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來,天下文化持續傳播進步觀念。
在「天下文化‧相信閱讀」頻道中,我們每周皆會與您分享好書與具啟發性的精采觀點。商業趨勢、科普新知、工作美學、教育教養……等多元話題,將陪伴您利用零散時間自我成長、擴大視野。
邀請您訂閱我們的節目,無論您身在何處,「天下文化‧相信閱讀」Podcast將會是您充實自己的最佳夥伴!
Believe in Reading
Believe in Learning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一集天下文化Podcast中,郝哥介紹的書是《擺脫羞愧的練習》,作者是戴文・普萊斯。這本書的核心在於教導我們如何面對並擺脫所謂「系統性羞愧」——一種來自社會價值觀的壓力,讓人內化成對自己的否定與自我厭惡。郝哥從一開始就引出書中令人共鳴的主題:「別讓標籤定義你,人生由你決定」,並對照自己曾經分享過的另一本書《正念之身》,強調這些書都有一個共通點:幫助我們認識真正的自己,脫離外界價值對內在的干擾。節目中,郝哥談到書中開頭提出的幾個問題,像是「你是否曾因變胖感到羞愧」、「是否覺得不夠環保會被批判」、「是否總覺得接受幫助就等於失敗」等等。他自己幾乎全打勾,也點出這正是系統性羞愧的症狀。系統性羞愧不是個人問題,而是一種結構性的社會壓力。書中定義它為:由社會價值觀組成的自我厭惡感。這種羞愧會導致情緒創傷、憂鬱、孤立與絕望。作者將系統性羞愧分為三類:個人層次的「我不好」、人際層次的「他人不好」、以及總體社會層次的「人類不好」。而這三者背後的共通邏輯,是我們根據一種既定的社會成見來判斷對錯與價值。這些成見並不是絕對正確的道德,而是長久被灌輸後,讓人無形中自我設限、自我批判。郝哥也補充了「我們是世界的一部分」這個觀念:雖然個人看似渺小,卻也是世界全部的其中之一;當你開始擺脫羞愧,從自我肯定出發,就能產生「影響權」——這影響不只是個人的力量,更可能擴散至他人與整個社會。在探討系統性羞愧的起源時,郝哥引用了《人類大歷史》的概念——我們活在一個想像的共同體裡。許多規範與標準,其實是人為設定出來的控制機制。例如我們現在習慣靠右走,是因為車子出現後,需要有交通規範;但如果退回沒有車的時代,人們本來就是走在馬路中間的。這樣的例子提醒我們,很多被視為「理所當然」的社會規則,其實是被建構出來的控制方式,目的是讓大家變得一致、好管理,這也就是羞愧的系統性來源。他進一步舉出抽煙的案例說明系統性羞愧如何由產業操弄。1940年代女性大量吸煙,是因為當時香煙被塑造成女性解放的象徵;但當一位女性因為長期吸煙而罹癌提告煙草公司時,煙草公司卻以「這是個人選擇」為由卸責。這種把集體問題丟回個人身上的邏輯,與現今許多產業(甚至家庭、公司)將錯誤歸咎於個人一樣,是系統性羞愧的一種體現。而書中也分析了五種造成羞愧的主流價值觀:完美主義、個人主義、消費主義、財富智商,以及個人責任。這些看似正向的觀念,實際上也可能讓我們對自己產生不必要的要求與壓力。例如完美主義會讓人陷入無止境的自我懷疑,就像郝哥分享自己錄音過程中,為了追求完美,一句話反覆錄了兩個小時,最後反而失去原本自然的風格。Lizzo這位美國胖女歌手的案例也被提出,她被不同價值觀的人同時推崇與批判,反映出「完美」根本是因人而異的標準,根本沒有單一答案。個人主義則是把一切問題都內化成個人責任,反而變成一種卸責的機制;如果我們總是以「我就是這樣的人」來合理化自己的行為或情緒,便無法真正面對問題,也無法前進。郝哥借用《與成功有約》的概念說明,真正的力量來自於「主動積極」,當我們停止關注他人對我們的定義,而選擇從自我影響開始,我們才能真正跳脫羞愧的枷鎖,並影響他人與環境。整體而言,這集Podcast不只是在說一本書,更是一場對現代人心理狀態的深刻剖析。透過書中的理論與案例,我們可以理解,許多讓我們感到羞愧、自卑、焦慮的來源,並不是我們的錯,而是整個社會結構與價值觀的投射。