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信佛法 11

2023-10-05·9 分鐘

本集介紹

正信的佛法(十一)
佛性就是覺性,是人人本具的。初生的嬰兒,沒有人教就知道笑、哭,這個就是佛性。雖然佛性本具,若沒有覺悟,這個心起了煩惱,佛性就成了眾生性;如果起了邪見,就變成魔;如果造殺、盜、淫,就墮落為畜牲。相反地,若能覺悟改過,就能成菩薩、成佛。
舉例來說,眼前看見有一枝鑲金的鋼筆,非常名貴。心中起了貪念,想順手牽羊,把這枝筆佔為己有。正要去拿的時候,忽然覺悟到偷竊是不榮譽且犯法的事情;以佛法來看,不但不能偷,還要布施、供養、救濟,所以當下發起一個慚愧心,就把心念轉了過來。知道拿人家的東西是不對的,這就是「覺性」。
再舉個例子來說,老師很關心學生的品德和學業,基於慈愛而呵責學生,學生當下起了無明。但轉念一想:其實老師也是一番苦心,為了我們的課業、品性著想。於是就將心中的不滿忍下,並且慚愧懺悔,這也是覺性。能時時刻刻保持覺性,返照自心、檢討反省,就是「覺察」。
只要我們這念心有了過失、煩惱,馬上覺察;覺察之後,馬上就轉。在日常生活當中,無論是行住坐臥或待人接物,都要用這個功夫,使我們的覺性時時刻刻現前,不斷地去除習氣煩惱,就能獲得心地的光明。
「魚在水中不知水,人在苦海中不知其苦」。再辛苦的工作若是日子久了,習以為然即不知辛苦了。住在鄉下而日日辛苦工作,即不知都市快樂如何?沒有生病的人,偶而生一場病即痛苦不堪,一年到頭生病的人,神經也多少痳痺,痛苦也習以為然。我們眾生住在此娑婆世界,已經很久了,雖很痛苦,都習慣成自然,也可以說神經已經痳痺了。
從前有一個遊客,帶了一個包袱,走到了曠野,已經走了很多路,可以說筋疲力盡,忽然在森林中跑出了一隻獅子,這位遊客大驚失色,身體雖很疲勞,為了要逃命而趕快跑,獅子也在後面趕緊的追,一個跑一個追,跑到了很深很深的絕崖。正在進無步退無路,萬分危急的時候,發現一條樹籐,從絕崖邊的樹上垂到崖的底下。這位遊客就由這條籐墮下暫且保持這條性命,可是獅子還在上面不肯走,再看樹的上面,二隻黑白的老鼠,正在那裡咬這條樹籐,再看到下面又有四條毒蛇在那裡等,等人掉下來可以咬他一個痛快!再看樹的上面有一個蜂巢,從蜂巢掉下了五滴蜜,就忘了剛才的疲勞,更忘了自己萬分生命的危險,豈不是和神經麻痺一樣嗎?
這是一個譬喻的故事,遊客譬喻我們每一個人,人類來此世間或多或少都有帶業前來--喻包袱。必須跑很多路--為生活。而被獅子追得走頭無路--喻無常。又有四大(喻四蛇)時常不調和而生病-身體寒時即火大不調和,熱即水不調和。這裡酸那裡痛,即地大不調,氣喘心臟無力即風大不調和,地水火風任何一大失靈人即會死。
黑鼠白鼠譬喻日月催人老,樹籐即譬喻人的生命根,五滴蜜即譬喻五欲--財色名食睡。人貪著此五欲即忘記了日日的辛苦,而且忘記了生命的危險,更忘記了將來要到什麼地方去,所以人生叫醉生夢死。
人生每個人都有帶業來此世間,是故日日要為生活奔勞,而且勞心勞力受風寒雨雪之苦,而且颱風地震天災地變,生老病死之苦,萬物時常在變化,幼年、少年、青年、壯年、老年不斷逼迫。
身體是四大--地水火風(堅濕暖動性)所假合。譬如頭痛、手病、腳病、五臟六腑時時都會發生故障(病),最後一息不來即歸陰府去。日日為財色名食睡而奔忙,所得到的享受甚少,而勞心勞力卻很多。最後再大的江山,或再大的名譽,或最孝順的子孫,都不能和我們一同去。有罪我們去承擔,有福別人去享,所謂「人無百年壽,常懷千年憂」,兒孫自有兒孫福,莫替兒孫作馬牛。不如多作點善事,積一點陰德,可以生生世世享用不盡。若是修行念佛,更可以永遠解脫生死,即免作曠野遊客了。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7fjk84j01ga01wm8pio195l/commen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