子非魚,安知魚之樂?大智若魚節目特別邀請資料科學家胡筱薇主持,針對AI原生代的親子教育,提供實用建議;分享最新AI工具,提升你的工作效率;拆解各行業痛點與創新案例,讓AI創造商機!聚焦三大領域:
智AI—親子教育:讓你了解人工智慧如何影響孩子的日常成長,透過AI工具來支持孩子的學習。
優AI—職場生產力:藉由最新AI實用工具,提升工作效率、簡化流程、並激發創新思維。
用AI—跨域應用:對製造、金融、零售、醫療、法務、城市治理等,探索AI對各行各業最重要的提升,建立商業模式。
大智若魚,將帶你走在AI應用最前端,當一條快樂魚兒,自在悠遊於人工智慧的海洋!
本集《大智若魚》,邀請到「S的GPT研究所」創辦人 Selina,一起聊聊她如何從行銷顧問轉身投入 AI內容創作,短短一年半吸引超過28萬粉絲,成為備受關注的知識型創作者。Selina 過去專注於國際行銷,卻因一次與海外客戶的工作討論接觸到 ChatGPT,開啟了對AI世界的探索。她從一開始的懷疑、害怕被取代,到實際體驗AI工具後發現「這其實是一位效率極高的夥伴」。於是開始結合行銷專長與AI工具,產出簡報教學、創意工具推薦等熱門內容,不僅影片屢屢爆紅,更進一步開課推動AI素養教育。節目中,Selina也毫無保留分享她製作短影音的SOP與效率神器。例如如何用 ChatGPT快速發想標題、用 NotebookLM 分析電子報趨勢、串聯 Manus.AI 等 AI agent 工具製作影片,讓一支原本要五六小時的作品,壓縮至兩小時內完成,成為內容創作者高效轉型的實用參考。此外,針對「如何挑選適合自己的AI工具」,Selina提出五大評估面向:1. 是否符合你的核心需求(職場簡報、學生筆記、企業整合等)2. 工具的穩定性與更新頻率3. 學習成本是否可控4. 是否有清楚的教學資源或官方指引5. 社群中是否有活躍的使用者回饋與討論她以Midjourney、Dall E、Canva為例,說明如何依照平台特性與應用場景做出選擇,幫助不同角色的聽眾找出最適合的創作工具。📌最後,節目也整理出三種常見使用者的考量面向:1. 學生族群關心「是否免費、能否快速上手」2. 職場人士在意「學習曲線與時間成本」3. 企業主則重視「資料安全性與工具的永續經營性」本集是AI應用入門與轉職創作的寶藏指南,不論你是AI初學者、自媒體經營者,還是想透過工具提升效率的職場工作者,都能從 Selina的分享中獲得啟發。
AI 不再只是好玩的玩具,而是實用的職場利器!本集帶你解析矽谷頂尖創投 a16z 公布的「2025 AI 消費產品趨勢榜單」,深入掌握四大關鍵應用走向,幫助職場人建立實戰力、溝通力與轉型力。第一個趨勢是「AI助理從單一到多元」,從 GPT 獨霸時代邁入多模型並存,未來的高效工作者,不只會用 AI,而是懂得調配不同 AI 擔任研究員、分析師、文案與設計師等虛擬角色。以「AI 專案經理」概念,建立自己的 AI 工具箱、分派任務與高效完成簡報等專案。第二個趨勢則是「影像將成職場溝通新主流」。從海螺、可靈等影片生成工具崛起可見,AI 正讓影像製作門檻大幅降低。節目中點出,不只行銷與業務,連法務、人資與研發也能運用影片提升資訊傳遞效率,未來「影像將取代文字」成為辦公室的新溝通貨幣。第三個趨勢關注「流量轉向價值」。a16z 分析發現,人氣高不等於賺錢多,提醒職場人選擇 AI 工具時,應以「能否解決實際問題、創造 ROI (Return on Investment)」為準則,培養買方思維,從免費試玩者變成能幫企業賺錢的解決方案規劃師。最後一個趨勢是「公民開發者崛起」。不會寫程式也能用語音打造微型自動化工具!透過 Botpress、BOWT 等 no-code 平台,讓你從 Excel 報表、Email 回覆到資料抓取都能自己解決。每日花 15 分鐘的小事開始,練習成為「問題終結者」,享受科技賦權帶來的自由與成就感。★★★找出工作中最讓你煩的小痛點,嘗試用 AI 解決它,並與節目留言區交流經驗。不論成功或失敗,這都將是你邁向 AI 時代最關鍵的一步★★★
本集帶你深入解析被譽為「網路女王」Mary Meeker 回歸力作——2024 AI趨勢報告。這份長達340頁的重磅內容,不只揭示生成式 AI的崛起,更從多個角度說明它如何正快速重塑產業、生活與我們的職場角色。ChatGPT兩年內用戶破8億、搜尋量達每年3650億次、年營收突破40億美元。這些成績不只是產品成功,更代表人類資訊獲取方式的根本變革。Meeker將「知識分發」劃分為三個階段:從印刷時代、網站數位時代,到今天的「生成式知識交付」,顯示AI不再只是搜尋工具,而是能根據需求主動回應的知識體系。AI的未來也在快速成形——五年內,它將能寫作、程式、經營公司;十年後甚至可能自動進行科學研究與做出專家級決策。在這樣的未來,擁有好奇心、洞察力與創造力的人類,才是最重要的「原材料」。節目也點出AI技術滲透生活的程度,包括圖靈測試中 ChatGPT 4若設定人設後,甚至比真人更像人。AI使用者也逐漸跨齡擴展,55歲以上使用比例翻倍增長,且用途從寫論文、查菜單、聊心事到看病問診各有不同。而在這波AI浪潮中,台灣扮演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報告中指出,台積電掌握全球80%以上先進晶片生產,是全球AI發展的硬體根基。但也點出台灣在軟體開發與應用創新上仍有成長空間,未來應思考如何結合硬體優勢,發展AI應用生態。AI不一會取代人類,但一定會重塑我們的角色。關鍵在於與 AI協作、提出好問題,發揮人類的創造力與情感智慧。我們每個人都該思考,在這場革命裡要如何重新定位自我,抓住未來的機會。
