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escription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透析[原生家庭]無形的影響}系列三- 案例篇
前陣子,我分享了「透析原生家庭無形的影響」的觀察篇及行動篇,探討原生家庭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模式、人際關係,甚至影響我們選擇伴侶的方式。最近我又剛好接續觀看了Netflix韓劇《媽媽朋友的兒子》這部浪漫喜劇,劇情圍繞著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教育養成與相處模式、鄰里朋友間的互動,以及男女主角(「媽媽朋友的兒子」與「媽媽朋友的女兒」)之間的情感發展。全劇共16集,故事的張力正是來自這些關係的交錯影響,以及因原生家庭無形影響所產生的糾結與衝突,因此這部劇可以說是原生家庭無形影響力的絕佳案例,透過角色間的互動,生動展現了家庭背景如何塑造個人的行為模式與情感關係。
這部劇讓我再次思考,我們真的能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嗎?還是我們終究會回到過去習得的模式?而這樣的思辯過程不僅是我對影劇的剖析,更是一次對自我內在世界的探索。譬如透過劇情的發展,我也開始省思父母對我的影響、我對子女的影響,以及與伴侶相處互動的種種模式。幸運的是,現今我們可以運用生成式 AI(如 ChatGPT)來迅速獲取心理學理論的分析,幫助我們在Marco 層次快速、初步理解自身情緒的運作機制,以及這些情緒背後的心理影響因素。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無可避免地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而透過這些分析與省思,我試圖釐清並梳理家庭生活對自己言行模式的影響。
這是一場與自己的對話,一種對自身語言與行為模式的反思與調整,也希望這樣的經驗能夠提供你們一些參考與啟發。
下面,是我用 ChatGPT 協助整理我的觀看後的觀察與觀點,並加以梳理使論述更具條理,以便我們能更深入理解:原生家庭的影響究竟如何無形地滲透進我們的生活?
~~~~~~~~~~~~~
一、什麼是「媽媽朋友的兒子」?我們為什麼總在比較?
光是這部劇的名字,就充滿了東亞文化中特有的「比較心理」。「媽媽朋友的兒子」是什麼概念?這是一個從小影響我們的隱形標準,媽媽們總是會拿別人的孩子來和我們比較,彷彿這個「別人家的孩子」是完美無缺的。而這種比較,不只存在於學業成績,甚至延伸到未來的職業發展、感情選擇,甚至婚姻關係。
在這部劇中,男主角崔承效就是這樣一個「別人家的孩子」。他是韓國建築界的明日之星,外型出眾、能力卓越,媽媽對他的成就感到無比驕傲。而女主角裴石榴則是一個曾經被視為「前途光明」的職場菁英,卻因一次人生挫敗而離開了公司,變成了無業遊民。
這樣的對比,讓我想到我們在家庭中被灌輸的「成功公式」。從小,我們被教導要「變成某種樣子」,成績要好、工作要穩定、人生要有規劃。但當我們發現人生並不是直線發展,而是充滿變數時,我們該怎麼辦?如果我們偏離了「媽媽朋友的標準」,我們會如何看待自己?
這部劇,其實不只是浪漫喜劇,它更是一場「自我認同的掙扎」。
二、為什麼我們總是複製原生家庭的模式?
在心理學上,家庭動力學告訴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不自覺地內化家庭的互動模式,並在自己的人生中複製這些模式。這點,在男女主角的親密關係中,表現得尤為明顯。
1. 迴避型 vs. 焦慮型依附:他們愛得很累
在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中,人的依戀風格主要分為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等類別,而這部劇中的兩位主角,很明顯展現了典型的焦慮-迴避關係。
• 崔承效:迴避型依附
他是「完美男神」,從小被教導要獨立、要強大,他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害怕過於親密的關係,因為他無法承受「依賴」帶來的負擔。所以當石榴需要情感支持時,他會本能地保持距離,甚至逃避。
• 裴石榴:焦慮型依附
她在職場受挫後,對人生產生了動搖,潛意識裡,她渴望找到一個可以「補償」她內心不安的伴侶。她希望承效能給她穩定的情感依靠,但每當她試圖靠近,他卻退縮,這讓她更加焦慮,甚至產生自我懷疑:「是不是我不夠好?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
這種「你越靠近,我越逃」的模式,在現實生活中非常常見。而這,其實都源自於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
如果我們的家庭中,父母缺乏情感交流,孩子長大後,可能會變得迴避親密關係。相反地,如果父母的愛帶有不穩定性,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在關係中變得焦慮,渴望不斷地獲取確認。
這部劇,其實就在描述這種隱形的情感模式。
三、我們如何跳脫這種模式?
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在關係中,總是不自覺地重複原生家庭的模式,那該怎麼辦?這裡,我想提供幾個具體的方法:
1. 覺察自己的依附模式
先問問自己,你在關係中是容易依賴對方,還是習慣保持距離?當你有情緒時,你會選擇表達,還是壓抑?當你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情感模式,就能在關係中做出更有意識的選擇。
2. 重塑自我價值,不再依賴外在標準
劇中的石榴,從一個「標準的成功者」,變成了一個需要重新尋找方向的人。這代表著一個過程:當你不再符合社會期待時,你還能如何定義自己?
這是一個每個人都會面對的課題,我們需要學習將自我價值,建立在內在,而不是外在比較。
3. 學會健康的溝通方式
在關係中,當你發現自己在用「原生家庭」的方式對待對方時,試著換一種方式說話。例如,如果你是焦慮型依附的人,當你感到不安時,可以直接告訴對方:「我現在有點焦慮,不是因為你做錯了什麼,而是我需要一些安慰。」這樣能減少不必要的誤會。
結語: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未來
原生家庭塑造了我們,但不代表我們無法改變。崔承效和裴石榴,正在經歷這樣的覺察與改變,而這也是我們每個人在關係中需要學習的功課。
如果你也曾經發現自己不自覺地複製父母的行為模式,如果你在關係中總是感到不安全、不被理解,那麼請記住,這不是你的錯,這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的挑戰。而最重要的是,當我們開始意識到這些影響,我們就有機會改變它。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