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著藝術慢慢走

跟著藝術慢慢走

IC之音竹科廣播|袁常捷主持

藝術,不只在美術館,也在你的生活中。 請與我們《跟著藝術慢慢走》, 一同進入創作者的奇思異想世界, 聽見這片土地帶給創作者的生活共感。 也讓你的生活,放在藝術裡,剛剛好。

所有集數

EP35|夢想將近– 鹽水新視界,2024月津港燈節 ft. 都市藝術工作室總監杜昭賢

EP35|夢想將近– 鹽水新視界,2024月津港燈節 ft. 都市藝術工作室總監杜昭賢

🄴 跟著藝術慢慢走

台南鹽水,一座超過400年歷史的舊城鎮,因年輕藝術家返鄉創辦了月津港燈節,逐步建構起屬於自己的特色與驕傲。不以傳統花燈作為點綴,月津港燈節具有強烈的當代性,藝術家於現地進行燈光創作,讓作品與地景融合,營造出獨樹一格的特色。燈節曾榮獲德國紅點設計大獎 – 展場設計組紅點獎,是全國首度獲得此殊榮的燈節品牌。本屆2024月津港燈節以「夢想將近.鹽水新視界」為主題,聲光結合數位,深具想像力。十餘年累積,許多藝術家透過月津港燈節打開知名度,登上國際舞台,而當初種下的種子,也讓鹽水在全球的新視界花海中盛開、繁茂與美麗。品味月津港的文化藝術風華,本集節目專訪策畫、執行月津港燈節的都市藝術工作室創辦人杜昭賢,邀您共同遊走於這璀璨之境。💗 不可錯過精彩內容 💗 (02:28) 以前對鹽水的認知就是蜂炮、意麵,後來發現鹽水已經改頭換面 (04:19) 透過光的創作,激烈的光、唯美的光,形塑出鹽水小鎮的特色 (07:29) 月津港孕育了許多藝術家,連國外的藝術家都主動要求參與創作 (11:52) 燈光設計有別於傳統燈節,一開始民眾不大能適應 (15:02) 隨著市府分區將月津港水域整治完成,燈節的範圍也逐漸拓展 (17:27) 有用主張《彼端》設置了懸空的鑰匙孔裝置,讓觀眾看到另一片未知世界 (22:25) 對即將上任的賴總統說:難得有一個燈節,可以讓你好好欣賞燈光的變化流轉 (25:57) 創意關鍵詞:尋找意義 (29:55) 雖然參加燈節的藝術家偶有重複,但藝術家也在成長,每屆都有新的呈現 (33:51) 藝術節是藝術家展現創意的平台,也可以帶給民眾不同的美學體驗 有用主張《彼端》讓懸空而立的鑰匙孔裝置在環境中,彷彿透露出另一端未知世界的光芒,創造出極具想像力的奇幻光景。(照片提供:都市藝術工作室) 大聲光電《古月號》將投射燈架設於古月橋橋拱中央,向兩岸發射光束,彷彿飛行器的機翼一般,並搭配聲響創作,讓觀眾有豐富的體驗感受。(照片提供:都市藝術工作室) 黑川互動媒體藝術《沙盒再造計劃(月津版)》探討人類與數位世界的依存關係,結合視覺藝術和聲音設計,創造出模糊現實與數位世界的體驗。(照片提供:都市藝術工作室) 蔡昕默《神隱的線條》透過冷光線呈現出樹木的輪廓,象徵生命的流動。大自然的元素轉化為作品的靈感,勾勒出神秘而迷人的圖像。(照片提供:都市藝術工作室) 謝佑承《WindDots》將月津橋解構成光簾,透過無數像素小點,重新塑造空間的深度。(照片提供:都市藝術工作室)

