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典故事》啟發心靈迷惑趨向光明,藉由故事分享來淨化心靈深處
由佛陀的教法與生活結合找到自己的身心安頓!來聽《佛典故事》
歡迎您的來信與準時收聽本節目,我會一一地幫您解惑,也請「訂閱」與「分享」這個頻道來支持本節目!如果您喜歡這個頻道,請幫忙在iTunes(Apple Podcast)打星評分,讓更多人收聽到這個頻道,傳播正能量!
聯絡信箱:jain-ming0609@hotmail.com
加入line官方帳號:@924qegto
網址:https://jianming.firstory.io/
《賢愚經.卷第二.金財因緣品第九》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法之時,常隨弟子有千二百五十人。當時,城中有一位大富長者的夫人產下一男兒,名為金財。小兒相貌端正殊特,世間無人可比。小兒出生時緊握兩拳,父母覺得奇怪,就掰開小兒的兩個拳頭,看見兩手握有二枚金錢,父母歡喜將二枚金錢拿走,拿走後,小兒兩手原處依然握有二枚金錢;如是父母取走金錢、小兒手中又生金錢,取走金錢、又生金錢,父母不斷地取,即便家中的金庫滿藏金錢,但是小兒兩手始終握有二枚金錢,未曾有盡,因此小兒名為金財。金財長大後稟告雙親,請求出家。父母當下就答應了。於是金財便前往祇樹給孤獨園敬謁世尊。見到世尊後,頂禮世尊,而後稟白佛:「世尊!懇求您慈悲允許我出家,在您的教法下修道。」佛告訴金財:「你可以出家。」於是金財剃除鬚髮,身著袈裟,成為沙彌。金財到了受大戒的年齡時,佛陀便集合眾僧為他授具足戒。金財登壇受戒時,一一禮拜臨壇大德僧眾,當他頂禮時,兩手觸地之處就有二枚金錢,如是次第一一禮拜,隨所禮拜之處,皆有金錢。金財圓滿比丘具足戒後,精勤修習,即證得羅漢果位。阿難問佛:「世尊!我不明白,這位金財比丘過去世是修了什麼福德,出生後就手握金錢?懇請世尊開示。」佛告訴阿難:「你要善思惟!我現在說明金財比丘的宿世因緣。」阿難回答:「世尊!我必當認真諦聽!」佛陀開示:「在過去九十一劫時,有佛名毘婆尸,在世間示現成佛,以正法化導眾生,受佛教化而證道果、得解脫者無法算計。當時,毘婆尸佛與僧眾弟子遊化各國,行經之處有豪富長者子等,施設飯食,供養毘婆尸佛及僧眾弟子。其中有一位家境貧困、一無所有的窮人,平日以取山野中之材薪賣錢維生。有一天,賣材薪得了兩錢,適巧看見佛及僧眾接受國王祈請應供,這位窮人發起歡喜敬心,以僅有的兩錢供養佛及僧眾,佛慈悲接受供養。」佛告訴阿難:「這位貧窮人,以他當時僅有的兩錢供佛及眾僧,因為以虔敬之心供養,在九十一劫輪迴受生中,始終是握有金錢,財寶豐富,未曾匱乏。那位貧窮人就是如今的金財比丘,若是他今生未成就羅漢果位,未來的善報也是無量無邊。所以,阿難!一切眾生,皆當勤修布施法門。」阿難及與會大眾,聽聞佛所說因緣果報之理,皆深信不疑而得解脫,當下有證得須陀洹果、斯陀含果、阿那含果,乃至證阿羅漢果者,也有人發無上菩提心,亦有得住不退地者。一切與會大眾聞佛所說,皆發無上歡喜心,依教奉行。金財比丘過去世僅以兩錢布施供養三寶,何以能有如此大的福報與功德?因為兩錢是他當下僅有的全部,同時發歡喜心、至誠懇切、恭敬心、無所求之心布施供養;所謂「捨一得萬報」,感得九十一劫輪迴受生中,財寶豐足,始終未曾匱乏的福報。因為清淨心具足無量無邊的功德,以清淨心修諸善法,定能種下解脫生死之因。行者應以清淨心勤修布施,作為莊嚴福德的增上緣。