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注現代人心理健康的專業節目,聚焦壓力調適、情緒管理、焦慮憂鬱、ADHD (注意力不足過動症)、成癮與新興毒品等議題。
透過身心科醫師的臨床經驗、專家學者的深入探討與真實個案的生命故事,我們從生理、心理與社會環境三個面向出發,陪伴你理解心理困境的成因與轉機。
節目也將介紹實用的心理健康資源與在地社區支持系統,協助你在日常生活中找到自我照顧與療癒的方法,促進心理福祉,打造更平衡、更健康的生活。
用輕鬆溫暖的方式,陪你聊聊心理健康的大小事 —— 無論是走過情緒低潮、面對卡關時刻,或是陪伴身陷困境的親友,都能在這裡找到理解與支持。
一起認識自己、理解他人,讓幸福與安寧成為你生活的日常風景。
本節目由苗栗縣政府心理健康中心製播。
「我們活在一個彼此更緊密連結,卻也更孤立的時代。」"We live in an age where we are more connected than ever before, yet more isolated." —— Sherry Turkle,《Alone Together》本集節目邀請張鈞皓臨床心理師,深入剖析現代人容易產生「社群焦慮」與「網路成癮」現象。當我們不自覺總是滑手機甚至放不下來,其實不是單純自制力差,而是人腦對「即時回饋」與「被認同」的渴望,使社群媒體成為情緒釋放與壓力調節的捷徑。張心理師指出,許多過度依賴網路的人或是「社群焦慮」,內心其實隱含著社交焦慮──現實中害怕面對人群、擔心被排擠或否定,因此轉向虛擬世界尋求穩定的控制感與連結感。社群媒體提供了快速的正向反饋,卻也可能強化逃避心理,使我們逐漸失去面對真實人際關係的能力。節目中也說明了「FOMO(錯失恐懼症)」如何讓人焦慮地追趕每一則訊息、每一個動態。張心理師提醒,網路與社群媒體本身並不是壞事,重點在於我們能否有意識地使用它,並懂得從線上的連結轉化為線下的實際互動與陪伴,才不致讓虛擬取代了真實的人際關係。透過冰山理論的情緒覺察、書寫自我對話與數位排毒練習,每個人都能一步步找回生活的節奏與心理的安全感。 臨床心理師 張鈞皓
「真正的行為改變,是從身份的轉變開始。」“True behavior change is identity change.” —— James Clear, 《Atomic Habits》原子習慣作者本集邀請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的方俊凱醫師,深入探討「網路成癮」如何影響個人的情緒、學業、人際關係與生活功能,並從精神醫學角度說明評估與治療的實務流程。方醫師指出,網路成癮的關鍵指標在於是否已對現實生活造成實質困擾。當伴隨如情緒失控、自我傷害、社交退縮等現象時,應積極尋求專業協助。節目中介紹了幾種常見治療方式,包括:認知行為治療(CBT):協助患者釐清觸發上網行為的思考模式,並重建因應策略。辯證行為治療(DBT):透過正向與反向的思辨與接納練習,幫助個案發展情緒調節與平衡能力。藥物治療:針對部份伴隨ADHD、憂鬱或焦慮的個案,視情況輔以藥物支持。家庭與社會資源介入:透過心理師評估、親職教育團體與政府社福資源,建立支持系統。求助不是軟弱,而是改變的起點,衛福部及各地心理健康中心皆有提供免費或補助資源。從自我檢視、家庭支持,到尋求專業協助,每一步都是通往數位平衡生活的重要起點。衛服部「網路使用習慣篩檢量表」「網路成癮專區」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方俊凱
「我們無法強迫孩子變好,但我們可以為他們創造成長的環境。」“You can’t force a plant to grow faster, but you can create the right conditions for growth.” ——Jane Nelsen,《Positive Discipline》作者,正向教養倡議者 本集聚焦於青少年網路成癮的多重成因,並非是單純的意志力問題,而是與大腦發展、生理機制與家庭環境緊密相關。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醫學部方俊凱醫師,深入解析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與多巴胺系統在成癮行為中的角色,並指出:青少年階段,情緒中樞(杏仁核)發育快於理性控制區(前額葉),加上營養攝取不足,將加劇衝動行為與判斷力失衡的風險。為因應這項挑戰,節目建議家長轉變策略,透過提供現實生活中的成就感、補充 Omega-3 等關鍵營養素、鼓勵戶外動態活動,以及與孩子共同建立彈性而具規則的「數位協議」,以正向教養取代懲罰控制。最後提醒聽眾,必要時可尋求學校輔導與精神醫療等專業資源,共同修復親子關係,陪伴孩子培養穩定的自我與健康的數位素養。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 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 方俊凱
「我想做的善我不去做,我不想做的惡我倒去行。」— 《聖經・羅馬書 7:19》 (方俊凱醫師以此隱喻,意志力的脆弱與行為成癮的困境。) 本集《心理chill一下》邀請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方俊凱醫師,從精神醫學與神經科學角度,帶大家認識「網路成癮」的真相,從聽眾朋友們常見的日常困擾出發,探討為何滑手機會讓人越滑越焦慮、甚至失眠。 方醫師指出,「成癮」的關鍵不在於時間長短,在於是否對生活功能產生負面影響。網路成癮屬於「行為成癮」,雖然並非物質進入大腦,卻同樣會啟動與獎賞、記憶與情緒相關的神經迴路,導致失控的重複行為。特別是青少年族群,因大腦前額葉尚未發育成熟,更容易衝動、難以自控。 滑手機本身不是壞事,重點在於自我「覺察」;是否透過螢幕逃避了內心的空虛、壓力或孤單?單憑意志力「戒掉」難度太高,建議培養數位素養,建立數位使用的架構與自我規則,讓科技回到為人所用。 藉由本集節目內容,與聽眾朋友一起建立正確的數位素養,讓幸福與安寧成為日常,「螢幕可以發光,人生也要發亮。」 台北馬偕紀念醫院精神科醫師 方俊凱
「孩子如果做得到,他們就會這麼做。」“Kids do well if they can.”——Ross W. Greene, 美國臨床心理學家本集深入探討如何陪伴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孩童成長,馬大元醫師從不同年齡層的行為表現談起,強調「行為不是問題,而是訊號」,提出具體生活上的陪伴策略,包括:利用「時間線」和「空間組織」強化視覺與觸覺學習 用拍照視覺化的方法整理物品,以建立個人責任區 使用開放式問句與深度同理技巧,引導孩子表達情緒與需求 將教養經典「聰明又過動,這樣教就對了!」書籍內容,簡化為行為口訣:「事、情、要、做」,協助孩子梳理情緒與行為背後的動機與選項。 本集節目是父母陪伴ADHD孩童成長的實用指南,引導家長和孩子共同探討問題、理解情緒、釐清需求,並發展可行的解決方案,提升孩童的社交能力和情緒智商,並鼓勵社會對ADHD孩子給予更多理解與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