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故事》啟發心靈迷惑趨向光明,藉由故事分享來淨化心靈深處
由佛陀的教法與生活結合找到自己的身心安頓!來聽《佛典故事》
歡迎您的來信與準時收聽本節目,我會一一地幫您解惑,也請「訂閱」與「分享」這個頻道來支持本節目!如果您喜歡這個頻道,請幫忙在iTunes(Apple Podcast)打星評分,讓更多人收聽到這個頻道,傳播正能量!
聯絡信箱:jain-ming0609@hotmail.com
加入line官方帳號:@924qegto
網址:https://jianming.firstory.io/
《別譯雜阿含經˙卷六》佛陀淨住於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時,有一大梵天王起大邪見,作是思惟:「我所住天宮恆常不變,真是殊勝呀!根本沒有任何人像我一樣投生在此,更不用說能超越我!」世尊於禪定中觀察到大梵天王的心念,認為正是教化天眾的因緣,於是乘三昧力,於剎那間出現於大梵天的虛空中,安詳而坐。於此同時,憍陳如尊者亦觀察到此一化緣,立刻入定,隨現大梵天際,立於佛陀東側。接著,大迦葉尊者、目連尊者、阿那律尊者,也一一出現於世尊的南面、西面和北面。佛陀相好無與倫比,與諸弟子甚深禪定、神通自在,光明遍照大梵天宮。佛問梵天:「梵天,你是否已經捨棄之前的想法呢?你之前想:『根本就沒有任何眾生有資格生在梵宮,更何況是超越我?』你眼前的這些尊者,是不是具足威儀,光明皎潔,更勝於你呢?」梵天真誠地說:「確實如此!尊者們如此光明自在,我於此天未曾得見!而今得見,其禪定、福德真的非常莊嚴殊勝,從今以後再也不敢說我能住此梵宮恆常而無有變易、無有能及了。」佛陀示教利導、慈悲開示:「梵宮無常,終將壞滅。雖然修行禪定得力得生此天,但尚未漏盡煩惱,待天福享盡之時,仍會受生死輪迴之苦。」佛陀進而開示法要,令其發大願行,勿得少為足、懈怠安逸。隨後入於三昧,歸還祇洹精舍;諸尊者亦隨喜為梵天開示法要,隨後亦一一返回精舍,只剩下大目犍連尊者仍安坐於梵宮。此時,梵天問大目犍連尊者:「佛陀的弟子中,還有像您這樣具足大威德神足力的嗎?」尊者回答:「隨世尊修行證得阿羅漢者,都有如此自在神力,不僅斷除諸邪見、煩惱,而且已得生死自在,不再受輪迴之苦。」隨說偈語開導梵天:「牟尼弟子大羅漢,有大威德具三明,得盡諸漏知他心,能現神變化群生,如是聲聞甚眾多,是故汝今宜恭敬。」目連尊者說完偈語,更為梵天廣說法要,開示教導令得利益歡喜,便入正定,還於祇洹精舍。古德云:「百尺竿頭坐底人,雖然得入未為真;百尺竿頭須進步,十方世界現全身。」一般人嚮往天福,雖因禪定善法得生梵天,仍為生滅果報,報盡還受輪迴。因此,當我們對一切因緣習為常,甚而生我慢心,得少為足,就是在障礙自己的道業。修行當諦觀無常之理,珍惜親近大善知識聽經聞法的因緣,勤修精進,慎莫放逸。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雜寶藏經.卷第五(五四)》佛陀時代,王舍城的頻婆娑羅王好樂佛法,並因聽聞佛陀的教化,深契法義淨信堅固,經常燃燈供養大興佛法。之後,由於提婆達多以惡心教唆其子阿闍世王篡奪王位,迫害佛陀弘法,因此,全國的百姓都心生怖畏,不敢再燃燈供佛。