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善聚品第三十二(四)》「此時,閻羅王問完罪後,便敕令獄卒:『快將此人送入獄中!』獄卒於是聽令,送罪人往地獄。地獄左側火燃猛烈,處處鐵城,還有地也是鐵造;有四個城門,都極為臭穢,如似屎尿染污,四面被刀山、劍樹圍繞,又以鐵籠蓋覆其上。」是時,世尊說偈:「四壁四城門,廣長實為牢,鐵籠之所覆,求出無有期。彼時鐵地上,火然極為熾,壁方百由旬,洞然一種色。中央有四柱,覩之實恐畏,及其劍樹上,鐵𠿘烏所止。臭處實難居,覩之衣毛竪,種種之畏器,隔子有十六。」「比丘們當知!此時,獄卒以種種使人慘痛之物拷打罪人。罪人在獄中舉脚欲行,當下血肉剝盡,只存骨在。然後,獄卒又以利斧砍擊罪人形體,苦痛難計,求死不得。他必須等到在人間所做罪業除盡後,才得出離此處。」「此時,獄卒將罪人驅至刀劍樹,使其爬上或下;罪人在樹上,便被鐵嘴鳥所吃,或被啄頭取腦而食;或被取手脚,打骨頭而吃骨髓。必須受苦至所做罪業除盡,才得出離此處。」「此時,獄卒驅使罪人抱熱銅柱而坐。因為罪人前世喜好淫欲,所以感得此罪,被罪業所追,終不能離苦。此時,獄卒又從罪人脚跟處拔其筋,或從頸項中抽出筋而挽之;或使車載,令其或進、或退,不得自在,其中所受之苦不可稱計。必須至罪業除滅,才得出離。」「此時,獄卒將罪人擲於火山口,驅使罪人上下火山,罪人形體爛盡,求死不得,必須罪業除盡,才得出離。」「此時,獄卒又拔罪人舌,擲掛於其背後,其所受苦不可稱計。獄卒又將罪人擲於刀山上,或斷其脚,或斷其頭,或斷其手,罪人求死不得,必須罪業滅除,才得出離。」「此時,獄卒以灼熱之大鐵葉包覆罪人身體,就像前生穿衣一般,苦痛難忍。如是罪苦,皆因生前貪欲,故遭此罪報。此時,獄卒又對罪人作五種刑罰,驅使罪人臥倒,用鐵釘釘其手、腳,又取一釘釘其心,於中受苦,實不可言。必須罪業除盡,才得出離。」「此時,獄卒又將罪人頭腳顛倒,高舉其身沉入熱鍋中,全身上下皆悉爛盡;若拉上其身亦全爛盡,若將身體放在熱鍋的四邊也都爛盡,酸楚毒痛難以銘狀。猶如小豆在大鍋中煮,在滾水中上浮、下沉,罪人也是如此,浮上亦爛,沉下亦爛,其苦難以稱計,必須受盡罪苦才得出離。」「比丘當知!有時在地獄中,經歷數年,東門打開,於是,罪人們往東門而去,門即自然關閉。是時,罪人們全都倒地,其所受罪苦無法述說,於是互相怨懟:『都是你們!所以我不能出門。』」爾時,世尊便說此偈:「愚者常喜悅,亦如光音天,智者常懷憂,如似獄中囚。」「此時,經歷百千萬歲,大地獄中北門復開,於是罪人們向北門奔去,門又自然關閉,必須受苦到所做罪業除盡,才得脫離。此時,罪人又經過數百萬歲,獄卒以鐵斧砍擊罪人身,經如此罪苦後,再更換刑具,繼續懲治。必須受盡應受罪苦才能出離。」「比丘當知!有時東門又開一次。那些罪人又都往東門去,門再度自然關閉,不得出門。若能出門的罪人,見門外有大山,即往山中而去,當下卻為兩山所壓,有如壓榨麻油,其苦不可稱計,必須受盡罪苦才能出離。此時,罪人們前進,卻到熱灰地獄,此獄縱廣數千萬由旬,罪人於中受苦不可稱計,必須受盡其無始罪原之苦,才能出離。罪人又往前進,則入刀刺地獄中,此時有大風吹起,破壞罪人身體筋骨,其苦不能計算,必須等到罪惡滅除,才能出離。」「後有大熱灰地獄,罪人入此大熱灰地獄,形體融爛,受苦無量,必須等到罪滅才能出離。此時,罪人雖出此熱灰地獄,又至刀劍地獄,此獄縱廣數千萬里,罪人於中受苦不可稱計,必須等罪苦滅除,才能出離。」「罪人雖出離刀劍地獄,又入沸屎地獄,沸屎中有細虫,鑽骨入髓,食此罪人,此獄罪苦受盡,得出此地獄。然罪人向前,卻遇獄卒,獄卒問罪人:『你們從何處來?要往何處去?』罪人回報:『我們不知從何處來,亦不知將到何處去。但我們今日極為飢餓,需要食物。』