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SG永續觀察家的雲端資料庫!
自共融理念出發,聽見先行者在綠色環境、生態保育、社會共好領域的實際行動、分享國際趨勢。透過學習與實踐,攜手邁向下一個永續里程碑。
面對全球對永續行為的高標準檢視,漂綠行為(Greenwashing)已成國際間重要議題。高總監指出,民間單位在永續獎項的評選中,早已發展出辨識漂綠的經驗,並強調企業應展現長期誠信與透明,而非僅為得獎進行包裝。隨著ESG浪潮席捲全球,政府角色同樣關鍵。台灣已由金管會、環境部等單位提出相關指引,雖未直接立法,但透過證交法、公平交易法等既有法規,未來可能強化對虛假永續宣稱的約束。相較之下,歐盟早已領先一步,推動「綠色聲明指令」,直接針對漂綠企業祭出罰款,展現出法律約束力,為市場設定清晰的規則。然而,在全球經濟壓力下,特別是川普關稅政策等因素衝擊下,企業減碳之路更加艱難。高總監坦言,部分企業已選擇暫緩永續投入,甚至出現裁撤與職位調整。但他也強調,這正是檢驗企業是否真正擁抱永續價值的關鍵時刻。堅持下去者,將在2050淨零目標的競賽中取得領先。對於企業實際的減碳策略,高總監建議,第一步是完成全面碳盤查,釐清碳排放結構。範疇一(燃料與自有設備)、範疇二(購買電力)相對容易著手,企業可透過節能、綠電採購等方式快速改善。但最棘手的是範疇三,涵蓋供應鏈、授信客戶等間接碳排放,往往佔總排放大宗,需要企業主動號召合作夥伴攜手減碳。他舉例,部分台灣大型電子公司已實現50%以上減碳,展現本地企業在永續行動上的進展。然而,未來的重點,將從自家減碳進一步推向整體供應鏈整合與轉型,這不僅考驗企業經營能力,也關乎產業整體競爭力。節目最後,主持人也提醒,企業若能在此階段堅持下去,未來當全球再度檢視減碳成果時,留下的將是那些始終相信並落實永續理念的企業。
想達成SDGs聯合國永續發展目標,是一個龐大的全球工程,需要一代代的人接棒努力,永續教育的重要性可見一斑。然而,當美國總統川普高唱使用化石能源,退出巴黎氣候協定,永續教育是否也受到衝擊?我們如何跟學生、跟孩子回應這些新聞報導與變遷?本集特別邀請前環保署副署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永續管理與環境教育研究所 葉欣誠教授,也是長年在高等教育、中小學推動永續教育的專家,更是中華民國《環境教育法》的催生者連線分享。從葉教授的觀察,台灣的永續教育成果如何?我們還欠缺什麼?考試領導教學的現實,如何影響永續與氣候變遷的教育?台灣的永續教育,早期從推動環境教育到催生自己的《環境教育法》,到今天以聯合國的SDGs為方針,經歷哪些變遷?從永續教育到改變民眾的消費行為,讓民眾願意消費對環境、對永續更友善的產品,如何做到?對於氣候變遷與減碳作為,美國的影響動見觀瞻,葉教授如何看待相關衝擊與長期趨勢?歡迎收聽!
