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之音|科技行腳

IC之音|科技行腳

IC之音竹科廣播|黃欽勇、温怡玲主持

台灣經歷中美貿易大戰、COVID-19疫情考驗,艱困的時刻半導體業展現非凡的韌性,新竹園區更扮演關鍵要角。多元分眾與跨界整合的時代來臨,5G、AI等技術與應用翻轉現今的工作及生活面貌,我們應該以更寬廣的角度,思考科技從業人員的資訊、精神面的需求。 半導體是匯聚菁英的產業,從業人員多數是高級知識份子,對於產業知識、社會變動,甚至生命價值的探索,都有不同於一般社會大眾之處。但半導體業同時是一個尊重標準作業流程,高度仰賴生產設備的行業,一旦最頂層的菁英只能按部就班,日積月累,被磨損的不會只是設備,也包括心智。如何讓半導體業的從業人員保持對行業的高度熱情,更是半導體業永續經營的基本需求。 科技業的人,在眾所羨慕的高所得背後,其實是有限的休閒與伴隨而來的高壓力。多數人的業外生活,停留在投資與旅遊。這一系列節目,也將輔以科技人的人文素養與國際視野,「萬里路、萬卷書」的概念一方面提醒自己,別成為「四處旅遊的郵差」,二方面喚醒科技人對於生命的熱誠與探索。本節目由新思科技贊助播出

所有集數

從《歐洲的心臟》談國家領導者與政策

從《歐洲的心臟》談國家領導者與政策

🄴 IC之音|科技行腳

《歐洲的心臟》這本六、七年前出版的書,主角是德國,作者則是一位長期在德國的台灣人。談德國,勢必要談梅克爾,她不但是任期長達16年的第一位女性德國總理,更被視為歐盟的實際領導者。梅克爾的領導風格與價值主張如何影響德國?台灣是否也能夠展開類似的對話與討論 ?

這時代需要什麼人才策略?

這時代需要什麼人才策略?

🄴 IC之音|科技行腳

因為AI的出現,在教育界紛紛討論AI將如何重塑教育的此刻,雖然「學歷」不等於「能力」的說法早已流行很多年,但台灣產業界真的不在意學歷了嗎?同樣因為AI的應用愈加普遍,過去由技術驅動產業發展的模式,很快將改由應用驅動產業,那麼,我們的人才策略是否也與時俱進了?更進一步來看,台灣產業發展是否也需要找出新路?

產業循環的洞察與重新定義

產業循環的洞察與重新定義

🄴 IC之音|科技行腳

隨著年紀增長和工作歷練累積,看過近四十年台灣資通訊產業起伏,也經歷過PC、行動、雲端到AI等不同技術世代的演進,會如何重新定義出全球資通訊產業的分析框架?不同循環間運作的規則有何不同?這些循環之間的連結點又是什麼?

開學了,和年輕世代的分享

開學了,和年輕世代的分享

🄴 IC之音|科技行腳

這個年代的孩子與過去的我們不一樣?究竟有哪些不同?在學習資源充裕且隨手可得的AI世代,學習這件事情會產生哪些轉變?又有哪些不變?本集節目重新審視學習曲線的改變,以及如何建立學習框架與其重要性。

對家鄉的價值傳承

對家鄉的價值傳承

🄴 IC之音|科技行腳

英國BBC的某部行腳紀錄片中,主持人說:「康瓦耳就是康瓦耳」,一個跟宜蘭十分類似的50萬人口濱海城鎮,為什麼能夠有這樣的底氣?在台灣是不是也有這樣的地方,找到屬於自己的特色與價值,有共同的回憶和認同,因此能夠傳承並創造新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