獄卒回答:『我可以供給食物。』此時,獄卒將罪人仰臥,使罪人吞大熱鐵丸,熱鐵丸從口下,經過腸胃,腸胃爛盡,罪人受苦難量,必須等罪苦滅盡,才得出離。」「那些罪人不堪苦痛,又入於熱屎地獄、刀劍地獄、大熱灰地獄,又經過如是若干地獄。此時,那些罪眾不堪受苦,會又回頭至熱屎地獄中。此時,獄卒問罪眾:『你們從什麼地方來的?要到什麼地方去?』罪人回答:『我們不知道從什麼地方來,也不知道要到什麼地方去。』獄卒問:『需要什麼嗎?』罪人回答:『我們十分口渴,需要喝水。』這時,獄卒令罪人仰臥,然後將融銅灌入罪人口內,使融銅流入身中。其所受罪苦無法具體計量,必須等罪業除滅,才得出離。此時,罪人不堪受此苦痛,再入於沸屎地獄、劍樹地獄、熱灰地獄,又還入於大地獄中。」「比丘當知!此時罪人所受苦痛難可稱計,即便罪人眼見色,耳聞聲,或鼻嗅香,舌嘗味,身觸細滑,意識感知眾法,不但心無愛樂,反而起瞋恚心;這些都是因為前生不作善行,恒作惡業,而有此罪報。」「此時,閻羅王教勅罪人:『你們沒有善報,是因為往昔為人享受福報,但身、口、意作為卻與不善法相應,也不慷慨布施、懷仁慈愛、利益他人、以平等心來利他,所以現在受此苦果。你們的惡行,不是父母,也不是國王、大臣所為。如果有眾生身、口、意清淨,沒有被貪、瞋、癡等染污,如同住在光音天;若有眾生作種種惡行,其必受苦報如處地獄中。你們因身、口、意不淨,故感得此罪業。』」「比丘當知!閻羅王便這樣子說:『我當於哪一天脫離此閻羅王之苦難,而投生於人道中呢?如果能得人身,便可以出家,剃除鬚髮,著三法衣,出塵學道!』身為閻羅王尚且有這樣的想法,何況你們今得人身,得作沙門!所以,諸比丘們!時時當念身口意的造作,不讓三業有所缺失;應當滅除五結貪、瞋、慢、嫉、慳的繫縛,修行信、進、念、定、慧五根。諸比丘們!應當如是學習。」比丘們聞佛所說,皆發歡喜心,依教奉行。(全文完)「菩薩畏因,眾生畏果」,地獄苦果深重,吾人若能深信因緣果報自作自受,進而斷惡修善,便能朝解脫之路邁進。故事中,閻羅王尚且希望能轉生為人,不為享樂,而是能出家學道,得究竟解脫。想想我輩有幸已得人身,更當精勤修行善業,累積福德資糧,成就道業。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增壹阿含經.卷第二十四.善聚品第三十二(四)》佛陀在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弘化之時,有一天,世尊對比丘們開示:猶如屋舍有兩門相對,有人住在當中,有人住在上方,住在上方的人居高臨下,能夠清楚觀察到下方居住者出入行來。佛亦如是,用天眼觀察到眾生的出生、命終,投生於善道或惡道,色身是良好或有缺陷,容顏相好或是醜陋,都是各隨其所做善惡業,而有不同的果報,佛全然知曉。若眾生身口意三業行善法,不誹謗賢聖,具足正知見,所作所為亦皆如法,當其身壞命終,將投生於天上善處,此為眾生行善的果報。若眾生行此善法,不造惡行,當其身壞命終,則投生於人道。若眾生身、口、意行惡,造不善行,命終之後,生餓鬼道。若眾生身、口、意造惡,誹謗賢聖,並與邪見相應,命終之後,生畜生道。若眾生身、口、意造種種罪惡,又誹謗賢聖,命終之後,生地獄中。此時,地獄的獄卒會將罪人捉至閻羅王前報告:「大王當知!此人前世身意行惡,造作種種惡行、惡業,所以生此地獄中。大王!請觀此人應治以何罪懲罰?」閻羅王便審問:「男子!你前生得為人身,不知道處胎之時,在狹小的母胎中是極為困厄痛苦嗎?也不明白在你成長時期,是需要靠乳哺滋養身體嗎?」罪人說:「大王!我知道。」王曰:「男子!