當時有一位信奉三寶的女子,在僧眾解夏自恣之日,一如往常地恭候於佛陀經行的路上,燃燈供養聖者。阿闍世王聽聞此事極為震怒,立即下令處以劍輪腰斬,殘酷殺之。女子命終之後,往生三十三天摩尼焰宮殿之中。從此處宮殿,又前往西南方帝釋所居的善法堂。帝釋見到她,驚歎地問道:「妳過去生做了什麼功德,感得全身煥發金色光芒?若非修行有大威德之人,豈得容貌如此光明?」天女以偈頌答之,稱揚:「佛陀慈悲濟拔三界,乃三有之大明燈;至心瞻禮佛身相好莊嚴,燃燈供佛,乃諸法中最勝供養。一燈燃起能照破千古幽闇,佛之心燈則能除滅眾惡癡闇。我於燃燈供佛之際,敬信真如自性之心光益增清明,如是,我滿懷感恩地歡喜頂禮如來!」以偈讚佛之後,天女來到佛陀淨住之處。世尊慈悲地為她開示,天女當下心開意解,證得須陀洹果。天女返回天上之後,比丘們請問佛陀:「這位天女有何因緣,生於天宮呢?」佛陀告訴大眾:「這位天女前世在人間,於僧眾解夏自恣日,在佛陀經行的路上,燃燈供養如來,雖被阿闍世王腰斬殺害,但由於至誠供養的善因,命終之後,得生天道,能自在返回如來身邊,聽經聞法,建立正信,善解明悟,證得初果。」女子因敬信三寶,不畏艱難,一念真誠燃燈供佛,由此虔信恭敬供佛之功,得生天界之福,進一步感念佛恩,禮佛、讚佛、聞法出離,由外在事相的供燈,進一步點燃自性光明,光耀生命,脫離苦輪。經云:「唯有佛菩提,是真歸仗處。」三界火宅,誰得而安?幸有三寶留住世間,幸遇明師教導開化,高舉慧炬破眾生無明癡闇。所以聽經聞法、禮佛、供佛之際,更要返觀自照,破內心三毒癡闇,以自性之光續佛燈明。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雜寶藏經‧卷九》過去有一位惡生王,某日遊賞王宮林苑時,在園中的廳堂看到一隻金貓從東北角跑出來,隨即鑽入西南牆角。國王便遣人尋覓方才金貓行經的地方,結果挖到一只銅製的甕,甕的大小約有三斛,而且甕中盛滿了金錢。繼續往深處挖掘,又得到了另外兩個甕,容量各是三斛,也裝滿了金錢。再逐漸往旁邊挖掘,又得一甕……如此不斷地探挖,發現方圓五里之內,盡皆是盛滿金錢的銅甕。惡生王對此現象深感驚異,立刻前往迦栴延尊者的住所,向尊者稟告得到金錢的經過,並向尊者請示:「如果我把剛才所取得的錢財拿來運用的話,是否會在我及國人身上發生凶患災厄之事?」尊者回答:「這是國王宿世種善因所感得的福報,你可以好好運用這些錢財,不會有什麼禍事發生的。」惡生王繼續請示:「請問尊者,過去的因緣如何呢?」尊者回答:「大王!諦聽!過去九十一劫毘婆尸佛教法尚在世的期間,曾有眾多比丘在四通八達的道路上安置高廣大座,並在高座上放置一個缽,說道:『將錢財供養於此堅牢的缽內,就好比把錢財放入堅牢的倉庫之中,縱使遇到洪水也不會漂溺,即使在大火中也不能燒盡,乃至於國王也不能強取豪奪、盜賊也無法盜取,世間上沒有人能把缽中的錢財取出。』這時,有一位貧困的窮人,剛因賣柴得到了三錢,聽到比丘們所說的話,頓生歡喜之心,至誠懇切地把三錢投入缽中,並誠心發願。在步行返家的五里途中,步步皆充滿歡喜之心;更在抵達家門時,面向剛才勸化之處,再度至心發願回向,然後才進入家中。」尊者對惡生王說:「當時的窮人就是國王,由於過去布施三錢的因緣,世世投生於尊貴人家,經常得到裝滿金錢的甕;又因返家五里之中步步歡喜,故恆常於五里之內得獲如此豐富的財寶。」