EP34|冥想於大師的內心世界,《RE:江賢二》光影沈浸展 ft. 策展人王奕盛

EP34|冥想於大師的內心世界,《RE:江賢二》光影沈浸展 ft. 策展人王奕盛

🄴 跟著藝術慢慢走

「我仍然相信藝術可以淨化世界。」──江賢二當藝術遇上數位科技,將迸發出怎樣的跨界火花?《RE:江賢二》光影沈浸展以致敬(Respect)、回應(Respond)與再生(Reborn),解構藝術大師江賢二的畫作,打造出富含詩意且極具風格的數位冥想。由策展人王奕盛領軍的主創團隊,邀請7組國內頂尖新媒體設計團隊,及重量級音樂製作人陳建騏合力製作,重現隱藏於江賢二作品後的創作內涵。走進双融域,觀眾將沉浸於幻化多變的影音世界,同時感受藝術家的生命起伏與心境哲思。一小時,凝聚一甲子時光。現在讓我們跟著策展人王奕盛,探索《RE:江賢二》光影沈浸展如何與江賢二老師的作品對話,提煉出洗滌人心的沉浸饗宴。💗 不可錯過精彩內容 💗 (03:20) 當你今天面對的是創作超過一甲子的藝術家,會有一種肅穆感 (05:31) 一開始有個很清楚的想法,我們不要只是讓老師的畫動起來 (07:00) 超過一年都在焦慮,焦慮時就打開畫冊,聽老師喜歡的音樂 (11:26) 我還不知道我的金樽何時會來,但只要一直走,就有機會見到金樽 (20:05) 第二展區〈數位冥想〉中合作的5組團隊,是國家級的豪華陣容 (24:00) 一切的安排像是冥冥中注定,合作團隊都選擇了心裡預設的段落創作 (29:47) 並非絕對要使用某些科技,而是考慮了各段落主題,依此選擇合適的技術 (35:35) 沉浸很像放煙火,你得到了刺激後,要是沒有再下個刺激,很快就會失去耐性 (36:00) 現在做沉浸展更困難,因為我們愈來愈找不到願意把心靜下來的觀眾 (39:27) 如果問我,最喜歡的沉浸體驗是什麼?就是讀一本書了 藝術家江賢二親自前往欣賞《RE:江賢二》數位冥想.江賢二光影沉浸展。(照片提供:科文双融) 走進双融域,就走進江賢二的創作世界,也走進新媒體藝術家與其創作精神的對話。(照片提供:科文双融) 展覽將藝術家江賢二的創作轉譯成全沉浸數位體驗,包覆參觀者的視覺與聽覺感官,多層次觸動心靈感受。(照片提供:科文双融) 在第一展區「藝術之路」中,包括畫布、工作椅、CD等陳列品,皆為江賢二老師使用過的真品。(照片提供:科文双融) 〈冥想空間〉展出江賢二老師的小型畫作,並以鏡室方式表達無限延伸感受。(照片提供:科文双融)

EP33|藝術與傳統融合交錯,鹽水巷弄成為無牆美術館 ft. 月之美術館李芷涵

EP33|藝術與傳統融合交錯,鹽水巷弄成為無牆美術館 ft. 月之美術館李芷涵

🄴 跟著藝術慢慢走

穿梭在台南鹽水老街區,轉個彎,就能在街角、圍牆上,遇見新穎的藝術作品!為了讓月津港燈節的能量持續發酵,鹽水在地藝術團隊禹禹藝術工作室,與台南市政府文化局自2019年起共同推動「月之美術館」計畫。月之美術館並非一棟實體場館,而是貫穿整座小鎮的藝術基地,除了邀請藝術家駐地創作外,更透過定期的展演活動,與計畫性的藝術工作坊、閒置空間活化等工作,逐步打造友善藝術環境,催生小鎮特色品牌。月之美術館現正舉辦2023漫月美行動〈愛呀〉,以愛之名,用藝術創作點亮街巷,共有12件常設作品與6件新設作品,每日18:00起點燈至22:00。遊客除了漫步街區,感受眼前的光影流轉,還可以遊玩日常美術課、用AR走讀街區,深度認識充滿愛的鹽水。百年歷史的鹽水,持續蓄積著文化能量,等待綻放。現在就讓月之美術館專案執行李芷涵告訴您,月之美術館如何讓小鎮成為一座無圍牆美術館,帶動地方永續發展。💗 不可錯過精彩內容 💗 (02:54) 拆掉舊一銀老屋的天花板輕鋼架,讓現代裝潢與老屋構造相互對話 (06:15) 因燈節來到鹽水的藝術家已超過400位,現在月之美術館要延續燈節的效應 (08:58) 活化閒置空間、商業進駐赤兔製造所,也提供居民交流、音樂演出的平台 (13:27) 鹽水發展早,老街區土地大多私有,所以在獲得民眾同意下設置作品 (17:00) 終極目標是藝文移居,所以必須讓鹽水持續發展,具備吸引藝術家的潛力 (19:23) 日常美術課提供3種難易程度不同的體驗課程,完成任務即可兌換紀念卡牌 (26:04) 在王爺廟巷掛上藝術家與居民共創的燈籠,點亮眾人的愛與希望 (29:20) 藝術家賴彥勳從造月工坊地點發想,結合地方鴿笭意象,還藏了一句秘語 (36:48) 在地民眾的互動產生變化,年輕人也願意參與家鄉事務 (38:27) 在疲憊的時候聽到居民呼喊「加油!」,所有的汗水都值得了 禹禹藝術工作室帶領居民共創《點亮 ‧ 愛呀》,在王爺廟所守護的「境」,點亮眾人的愛與希望。(照片提供:月之美術館) 賴彥勳《How we build a MOON [8bit]》從造月工坊地點發想,結合地方鴿笭意象,想像建造月球如小時候的紅白機遊戲機一樣,由方塊一顆一顆組合堆疊而成。(照片提供:月之美術館) 2023漫月美行動隱藏版作品《吼~愛呀!》是由歡雅國小老師們帶領學生繪製,完成這件以恐龍造型出發、大聲吼出愛的可愛作品。(照片提供:月之美術館) 禹禹藝術工作室與建築師黃仁志合作修復舊一銀老屋(前身為台灣商工銀行鹽水出張所),後由「赤兔製造所」進駐,打造藝文輕食複合式空間。(照片提供:赤兔製造所) 月之美術館與地方社群1+1共生連結 、赤兔製造所,共同舉辦南島聚場計畫,以地方公民討論會為概念,針對地方發展的議題進行討論。(照片提供:月之美術館)