你不知道生而為人時,在身、口、意三業上,必須修習種種善行嗎?」「是,大王!誠如大王所教。但因為我愚癡迷惑,未能分別善與不善。」「確實如你所說,因為身口意未行善法,才有現在的果報,應當追究你因放逸所造之罪行,這不是父母所做,也不是國王、大臣所做,是自己所作罪業,今當受報。」閻羅王先問其罪,後治罪懲罰。隔天再找差使問罪人:「你身為人時,未曾看見老人的形體劣弱,舉步維艱,衣裳垢穢,動靜行止間,身體抖顫,氣息微弱,不再是少壯時期的他了嗎?」罪人回答:「大王!我實見之。」王曰:「你應該要知道你也會老,也厭惡老苦,應當修種種善行。」「是的,大王!但是我當時並不相信。」「我知道你身口意未行善法,現在治罪以警惕不再犯過。你所作惡業,不是父母所造,也不是國王、大臣、人民所造,是自己造罪,當自受報。」第三天,閻羅王又告訴罪人:「你前身作人時,未曾見過病人嗎?臥在屎尿當中,無法自己料理起居。」罪人回報:「大王!我實見之。」王曰:「男子!你難道不知道自己也會生病,不能避免此患?」「是的,大王!但是當時我並沒有觀照到。」「我也知道你的愚惑不解,所以今天判你罪罰,使你以後不敢再犯。此罪不是父母所為,也不是國王、大臣所造作。」第四天,王又派信差告訴罪人:「男子!你不知道命終之時,人身如枯木,四大分散風去火歇後,不再有情識,五親眷屬也束手無策,只能圍繞號哭嗎?」罪人回覆:「大王!確實是如此,我已見之。」王曰:「你為何不這樣想:我自己也難逃一死。」「大王!我實在是不覺不知。」「我也相信你未能覺察此事,現在當叛你罪以作警惕,使你以後不要再犯。此不善之罪,不是父母所為,也不是國王、大臣、人民所造,是自己造罪,當自受報。」第五天,閻羅王又遣使告訴罪人:「你前世為人時,沒看見有盜賊穿牆破舍,劫奪他人財寶,或放火燒,或隱藏於道路;當盜賊被國王捉到時,或被截斷手足,或被殺,或關於牢獄,或被反綁繞街,或令其背負沙石,或將其倒吊懸掛,或以亂箭射之,或以融銅灌注其身,或以火炙燒,或剝其皮讓他自食,或剖開其腹以草填塞,或將其用熱湯煮,或用刀削砍、車輪輾壓其頭,或以象腳踏殺其身,或將其人著於標槍頭上至死?」罪人回答:「我實見過。」王曰:「你何故私自盜人財物,明知故犯?」「大王!我實在是愚癡,為財所迷惑。」「我相信你所說,今當治罪,使你以後不敢再犯。此罪不是父母所為,也不是國王、大臣、人民所為,你自作其罪,還自受報。」(待續)古德云:「命自我造,福自己求;一切福田不離自性,反躬內省感無不通。」希望人生稱心如意、隨心滿願,首先要知因識果,深信因緣果報自作自受,進而斷惡修善,心無善念不起、口無善言不說、身無善事不行,良善的身口意三業就是修善,斷惡就是停止、排除惡因,沒有惡因就沒有惡報,自然能夠消災免難、趨吉避凶。了達此理,依之而行,便能改造命運,離苦得樂,迎向光明希望的未來。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昔日,世尊在越祇國遊化後,即將前往阿那伽頻頭國。當時,有一位外道弟子名叫毘羅吒。毘羅吒是一位富有的馴象師,擁有許多田地、房舍及寶物,他的倉庫中充滿了糧食及布帛,這都是他過去廣修福德所成就的善報。阿那伽頻頭國的人民知見不正,聽說世尊即將到來,紛紛聚集到象師家中,眾人議論著:「沙門瞿曇貪得無厭!現在他將帶領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一千位優婆塞、五百位乞殘食人來到這裡,他們沿途取用百姓種植的穀物、損害人民的家財,所經之處就如同天降霜雹、蝗蟲過境一般!這次輪到我們受害了!」大眾心中生起種種惡念,甚至互相約定:「當沙門瞿曇來到城裡時,我們不要去拜見他。」