耳熟能詳的詩詞歌賦裡,是否存在著你所不知道的小細節、小故事?快跟著師父一起補充韻文當中的小驚喜!
師父的家(FB):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
聯絡師父:eliza@orchina.net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蘇軾〈題西林壁〉山水中的人生風景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蘇軾的〈題西林壁〉是宋詩的充滿哲理與思辨的代表之作。其中「不識廬山真面目」允為名句,如今大家仍掛在嘴邊,用來形容不能辨認事物的全貌或真相。從〈題西林壁〉的題目中,我們可以知道這是一首「題壁詩」,顧名思義是題寫於牆壁上的詩作。唐宋文人旅遊時,受到眼前的景物或環境感發,時常信手拈來、便在建築物上即興題詩,因此題壁詩曾在唐宋時期蔚為流行。而當年遊覽廬山的東坡,也把詩作題寫於西林寺的牆壁上。詩作的前兩句描寫廬山的千般風情,從不同的角度觀看,就有不一樣的面貌。其實廬山包含好幾座山峰,因此才有「橫看成嶺側成峰」的景觀。此外,廬山地區又因為氣候涼爽、濕氣重,因此山陵間雲霧繚繞,常有霧靄濛濛之景。遊覽於山中,周身為山林和雲霧所環繞,遊人總是只能見到一部分的景色,並且隨著不同的位置而不斷變化。因此蘇軾在詩中的後兩句點出,無法看清廬山真面目的原因,正是因為觀看者「身在其中」的視角,讓人無法看清全貌。我們可以回想閱讀唐詩時,面對自然景物,詩人往往抒發個人內在的情感,如思鄉、懷才不遇、歌詠愛情或者傷感時光流逝等內容。不過在此,面對廬山,蘇軾則萌生了對哲理的思考,面對人間世事,當我們無法看到事件的全貌時,不同的視角,往往會讓我們對同一件事抱持截然不同的看法。而蘇軾以簡單的詩句描繪出廬山的山景變化,更將深刻的哲理寄寓於自然景觀中。【今日NG點】:廬山廬山位於長江流域,鄱陽湖畔,不僅有著著名的地理景觀,廬山更是中國文學中的重要地景。司馬遷作《史記》第一次在文獻中提及「廬山」,而廬山自六朝以來就是文人熱愛前去遊覽的觀光勝地,是傳說中仙人修道之處,也是不少文人隱居讀書之地。因此許多文學作品中都能見到廬山的身影,例如謝靈運、李白、孟浩然都曾以廬山為題作詩。宋代鼎鼎大名的「白鹿洞書院」也位於廬山,使這座名山承載了遊覽、文學、文化等多重意義!百變的廬山風景https://youtu.be/66dLacOrs2E?si=08Ly4B8lF9rpwHMl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王安石〈泊船瓜洲〉鐵腕宰相 何日得歸鄉?京口瓜洲一水間,鍾山只隔數重山。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本詩的作者──王安石想必讀者並不陌生,被列為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文公,除了在文壇上具有影響力,於北宋政治史上,也是位聲名顯赫的大人物。王安石於宋神宗熙寧二年推動「熙寧變法」,致力以新法改革北宋朝政上的弊端,更於熙寧三年官拜宰相。此次改革於北宋政壇引起軒然大波,也連帶造成「新舊黨爭」……我們熟知的「東坡居士」,便是當時反對新法的派系成員之一,而後蘇軾也因黨爭的緣故,連番遭受貶謫。沒想到吧!同樣被列為唐宋八大家的王安石和蘇軾,這兩人在官場上居然有著如此深刻的「愛恨情仇」!王安石因變法改革二度辭去宰相,本詩便是在詩人第二次赴任宰相時,途中小船停靠瓜洲所作。詩人奉召入京,卻在此時回首家鄉──鍾山,可見詩人眷戀不捨的心境:春風只管吹綠江水邊的岸草,高掛的明月何時才能見我歸還呢?此句也不禁令人想到王維所作的〈送別〉:「春草明年綠,王孫歸不歸?」二人的詩句皆在春日氣息中,隱隱流露出惜別的深情。在本詩中,我們看見了面對改革堅忍不拔的詩人,同樣也有柔情、深情的一面。雖然是奉召入京,施展政治抱負同樣為詩人心之所向, 可在本詩中絲毫不見豪言壯語,只見無法克制的思鄉之情……也許我們能就本詩窺知詩人對於再次奉旨赴任,心中矛盾、複雜的情感,同時重新認識是非官場外,真正的王安石。