惡生王聞說過去的因緣後,向尊者頂禮,歡喜而去。「所謂布施者,必獲其利益;若為樂故施,後必得安樂。」一切的善惡果報絲毫不爽,因此,「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莫輕小善,以為無福,經云:「水滴雖微,漸盈大器」,每一分福田都應善加把握,發良善的心猶如播好的種;若於三寶最勝福田中耕耘,就如同在良田中施肥、灌溉,所收成的果報必定不可思議。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雜阿含經.卷第十九》佛陀曾有一段時間住在王舍城的迦蘭陀竹園(又稱竹林精舍),此時,大目犍連尊者就住在城外的耆闍崛山(或譯靈鷲山)。當時,忉利天王釋提桓因居住在上妙莊嚴的天宮裡。有一天晚上,釋提桓因前來拜見大目犍連尊者,向尊者頂禮後,退坐在一旁。這個時侯,釋提桓因的光明普照耆闍崛山,整座山都大放光明。釋提桓因坐下後,就以偈語說道: 「能伏於慳垢,大德隨時施,是名施中賢,來世見殊勝。」尊者聽了釋提桓因所說的偈語後,便問:「憍尸迦!為何調伏慳貪的垢染後,能得見殊勝的果報,相信你有真實的體會,才會說出此偈語吧?」釋提桓因回答尊者:「大目犍連尊者!殊勝的婆羅門大姓、殊勝的剎利大姓、殊勝的長者大姓、殊勝的四王天、乃至三十三天都要向您稽首禮敬。而我為殊勝的婆羅門大姓、殊勝的剎利大姓、殊勝的長者大姓、殊勝的四王天,且是殊勝的三十三天之王,在此向您恭敬作禮,我能得見此殊勝果報,所以說出此偈。」「大目犍連尊者!太陽週行之處,陽光普照於十方,遍至千個世界、千個月亮、千個太陽、千座須彌山、千個東勝身洲、千個北俱盧洲、千個西牛貨洲、千個南贍部洲、千個四王天、千個三十三天、千個炎摩天、千個兜率陀天、千個化樂天、千個他化自在天,以及千個梵天,所含蓋的廣大空間,稱為小千世界。在此小千世界中,沒有任何一處能勝過我所居住的毘闍延宮殿。」毘闍延有一百座高樓臺,每一樓臺有七層,每一層有七個房間,每一房間有七位天后,每一位天后有七位侍女。大目揵連尊者!毘闍延莊嚴無比,在此小千世界中,沒有任何地方能超越此宮殿。這是因為我調伏了慳貪,才能獲此殊勝的妙果,因而說出此偈。」大目犍連尊者讚歎釋提桓因說:「善哉!善哉!憍尸迦!你能得見此殊勝妙果,方能說出此偈。」此時,釋提桓因聽聞尊者所說,歡喜隨喜,隨即隱沒不見。經云:「為人貧窮者從慳貪中來。」貪心帶來貧窮,布施帶來富足,用布施捨去慳貪,在利他的善行中能成就真正的富足。因此,透過聽經聞法,建立正知見,了解因緣果報的道理,修善斷惡,於布施行門中捨掉內心的慳貪,也捨掉貧窮的苦果,感得人天樂果。更進一步,不執著所修的善法,體達三輪體空,無能施之人、所施之物及受施者,體悟世間一切萬法皆是因緣假合,當體即空,回歸、安住在這念本然的清淨心,是生命中最真實的富貴。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釋迦譜卷第二‧釋迦姨母大愛道出家記第十四》當佛陀回到迦維羅衛國時,大愛道瞿曇彌(即佛陀姨母,梵名摩訶婆闍波提)向佛陀頂禮後稟白:「世尊!我聽說女人若能精勤修行,可以證得沙門四聖果位。我在家時已對佛法產生無比堅固的信心,懇求您讓我能更進一步出家修道,受持佛陀的戒律教法,精進修行。」