來賓:文史工作者/前金山里里長 吳慶杰透過多年的田野調查與歷史考證,他致力於保存在地的文化記憶,「金山面文史工作室」前金山里吳慶杰里長再度蒞臨節目,這回他將引領我們走訪何方?以及帶來哪些精彩的文史故事呢?!今日的新竹科技園區「護國神山」所在位址—金山面,不僅僅是科技產業象徵,更是承載了數百年來客家先民的努力與奮鬥,這一介於土牛溝與隘防線間的老地名,逐漸被新竹人與科學園區所淡忘。它從金山面、關東橋到科學園區的演變,以及蔗田、茶園、埤塘與看天田發展出來的產業珍珠:晶片,從農業社會轉變為科技重鎮,究竟是怎麼一回事呢?隨文史工作者吳慶杰前里長及三位文史專家主持人,從筆耕小書店出發,一路沿著鎮安宮、土牛溝遺址、冷水坑溪與靜心湖、開臺金山寺、實驗中學公共藝術作品、槺榔伯公、金山街與集福宫……等,空中濃縮導覽「科技城裡的桃花源」六小時的走讀行程,重新認識這片土地的過往與未來,感受金山面豐富的生命力與深厚的文史科技底蘊。
在人手一機的時代,手機不僅是通訊工具,更延伸了我們的感官,成為記錄生活、表達情感的畫筆。我們用它來捕捉剎那的感動,即時分享世界的樣貌。但當鏡頭轉向自然,手機的便利是否足以記錄生態的細膩?在輕巧之外,它又帶來了哪些挑戰與思考?本集節目邀請攝影家劉振祥、攝影家策展人蔡文祥與柯金源導演,從專業視角探討手機攝影的潛力與侷限。劉振祥老師認為,手機的親和力,往往能拉近與被攝者的距離,捕捉到更真實的互動;而柯金源導演則提醒,面對生態題材,拍攝者需要付出更多耐心與尊重,並以細緻的觀察力彌補器材的限制。攝影家Christian Ziegler拍攝剛果河左岸的倭黑猩猩。Ziegler曾四度獲得世界新聞攝影獎,他即將來台為國家地理雜誌台灣攝影大賽帶來演說並擔任評審。(照片提供:國家地理雜誌)「攝影的關鍵,始終在於觀察」,蔡文祥老師這麼說道。真正動人的影像,不是隨手一拍,而是在按下快門之前,經過深思熟慮,思考如何以構圖與光影,傳遞內心的感受與觀點。呼應全民攝影的潮流,今年第九屆《國家地理雜誌》台灣攝影大賽,特別增設「手機組」,邀請大家用最日常的工具,述說屬於台灣的獨特故事。中文版總編輯李永適強調,無論用什麼器材,「獨特的觀點」與「影像的故事性」才是脫穎而出的關鍵;而手機的靈活性,正適合捕捉那些轉瞬即逝、卻充滿力量的瞬間。2024生態環境組冠軍周秀華,以金門的夏候鳥栗喉蜂虎為題進行拍攝。(照片提供:國家地理雜誌)大賽中備受矚目的「生態環境組」更是台灣首創,鼓勵參賽者以5至10張組照講述環境故事。柯金源導演指出,這樣的挑戰要求參賽者具備報導式的深度與眼光。去年的生態環境組冠軍周秀華也分享,攝影足以成為改變社會、推動保育的力量,遠超過拍出「美照」的意義。科技持續進步,但影像的溫度,始終來自鏡頭後的那雙眼與那顆心。我們該如何觀看、如何記錄,才能拍出真正觸動人心的作品?一起收聽本集《島嶼共聲.傾聽台灣》。國家地理雜誌台灣攝影大賽由緯創資通、緯創人文基金會連續第4年獨家贊助,與柯金源導演攜手打造生態環境出任務計畫,並增開名額,擴大影響力。(左起:2023生態環境組冠軍郭定中、紀錄片導演柯金源、緯創人文基金會執行長周文玲、國家地理雜誌總編輯李永適、2024生態環境組冠軍周秀華、2024生態環境組季軍王萬坤)(照片提供:國家地理雜誌)國家地理雜誌臺灣攝影大賽鼓勵青少年參與,18歲以下免報名費,更首度合作世新大學,為12至18歲青少年打造專屬「青少年攝影工作坊」。(左起:2022青少年組亞軍郭定中、緯創人文基金會執行長周文玲、國家地理雜誌總編輯李永適、世新大學校長陳清河、2024青少年組季軍蕭亨哲)(照片提供:國家地理雜誌)
🎙️ 本集《零碳未來》,邀請天下永續會總監高宜帆,帶您深入認識「漂綠(Greenwashing)」現象!在全球節能減碳成為企業基本盤的今天,卻也出現企業「說得比做得多」的問題。漂綠指的是企業對外宣稱永續作為,但實際行動不足甚至造假。高宜帆總監分享,漂綠現象已從國際延伸至台灣,引發政府、國際組織如聯合國與歐盟,制定更嚴格的檢核與法規。本集重點包括:🔹 什麼是漂綠?從誇大宣傳到虛假行動的常見手法🔹 漂綠帶來的法律風險與品牌信任危機🔹 聯合國報告提出五大原則此外,高總監也教大家如何判斷企業是否真正落實減碳行動,從永續報告書的公開透明度、第三方認證、有無改變本業減碳作為等面向做出判別。舉例像便利商店減少夜間招牌亮度,不僅是形象喊話,更是真正融入日常營運,才能真正達到節能減碳的目標。在邁向淨零碳排的道路上,企業與消費者都需要更多知識與判斷力,才能一起驅動更誠實、有效的永續行動! 天下雜誌封面專題「供應鏈 大循環時代」https://www.cw.com.tw/magazine/magazine.action?id=1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