我們能做的,是有意識地練習與這些價值觀保持距離,重新定義什麼是「對的」、什麼是「好的自己」,從而找回內心的自由與真實的自我。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在這集《書房憲場》Podcast節目中,主持人謝文憲(憲哥)介紹《和解練習》這本書,並邀請作者羅志仲,共同分享書中提到有關親子關係、家庭創傷與和解之間的故事。羅志仲老師提到,這本書的部分內容源自他多年前在各種講座中分享的親身經歷,特別是與父親18年未曾對話的故事。他發現,每當他在演講中提及這件事,台下的聽眾總會放下手邊的事,專注聆聽,這讓他意識到這個議題的影響力。因此,他決定將這段經歷寫成書,盼望能夠引發共鳴,幫助更多人思考自己與家人的關係。羅志仲老師回憶起當年與父親冷戰的起因。他在高中時,因為成績中下,卻在升高二時被安排進自由班,後來得知這是父母透過關係安排的,這讓他感到極度不滿,因為這與父母平日教育他的「做人要正直」相違背。他的家庭氛圍偏向冷戰型,父母吵架後不會溝通,而是選擇沉默,這讓他在與父親產生矛盾後,也選擇了相同的處理方式,最終導致長達18年的冷戰。談及這段關係的修復,羅志仲老師指出,當年他的妹妹與父親的關係也受到影響,甚至連他與妹妹之間也曾長時間不說話,這讓他開始思考,家庭模式如何影響一個人的行為模式。他逐漸意識到,如果想要改變這樣的循環,自己必須先做出改變,而不是期待對方先低頭。因此,他開始主動與父親對話,並透過學習溝通技巧,讓彼此的關係慢慢改善。羅志仲老師也分享到,他曾經也對「為何是我先低頭?」感到不甘心,直到他的學長點醒了他,讓他理解到,與其等待對方改變,不如先讓自己變得柔軟,這樣才有機會打破冷戰的僵局。憲哥也表示,這種思維方式讓他開始反思,夫妻或親子間的爭執,是否真的需要分出對錯,還是應該回歸關係本身,尋找真正重要的價值。這一集Podcast中讓聽眾感受到親子關係中的矛盾、遺憾與修復的可能性,也鼓勵大家思考,是否有需要修補的家庭關係,而這一切,或許可以從自己開始做出改變。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摘要一,4月2日,美國總統川普宣布對等關稅,引起各國的譁然。講話內容表示對所有進口品實施全球通用的10%關稅,同時針對與美國存在最大貿易逆差的60個國家,徵收更高額的「對等關稅」。開盤後的道瓊工業指數創2020年6月以來單日最大跌幅,S&P 500的市值也一天蒸發掉了大約2.5兆美元,那斯達克指數則創下自2020年3月新冠疫情導致全球市場陷入低迷以來單日最大跌幅,恐慌指數 VIX 飆超 39%。世界貿易組織(WTO)秘書長立刻提出警告,美國總統川普對全球發起的關稅攻勢可能導致今年全球商品貿易量整體萎縮約1%。英國首相Kier Starmer在回應媒體提問時指出,無論是在安全防衛或經貿領域,世界正經歷變動,面臨的不僅是短期戰術層次的操演,而是「新時代的開端」。我們怎麼看待这个劇變?中國產業,尤其是電動車又會遭遇什麼樣的衝擊?或是反而拱大了中國?二,3月26日,金融數據公司Dealogic的初步數據顯示,1月1日至3月13日,全球投資銀行費用下降了6.3%,至168.3億美元(約225億新元),去年同期為179.6億美元。若與去年第四季度的199.6億美元相比,跌幅則更明顯。包括摩根大通(JPM.N)和美國銀行(BAC.N)在內的華爾街銀行已經開始了針對表現不佳員工的年度裁員行動,而高盛集團(GS.N)和摩根士丹利(MS.N)則計劃在未來幾周內裁員。3月27日最新消息是匯豐(HSBC)在投資銀行家即將得知獎金金額的當天解雇了他們,並且沒有給許多被解雇的人發放獎金。這表明該行在新任行政總裁Georges Elhedery的領導下對成本控制採取了更強硬的策略。不確定的川普、不確定的前景,金融市場也迎來了衝擊,我們怎麼解讀後續發展?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在這集節目中,陶韻智老師帶我們深入思考「AI時代的決策邏輯」,透過他在 LINE、LINE Pay、口袋證券等多個產業的管理與創新經驗,拆解在資訊爆炸與不確定性日益加劇的時代,領導者該如何問對問題、建構有效的決策框架。