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今快節奏的生活中,深入探討哲學、心理學和社會時事的議題似乎變得越來越稀有。因為讀書會而結緣的好友的我們,正是因為對這些話題的熱愛,決定共同創立一個全新的Podcast平台。這個Podcast不僅僅是一個討論節目,更是一個思想的碰撞和靈感的發源地。
#敏感貓療心理獨立書店掛名贊助播出
IG: sensi_tivecat
合作邀約:私訊敏感貓療心理 臉書或ig粉絲頁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集節目由 室長, james, 卡冊 三位主持人共同主持,討論了近期備受關注的「臺師大女足血論文事件」。節目中,講者們分享了對此事件的看法,包括對國科會經費運用、教授權力過大等問題的質疑,並讚揚了年輕世代勇於揭露不公的勇氣。此外,也探討了學術界及公務機關中存在的共犯結構、職場霸凌等現象,以及如何在不公平的環境中自處和應對。講者們也分享了各自的經驗和觀點,呼籲大家在堅持原則的同時,也要懂得適應環境,尋求平衡。重點心得Speaker 2 認為,年輕世代(20+)比他們那一代(40+)更勇於挑戰不公,他們那一代遇到不公平的事情通常選擇默默忍受。Speaker 3 認為,在師大這樣的歷史悠久的機構中,能夠做出血論文事件這樣的事情,背後一定存在一個權力累積的共犯結構,涉事者不會是單獨一人。Speaker 1 認為,學術界相較於一般公司或公務機關,更難以透過平行跳躍來擺脫不喜歡的主管或老闆,因為轉換跑道的沉默成本極高。Speaker 3 認為,當事人往往認為自己做的事情是對的或為別人好,即使在旁觀者看來是荒謬或不可理喻的。Speaker 3 提出,心理上要清楚黑與白,但做事時要有灰色地帶,不應走極端,才能在待人處事上取得平衡。Speaker 2 認為,世界並非非黑即白,而是處於灰色地帶,因此適應環境和社會是生存之道。Speaker 3 認為,有時候問題出在人,而不是事情本身,因此轉換心境,先完成目標,可能是解決問題的方法。Speaker 2 認為,師大女足血論文事件中的學生先拿到畢業證書,再將事件揭露出來,是一種功成身退且漂亮的處理方式。大綱00:00:02臺師大女足血論文事件與教授權力問題討論了臺師大女足血論文事件,其中女足球隊成員被強迫參與抽血研究,並面臨退學威脅。重點放在國科會和教授的權力問題上,認為教授職務權力過大,並經常利用國科會的經費進行實驗,學生則淪為免費勞工。有案例指出,教授未經學生允許將其畢業論文拿去出版,引發智慧財產權爭議。講者認為,年輕世代更具正義感,敢於挑戰不公平現象,並對受害者選擇退場的方式表示敬佩,認為其處理方式成熟且灑脫。00:05:50共犯結構與個人責任探討了教練或教授是否明知自己在做壞事。討論認為,這種行為可能已成為一種習慣,當事人不覺得自己有錯。並以古天樂主演的電影《門徒》為例,指出個人可能身不由己地被捲入利益團體中,難以選擇。師大事件可能並非單一事件,而是整個高等教育體系或計畫體系共犯結構的一部分,涉及教練、主任、國科會計畫主持人、校長等多個層面。00:09:11事件反思與未來影響討論了師大事件的後續影響,認為被揭露總比隱藏好,並以軍方霸凌事件為例,指出事件曝光後能促使整改。同時也思考了受害者的未來,認為其冷靜表達意見和反抗的態度值得學習。但也有人擔心,受害者未來可能面臨社會壓力,甚至影響就業。不過,受害者選擇出國留學,或許能避開風頭。講者認為,受害者成功吹哨,功成身退,並留下了好名聲。00:14:55高等教育體系的黑暗面分享了高等教育體系中教授濫權的案例,有學生因被教授刁難而被迫退學,甚至銷聲匿跡。雖然好的教授很多,但學術圈有時也很封閉。並指出,類似情況在公司或社會上比比皆是,只是學術單位被認為應與知識掛鉤,因此教授的行為更顯不容原諒。