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209今夜,遇見小王子:親密關係中看見自己(中)離世前,為自己留一個聽得進去的聲音。

2024-08-05·30 分鐘

本集介紹

在上周的節目中,阿光分享了好哥們Baker的感情困擾,我們談到要辨識「罪惡感」(guilty)與感到「羞愧」(shame)是不同的。因為在心理學的分類上,會產生罪惡感童常是指「我做錯事」,「我做的不夠好」,而感覺到羞愧指的是「我不好」。所以,我們必須明白在親密關係裡,就只是「這個人做的不好」。也就是說他不是兩人之間無解的矛盾,甚至一起跨越後關係會更為親密。

順著這個脈絡,我們知道Baker的困境是:每當他稍微提到Jessica的過去,Jessica接收到的就是,你在說我這個人不好,於是像是按到了情緒按鈕般的暴怒,兩人關係就會進入了一個無解的迴圈。然而,更可怕的是對於進入迴圈,緊接而來的情緒與行為,會加深我這個人不好的執念,兩人關係便會進入戰戰競競的沉默螺旋中。而在這裡我們要注意的是同一件事,那就是「我有情緒,但情緒不是我。我有情緒,不代表我不好。」

好像有點繞口令,來舉例一下可能會比較明白,之後如果聽眾朋友按到了情緒按鈕時,可以試著改變描述方式:像是「我很生氣」,改成「生氣她來了!」;如果是要向對方表示自己現在的情緒狀態,「我現在很生氣」,改成「現在,生氣來了」、「我遇見生氣了」、「生氣要來找我了」…這些描述是幫助我們把主體與客體的表達區分開來,習慣這樣的情緒描繪,雙方就不會攪進情緒漩渦中,因為彼此會知道這個情緒是針對事,而不是針對人,會更符合所謂的「溝通理性」。
 
情緒是健康的:我記得,我曾經在學習家族排列時,讀過海寧格爺爺《在愛中昇華》這本書。書中提到:「當伴侶關係中,感覺受傷的那一方,不再表達情緒,那麼關係中的交流就停滯了,也可以說死掉了。」;當時,我非常震驚,因為許多伴侶是在這樣的狀態,繼續辦婚禮、繼續談未來。所以,我認為在親密關係裡,應該視情緒是健康的,值得「手牽緊」一起了解發生了什麼事。 因為,在親密關係中真正該追求的,是自在快樂而不是完美。

我們無法給出自己沒有的東西:手牽緊決定在一起了,那麼彼此要有一個共識與態度:愛是可以學習、發現以及練習的。親密關係中的兩人, 對於愛的經歷與感受不同,有時候感覺到對方不愛,但事實是他不是不愛是給不出來。這道理很簡單,「你不能給別人、你身上沒有的東西」,不是嗎?所以,當我們感覺不到對方的愛,不要急著懷疑自己不好。

放棄期待:當我們放棄了「他應該要懂得如何愛我」這樣的期待,就會接受「真實關係的模樣」,那麼屬於兩人創造的親密關係才有實質意義,因為我們正要陪伴彼此把自己愛回來。

我們從莊子山木篇裡的空船故事,情緒是我們對於外在事物的反應,那麼誠實面對自己的情緒,就是修行中非常重要的一件事了!因為我們都該在離開這世上前,為自己留一個聽得進去的聲音。

我們的節目製作過一系列,關於面對死往的方方面面,無非是希望在死亡來臨時,我們都能做到所謂的「四道」,也就是道歉、道別,道謝、道愛,讓自己離去時沒有遺憾與匱乏。然而,除了透過四道的行動為我們創造平靜,我們要如何保證臨終時不起煩惱呢?

我相信現在越來越多人,已經懂得避免積極性治療,而是選擇自然死。那麼現在我想邀請聽眾朋友觀想一個畫面,試著想想:我們自己臨終時的環境、現場空間會是什麼氛圍,會有那些人在這個空間,而誰會隨伺在側陪著我,陪在我身邊那個人懂我嗎?她了解我的信仰嗎? 說到這裡,聽眾朋友知道我要說什麼了嗎?(舉例:典型的夫妻樣態,比方說一人碎念一人不耐煩,或者一人在說感想另一個人習慣打臉對方,認為對方甚麼都不懂。無論哪一種型態,重點是那個人最有可能,就是要陪你到最後的那個人)

佛教的生死理論中,尤其是西藏度亡經, 對於臨終的描述提到所謂的中陰過度,也就是有所謂的中陰身…,五感中的聽覺會是最後喪失(呼吸或者睡覺都是一種特殊形式的中陰階段…),如果我們的親密關係對象是屬於剛剛說的典型夫妻,太太或先生說話,無論她說什麼,我們都會不耐煩,或者有慣性的情緒反應,那麼….我不是恐嚇大家,我是鼓勵大家親密關係的問題要面對,不然怎麼考好人生的期末考呢?

小王子說:也許,世界上也有五千朵和你一模一樣的花, 但只有你是我獨一無二的玫瑰。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