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網路搜尋量看台灣人民打疫苗的意願(Front. Public Health 10:844543)

2022-12-01·27 分鐘

本集介紹

你是在什麼時候決定要打疫苗呢?或是你也正在擔心哪些親朋好友還沒有打疫苗?

在網路上搜尋「疫苗」關鍵字的搜尋量,是可以反映、持續追蹤民眾打疫苗意願的重要指標。我們最新發表在《公共衛生前沿》(Frontiers in Public Health, IF=6.461)的研究利用Google趨勢研究台灣在去年3月底開始施打疫苗,以及緊接著五月份本土疫情的爆發,這段時間「疫苗」搜尋關鍵字的變化,發現民眾施打疫苗意願會隨著疫情的進展而持續變化。而台灣去年「疫苗」搜尋量以及相關關鍵字,剛好對應到健康行為改變理論中的不同階段—懵懂期 (Precontemplation)、沈思期(Contemplation)、決定期/行動期(Decision/Action)。

我們把台灣去年與疫苗、疫情三個重要的時間點,分成三個階段來觀察:

第一階段是開始施打疫苗的3/22到4/20,從醫護人員開放到一般大眾時,這時Google「疫苗」搜尋量幾乎沒有任何變化,對應到全國施打疫苗意願非常低落的情形,實際上也不到5萬人接種疫苗。

第二階段是4/20到5/12期間,全國注意到華航機師群聚感染的新聞與突然增加的本土案例,網路上「疫苗」搜尋量增加了17.3 %,與「疫苗」相關的關鍵字,絕大多數是「疫苗的副作用」,這反映民眾開始思考是不是要打疫苗,但是又擔心副作用的矛盾心理,這正好對應到行為改變理論中的「沈思期」(Contemplation)—就如同許多想要戒菸的朋友,開始意識到抽菸對健康的壞處,但又考慮戒菸帶來的麻煩,乾脆先找些戒菸會變胖⋯⋯之類的藉口,說不定還「先抽根菸來壓壓驚」,但開始思考戒菸總是好事。

第三階段是5/12之後,萬華茶藝館的群聚感染事件之後,有更多的本土確診案例,同時在網路「疫苗」搜尋量顯著增加58.4 %,「疫苗」相關的關鍵字,也由「疫苗副作用」轉變成「預約疫苗」、「哪裡可以打疫苗」,而實際疫苗接種數也大幅增加,這是「決定期/行動期「(Decision/Action)—像是決定減肥的朋友,已經開始加入健身房的會員、上網訂購跑步機一樣。
世界衛生組織認為在疫苗充裕的情形,仍選擇不打疫苗的「疫苗猶豫」(vaccine hesitancy)是全球十大健康威脅之一。隨著影響全世界的新冠疫情,也有非常多研究「疫苗猶豫者」的各種心理特質與社會文化因素。然而,我們的這項研究指出:「疫苗猶豫」可能不是像人格或宗教信仰,不太會改變的穩定狀態,而是像投票行為一樣,可能會改變的狀態。實際上,《新英格蘭醫學期刊》(New England Journal of Medicine)的一則評論也指出:民眾會不會打疫苗的原因,大多是在打疫苗保護力的好處、副作用的壞處、以及打疫苗的方便性等許多考量中搖擺不定。就像選舉投票行為一樣,有些人沒去投票,不是因為沒有支持的候選人,而是因為下大雨或是買不到返鄉車票。當然也有很多風雨無阻的「鐵票」,但是我們的研究與《新英格蘭醫學期刊》的評論都認為,在COVID-19的疫情中,或許我們應該更瞭解這些意願搖擺的「中間選民」。而從我們研究中,我們明確看到影響台灣人打疫苗意願的一項重要因素,是本土感染的疫情。「疫苗」在Google搜尋量與與本土感染確診數呈高度相關(r=0.71, P<.001)。

隨著疫情的變化,傳統「疫苗猶豫」的定義,也面臨更多複雜的因素。例如:打過兩劑疫苗,而不想打第三劑疫苗的,算是疫苗猶豫者嗎?對於今年的omicron疫情,打疫苗的意願,本土感染的人數,是不是對於打疫苗的意願,有著和去年一樣的影響力?這值得更多的研究投入,但可以確定的是用傳統問卷調查疫苗意願的方法,可能不太跟得上瞬息萬變的疫情。而我們的研究證實:打疫苗的意願會反映在Google搜尋量、以及相關的關鍵字上;而且網路搜尋量與實際施打趨勢一致。利用網路搜尋量,或許是瞭解民眾施打疫苗意願的一項新方法。

論文原文:Lan Y-T, Wu S-I and Lin Y-H (2022) Utilizing Internet Search Volume to Monitor Stages of Change in Vaccine Hesitancy During the COVID-19 Outbreaks. Front. Public Health 10:844543.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