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來風

人文來風

中研院文哲所

古典可以前衛,知識也能親切。
人文來風,帶你穿越時空,尋找安頓心靈的日常新配方。

--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所有集數

EP115|數位探險家:台灣文學與文化的數位時空-林淑慧、李筱涵

EP115|數位探險家:台灣文學與文化的數位時空-林淑慧、李筱涵

🄴 人文來風

林淑慧教授自1998年踏足數位人文領域以來,使用台灣古籍文獻資料庫、數位地圖,重構台灣文學的歷史脈絡與空間現場;也繪製G.I.S.系統中的「主題圖」以饗學界。 林教授在本集節目分享她透過文本視覺化、空間化,讓大眾能沉浸式地理解漢人移居、二二八事件、原住民的歷史情境;並通過追索作家文本的行旅路線,詮釋作家面對台灣史和土地空間的情感投射。 【大綱標記】 00:40 投入數位人文研究的契機 01:52 歷史感與空間化 05:45 史料與文學地理資訊系統(LGIS)之合爐 08:57 空間式的閱讀 18:14 實感的生命經驗——《人權何在:台灣白色恐怖時期生命故事地圖》之出版 20:29 台灣研究的「地方感」 25:32 邁向世界的台灣研究 【講者介紹】 林淑慧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臺灣語文學系教授 李筱涵 國立台灣大學中國文學系博士候選人 【參考資料】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網站「開放學者平台」 https://scholar.lib.ntnu.edu.tw/zh/persons/shu-hui-l%C3%ADn 林淑慧,《台灣小說的時空想像》(台北:萬卷樓,2022) - FB: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EP114|數位探險家:吟遊在科技時代的說書人-陳淑君、劉苑如

EP114|數位探險家:吟遊在科技時代的說書人-陳淑君、劉苑如

🄴 人文來風

本集邀請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陳淑君與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劉苑如對談,分享本院數位文化中心如何運用鍵結開放資料(Linked Open Data, LOD)串接各種類型的資訊,像樂高積木般砌出多元而立體的知識;並藉由數位策展與知識轉譯發掘更多具有當代意義的故事。 【大綱標記】 01:14 何謂鍵結開放資料 02:34 遠讀陳澄波 06:05 靈活地分析明清人物傳記 09:24 LOD幫助知識公眾化與專業化 10:04 成為開放博物館的館長與策展人 12:42 構思一個美食家譚延闓的展覽 18:07 活生生的人物與故事地圖 20:01 從模組化到元宇宙 【講者介紹】 陳淑君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劉苑如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參考網站】 從北緯23.5°出發 陳澄波 https://chenchengpo.asdc.sinica.edu.tw/ 人名權威人物傳記資料庫 https://newarchive.ihp.sinica.edu.tw/sncaccgi/sncacFtp 筆墨譚心──延闓記網站 https://digiarch.sinica.edu.tw/tan/index.html - FB: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EP113|數位探險家:數位時代的人文研究-陳淑君、連玲玲、劉苑如

EP113|數位探險家:數位時代的人文研究-陳淑君、連玲玲、劉苑如

🄴 人文來風

本集邀請陳淑君、連玲玲、劉苑如三位在中央研究院深耕數位人文研究的學者對談,分享他們如何踏上數位人文研究的道路,成為這個領域當中的創客。三位學者從自身的學術傳統汲取養分,與新興的數位科技碰撞火花,思考如何銜接過去與未來,從而描繪出更加豐富的知識圖像。 【大綱標記】 00:38 開啟數位人文研究之路 07:25 個案分享與創客精神 19:40 遠讀的圖像 25:40 統計是一種語言 29:22 傳統作為定錨,數位開拓視界 【講者介紹】 陳淑君 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副研究員 連玲玲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員兼副所長 劉苑如 中央研究院中國文哲研究所研究員 【參考網站】 近代婦女期刊資料庫 https://mhdb.mh.sinica.edu.tw/magazine/web/ 遊方:歷代僧傳僧人的出行敘述 https://youfun.litphil.sinica.edu.tw/ - FB: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EP112|數位探險家:翻天覆地?生成式AI對數位人文教學的影響-鄧國亮、王宏甦

EP112|數位探險家:翻天覆地?生成式AI對數位人文教學的影響-鄧國亮、王宏甦

🄴 人文來風

2022年11月生成式AI正式進入大眾的日常生活,這波技術革新對人文學界帶來什麼樣翻天覆地的改變?本集節目邀請美國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項目經理鄧國亮與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資深項目經理王宏甦分享他們的數位人文教學與研究經驗,並討論未來在教學策略上的調整,以及研究方向的部署。 【大綱標記】 01:12 翻天覆地的生成式AI 02:18 哈佛大學的教學經驗 19:28 未來挑戰與發展方向 22:19 人文學科的跨界合作 【講者介紹】 鄧國亮 哈佛大學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Digital China Initiative項目經理、東亞系講師 王宏甦 哈佛大學「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資深項目經理 【參考網站】 費正清中國研究中心Digital China Initiative 網址:https://sites.harvard.edu/digitalchina/ 中國歷代人物傳記資料庫(CBDB) 網址:https://projects.iq.harvard.edu/chinesecbdb GitHub: Generative AI for East Asian Studies https://github.com/fccsdigitalchina/generative_ai_east_asian_studies - FB: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

EP111|數位探險家:數位體制中的逃逸路線-趙鐸、李育霖

EP111|數位探險家:數位體制中的逃逸路線-趙鐸、李育霖

🄴 人文來風

本集邀請影評人趙鐸與李育霖教授對談李教授2023年的新作《數位魅影:歷史的典藏與記憶》,這本書當中是如何凝聚其近年來的關懷:數位科技技術的文學史敘述及文化生產、數位性的美學範式與檔案倫理,以及數位體制(Digital Regime)的描述與反思等問題。 誠如李教授所說《數位魅影》一書的基本立場在於,藝術並不僅僅停留在技術和表現的風格上,藝術更是關注「生命」本身。在看似沒有回頭路的數位化的程序中,如何奪回知識的可能、身體相關的倫理以及創作的自由。 【大綱標記】 00:36 技術與美學的張力 05:34 數位體制(Digital Regime)及其反思 15:39 數位技術介入下美學範式的更新 21:57 數位時代下逃逸路線的可能 27:07 從數位到AI 【講者介紹】 趙鐸 台北藝術大學美術系博士生 李育霖 中研院文哲所研究員 【參考書目】 李育霖《數位魅影:歷史的典藏與記憶》 Thomas Y. Levin, "Rhetoric of the Temporal Index." Jihoon Kim, Documentary’s Expanded Fields: New Media and the Twenty-First-Century Documentary 影像作品 黃信堯:《大佛普拉斯》 Éléonore WEBER:《永無黑夜》 Lucien Castaing-Taylor, VérénaParavel:《利維坦》、《人體新視界》 - FB:https://www.facebook.com/iclp.sinica 聽眾信箱:iclp.podcast@gmail.com --Hosting provided by Sound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