【今日NG點】:又「綠」江南岸本詩「春風又綠江南岸」一句的「綠」字,作為動詞使用,更鮮活地呈現出春風染綠青草的意象。根據南宋洪邁的《容齋續筆》所記,綠字原作「到」、「過」、「入」、「滿」等字,經由詩人反覆更改後,最終才定下為「又綠江南岸」,可見詩人用字之精闢、細緻。-----------------------------------0:28宋詩吟誦0:51宋詩解釋3:26【今日NG點】又「綠」江南岸◆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為有源頭活水來:小論宋詩】在上個單元我們介紹了一系列著名的宋詞作品,接下來我們將進入宋詩的單元,根據文學大家──余秋雨所推薦的「必誦宋詩12首」進行賞析,邀請大家一同品讀宋代詩作。提到「詩」,通常我們會先想到唐詩,而不是宋詩。在當時高度繁榮的文化背景之下,唐代詩作百花齊放,於中國詩歌史上佔據十分重要的黃金時期,唐詩有了如此輝煌的成就,後代的宋詩自然時常被拿來相比。清高宗乾隆在《御選唐宋詩醇》中曾評道:「宋之文足可以匹唐,而詩則實不足以匹唐也。」不過在唐詩的基礎上,宋詩同樣發展出獨有的特色。相較於唐詩的抒情,宋詩更重議論、說理,宋代詩人多在客觀的事物中,尋找現實意義,如此便可簡易分別出唐詩與宋詩之差異。宋詩發展可從北宋初期的西崑體談起,其詩作承襲唐末詩風,重格律、詞藻華麗,可也不免落於空泛。而到了北宋中期,文壇宗主──歐陽修帶領推行了古文運動,才真正開啟宋代獨特詩風。如出自王安石之筆的「江東子弟今雖在,肯與君王捲土來?」以及蘇軾瀟灑寫下的「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其二者詩句平易清新,當中飽含哲理與思辨,皆展現了當時宋詩的獨到之處。到了南宋時期,著名的愛國詩人──陸游、南宋亡國時期的民族英雄──文天祥,此二人為國所作的多首詩詞作也為宋詩增添了幾分抑鬱色彩。陸游在臨終前仍不忘以詩文告誡後代子孫:「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若是家國能重新收復在北方的故土,不要忘了在墳前告訴我。可惜陸游終究沒有等到那天……文天祥被元軍俘虜後,在殉國前留下了名句:「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其以詩明志,受屈辱卻堅定不移的信念,至今仍感動世人。這些作品實屬宋代末期的哀歌,在詩人抒寫心志之餘,我們也一同見證了宋代的衰頹到亡滅。說到這裡,宋詩在唐詩前真的就相形失色嗎?其實就像我們常聽到的俗諺所說:「各花入各眼。」唐詩和宋詩皆有其獨特的魅力所在,品讀後所能得到的意趣也有所不同。若是準備好了,就一同進入宋詩的世界吧!唐詩與宋詩究竟有何不同?https://youtu.be/-qAUFifv3z0?si=MuyXmAmFShhs04_w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宋詞小結大家好,歡迎來到「詩賦別NG」,跟著師父閱讀宋詞,今天我們要迎來宋詞主題的最後一集啦!這一年當中,我們從晚唐五代詞體興起之時,一路閱讀到南宋詞人的作品,一共介紹了六十一闋詞,十九位詞人,雖然數量不算太多,但從中我們看到了詞史的流變:從街坊巷弄中興起,漸漸成為文人筆下的抒情載體,原本詞以「婉約」為正宗的風格也因為題材的擴大,出現了豪放派作品……而詞的主題內容與功能,亦隨之越來越多元。詞起源於民間歌曲,我們從詞的別稱,比如樂府和曲子詞,可以看出詞最初是配樂歌唱,因此具有高度的音樂性質。唐五代時,開始出現文人的詞作創作,情感主題大多以男女豔情、離愁別緒為主,晚唐的溫庭筠、韋莊,就被視為「花間詞」的代表詞人。晚唐五代另一個重要的詞家,就是南唐帝王李煜,同時身為帝王與詞人的他,因為獨特的身分境遇,在延續花間詞的風格之餘,更將經歷亡國之痛的經驗抒發於詞作當中,因此王國維評價「詞至李後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指出李後主在詞史上,標誌了詞從民間轉向文人作品的重要里程碑。