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竹,是個有風的地方;
新竹,是個有故事的地方,有風就有故事。
愛上新竹節目,帶您從人文地景產,重新發現新竹的豐富精彩!
現在,乘著新竹風的翅膀,邀您一起「愛上新竹」。
《愛上新竹-印象寫真館》由捷笙建設 ‧ 東照廣告贊助播出
來賓:雅珍號第二代負責人/新竹市消防局鳳凰志工隊副隊長 陳美枝新竹熱鬧的城隍廟前,有一碗令人難忘的羹湯,來自「雅珍號ㄍㄜ ㄍㄜ羹」的老闆娘──陳美枝。她不只是煮羹湯賣肉圓的攤販,更是穿梭在生死邊緣的救護志工。從小在廟口長大,年少也曾一度想「逃避」,卻在母親離世後,由抗拒到承擔,選擇追隨父親腳步,守住味道接下廟口攤位,踏上一條從市井攤販到救護志工的女力之路。她一手熬出一碗肉香四溢、真材實料的ㄍㄜ ㄍㄜ羹和紅糟肉圓,一手則堅守鳳凰志工的崗位,義無反顧奔向現場。從台鐵車站意外現場,到城隍廟砍傷、異物哽塞急救,甚至面對讓她最揪心的兒童OHCA,她從不退縮。她說:「心存善念,自有平安。」究竟參與消防救護志工行列背後的動機是甚麼?以及哪些實際救護案例與暖心捐贈故事呢?就讓我們隨著雅珍號第二代負責人陳美枝的女路足跡,踏查城隍廟周邊的溫暖路線,品嚐她人生中鹹、甜與溫熱的羹湯滋味——在奔波與給予之間,她選擇張開雙手,灌注愛與勇氣,也讓我們在每一口熱騰騰的湯裡,體會出這座城市甘美的人情滋味。
來賓:《從草地到璞玉:九芎林的故事》作者/新竹縣社區規劃師 張民依節奏飛快的現代生活裡,你是否曾駐足片刻,傾聽一方土地的故事?新竹縣文史工作者張民依研究聚焦新竹縣頭前溪流域及新埔鎮,多年深耕九芎林,記錄人物足跡與消逝景物。新作《九芎林拾遺》集結十三萬字的文章與田野踏查,從五分車的軌跡、樟腦焗製的草寮生活,到糖廍、糖鐵與造紙產業的興衰,從「昔與今」、「橋與河」、「客與家」、「老地名」、「舊生活」到「飲食文化」等面向,鋪展出多元且細緻的地方敘事。適逢九芎林開庄250週年,更特別撰寫「產業」主題特刊,帶領我們認識早年地方產業特色和舊地名的關聯與流變。究竟壢溪、社寮、窩村的區別是甚麼?舊地名背後又隱藏哪些文化底蘊?透過張民依老師的書寫、訪談與踏查,為我們描繪出一幅深具溫度的地方風土與族群變遷圖像。跟著他走一段文化的時光旅程,一次與地方記憶的深情對話,更聽見語言中流動的生活智慧,客家先人的智慧話語裡,都是記憶線索,也是文化的載體。歡迎一起來《九芎林拾遺》搶先拾回時光塵封的文化記憶,聽見芎林土地深處的呢喃!
