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之音|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IC之音|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IC之音竹科廣播|袁常捷主持

《島嶼共聲.傾聽台灣》要帶您透過聲音,傾聽自然,紀錄這片土地的靈性之美,探索人與環境、人與土地、人與其他物種之間的關係。這些紀錄,可能美麗,可能哀愁;可能在台灣的任何一座山林,任何一片海岸,任何一個季節,持續發生著;在過去,也在這時和未來。我們一同傾聽,一同反芻,一同思考,一同行動。讓我們一同與島嶼共聲。 本節目由緯創人文基金會贊助播出

所有集數

揭露熊鷹繁殖育幼生活史,《雲端上的白鷹》紀錄片首映

揭露熊鷹繁殖育幼生活史,《雲端上的白鷹》紀錄片首映

🄴 IC之音|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熊鷹,台灣最壯碩的留棲性猛禽,喜愛棲息在低海拔至中高海拔的原始森林環境,為森林生態系食物鏈頂層的指標物種。2021年起,玉管處委託生態紀錄片導演梁皆得,與屏科大野保所孫元勳教授團隊合作,拍攝紀錄片《雲端上的白鷹》,完整記錄玉山國家公園南橫地區熊鷹家族的繁殖育幼生活史過程,包含小鷹「Uli」出生、育雛到離巢的完整紀錄。現在就讓我們跟著孫元勳教授認識熊鷹,聆聽梁皆得導演聊拍攝熊鷹的甘苦。

投資生態綠領就業,讓照顧自然成為理想工作

投資生態綠領就業,讓照顧自然成為理想工作

🄴 IC之音|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今年51勞動節,將近20個包括生態、保育、勞工、原民、地方創生等各領域的公民團體,發起「照顧生態綠領就業」倡議,呼籲政府與企業投資生態綠領就業發展,才能讓台灣順利達成30x30目標。新政府該如何投資生態綠領就業,讓照顧自然系統成為為一份有尊嚴、理想的工作?本集節目以NGO組織觀察到的生態綠領工作現況出發,提供可行之政策建議。

30×30讓生物多樣性淨零損失,台灣進度如何?

30×30讓生物多樣性淨零損失,台灣進度如何?

🄴 IC之音|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為了拯救地球生態,2022年底,第15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達成了《昆明—蒙特婁全球生物多樣性框架》,其中「30x30」目標要求各國應藉由劃定「自然保護區」和「有效保育地」(OECMs)等方式,在2030年各達到至少30%陸域、水域面積獲得有效保護與管理。目前台灣在30x30的進展如何?已成立的陸域、海域保護區,是否已獲得良好的管理?「有效保育地」的評估認證辦法何時會出爐?本集節目將帶您瞭解台灣達成30x30目標的可行路徑。

走進森林、海洋、農田濕地,看見生態綠領

走進森林、海洋、農田濕地,看見生態綠領

🄴 IC之音|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政府該如何投資生態綠領就業,讓照顧自然生態成為一份有尊嚴的理想工作,進而達成30×30目標、打造永續台灣?《島嶼共聲・傾聽台灣》規劃3集節目,帶您一步步了解。本集節目先透過林業保育署花蓮分署萬榮工作站技士曾冠瑜、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環境教育專員廖祥惠、高雄市野鳥學會美濃湖水雉復育工作站主任陳柏豪的工作與生活,認識生態綠領,也看他們如何在森林、海洋、農田濕地等3種不同場域,讓我們更認識自然,修補我們與自然的關係。

特輯:30×30創造就業-生態綠領的新機遇

特輯:30×30創造就業-生態綠領的新機遇

🄴 IC之音|島嶼共聲.傾聽台灣

「生態綠領」,就是修復生態、促進生物多樣性的工作。2022年底,第15屆聯合國生物多樣性大會通過「30x30」目標,希望在2030年,各國的陸域與海域至少達到30%面積獲得有效保護與管理。在此背景下,生態綠領的重要性顯而易見。本專題將從3位生態綠領從業人員的工作與生活,帶您認識生態綠領,並闡述30x30目標內容及台灣之進展,探索政府推動投資生態綠領就業的可行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