宋代都市繁榮,市井娛樂增加,為詞的發展提供了沃土,因此詞至北宋,創作風氣大盛。宋初晏殊、歐陽修等人繼承花間詞派的風格;而著名的北宋詞人柳永,則是詞史重要的變革者。他創作了大量的慢詞,不僅善於描寫男女之間的戀慕之情,也以詞抒發羈旅行役之感慨,豐富了詞的主題內容,更影響了北宋婉約詞的代表詞人周邦彥,以及豪放派的開創者蘇軾。宋詞婉約,許多題材也來自於男女相思之情,或女子閨閣中的情感。在眾多的男性作家中,李清照身為宋代女性詞人,寫女子日常生活中的所思所感,又在經歷亡國、喪夫後,將悲愁悽苦的心境寫入詞中,她獨特的風格形成「易安體」,在詞史上不讓鬚眉。宋詞從婉約到展開豪放一派,蘇軾是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王灼在《碧雞漫志》中曾經評價蘇軾的詞「指出向上一路,新天下耳目,弄筆者始知自振」,可見蘇軾在詞史上的作為轉折,也引入源頭活水的地位。隨後南宋的辛棄疾、陸游等詞人接續創作豪放詞,加入了南宋獨特的時代背景,以詞來抒發渴望復國抗金的家國情懷,成為南宋詞壇重要的主題之一。在宋詞的單元中,我們介紹了晚唐五代到南宋的詞家與詞作,相較於閲讀唐詩,詞所承載的情感更加婉轉曲折,欣賞宋詞的過程中可能也需要花更多時間,反覆閱讀才能領悟其中韻味。師父曾經介紹過的宋詞都在小旅讀的Facebook與Podcast當中,大家可以隨時前去複習喔!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陸游〈鵲橋仙.華燈縱博〉滿腔愛國熱血 卻成天選賦閒之人華燈縱博,雕鞍馳射,誰記當年豪舉。酒徒一半取封侯,獨去作、江邊漁父。輕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斷蘋洲煙雨。鏡湖元自屬閒人,又何必、君恩賜與。今天要介紹的這闋詞和上篇的〈鵲橋仙.一竿風月〉相同,皆為詞人陸游晚年歸隱後所作。詞人一生堅決主張抗金、恢復中原,在壯年時期曾於南鄭從軍,可迫於當時朝政敗壞,在主和派的打擊之下,詞人歷經多次官職升降,最終於晚年退居故里。詞中上片對照了詞人的昔時與今日,首句詞人回憶起過往,「華燈縱博,雕鞍馳射」,遙想南鄭從軍時期縱情瀟灑的日子,策馬長征只為報效家國,可壯志未酬便遭受打壓。當年沙場上志氣高遠的男兒,無論是否已放下復國心願,如今也只好做個閒散的江邊漁翁。詞人所作之〈謝池春.壯歲從戎〉,亦為歸隱後的作品,詞中同樣深刻描摹詞人當年從軍南鄭之歲月:「壯歲從戎,曾是氣吞殘虜。陣雲高、狼烽夜舉。朱顏青鬢,擁雕戈西戍……」品讀兩闕詞作對當年從軍的描寫,詞人懷想舊時,也許不僅是眷戀當年戎馬生涯,亦或更甚者,則是對壯年尚能報效家國之情操充滿了感嘆。詞中下片,詞人藉山林湖邊縹渺無邊的景色道出歸鄉後的閒居生活,末句詞人說道:「鏡湖元自屬閒人,又何必、君恩賜與。」鏡湖本就屬於像我這樣的閒適之人,又何必非要官家您賜與不可呢?如此收尾也凸顯出詞人的傲骨,足可見「陸放翁」獨有的豪放氣質。【今日NG點】:鏡湖「鏡湖元自屬閒人,又何必、君恩賜與」──此句的典故源自於賀知章其人其事。賀知章晚年上疏請度辭官還鄉,唐玄宗准許後曾詔賜鏡湖,在賀知章離世後,李白作〈對酒憶賀監〉表達悼念,「敕賜鏡湖水,為君台沼榮」一句,便提及了當年御賜的殊榮。同樣在朝為官,歸隱時賀知章受皇恩所賜清閒還鄉,而詞人則是被迫蜇伏於故里。詞人在詞作最末提及此事自嘲,足可體現詞人壯志未成的抑鬱、對家國耿耿的赤誠,始終無法淡去,日復一日,只增不減。-----------------------------------0:28宋詞吟誦1:03宋詞解釋3:07【今日NG點】 鏡湖◆精緻圖卡+精選影音,學得更快!看這裡↘https://www.facebook.com/moonoverclassic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