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4. S8EP01|AI與夢—當科技成為環境的「無意識」(ft. 鄭先喻、林映彤)

2024-04-17·33 分鐘

本集介紹

【節目簡介】
電腦螢幕開啟的無數視窗,算不算是大腦記憶的延伸?
畫面接管身體的物理經驗,電腦取代大腦的記憶,ChatGPT代替人類承受了郵件客套話的精神折磨。快速瀏覽短影音的人好像不太擁有自主意識,關鍵字在成功召喚出寄存的知識前,只是茫茫資訊海上的浮標,載浮載沉地存在於意識與無意識之間。
藝術家鄭先喻與心智哲學研究者林映彤嘗試在既有的框架並不適當,新的框架又尚未產生的尷尬處境下,談那些無意識造成之巨大影響的AI與夢。

【大綱標記】
01:52 夢的照相機—如何看見別人的夢?
05:15 為何談夢?
08:15 無意識地瀏覽:螢幕影音取代親身體驗、記憶關鍵字取代記憶知識
10:03 科技扮演的角色:模仿人類、與人類互補、成為環境本身
12:54 演算法廣告,其實還蠻方便好用?!
15:00 用既有的框架,判斷未來的倫理
18:01 AI代替寫作業、代替思考、代替創作;代替想像、代替尷尬
23:54 AI代替大腦記憶—延伸心智理論
25:58 如何與工具相輔相成,不再只是獨立思考的個體?
29:34 生成式podcast?

【講者介紹】
鄭先喻
1984年出生於臺灣高雄市,現居住、工作於臺北。台北藝術大學劇場設計系,並於荷蘭格羅䌀根漢斯大學Frank Mohr Institute,Academe Minerva藝術學院取得藝術碩士,現為藝術家與軟體開發人員。創作多以電子裝置、軟體、生物電子䋿驗裝置為主,內容多在探討人類行為、情感、軟體與機械之間的關係,企圖以詼諧的方式去賦予作品某種生命象徵或是存在意義,也是藉此隱喻自身對於周遭環境的體會與觀察。2011年獲得荷蘭young talent入選,2013年獲台北數位藝術獎首獎,2017年獲高雄美術獎新媒體藝術組優選,2019年獲得銅鐘藝術賞,第十九屆台新藝術獎-視覺藝術獎。個展與聯展多為台灣、亞洲與歐洲等地。

林映彤
國立陽明交通大學心智哲學研究所副教授,德國古騰堡大學哲學博士。專長領域為心智哲學、意識研究、應用倫理學。當前的研究大致聚焦在記憶與想像中的自我經驗、疼痛與受苦經驗以及人與科技之間的關係和倫理議題。

【參考資料】
1. 鄭先喻
-Hijcker: {,},2019
https://chenghsienyu.com/hijacker/
- C-LAB| {同化者},2020
https://clab.org.tw/news/assimilator_news/

2. 王柏瑋|〈不再超現實的夢境:鄭先喻《Hijcker{,}》中的現實製造問題〉,週刊編輯,2020.08.10
https://projectseek.hongfoundation.org.tw/tung-chung-prize/2019/reviews/2020-08-10

3. 林映彤、王奕然、邱少齊|〈人類和機器的心智:共享的歷史、共造的社會、共同的內在世界?〉,DIGIARTS臺灣數位藝術,2021
https://www.digiarts.org.tw/DigiArts/DataBasePage/4_215449843683006/Chi

片頭:Floating Abstract by Coma Studio
Link: https://pixabay.com/zh/music/floating-abstract-142819/
Licensed: https://pixabay.com/zh/service/license-summary/
片尾:Inspiring Noir Piano Waltz by MusicLFiles
Link: https://filmmusic.io/song/8785-inspiring-noir-piano-waltz
License: https://filmmusic.io/standard-license

-
FB:https://www.facebook.com/TaipeiMoCA
聽眾信箱:mocaresearch@mocataipei.org.tw
-
贊助單位:財團法人紀慧能藝術文化基金會
特別感謝:臺北市立建成國民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