00:17:20學術環境的困境與轉換心境討論了學術環境的特殊性,指出學術界難以像職場一樣輕易轉換環境,沉沒成本高昂。並引用鄧惠文的觀點,指出知識或心靈一旦與利益掛鉤,往往會產生反效果。建議在衡量利弊後,可以先將事情解決或先畢業再說。強調問題有時不在事情本身,而在於人,因此轉換心境或許能有所幫助。00:21:38委曲求全與待人處事之道討論了委曲求全的議題,指出適應環境和社會有助於求生,但過於堅持理念可能導致衝突。強調在黑白分明的前提下,做事要有中間地帶,待人處事亦然。即使認為公文寫好是理所當然,也不應強求每個人都做到完美,應採取更寬容的態度。最後,討論了世界並非非黑即白,而是處於灰色地帶,但需要有彈性,不能一直處於灰色地帶。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3b98il2043501yqdoqgdr2t/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期節目是由幾位主持人與兩位學生來賓共同參與的讀書會形式的 Podcast。節目中,主持人與來賓們分享了各自閱讀書籍的心得與感受,討論了書籍內容、作者風格以及個人經驗。其中,一位來賓分享了閱讀《我的幻想朋友》一書的感想,另一位來賓則分享了閱讀張曼娟散文的體會,並延伸探討了教育體制、個人成長與自我認同等議題。重點心得~林芷嫻選擇《我的幻想朋友》是因為書名特別且偏好小說,並指出該書以主角幻想朋友的視角敘述故事,這與一般敘事角度不同。~芷嫻分享書中麥可斯對幻想朋友說的話:「別人故意驅點異思想,讓我好過些,都只會讓我覺得更糟。當你也這麼做時,纔~是讓我覺得最難受的」,表達了難以被理解的感受。~周妍希提到,儘管升上高中課業壓力增加,但她認為現階段成績是可掌控的,且是進入理想大學的門票。~周妍希分享,她透過詢問數學成績好的同學並調整方法,發現背公式對提升數學解題信心有幫助。~周妍希喜歡張曼娟老師的書,尤其是《鴛鴦紋身》,因為書中人物靈動,愛情故事動人,且能從中學習角色刻畫的技巧。~周妍希分享張曼娟書中關於鞋子的故事,體會到時尚不應由鞋子定義,而是認真走出每個步伐,並反思自己過去在不適合的場合穿著不合時宜鞋子的經驗。~Catherine 認為大多數的人都很難互相理解,因此認真看書,想要知道如何理解別人,或者讓別人理解自己。大綱00:00:02介紹來賓與書籍:《我的幻想朋友》節目開始,主持人介紹了來賓林芷嫻,並詢問她選擇《我的幻想朋友》這本書的原因,芷嫻表示書名很特別,且自己偏愛小說。討論了該書的類型,涵蓋科幻、心理、虛擬與現實等多重元素。主持人提及《我的牧羊少年》和《哆啦 A 夢》,並詢問芷嫻對《我的幻想朋友》的印象。芷嫻分享了該書以主角麥可斯的幻想朋友的視角敘述故事的獨特之處,並提到麥可斯有心理疾病,幻想朋友的存在時間比一般小孩更長,如果他們不相信幻想朋友,幻想朋友就會消失。主持人聯想到電影《腦筋急轉彎》。00:07:56對《我的幻想朋友》的深入探討與個人感受芷嫻分享了書中讓她印象深刻的句子,一句是麥可斯說的:「別人故意驅點異思想,讓我好過些,都只會讓我覺得更糟。當你也這麼做時,纔是讓我覺得最難受的。」另一句是幻想朋友的朋友說的,表達了對梅根的懷念。主持人提到閱讀簡介的重要性。芷嫻表示,麥可斯比較特別,大多數人都沒辦法瞭解他到底在想什麼,以為自己這樣做能讓麥可斯好一點,但其實並沒有,當最親近他的這個幻想朋友有這樣做的時候,會讓他覺得很難過。芷嫻覺得大多數的人都很難互相理解。00:15:33介紹來賓與書籍:《只是微小的快樂,便足以支撐這龐大的荒涼的人生》節目介紹了另一位來賓周妍希,並討論了她選擇的書籍《只是微小的快樂,便足以支撐這龐大的荒涼的人生》。妍希表示自己很喜歡張曼娟老師的書。