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廣播電台特約主持人羅允佳製播、主持,多才多藝的允佳也製播另一Podcast 節目:環保的品味,以知性節目為主要基調,是廣播界值得期待的明日之星!
作為蘭嶼第一個以海洋教育為核心的廣播節目,盼透過廣播平台,帶領聽眾探索蘭嶼原住民族海洋文化和海島居民生活方式,再以平實的案例介紹海洋生態與生物多樣性,並即時公告周圍海域發生的時事,藉此反思海洋汙染和廢棄物議題。
節目播出時間為每週六、日下午6:10-7:00,由「本週的海岸線」、「海的語言」、「海洋冷知識」、「海洋新聞」、「海洋歌謠」等單元交替進行,透過輕鬆、有趣的內容,啟發聽眾對海洋的關注與愛護,促進對海洋環境和海洋文化的尊重與理解,目標聽眾不限於蘭嶼島內居民,更可擴及網路上的地球村公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本週的海岸線:蘭嶼的核廢料 8/23是重啟核三的公投日,雖然把這麼科學專業又牽涉重大地方風險的議題交付公投似乎並不適當,但還是很令人好奇公投的結果會是甚麼。只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次的公投主文其實是要求主管機關重新檢視核三廠的安全性,如果安全無虞,才會考慮重啟,而不是要求直接重啟核三廠。這樣的公投結果能夠代表甚麼呢?對蘭嶼人來說,又有甚麼意義嗎? 海洋歌謠:amamasil so mahahajiow 我去釣白毛 「amamasil so mahahajiow 我去釣白毛」這首歌收錄在謝永泉老師的新專輯《快快長大》當中,這是一首描繪達悟/雅美族男子釣魚日常的歌曲,不只是一段關於釣魚的故事,更展現了達悟/雅美男人與海洋之間,密不可分的生活與情感。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海事名人:廖鴻基 廖鴻基出生於1957年,台灣花蓮市人,曾經做過水泥公司採購員,也曾經到印尼養蝦。1992年,不顧親友的異樣眼光,成為職業討海人,並且開始寫作。現已是國內得獎無數的文學作家,專門寫作人與海的種種情事。曾從事漁撈、執行鯨豚海上生態調查、規劃及推行賞鯨活動,並籌創了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任創會董事長,對於台灣鯨豚保育、海洋教育和海廢管理政策都有開創性的貢獻。 海的另一邊:山上的水源 近期在網路上流傳出一段令人驚訝的影片,一位遊客自述他在蘭嶼某民宿主人的帶領下,進入部落的山林,找到一處清涼的泉水並在此跳水玩樂。這段影片上傳之後引起了蘭嶼部落族人的批評,因為根據影片揭露的路徑跟水泉位置,極有可能是部落水源地,關乎居民的生活飲用水,因此影片下開始有許多人要求刪除影片。這個事件也顯示了由都會區到部落遊玩的旅客,對山上水源地的重要性認知不足。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本週的海岸線:開一間有族語的店 去年我們透過部落文化基金會在朗島開辦達悟語廣播劇的課程,讓學員自行撰寫腳本,並借用蘭嶼電台的場地錄製各小組的廣播劇,同時達到書寫教學跟推廣族語的效果。今年我們的族語課程推陳出新,邀請朗島的謝和英老師,結合擅長海廢創作的角落咖啡Bais和育萍老師,再次申請台東縣部落大學課程經費,一起開設這門「開一間有族語的店」達悟語書寫班,邀請全島的族人或居民跟我們一起設計族語招牌、族語菜單,協會T-shirt上面的族語標語,貓貓狗狗的名牌,或是教室布置設計,所以特別歡迎商店老闆、創業青年、學校老師們來報名喔。 海洋新聞:台東水族館 位於台東成功的水族生態館,在業者退場及疫情影響後,將再度開館營運,自今年7月26日起於假日進行試營運,吸引許多民眾與家長帶著孩子入館參觀。台東水族生態館是由水試所東部海洋生物研究中心附設,地點在台東縣成功鎮新港漁港旁,目前館內展出的內容涵蓋台灣常見的珊瑚礁生態群,包括小丑魚、刺尾鯛、蝴蝶魚等,以及燕魚、鰺科等魚類,希望透過特展讓民眾更了解海洋生態。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本週的海岸線:朗島好月盃 原訂7/5-7/6在朗島連續兩天舉行的好月盃30週年系列活動,因受颱風丹娜絲影響,僅7/5的游泳和划船比賽照常舉行,7/6的一日村民及音樂會活動延期至7/10舉行。幸好7/5星期六的天氣差強人意,雖然偶而陣風陣雨,整體來說涼爽溫和,在海上比賽的選手也越戰越勇,為朗島好月盃比賽留下許多精采回憶,且配合30周年紀念設計的一日村民體驗活動,包括製作手鍊、搗小米、拍手歌會等等趣味項目,大受歡迎,週邊商品也一掃而空。 海的語言:海豚 kamankorakorang 7/5朗島好月盃划船比賽進行到一半,突然周圍的人都在驚呼,原本以為是海上的選手有甚麼驚人狀況,沒想到是賽場中間出現一隻躍出海面的小海豚,一般認為,在蘭嶼周圍海域看到鯨魚或海豚都是吉兆,所以這隻小海豚出現在朗島海灣,它的每次跳躍都讓大家拍手叫好。以前我們曾介紹過鯨魚的族語是amomobo,那麼海豚在達悟語中又叫甚麼名字呢?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本週的海岸線:如果戰爭 今年的兩岸情勢比以往更加緊張,臺海兩岸拉扯了大概80年,台灣人到底甚麼時候才可以不再受戰爭陰影威脅?美國在臺協會日前公開建議台灣民眾準備緊急避難包,而民防專家們也紛紛按照不同的緊急情況給予避難包內容物的建議,但是他們的觀點顯然都是從西部人口密集的都會帶出發,如果真的發生戰爭,蘭嶼是否會受到影響?居住在蘭嶼的我們該如何思考逃生方案,又是否該著手準備適合小島環境避難包呢? 海洋冷知識:第五道浪之後 2023年出版的這本書《第五道浪之後》,記錄阿美族水下獵人的海洋知識與傳統海域的保育與管理。都蘭部落阿美與中有一句俗諺aka la lima,意思是「不要被打敗」,直接翻譯是「不要被第五個拿走」,第五個指的就是人或船要出海時所遭遇的第五道浪,所以這多半是來自長輩的勉勵之語,鼓勵後輩遇到困難不要輕易放棄。這本書的作者蔡政良博士,目前為台東的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館長。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