EP32|川流浪花海口味,2023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 ft. 共同策展人陳柏年

EP32|川流浪花海口味,2023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 ft. 共同策展人陳柏年

🄴 跟著藝術慢慢走

激濤浪花、川流形體,白色貨櫃如水如波,蕩漾於台灣第一大港高雄港邊。身為高雄重要的文化節慶,自2001年起舉辦至今的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以「貨櫃」鮮明的意象及概念承載這座城市的文明發展,帶領大港出航。隨著時空環境的變遷,每屆貨櫃藝術節不斷地重新思考貨櫃對於這座城市文化的意義,以及身為一個藝術展演平台的可能性。本屆2023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以「海口味」為想像,將大港鮮明的意象和貨櫃、港、城、海洋重新連結,創造一個訴說著海港語言的藝術節慶;並在這個概念下,以「引水入港」、「向海而歌」、「五米停留」及「鮮『未』!」等4個港口意象,化為創作的子題,詮釋海港的風貌。回到最為熟悉的港口,各式貨櫃乘載著藝術家最獨特的創意,形塑出高雄的大港城市美學。現在就透過2023高雄國際貨櫃藝術節共同策展人陳柏年的專訪,看老牌的城市型藝術節慶,如何連結過去的海口、現在的港區與未來的高雄,讓三者重新交織、對話。💗 不可錯過精彩內容 💗 (02:43) 貨櫃藝術節是城市藝文的平台,也是與市民溝通表達當代議題的平台 (07:08) 貨櫃藝術節將高雄舊有形象,以藝術的語言轉化,產生新的連結 (09:55) 以貨櫃作為命題,給予了藝術家創作上的依據,但不會是限制 (14:21) 在發想本屆策展主題時,剛好聽到了拍謝少年的專輯《海口味》…… (16:10) 海口味從感官出發,又可用不同的層面詮釋,就如同海洋的包容性 (19:10) 「引水入港」、「向海而歌」、「五米停留」及「鮮『未』!」等4個子題介紹 (23:52) 本屆邀請六組藝術家/團隊,發揮創意,利用貨櫃詮釋海港的風貌 (33:30) 藝術是極有創造性的技巧,貨櫃藝術節可以持續拓展媒材、策展主題的可能 (35:43) 身為市民,可以在自己居住的環境遇見藝術,是非常好的事 (38:24) 城市型藝術節慶要讓人好親近,也歡迎你以輕鬆的方式來看展 台法藝術團隊Hellobastworkshop《Nautical Nexus》是由三個貨櫃結構交織而成的立體十字,象徵著高雄的過去、現在及未來三者不斷地對話,海洋傳統與科技未來交匯於此。(照片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攝影:林宏龍) 「海口味」服務台結合藝術家盧明德的創作,展出最新的「飜案屋」貨櫃系列及著名的「Media is Everything」裝置。(照片提供:Studio Millspace) 黃沂雯《獨響角屋》將貨櫃拆解,重新打造成一個寧靜的角落,邀請您坐躺在木椅之上,望外靜聽著港邊的一切。(照片提供:Studio Millspace) 步里赫森《川川》將堅硬的貨櫃化作一條不斷運轉的川流,將飄洋過海的時光書寫成一首溫柔的詩。(照片提供:Studio Millspace) 草原市務所《兩百萬克與兩百克》將使用於貨櫃中的緩衝袋設置於外,讓觀者意識到在貨櫃飄洋過海的旅程裡,它所扮演的重要角色。(照片提供:Studio Millspace) 林志峯建築師事務所《White Water》將歷經旅途的貨櫃轉化為浪花的意象,並希望觀眾在空間中不同維度的探索,沉澱心靈、遠眺末來。(照片提供:高雄市立美術館,攝影:林宏龍)