然而,即使大愛道連續三番懇切哀求,佛陀都默然不許,大愛道只好憂傷地恭敬禮佛而退。後來,佛陀又再次遊化到迦維羅衛國,大愛道又像前次一樣向佛陀懇求出家,佛陀還是不答應。佛陀與諸位比丘在迦維羅衛國結夏安居三個月後即遊化而去。大愛道便帶著想要出家的所有女眾,在後追尋佛陀而來,終於,她們在一條河岸邊,遇到了佛陀,大愛道立即向前頂禮,再度懇求出家。佛陀仍然回答:「不要再說了。」不論大愛道如何請求,佛陀給她的答案都是一樣的。大愛道只好頂禮佛陀,繞佛而退。由於一路上奔波跋涉,大愛道一行人現在只能在門外赤著腳站立著,滿臉的灰垢,衣服也都破損污穢不堪。此時大愛道終於忍不住悲傷哭泣起來。阿難看到這個狀況,關心的上前詢問:「你們為什麼變成這個樣子?」大愛道回答:「只因今生為女人身,而不得出家修道,所以只能在這裏徒自傷悲。」阿難於心不忍,便回答說:「你先放寬心,不要難過了!讓我代替你向佛陀請求。」於是阿難入內,向佛陀頂禮後稟白:「世尊!我曾聽聞佛陀開示,女人精進可證得四聖果位。如今大愛道想接受佛陀的戒律教法,至心請求出家,祈願世尊慈悲應許。」佛陀說道:「阿難!你不要再說了!我並不樂意讓女眾受持戒法成為沙門。為什麼呢?譬如一個家庭生子,若女多男少,這個家庭將來就會衰弱。我若同意女眾出家,佛法的清淨梵行將不能久住世間;譬如稻田中的雜草,會使好的稻穀受傷敗損;若使女眾入佛法中出家修行,清淨大道必難長久興盛。阿難再度請求,說道:「大愛道之於世尊多有恩德。從佛陀出生七日後,就如慈母般養育佛陀長大。」佛陀說:「如你所說,大愛道於我,的確有養育之恩。然而我成佛後,於大愛道也有重恩。因為我的關係,大愛道能歸依三寶,對苦、集、滅、道四聖諦之理絲毫不疑,對五根等教法堅立信心,並受持五戒。阿難!假使有人盡其一生之力供養衣服、飲食、臥具、醫藥,也不及大愛道從我聞法修行的恩德。」佛陀最後告訴阿難:「假使女眾想要出家作沙門,必須盡其一生學習並奉行八敬法,不得踰越毀犯。八敬法之重要,猶如善修堤塘預防水患,水則不會有所漏失。如果大愛道能依此誓願奉行,就可以答應讓女眾出家受具足戒。」阿難明白佛陀開示的道理,恭敬作禮後辭退而出,安慰大愛道不用再憂愁了,並轉述佛陀的教示─ 如果能遵行八敬法,佛陀即允許女眾出家。 大愛道無比歡喜,立即答應遵從佛陀的教導,並對阿難說:「阿難!請聽我說,譬如四種階級種姓家的女子,沐浴塗香、穿著華服,這時又有人帶著香花、珍寶、美玉來莊嚴她,女子豈會不歡喜接受呢?今天佛陀所教導的八敬法,我當然亦歡喜奉行、發願頂戴受持。」於是,大愛道便得以出家修行,受大戒成為第一位比丘尼,至心奉行持守八敬法等戒律軌範,不久即斷惑證真,得阿羅漢果。佛說:「我滅度後,大眾應當以戒為師。」能夠遵循、實踐佛的戒律教法就是學佛的身口意,轉化煩惱,開顯清淨自性,進趣菩提涅槃。尤其在此末法時代,邪說外道熾盛,受戒、持戒更加顯其必要性,所謂「毗尼藏者,是佛法壽命」。為佛弟子不論在家、出家,皆當「以戒為師」,「因戒生定,因定發慧」,以戒定慧三無漏學,漏盡煩惱。「佛法大海唯信為能入」,如同大愛道比丘尼,堅固深信佛陀所制的八敬法等戒律教法,歡喜奉行,精進用功,方能斷惑證真。如此正法方能久住於世。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