蘭嶼廣播電台特約主持人羅允佳製播、主持,多才多藝的允佳也製播另一Podcast 節目:環保的品味,以知性節目為主要基調,是廣播界值得期待的明日之星!
作為蘭嶼第一個以海洋教育為核心的廣播節目,盼透過廣播平台,帶領聽眾探索蘭嶼原住民族海洋文化和海島居民生活方式,再以平實的案例介紹海洋生態與生物多樣性,並即時公告周圍海域發生的時事,藉此反思海洋汙染和廢棄物議題。
節目播出時間為每週六、日下午6:10-7:00,由「本週的海岸線」、「海的語言」、「海洋冷知識」、「海洋新聞」、「海洋歌謠」等單元交替進行,透過輕鬆、有趣的內容,啟發聽眾對海洋的關注與愛護,促進對海洋環境和海洋文化的尊重與理解,目標聽眾不限於蘭嶼島內居民,更可擴及網路上的地球村公民。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海洋新聞:垃圾問題 前陣子代表蘭嶼的董昌華議員在議會裡面質詢環保局的官員,何時可以清運蘭嶼鄉的垃圾?台東的垃圾除了在當地掩埋,其餘大多會送往高雄或屏東焚化廠焚燒,但是近年高雄跟屏東的焚化廠因為歲修停工,或是拒收外縣市的垃圾,導致台東縣的垃圾一度無處可去。2025年,台東縣焚化廠在停用多年後再度啟用,而蘭嶼鄉也在這20年間發展觀光產業,垃圾量大增,是否只要有台東的焚化爐,蘭嶼的垃圾問題就可以解決呢? 海洋歌謠:快快長大 netneten a mazovo 曾經發行第一張全達悟語專輯的部落歌手謝永泉syaman macinanao 老師近日已完成並發售第二張專輯,現在只要搜尋《快快長大 netneten a mazovo》就可以線上購買CD,這次專輯的主打歌「快快長大」,看來又是一首親子之間的溫馨歌曲,比起前一張《akokey 你好嗎》大量記錄傳承前人歌謠的風格,新專輯多了許多想對孩子說的話。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海洋冷知識:鄭和寶船 寶船,又名寶舟,為鄭和下西洋時所用船隊中最大的海船,是鄭和船隊中的主力旗艦。寶船的具體形制結構及尺度大小一直存有爭議。一般認為其具有多種不同的船型,大小也不盡相同,但均為當時世界上首屈一指的大型艦船。現在除了中國南京有復刻寶船的主體,我們台灣基隆的長榮海事博物館裡,也有依照船舶專家考究的資料建造出寶船的模型,只是各界對於寶船的真實尺寸至今仍莫衷一是。 海洋Q&A:蘭嶼的大型祭典 7/12野銀部落舉辦了黑小米豐收祭,這是時隔八年後再次舉辦的傳統祭典,不僅展現族人對文化的珍視,更凝聚部落向心力。「黑小米」是近年來由野銀部落青年復育成功的本土種作物,除了成功再現黑小米田的地景,野銀農青也開發相關的農產加工品。由於七月正值觀光旺季,幸運參加黑小米祭觀禮的遊客無不感到值回票價,也因此有更多人好奇,蘭嶼何時還有部落大型祭典?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本週的海岸線:台東淹大水 七、八月是颱風好發的季節,每年到了這個時候,雖然是蘭嶼觀光最盛暑假旺季,卻也是東海岸最容易被颱風侵襲的時節,一旦因為颱風環流發布海上警報,蘭嶼許多觀光活動都會被迫暫停或取消,接駁船也會因此停開,導致遊客滯留台東或被蘭嶼「關島」。七月上旬剛送走了由西部登陸的丹娜絲颱風,七月中再次受到通過巴士海峽的薇帕颱風影響,台東和離島地區降下大雨,雖然沒有以往的嚴重風災,南台東各地卻也飽受淹水之苦。 海事名人:鄭和下西洋 鄭和下西洋是指中國在明代早期(1405年至1433年)間的七場連續的大規模遠洋航海,跨越了東亞地區、東南亞地區、印度次大陸、阿拉伯半島、以及東非各地,被認爲是當時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遠洋航海項目。雖然從小就在課本中讀到鄭和的名字,但是實際上有關鄭和的史料並不多,而紀錄七次遠航西洋的航海日誌也在朝代更迭中被銷毀,因此關於明國在15世紀的這項壯舉,歷史學家只能從片段的文獻中拼湊真相。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本週的海岸線:蘭嶼的核廢料 8/23是重啟核三的公投日,雖然把這麼科學專業又牽涉重大地方風險的議題交付公投似乎並不適當,但還是很令人好奇公投的結果會是甚麼。只是值得注意的是,這一次的公投主文其實是要求主管機關重新檢視核三廠的安全性,如果安全無虞,才會考慮重啟,而不是要求直接重啟核三廠。這樣的公投結果能夠代表甚麼呢?對蘭嶼人來說,又有甚麼意義嗎? 海洋歌謠:amamasil so mahahajiow 我去釣白毛 「amamasil so mahahajiow 我去釣白毛」這首歌收錄在謝永泉老師的新專輯《快快長大》當中,這是一首描繪達悟/雅美族男子釣魚日常的歌曲,不只是一段關於釣魚的故事,更展現了達悟/雅美男人與海洋之間,密不可分的生活與情感。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海事名人:廖鴻基 廖鴻基出生於1957年,台灣花蓮市人,曾經做過水泥公司採購員,也曾經到印尼養蝦。1992年,不顧親友的異樣眼光,成為職業討海人,並且開始寫作。現已是國內得獎無數的文學作家,專門寫作人與海的種種情事。曾從事漁撈、執行鯨豚海上生態調查、規劃及推行賞鯨活動,並籌創了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任創會董事長,對於台灣鯨豚保育、海洋教育和海廢管理政策都有開創性的貢獻。 海的另一邊:山上的水源 近期在網路上流傳出一段令人驚訝的影片,一位遊客自述他在蘭嶼某民宿主人的帶領下,進入部落的山林,找到一處清涼的泉水並在此跳水玩樂。這段影片上傳之後引起了蘭嶼部落族人的批評,因為根據影片揭露的路徑跟水泉位置,極有可能是部落水源地,關乎居民的生活飲用水,因此影片下開始有許多人要求刪除影片。這個事件也顯示了由都會區到部落遊玩的旅客,對山上水源地的重要性認知不足。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