主持人提到臺灣教育體制的問題,認為不應強求學生在不擅長的科目上花費太多精力。妍希分享了自己接觸張曼娟老師作品的經歷,以及喜歡她的故事和語法的原因。她最近看的是《鴛鴦紋身》,覺得裡面的人物都很靈動,有屬於自己的愛情故事。主持人詢問妍希是否有寫小說的憧憬。妍希分享了書中關於鞋子的故事,以及自己小時候穿著不合適的鞋子參加婚禮的經歷,領悟到在適合的場合穿適合的鞋子的重要性。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3b98il2043501yqdoqgdr2t/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期播客是由多位主持人共同主持,主要圍繞兩本書籍展開討論:《佛洛依德的椅子》和《二十位心理學大師的人生必修課》。其中一位年輕的參與者分享了他對存在主義、性別議題以及佛洛依德精神分析的理解,並將書中的理論與實際案例相結合,例如幽默的攻擊性以及男女在陽剛氣質和外貌上的追求差異。另一位參與者則介紹了《二十位心理學大師的人生必修課》中關於正念減壓和完美愛情要素的理論,並探討了人際交往中自我與配合之間的平衡。重點心得*佛洛伊德的理論指出,在性別研究中,女性真正羨慕的不是生理上的陽具,而是陽具所象徵的力量和陽剛的展現 (00:04:25)。*幽默可能是一種偽裝的攻擊,通過潛意識與意識之間的檢查哨時,需要藉助幽默來順利通過 (00:06:39)。男性常指責女性缺乏幽默感,尤其是在涉及性或貶低女性的厭女言論時,這實際上可能是在壓抑女性的言論和表達意見的權利 (00:07:00)。*杜献现象在两性中有所不同,男性可能嫉妒比自己更阳刚的人,源于有毒的阳刚气质,而女性可能过度追求外貌,因为社会将女性贬低为自體存在 (00:12:02)。*正念減壓訓練可以通過簡單地專注品嚐葡萄乾來練習,通過細緻觀察和咀嚼來察覺內心的感覺 (00:17:45)。*完美愛情包含激情、承諾和感情三個要素,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愛情缺少承諾,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愛情則缺少激情 (00:19:48)。*心理諮詢最終要靠諮詢師的人格特質和生命經驗來觸及對方的心靈,理論知識雖然重要,但實際應用中更需真誠和同理心 (00:22:36)。*人們對他人思考方式的興趣源於發現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事方法和想法,並對這些差異背後的原因感到好奇 (00:23:56)。*團體中通常會自然形成互補的角色,一部分人比較有主見,另一部分人比較隨和,以達到平衡 (00:27:09)。大綱00:00:05佛洛依德的椅子與存在主義介紹了書店的成員,並由承均介紹他選擇的書籍《佛洛依德的椅子》,副標題為「化解內在衝突,隨身必備的情緒調節書」。承均對精神分析感興趣,並分享了早上讀到的存在主義,解釋了自體存在與自覺存在的概念,以及女性被他者化的現象。自覺存在試圖超越自體存在,導致心靈層面的娛樂被認為比身體層面高級。承均提到,自覺存在是人與動物的不同之處,人類有自我意識和時間概念,而動物則較活在當下。00:05:24幽默的攻擊性與地獄梗討論了書中關於「幽默也是一種攻擊」的觀點,並舉例餐廳文案「比你的馬子還辣」引發的爭議。分析了幽默背後可能隱藏的攻擊性,以及男性常以「沒有幽默感」壓抑女性言論的現象。提到了薩泰爾娛樂的炎上表演,質疑其是否為純粹的罵人。討論了幽默是否都帶有攻擊性,以及地獄梗之所以好笑是因為人們不在被描述的族群中。00:11:06杜獻與性別議題討論了書中關於杜獻男女大不同的解釋,並將其與性別議題連結。