阿那伽頻頭國中沒有精舍,城邑之北有一片繁茂的樹林,其地平正寬廣。世尊抵達後,與大眾在樹林中休息。由於象師曾在過去生中供養世尊,厚植善根,以此因緣,今世將能證得無漏的智慧。象師聽說世尊已到達,善根現前,他思惟道:「我在國內最為尊貴,深受百姓所敬重,若不去拜見世尊,大家會認為我是吝嗇守財之人。」於是告訴大眾:「先前我們的約定,我想過之後,覺得並不妥當。」眾人問道:「怎麼說?」象師說:「我在國內最為尊貴,深受百姓所敬重,若不去拜見世尊,大家會認為我是吝嗇守財之人。」眾人問象師:「如果去見世尊,要拿什麼來供養?」象師回答:「石蜜。」眾人說:「沙門瞿曇貪得無厭,就算供養他一千二百五十瓶滿滿的石蜜,他都會接受!」富有的象師仍不惜花費巨資,請來一千二百五十人,一共扛了一千二百五十瓶石蜜,前去供養世尊。世尊接受象師的供養後,吩咐:「把石蜜分給僧眾們。」象師心想:「他果然就如眾人所說,貪得無厭!」於是,象師將石蜜分給比丘們,每人一瓶。比丘們卻說:「一瓶石蜜分量太多,我不應受。」象師稟白世尊:「比丘們不願接受整瓶石蜜,請世尊慈悲指示。」於是,世尊為象師準備了缽及刀,讓他將石蜜切割,分給大眾,一千二百五十位比丘皆得到滿缽的石蜜,然而這一瓶石蜜卻還有剩餘。象師將這個情況告訴世尊,世尊說:「再分一次。」這瓶石蜜卻仍未用盡。佛說:「繼續分給一千位優婆塞、五百位乞殘食人。」石蜜卻仍未用盡。世尊又說:「再分一次。」石蜜依然尚未用盡。直到大眾個個充足飽滿,這瓶石蜜依然取用不盡。象師稟白世尊:「在場的大眾都已飽足,還剩下這麼多瓶石蜜,該如何處理?」世尊回答:「除了佛和比丘僧之外,沒有其他眾生能享用這個石蜜。請將石蜜搬走,棄置在未生野草之地、或未滋長眾生的淨水中。」於是象師依世尊所說,將所有剩餘的石蜜倒入淨水中,只見水中冒出火煙,沸騰聲響亮,就像將終日被火燃燒的熱鐵投入水中,所產生的火煙及聲響一樣。象師見到這二種神力示現,對世尊生起清淨信心,敬重佛的威德,心中因而柔順調伏。世尊知道象師心已調伏,於是隨順為他說法。象師聞法,當下遠離塵垢,得法眼淨,住初果中,心得無畏。(編按:典故摘自《十誦律.卷第二十六》)省思象師因過去宿植善法,供養世尊,以此因緣獲福無量,今世得遇佛住世,聞佛說法,降伏驕慢煩惱而入聖道。以恭敬、真誠的心供養三寶,即能消除心中所有煩惱障礙,增長福慧。時時反省心中的驕慢煩惱,淨化自心,就能與法相應,於生死流轉中,速得解脫,成就道果。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
《生經.卷第四.佛說負為牛者經第三十九》昔時,佛與千二百五十位常隨大比丘弟子及眾多菩薩,來到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遊化。一日,佛於早晨天亮之時,著衣持缽,入城乞食。當時,有位遠方來的人,牽著一頭肥盛有力的大牛,賣給了城裡的人。城中有人買下牛之後,便打算要宰殺這頭牛。因為這頭牛非常壯碩有力,牛主人擔心牛會突然奔逃,便僱請十多位壯士,一起牽著牛回家,走到了城門,與佛相遇。牛遠遠見到佛,心中既悲且喜,便使勁扯斷繩索,朝佛奔去,力氣之大連牽著牠的十幾位壯士也沒辦法制止住。阿難尊者見到此情景,擔心牛會觸傷佛,便向前想要把牛驅逐到一旁;在旁的眾人,都心懷怖懼,唯恐牛會傷害佛。佛知道這頭牛過去的宿命因緣,安然以待。佛告阿難尊者:「讓這頭牛過來,不要呵斥牠!」牛便徑直朝佛走去,來到佛前,屈前兩腳跪於佛足前,淚水縱橫,哭泣說道:「世尊!懇請您發大慈悲,救濟我脫離這危險厄難。今天能遇到佛,是我脫離苦厄的時候了。佛出現於世,是為了救拔眾生,百千萬劫難遭遇。