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介紹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g7tjnak3nam0875mtlcq3sa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g7tjnak3nam0875mtlcq3sa/comments
📷🌧⛰🔏🍠
📫_三嘴話題_📬
- 餵養巴別塔:多語多元、溝通失效,《悲情城市》如何透過語言捕捉族群間的權力關係?
- 失語症候群:畫外音、字卡、文清,那些不在畫框內的聲音,如何建立電影的視角?
- 鏡頭的距離:站遠一點讓浪漫失效,侯孝賢不「戲劇化」的鏡頭美學
- 時代的遠景:這真的是一部「台灣人」必看的電影嗎?
⬇️⬇️⬇️⬇️⬇️⬇️⬇️⬇️⬇️⬇️⬇️
「咱本島人最可憐,一下日本人,一下中國人。 眾人吃、眾人騎、沒人疼。」——林文雄
多雨的城市、多語的居民,撐著充滿孔洞的傘,遊魂在九份彎曲的街巷。人們對上了眼卻談不上話,大雨拍肩、悲情同頻,一齊抬頭望去——權力在平流層之外,我們最多只被允許聽見政權的雷聲,通過收音機刺耳地唸唱。
《悲情城市》上映三十週年,二二八前夕,帶著數位修復的全新面容重回戲院。三十年過去,很多事情都隨著時間推移發生質變:當年小上海的酒家少女已長成了台灣國師、圍事小弟變成了一線主持人,而在侯導多部電影中擔綱女主的辛樹芬,早已離開演藝崗位,不復出現在大眾視野。
1989 年,《悲情城市》上映,同年在金獅獎奪下最佳影片。彼時台灣解嚴兩年有餘,報禁也才剛成為歷史。侯孝賢執導的《悲情城市》著眼一個二戰後重拾生意的酒樓,講述酒樓的人們如何應對大時代的推拉揉捏,謙虛度日。在那個民主化痕跡尚淺的時代,《悲情城市》利用畫框內外的眾生喧嘩,刺激這座島的身份記憶。反浪漫、反戲劇化的家族史詩,不僅在美學上充分服人,也將那些年,被政權隱埋的姓名與其歷史,拖回陽光與陰影的交界。
快快點入下方連結跟我們一起討論《悲情城市》,也想問大家:
👉 你認同這是一部「台灣人非看不可的電影」嗎?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