本集重點:‧AI工具選擇思考框架‧AI工具四大類型與職場應用‧企業決策AI工具實例‧數據分析AI工具應用‧工具整合與流程優化‧AI導入實務建議與常見挑戰延續上集對 AI職場全貌的描繪,本集將焦點放在AI工具的實際應用,從選擇思考框架到工具整合,全面解析如何讓 AI成為你的職場利器。AI工具的四大關鍵:功能匹配度、應用性、整合性與成本效益。市面上AI工具推陳出新,應先釐清自身需求,再從功能是否解決實際問題、學習門檻、與現有流程的整合度,以及投入與回報的平衡進行評估。這樣的思考框架,不僅適用於生成與創作、分析與洞察、自動化優化、決策資源等四大類AI工具,也能協助職場人士在面對琳瑯滿目的選擇時,做出最適合自己的判斷。在工具實戰環節,AI如何協助企業決策:以現今進化的商業智能平台(如Power BI、Tableau、Qlik Sense)為例,這些平台已整合強大AI功能,能自動掃描數據、識別異常與趨勢,並以自然語言互動,讓管理者無需仰賴IT人員即可獲得即時、動態的決策建議。此外,客戶關係管理(CRM)系統如 Salesforce、HubSpot也導入 AI,協助潛在客戶分析與個性化推薦;而企業風險管理工具則能整合多維數據,提升信用風險評估的精準度。這些 AI工具的應用,正逐步重塑企業決策流程,讓資訊收集與分析變得前所未有的高效。數據分析是AI影響最深刻的領域之一,過去需仰賴專業人員的繁瑣工作,如今透過DATAQ、Trifacta等 AI工具,能自動完成格式轉換、異常值識別與資料整合,大幅提升效率。進階應用如 AutoML平台(Google AutoML、H2O.ai),則讓非專業用戶也能運用機器學習模型進行趨勢預測與關聯分析。視覺化與報告自動化工具的普及,則讓數據洞見以更直觀的方式呈現,協助決策者快速掌握全局。除了個別工具的選擇,工具整合與流程優化的重要性也日益顯見。API串接、自動化平台(如Zapier、Microsoft Power Automate)、個人化儀表板等,讓不同系統間的數據流通與協作變得無縫,進一步提升工作效率。企業應從小處著手,選擇最痛點明顯的領域先行導入 AI,並重視數據品質與團隊能力的培養。導入過程中常見的挑戰:工具選擇困難、數據孤島、員工抗拒變革等,我們應該從業務需求出發、建立數據整合機制與推動企業文化等解方。展望未來,AI工具將持續進化,從更聰明的自動化、更優質的用戶體驗,到滲透企業營運的每個環節,關鍵不在於追逐最先進的技術,而是找到最適合自身需求的工具,並將其有效整合進工作流程。(圖片由AI生成)
在接下來的【優AI】系列中,我們將聚焦在「AI時代下的職場進化」與「職場新鮮人如何聰明運用AI工具」這兩大主軸,帶你從教育現場延伸到職場環境,理解AI如何實際影響並重塑我們的工作方式。過去集數我們深入探討了 AI在親子教育中的應用,今天則把焦點轉向正在轉型的職場世界。在這個AI驅動的時代,如何運用AI提升效率、強化職場競爭力,成為每位工作者的必修課。首先,在工作流程「自動化」與「智慧化」:從會議紀錄摘要、報告生成到客戶資料整理,AI工具正在大幅減少我們處理重複性任務的時間,釋放更多精力,投入策略與創造性的任務。其次,AI也改變了我們的決策方式。過去需要專業數據分析師才能完成的洞察,現在行銷人員、業務人員也能透過無需寫程式的AI工具,快速分析趨勢與用戶行為。這讓「資料驅動的決策」變得更普及,也迫使我們提升提問與驗證AI結果的能力。第三個面向是「個人化學習與技能提升」。AI不僅是工具,更是教練與學習夥伴。透過 ChatGPT等工具,建立自己的 AI學習流程,從設定學習目標到產出成果,能夠幫助職場新鮮人更有效地成長與進步。職場新鮮人應用AI的三類工具策略:(1) 智能助手:協助寫作、解決問題、提升溝通效率;(2) 數據分析工具:如Excel、Google Sheets內建AI功能,幫助養成數據思維;(3) 專案管理與時間規劃工具:像Motion、Notion等可自動排程與任務追蹤。最後,也提醒新鮮人避免三大陷阱:📌 過度依賴AI、失去主動思考;📌 忽視品質與細節;📌 忽略人際互動與團隊合作的重要性。真正的競爭力,不只是會用AI,而是能整合AI、與AI協作、並發揮人類獨有的價值與創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