來賓:新竹市香山區海山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 廖育璿新竹香山有一處瀰漫著咖啡香與笑聲的溫暖角落——海山社區,這裡不只是傳統印象中的老社區,而是一座銀髮族快樂學習、活力重生的夢想基地。從泡茶、量血壓,到挑戰手沖咖啡與拉花技藝,平均年齡超過 75 歲的長輩們,用雙手沖出自信與成就,用笑容溫暖整個社區。「讓長輩也能一起玩年輕人的玩意!」——這句話,是海山社區發展協會執行長廖育璿的行動信念。來自台北的她,總是笑聲先到、點子不斷,讓原本靜謐的社區變得熱鬧又有趣,讓長輩們在這裡找到被需要與被肯定的價值。她是推動一切的靈魂人物,更是點燃社區活力的火種。究竟是什麼樣的熱情與能量,讓整個社區處處洋溢喜悅?海山的人情味、風土文化、社區風貌與特色產物,又有哪些令人驚喜之處?從充滿生命力的「千歲銀寶」日常,到樂齡咖啡館在地濾掛咖啡「鹿仔坑 Luca」,廖育璿將分享她的社區經營祕訣與故事。現在就邀您跟著我們走一趟海山,喝一杯用歲月泡出的好咖啡,聽一段關於愛、希望與夢想的故事。這裡,不只是社區,而是每位居民、每一位來訪者心中最溫暖的家,每一個瞬間,都是對生命熱情的最好詮釋。
來賓:蓪草文化藝術工作室創辦人 張秀美當大家提起新竹,想到的是貢丸與米粉,但你可能不知道,從清朝開始先人引進蓪草紙工藝到竹塹城,日本時代發揚光大,幾乎家家戶戶都有一把蓪草刀,曾是新竹的重要產業。戰後嬰兒潮的學生,幾乎都曾用蓪草紙做美勞,也就是滴上水,蓪草紙就會浮現圖案來!有如「天使羽翼」般的蓪草紙,其工藝繁複細膩,蘊藏著千錘百鍊的技藝,從撩草到縛草,每一步都深藏百年智慧。本集節目邀您走進一段手工紙的生命旅程,一位被譽為「蓪草女兒」的工藝傳承者——張秀美老師的匠心世界。從母親手中接下蓪草工廠的她,在蓪草產業沒落之際,憑著一股堅持與對傳統文化的熱愛,守住這即將失傳的技藝。即便歷經風雨,她仍選擇重返家鄉,創立「蓪草文化藝術工作室」,用雙手把蓪草之美繼續傳下去,是目前極少數仍在製作蓪草紙的工藝師。「我是被它養大的」「不能讓蓪草在我手中消失」透過張秀美老師的故事,看見傳統如何與現代接軌,如何透過手藝教學與創意再度綻放新生。走讀蓪草文化歷史與她的新竹南門足跡,更多精采故事等您一起踏尋──閱讀城市的另一種風景,「空中女路」第二集邁步啟程。
來賓:親愛音樂文化基金會執行長 熊其娟、新竹市築愛協會理事長 邱媛美來自楓葉傳奇奧萬大山林間的樂團——親愛愛樂,承載著用音樂讓孩子們翻轉生命的夢想,一路由親愛村到草屯、中興新村。2024年,他們決定落腳台鐵竹東車站東側園區,開啟嶄新的「音樂巷」藝術據點里程碑!親愛音樂文化基金會執行長熊其娟回憶,初次踏入竹東基地時,眼前是因長期閒置而破損不堪的空間:消防、水電系統嚴重損毀。為了節省龐大的整建開支,親愛愛樂創辦人王子建與陳珮文夫婦,帶著團隊與孩子們利用寒暑假與週末時間,親自進行整修工程,點滴累積,逐步讓音樂夢想落地生根。然而,龐大的修繕經費仍需各界支持。究竟親愛愛樂進駐竹東文創藝術村,打造「音樂巷」的歷程中面臨了哪些挑戰?他們如何一步步克服困難?此外,已獲准於新竹竹東籌設實驗學校,背後的經營理念與未來發展藍圖,又將如何展開?與新竹市築愛協會攜手策劃「音樂巷」音樂藝術系列節目,又會激盪出什麼樣的火花?目前園區已規劃為涵蓋國中小至高中的學習空間,同時設有建教合作的實習商店,並配置戶外舞台、製琴室、展演廳、樂器銀行、辦公室、多功能教室與生活宿舍區等設施。期許未來以音樂為載體,推動品格教育與文化傳承,打造竹東「音樂巷」永續經營的藝術園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