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訪雙連埤,認識不可思議的水生植物

2024-12-18·23 minutes

Description

宜蘭雙連埤,原本是水生植物的天堂,擁有112種水生植物,占台灣原生水生植物種類的1/3以上。然而,1990至2000年代初期的破壞性開發和外來種魚類的引入,讓這些珍貴植物逐漸消失。為了保護它們,荒野保護協會在宜蘭縣政府的支持下,於雙連埤保護區內設立水生植物庇護區,開展復育工作。走進庇護區,可以觀察到兩種食蟲植物──絲葉狸藻和黃花狸藻。這兩種狸藻屬的植物都會開小黃花,卻有著截然不同的外觀:絲葉狸藻像一團柔軟的綠絲絮,而黃花狸藻則擁有明顯的主莖與複葉。牠們能利用捕蟲囊捕捉昆蟲,當獵物經過囊外的感覺毛,食蟲囊會瞬間打開,將昆蟲吸入並消化,簡直是植物界的捕蟲高手!當小蟲接觸到絲葉狸藻捕蟲囊外側的感覺毛時,捕蟲囊口便會開啟,利用囊中負壓迅速吸入獵物。(照片提供:荒野保護協會黃閎義)庇護區的另一種明星植物是蓴菜。當生長良好時,蓴菜的莖和嫩葉會包裹著一層果凍狀的物質,學者認為,這層果凍可能是防止昆蟲咬食的機制。更有趣的是,雙連埤的蓴菜葉背是紫紅色,而其他地區如崙埤、中嶺池的蓴菜葉背則是綠色,這種顏色上的差異背後蘊藏著未解的奧秘。時序已經進入12月,庇護區內的野菱幾乎消失不見。這是因為野菱為一年生草本植物,秋冬枯萎,翌年春天種子從土裡萌芽,夏秋開花結果,到了冬季再次凋零。今年,荒野保護協會在雙連埤的多個區域復育野菱,好消息是,其中有一區生長狀況良好,覆蓋率高,成功重現了過往的美麗景象。研究發現,蓴菜果凍層薄的個體葉片遭蟲啃咬的比例較高,厚的個體遭啃咬的痕跡相對較少,顯示果凍層具有保護的效果。(照片提供:荒野保護協會黃閎義)除了復育水生植物,荒野保護協會與志工們也積極移除外來種魚類,希望藉由高強度移除,抑制外來種魚類的數量和體質量,讓植物有機會重新生長。這項計劃預計將持續2至3年,並持續觀察植物復育的成效。現在讓我們與荒野保護協會的棲地守護部研究員黃閎義,一起走進雙連埤,探索這些珍貴水生植物的奧秘,並見證荒野保護協會如何透過復育和外來種移除,為水生植物回到雙連埤,帶來無限希望。今年荒野保護協會高強度移除外來種魚類,也同步於雙連埤湖域復育野菱,其中有一區生長狀況良好,重現過往雙連埤的美麗景象。(照片提供:荒野保護協會黃閎義)今年荒野嘗試在雙連埤湖域營造可以隔絕外來種魚類的空間,便長出了許多石龍尾,猶如一片水下小森林。(照片提供:荒野保護協會黃閎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