男性可能因有毒的陽剛氣質而嫉妒比自己更陽剛的人,女性則可能因社會框架限制而追求外貌。女性追求外貌是因為男性將女性貶低為自體存在,限制了女性從事超越性的活動,因此女性轉而往內探求,追求身體上的外貌。00:15:19心理學大師的人生必修課與愛情三要素介紹了另一位來賓宥綾,她選擇的書籍是《二十位心理學大師的人生必修課》。宥綾分享了書中卡巴金的正念減壓訓練,即透過喫葡萄乾來訓練正念,察覺內心與五感的感覺。也提到了斯藤伯格提出的完美愛情三要素:激情、承諾與感情,並以羅密歐與茱麗葉、梁山伯與祝英臺的故事為例,說明不同愛情故事中三要素的側重不同。00:21:31心理學的實用性與人際關係討論了學習心理學的實用性,強調理論與現實的差距,以及心靈碰撞的重要性。諮商並非教導方法,而是要靠對方自己改變。宥綾分享了對心理學的興趣源於好奇人們的思考方式,以及對不同做事方法的觀察。討論了人際關係中自私與配合的平衡,以及團體中不同角色的互補。強調了隨和但保有自我堅持的重要性。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3b98il2043501yqdoqgdr2t/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這是一個由多人共同主持的讀書心得分享 Podcast 節目,本次節目邀請了幾位同學擔任「一日店長」並分享讀書心得。節目中,同學們分享了他們選擇書籍的原因,以及從書中獲得的啟發,例如專注於可掌控的事物、放下不可掌控的事物,以及為自己的人生選擇負責。主持人也分享了他們對書籍的看法,並鼓勵年輕聽眾探索自己的興趣、不要害怕被他人討厭,並勇於為自己做出選擇。節目中討論了《心有多簡單就有多自由》和《被討厭的勇氣》等書籍,並探討了傳統教育與西方教育的差異。重點心得#學生選擇書籍《心有多簡單就有多自由》是因為他們覺得現在的生活太複雜,希望可以簡單一點。#學生認為生活中有很多事情是不能掌控的,所以應該專注於自己可以做的事情,並盡力而為。#學生表示,學校老師或家長通常不會對問題進行深入探討,而是直接告知升學出路,例如選擇某些科系未來比較容易賺錢。#學生認為「好」的定義是可以賺到足夠的錢,以便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出國旅遊。#學生選擇《被討厭的勇氣》是因為聽很多人說過這本書很有名,但一直沒有機會看。#學生從《被討厭的勇氣》中體會到,幸福不是停留在原地就能享有,而是在自己邁出步伐的道路上持續前進。#講者提到,所有的焦慮都來自人際關係,而人際關係是我們一輩子的課題。#學生發現自己做很多事是為了滿足父母的期望,而不是自己真正想做的。#學生選擇《窗邊的小豆豆》是因為書的骨頭(書脊)的手寫字體吸引了她,讓她覺得有溫度。#學生認為臺灣傳統教育方式偏重於應試,而西方教育則鼓勵探索,但臺灣教育在學科方面通常比西方更強。大綱00:00:02書店活動介紹與第一位讀書心得分享者<心有多簡單就有多自由>節目開始介紹了臺南市立圖書館的一日店長體驗活動,並邀請同學分享讀書心得。第一位分享者虱目魚選擇了《心有多簡單就有多自由》這本書,因為他覺得現在生活想得太複雜,希望可以簡單一點。他提到選科系時會考慮很多現實因素,例如未來是否能賺到錢。主持人推薦他收聽《大人學》Podcast,以解決心中的疑問。虱目魚分享書中「專注你可以掌控的,放下不能掌控的」主題,並以考試為例,認為應該專注於讀書時間和學習計畫,而非考試成績。他表示看完部分章節後,想把整本書看完。00:03:48深入探討讀書心得與未來規劃節目深入探討了虱目魚的讀書心得,詢問書中內容與生活經驗的差異。虱目魚表示,學校老師或家長通常不會深入探討問題,只會直接建議讀某些科系未來出路較好。他希望聽到更多關於如何選擇的答案。