EP31|讓藝術成為火種,點亮龍崎空山 ft. 空山祭策展人辛綺、陳雋中

EP31|讓藝術成為火種,點亮龍崎空山 ft. 空山祭策展人辛綺、陳雋中

🄴 跟著藝術慢慢走

「餘燼」以「勇氣」點燃,就能夠成為「火種」。龍崎,位於台南市的東南隅,屬阿里山山脈尾端丘陵地帶,區內人口僅3,600餘人,為台南市各行政區最少,老化指數714.94%,是市內最高。2019年,就在這座沒有人、沒有產業的「空山」,誕生了全台最暗的光節「空山祭」。5年來,空山祭以空、地、水、風、火等元素,講述自然+地方+人的故事。如今進入最後的「火」元素,策展人辛綺、陳雋中以「龍火餘燼」為主題,由15組藝術家帶來17件作品,讓觀眾從延續著過去的文明「餘燼」,一路體驗到象徵新時代的「復燃」,與空山祭共同邁入新的階段。「龍崎5年,空山不空。」現在就透過空山祭策展人辛綺、陳雋中的專訪,看他們如何以山為背景,打造獨樹一幟的龍崎光節,並藉由藝術點燃龍崎的重生之火。💗 不可錯過精彩內容 💗 (04:30) 空山祭誕生前在網路搜尋龍崎,出現的是《死亡筆記本》?! (08:46) 以佛家的「地水風火」四大皆空,發展每年空山祭策展主題 (13:31) 過往的累積像是燃燒中的餘燼,空山祭要讓龍崎邁向復燃 (16:04) C區為連續性藝術創作,可帶著先前觀眾留下的傳承文字前進 (25:06) 因為「餘燼」主題,展場設計為「由亮而暗」再「由暗回亮」 (27:05) 空山祭是全台最暗光節,展場的光只要像螢火蟲一樣、照到路就好 (32:25) 辛綺全新創作《火山》,以金屬線與螢光,加上竹編融合打造 (36:54) 去了瀨戶內國際藝術祭,豐島《心臟音資料館》最讓辛綺震撼 (43:04) 只要認真面對、認識地方,創作出的作品就會是適合地方的 (46:17) 第一屆空山祭帶的孩子,現在就讀高中,回來幫忙展覽電工作業 李文政《光夢龍》是整場展覽「最亮」的創作,成為寓言故事《龍火》的幻景入口。(照片提供:龍崎光節:空山祭《龍火餘燼》) 梁賴昌《曖曖》,為C區「大型連續性藝術創作」第一件作品,觀眾可帶著前一位觀眾所留下代表傳承的文字,在黑暗中行走,體驗負重前行的感覺。(照片提供:龍崎光節:空山祭《龍火餘燼》) 崑山科技大學空間設計系《編輯的物語》,為C區「大型連續性藝術創作」最末件作品,將前一位觀眾的傳承文字掛起,並留下你的文字裝於球中,送至C區起點,等待下一位觀眾拾起。(照片提供:龍崎光節:空山祭《龍火餘燼》) 韓國藝術家李恩淑於龍崎駐村創作《龍火瀑布》,結合纖維、聚酯和黑光等多種媒材打造,觀者能體驗溶岩瀑布從山谷傾瀉而下。(照片提供:龍崎光節:空山祭《龍火餘燼》) 策展人暨藝術家辛綺《火山》,表達出「勇氣」噴發的力量和美麗,以及人與自然的關係。(照片提供:龍崎光節:空山祭《龍火餘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