他也分享過去自己如何在錯誤中提煉出好問題,幫助團隊面對變動、打造創新。三大學習點經驗失靈下的決策框架在高變動市場裡,經驗往往不再可靠,陶老師指出管理者真正的工作是「用有限資訊做出合理判斷」,並分享如何透過思考框架快速釐清情境與利害關係,做出負責任的決策。資料時代,問題比答案重要AI再厲害,也無法替你定義「該問什麼問題」。陶老師強調:「好問題比好答案更難得」,他分享自己如何從一次又一次錯誤中,培養出能打破慣性、引導團隊行動的提問能力。打造思考文化,而非只靠工具推動批判性思考不是灌輸新知識,而是啟動一場組織的對話革命。陶老師提醒我們:「管理者不能只是指令下達者,更要成為問題定義者與思考促進者。」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在本集的天下文化Podcast中,主持人郝旭烈(郝哥)介紹《和解練習》,作者是羅志仲。主持人郝旭烈(郝哥)一開始先介紹了作者背景,羅志仲是台中豐原人,與郝哥同鄉,也念過清華大學中文博士,現在是一名人際溝通講師及身心靈工作者。他的專業讓這本書不僅僅是個人經歷的分享,更包含了理論與實踐的結合。這本書的核心概念在於「和解」與「練習」,尤其強調後者。郝哥提到哈佛長達75年以上的研究,指出人生最終的目的與幸福感來自於「關係」。這本書談的不僅僅是與他人的和解,更重要的是與自己的和解。作者透過自己與父親長達18年無交流的故事,呈現如何從對抗、誤解,到後來在母親意外離世後,因父親身體欠佳而搬回家照顧,開始修補父子關係,最終踏上和解之路。羅志仲的書不只是理論,而是透過他的親身經歷,讓讀者感受和解的艱難與可能性。他強調,和解並非一次性的,而是一個「練習」的過程,引用了心靈導師托勒與阿迪亞香提的觀點,指出「學習重要,但比學習更重要的是練習練習再練習」。這點與王陽明的「知行合一」相呼應,只有持續實踐,才能真正做到和解。書中還提到一個重要觀念:「大膽求助吧,向外求助並不是軟弱的行為,而是勇敢的表現。」郝哥分享了另一位心理學老師李崇義的觀點,談到在高空彈跳的抉擇——不論是選擇跳下去、猶豫後跳下去,甚至決定不跳,都需要勇氣。同樣地,向外求助也是一種勇氣的展現。書中和解的練習分為四個關鍵概念:連結、自由、臨在、如常。1連結:和解的第一步是找到彼此的共通點。作者與父親長年不交流,但當父親開始理光頭後,他靈機一動,自己也剃光頭與父親合照,藉此建立新的連結。這提醒我們,在關係破裂時,可以試著尋找彼此的共同點,而不是專注於不同之處。2自由:真正的自由來自於內在的改變,而非試圖改變他人。作者在接受心理諮商時,曾抗拒改變自己,認為應該是父親要改變。但他後來發現,自己長大了,過去的怨恨其實只是青少年未被滿足的期待,而當他願意放下時,才真正獲得內在的自由。他開始尊重父親的選擇,並且學會平靜地拒絕要求,而不帶怒氣或內疚。3臨在:即活在當下。他分享自己有時會在工作時接到父親的電話,心中不免產生抱怨,認為父親「老是」打電話給他,或「沒事」就打來。但當他冷靜下來後,他發現這只是自己的假設,事實上,父親並非「老是」打電話,而是偶爾有事才打來。他提醒我們,很多情緒來自於扭曲的事實,而學會專注當下,就能避免情緒的失控。4如常:這是一種「接納」的練習。當作者遇到困境時,他學會不再一肩扛起所有責任,而是學會向外求助。他在一次父親住院的事件中,終於鼓起勇氣請妹妹幫忙,而當他寫下「你來主導,我來配合」時,突然意識到這句話不只是對妹妹說的,更是對生命的態度——接受事情的發生,並且順應生命的安排。整本書的核心,是透過不斷的「練習」,來建立更健康的關係,無論是與家人、與自己,還是與生活。和解不是一次性的決定,而是一個長期的過程,而這個過程,需要練習、需要勇敢求助,也需要真正活在當下,接受生命的流動。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