唯願佛垂慈救拔我,度我脫離苦難!」佛言:「善哉!甚可哀愍,你因為過去心中迷惑,所以才遭到這樣的禍患。」此時,阿難尊者、天龍、鬼神以及所有在場的大眾,無不愕然,甚覺奇怪,不知為何畜生道的牛,竟然自己前來歸依佛。阿難尊者於是長跪合掌,向佛請法:「這頭牛見到佛,為何自己知道要歸敬佛?請您慈悲開示這其中的因緣始末。」佛說道:「過去久遠以前,有一位轉輪聖王,統治著四大部洲。這位聖王有一千位王子,並擁有七寶;以正法統治,從不冤枉人民,所以天下太平,人民安寧,五穀豐收。這位轉輪聖王又具足四德:其一,他視民如子,人民奉事他猶如對自己父親一般;其二,對於沙門、修行者以及長者,無不恭敬;其三,健康長壽,未曾患病;其四,四方都宣揚他的仁德,美名遍滿十方。一日,轉輪聖王遊觀四方,正要回宮。見到過去的一位親友被債主綑綁拘禁在樹上,逃離不得,聖王的七寶侍從,便停住不前,聖王覺得奇怪,問為何停止不前?侍從回稟:「見到一位過去的親眷,因為虧欠五十兩金,所以被債主拘禁在樹上,無法離開。」聖王便告訴那位債主:「解開他身上的繩索,放他走,我給你加倍百兩金。」這位債主說道:「我又欠了某人百兩金,需要償還,所以不能放他走。」聖王便告訴他的臣下們:「回到宮中後拿百兩金給他。」臣下回答:「好!」於是債主便放此人回家。之後,這位債主數度到王宮,想要拿這百兩金,卻都拿不到,因此無法償還欠他人的百兩金。就這樣經過了無數劫生死輪迴,周旋往來,始終都沒有償還所虧欠的錢,直到今生,這位債主墮為牛身,被賣所得的錢—數千兩金,即用來償還過去所欠的債,而前來歸依佛,這都是過去宿世因緣所感。」佛告訴阿難尊者:「當時的轉輪聖王就是我;那位債主就是這頭牛。佛是聖王,為他擔保要給他百兩金償還所欠之債,最後他卻沒有拿到,所以他現在前來歸依佛,向佛請求救拔,償還所欠之債」。佛告訴牛主人:「佛為您行乞化緣,加倍償還給你。」牛主人不肯,還是想要回這頭牛。佛又說:「我秤這頭牛有多少斤兩重,就給你多少斤金。」牛主人還是不肯。此時帝釋天和大梵天都從天上下來,合掌向佛說:「佛不用行乞,他所要的萬千億兩金,我們給他。」於是帝釋天、大梵天和四天王便舖了兩張牛皮,在上面積聚種種金銀珍寶,滿滿地堆在這兩張牛皮上,這時牛主人才願意放牛走。眾人將牛牽到祇洹精舍,走進中門時,牛觀見佛的身相與諸聖眾的形貌,以及諸菩薩眾德行,光光堂堂,猶如星空中的明月,威神遍照,遠不可計。心生歡喜,念佛、念法、念僧,因此功德,七日後命終,得生天上為天人。此天人回憶起過去宿命因緣,以及佛的功德,便來到人間,散花供佛,至誠頂禮佛,以報答佛的恩德。佛為天人開示,天人即發無上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當下證不退轉地,得無生法忍,後又回至天上。因緣果報是真實不虛之理,一切果報,唯吾自招。所謂有因必有果,若欲滅除苦果,唯有在因地上斷惡修善,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否則,「假使百千劫,所作業不亡,因緣會遇時,果報還自受。」焉能不戒慎乎!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68nryim00a801w26xmv7ryg/comments在忙碌的生活中,總有順逆境界使我們這念心起了許多波瀾,如何讓自己心境能有安定力量;所以「僧敲月下門」借用佛法典故來敲我們的心,讓我們時時迴光反照。使我們身心得到安頓!歡迎您訂閱與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