調查者、也是申請人,該如何確保評估的完整與正確性?高雄馬頭山光電場位於穿山甲生態熱點,但本次「生態指引」僅將草鴞與石虎列為農地轉作光電需關注的瀕危物種。(照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另一方面,內政部於2月下旬預告「建築物設置太陽光電發電設備標準」草案,規範未來面積達1,000平方公尺以上的新建築須強制裝設屋頂光電,每20平方公尺應設置1瓩。這項政策是否足以加速屋頂光電普及?還是僅是最低限度的政策調整?農地光電與屋頂光電議題,並非只是技術與法規面的調整,更涉及土地使用策略、生態與農業影響評估、政策執行機制,以及中央與地方政府、社區與產業之間的協調。在缺乏清晰戰略的情況下,農地變更的生態評估機制恐因執行細節不足而流於形式,屋頂光電則可能因政策力道不足而難以普及。高雄市左營區建築屋頂設置太陽光電。屋頂光電兼具隔熱、節能與額外收益等效益。(照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這一集《島嶼共聲.傾聽台灣》,邀請長期關心能源轉型的地球公民基金會議題部專員梁聖岳、林冠伶,深度解析這兩份草案內容,指出當前政策的關鍵問題與潛在影響。歡迎收聽!花蓮鳳林造林地光電設置於平地造林區內,但本次農業部「生態指引」對森林棲地環境著墨有限。(照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屋頂光電可獨立供電,具調適與防災功能。圖為台北信義新城社區屋頂光電設施。(照片提供:地球公民基金會/梁家瑋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