他認為「好」的定義是賺到足夠的錢,才能做自己想做的事情,例如出國旅遊。他想探索世界,與不同文化的人互動。節目隨後感謝虱目魚的分享,並準備訪問下一位同學。00:07:41姜佩妘分享《被討厭的勇氣》節目開始訪問第二位同學姜佩妘,她選擇了《被討厭的勇氣》這本書。她表示,書中一句話「所謂的幸福並不是停留在原地就能享有,要在自己邁出步伐的那條路,持續不斷前進」讓她印象深刻,因為很多人希望未來過好,卻不努力。主持人介紹了書名《被討厭的勇氣》的含義,即要有不顧父母期望,為自己負責的勇氣。主持人強調,不要在乎別人的眼光,要為自己負責,自己做選擇。00:11:30探討活在他人期待下的生活節目深入探討了姜佩妘是否在生活中活在別人的期待之下。姜佩妘表示,她常常看別人的眼光做事,活在別人的期待中。她發現自己想當公務員是因為父母一直灌輸她公務員很穩定。主持人強調,有發現就是好事,並分享自己也常常為了滿足別人的期待而做事。主持人表示,即使選擇聽父母的建議也沒關係,但要為自己的選擇負責。00:15:53選擇權的重要性與第三位分享者介紹節目強調選擇權的重要性,並鼓勵聽眾相信自己有拒絕的權利。主持人詢問姜佩妘是否想把《被討厭的勇氣》看完,並推薦她從第一本開始看。節目簡短提及市立圖書館的資源,鼓勵聽眾多加利用。最後,節目介紹了第三位分享者施紫翎。00:17:52施紫翎分享《窗邊的小豆豆》節目開始訪問第三位同學施紫翎,她選擇了《窗邊的小豆豆》這本書。她表示,一開始吸引她的是書的手寫字體,讓她覺得很有溫度。她認為這本書在講述一個比較特別的小孩小豆豆,在一個特別的學校接受教育的故事。主持人分享了書中關於小豆豆把錢包掉到水溝裡的故事,並表示這本書其實是一本在講教育的故事。00:22:01《窗邊的小豆豆》的教育理念與個人經驗施紫翎分享了書中老師對待小豆豆的態度,與一般老師的不同,校長會很冷靜的坐下來跟小豆豆聊天,很有耐心的去聽他說的話,很關心的去照顧每一個孩子。她提到以前補習班有一個過動症的妹妹,在學校被老師特別針對,她認為老師應該特別照顧這些孩子,而不是挖苦他們的缺陷。她表示想把這本書看完,想知道作者如何去教這些比較不一樣的孩子。00:25:03比較不同教育制度的優缺點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3b98il2043501yqdoqgdr2t/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本期節目由三位主持人 室長、James 和 Catherine 共同主持,他們以輕鬆幽默的方式探討了近期在中國大陸引起廣泛討論的「紅姐事件」。紅姐是一位男扮女裝者,據稱與上千名男性發生性行為,但並不直接收取金錢,而是接受日用品作為交換。主持人們從不同角度分析了這一現象,包括男性為何會做出這樣的選擇、紅姐的行為是否涉及性交易、以及此事背後可能存在的心理因素和社會現象。他們還討論了「登門檻效應」和「沉默成本」等心理學概念,並探討了如何將這些概念應用於人際關係和兩性交往中,最後總結紅姐事件不僅僅是性議題,更涉及兩性關係、行銷策略和心理學等多個層面。重點心得紅姐事件不僅僅是性議題,還涉及兩性議題、行銷學和心理學,顯示其複雜性。登門檻效應在紅姐事件中扮演重要角色,人們為了不否認已付出的時間和精力(沉默成本)而繼續。男生在性需求被滿足的同時,也尋求陪伴和心靈層面的讚美,這可能是紅姐成功的關鍵因素之一。紅姐通過讚美、傾聽和提供情緒價值,滿足了男性在傳統關係中可能缺失的需求。即使有伴侶的男性也可能尋求紅姐的服務,因為她提供了不同的情感體驗和心理慰藉。紅姐的商業模式從最初的現金交易轉向日用品交換,降低了門檻,吸引了更多人,並通過錄像販賣實現了更大的利益。紅姐的成功部分歸功於她能創造一種情境,讓男性感到被需要和被讚賞,激發他們的英雄主義。