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198 以真實紀錄時代,報導文學的力量9|用議題喚回集體記憶,重新找回人道關懷 ft.作家楊渡 & 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須文蔚

2024-07-18·53 分鐘

本集介紹

本集是「以真實紀錄時代,報導文學的力量」行動計劃的最終章。
 
我們邀請到臺灣師範大學文學院院長須文蔚老師,他是報導文學作家,也教授報導文學,以「臺灣報導文學創作論的先聲」評論楊渡老師《我們如何記憶這時代—報導文學十三講》一書,並為之作序。本集,請須文蔚老師和楊渡老師,一同聊聊今日報導文學的變化與發展
 
_
📌 近幾年,報導文學轉變的趨勢,一,愈來愈回到它的主體,拋棄呆板的新聞寫作,走向比較敘事類的書寫,像小說一樣的對話形式或是場景描述,這類的成熟作品愈來愈多。
📌 過去報導文學的存在是附庸在文學獎裡,比較多單篇。這十年來較大的變化,一整本環繞在重要主題上的非虛構/紀實文學寫作的書大量出現,成為一個新趨勢。
📌 是報導文學/紀實文學,開始將很多議題設定出來,包含過去很多人權的案子。
📌 在建構報導文學文論時,它的社會運動的性格是非常重要的。
📌 《我們如何記憶這時代》,所有紀錄書的本身就是身體的行動,勞動的過程、抗議的過程、涉入社會行動的過程,最後集結起來的內容。這才是報導文學主體性建構時,非常核心、特別的條件。
📌 當我們談到某個議題、某個主義、某個思想時,它其實是抽象的,唯有通過報導文學進入人的生命故事,它才是有血有肉,會觸動人性的。
📌 《人間》雜誌是一道伏流,強烈的社會改革目的性,以及做各式各樣報導文學的嘗試。
📌 紀實性的報導,告訴我們,當集體的失憶存在時,這種巨大的探究或查證,在這個時代變得更珍貴。
 
﹡ 任職新台灣人基金會執行長時,企劃非常多Non-fiction的書,包括:31位影響台灣重要人物紀實的故事;《台灣的臉孔》,記錄一群奉獻給台灣的外國人,是關心偏鄉書寫的開頭。
﹡《烹調記憶》,從飲食中看見台灣多元文化中,人的生命與國族、家族間的關係。
﹡ 《看見機會》,是須文蔚老師的團隊,用十五年的光陰(今年邁入20年),在偏鄉的每個角落做數位教育的報告,走過花蓮13個鄉鎮,宜蘭9個,從南到北,200多公里。
 
_
📚延伸閱讀📚
● 《烹調記憶:做一道家常菜》,須文蔚, 郭怡青 著,遠流出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656995?sloc=main
● 《看見機會:我在偏鄉15年》,須文蔚 著,時報出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42110?sloc=main
● 《怦然心動的文學課》,須文蔚 著,時報出版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78844?sloc=main
 
 
 
📚相關書單📚
● 《我們如何記憶這時代—報導文學十三講》,楊渡 著,南方家園。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987477?sloc=main
●   《報導文學讀本》,向陽, 須文蔚 編,二魚文化
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205073?sloc=main
 
 
 
_
 
本單元由 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贊助


_
 
🎵音樂使用
Breath Of Freedom by WinnieTheMoog
Link: https://filmmusic.io/song/6434-breath-of-freedom 
License: http://creativecommons.org/licenses/by/4.0/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ih360qw5fii0826otr104sx/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