讚美男性不常被看見的特質,例如體貼或獨特的想法,比單純誇獎孝順更能打動他們。在性需求被激發時,男性的判斷力會下降,更容易落入圈套,這也是紅姐能夠成功的原因之一。模仿 ChatGPT 的聊天方式,順著對方的話講,避免反駁,可以有效地拉近距離並使對方上鉤。大綱00:00:02紅姐事件:來了都來了的性交易現象討論節目開始介紹了最近在中國大陸引起熱議的「紅姐事件」,一位男扮女裝的 38 歲男子,據說與上千名男性發生性行為,但不涉及金錢交易,而是以日用品如沙拉油和西瓜作為交換。事件曝光後,引發了廣泛討論,人們好奇為何外貌男性化的紅姐仍能吸引如此多男性。主持人希望探討此現象背後的動機與原因,並分享了卡特與其姊妹對此事的觀點。00:03:20直男觀點與性別認同的掙扎節目深入探討了男性在面對紅姐事件時的心理掙扎。室長以直男的角度表示,如果發現對方是男性,且特徵明顯,便無法接受。然而,網路上流傳的錄音顯示,有人在性行為過程中發現紅姐是男性,甚至調侃其性器官比自己還大,這種荒謬感引發了更多討論。卡特指出,1691 這個數字可能代表紅姐成功的次數,但也有許多人去了之後選擇離開。討論中,有人強調必須確認紅姐的性別,如果是女性就可以接受,但如果是男性則不行,這種對性別的執著引發了對性需求的本質的質疑:「既然目的是解決生理需求,那性別有什麼差別?」。00:07:30紅姐現象的背後:美肌濾鏡、聊天互動與沉默成本節目探討了紅姐如何透過美肌濾鏡和聊天互動來吸引男性。討論指出,美肌效果強大,足以讓男性難以辨認真實外貌。紅姐可能與對方有一定程度的聊天,建立默契和安全感。節目中也提到了「登門檻效應」,認為男性在投入時間、精力(如購買日用品)後,會產生沉默成本,即使發現對方與預期不符,也難以輕易放棄。室長分享了一個綜藝節目案例,一位男性的口交達人讓許多直男快速繳械,顯示被動服務與主動服務在性行為中的不同意義。00:12:00紅姐的商業模式與行銷策略分析節目深入分析了紅姐的商業模式,認為她可能先透過聊天建立關係,再以低門檻的日用品交換性服務,吸引大量人潮。這種策略降低了男性參與的門檻,並創造了更多影片產出,最終實現了現金流的轉化。討論中,主持人認為紅姐具有商業頭腦,並運用了燈門檻效應來操縱人性。00:17:30燈門檻效應在兩性關係中的應用節目探討了如何將紅姐事件中的「燈門檻效應」應用於兩性關係中,以幫助女性找到伴侶。主持人建議,第一階段先在網路上與男性聊天,並透過讚美來建立良好關係。例如,稱讚對方「想法很特別」、「行為很可愛」等。室長補充說,紅姐可能很會傾聽,並具有迷人的個性特質。節目進一步討論了如何稱讚男性,例如稱讚對方「很上進」、「很孝順」,或誇獎他們不常被看見的優點,如「體貼」。00:22:48建立吸引力:紅姐的陪伴、讚美與心理操控節目繼續探討如何建立吸引力,認為紅姐可能提供了陪伴和心靈層面的讚美,讓男性感到被理解和重視。主持人強調,只要對對方微笑或說些幽默的話,就能讓男性感到開心。節目中也提到,紅姐可能很懂得操作人心,讓男性覺得自己很受歡迎。討論中,主持人認為,只要有目的且聰明,要讓一個人上鉤並不難。00:27:40紅姐事件的深層分析:心理需求、兩性議題與行銷學節目深入分析了紅姐事件,認為它不僅僅是性議題,還牽涉到心理需求、兩性議題和行銷學。紅姐可能提供了陪伴、讚美和溫柔,滿足了男性在情感上的需求。主持人認為,紅姐是一位心理學大師,花了許多時間才達到今天的成就。節目最後總結,紅姐事件可以作為女性在兩性關係中借鏡的案例,透過改變自身行為,或許能有所收穫。00:31:41結語節目最後以玩笑的方式結束。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m3b98il2043501yqdoqgdr2t/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