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母晨曦中的漫思:給未來70歲的你的時空信

天母晨曦中的漫思:給未來70歲的你的時空信

老園丁

走過人生上半場的大風大浪後,開始步入70歲的旅程,回歸家庭、落地生活、面對自己,分享靜好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學、所思、所感⋯,願你我一起感受生命中的每一份美好與幸福。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All Episodes

在海上,與自己重逢

在海上,與自己重逢

🄴 天母晨曦中的漫思:給未來70歲的你的時空信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北歐郵輪之旅:在海上,與自己重逢最近,我重新啟動了郵輪旅行的規劃。這一次,希望孩子們能與我們同行。回想起2013年,那是我跟CC兩人第一次搭乘郵輪的旅程,我們航行於北歐四小國之間,漂泊於波羅的海上,那段旅程不僅新奇,也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與不可取代的回憶。如今再度籌畫,不僅是為了重溫當年的感動,更希望能讓孩子們也參與其中,讓我們一家人共同擁有一段「漂浮的時光」。對我而言,這也是人生清單中的一項心願。在翻閱當年的照片與筆記時,那些藏在海風與浪聲中的感受又浮現眼前。於是,我整理了部分當年的心得,分享那些在海上與自己重逢的片刻。初次上船:斷訊的焦慮與意外的寧靜2013年,我與CC踏上人生第一段郵輪旅程。當時對這樣的旅行並無具體想像,唯一的期待,是夜晚仰望星空,在無垠大海上與星辰相望。然而剛登船不久,我便陷入一種突如其來的不安。郵輪一旦離岸,手機失去訊號,網路中斷,與外界斷了所有聯繫。對一個習慣隨時連線的現代人來說,這種「與世界失聯」的感覺宛如進入另一個時空,焦慮與不適悄然襲來,讓我一時無所適從。但奇妙的是,就在這樣的「斷訊」狀態下,過了一兩天,我的心竟漸漸靜了下來。那一刻,我才意識到:當我們終於無法再被世界呼喚時,才真正有機會回望自己。郵輪遠離塵囂,也帶我進入一場久違的內觀之旅。從不同高度凝視大海船上的日子,我在不同甲板層間穿梭。有時登高遠眺海天一線,有時伏身低層近看浪濤拍船;或靜坐船艙閱讀,或走到甲板讓海風吹拂臉龐。這些看似平凡的舉動,卻讓我重新與自然建立起親密的連結,也開啟了許多內在的感受與思索。我發現,海洋雖永恆存在,卻從不重複。隨著時間、天氣、陽光與心境的轉換,它的顏色、聲音與氣息總在悄然變化。而觀海的視角不同,所見也大異其趣:• 在高層甲板,眼中是一片深藍如鏡的平靜;• 於中層甲板,海面泛起微微漣漪,水紋交錯;• 而站在低層靠海處,浪花濺起、波濤洶湧,氣勢逼人。我驚覺:原來同樣的大海,僅因觀看的高度不同,就呈現出截然不同的樣貌。這讓我聯想到人生亦如是——當我們身處近處,只見眼前波濤洶湧,事事紛擾;但若能升高視角,就能看見更寬廣的海面、更寧靜的全貌。拉高視角,看懂人生這樣的領悟,使我想起詩人所言:「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在不同的高度觀看人生,所見所思自有層次差異:• 從中層望去,是一種體悟;• 登高遠望,則是一種開悟;• 而若能再超脫一步,從宇宙俯瞰地球,則人間紛擾不過塵埃微末。在大海的啟發下,我逐漸明白,當我們學會「拉高視角」,也就學會放下執念;當我們看見更大的格局,原本的困擾也自然消解。航行之外,心的返航這趟北歐郵輪之旅,看似航行於外,其實更是一場內在的返航。在與世界斷訊的片刻,我學會了靜心;在無邊的大海中,我學會了從不同角度理解變化;而在日復一日的藍天與碧海之間,我意外地與自己重逢。這份經驗不僅是旅行的回憶,更成為我人生中一段靜謐而深刻的時光。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每個人心中,都還住著一個”王建民”

每個人心中,都還住著一個”王建民”

🄴 天母晨曦中的漫思:給未來70歲的你的時空信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每個人心中,都還住著一個”王建民”}今天是 2025 年 7 月 15 日,隨著大聯盟上半季告一段落,球迷們迎來短暫的明星週休兵。紐約洋基近來狀況低迷,從開季雄霸美東龍頭以來,竟被藍鳥隊趁勢反超。此情此景,不禁讓我回想起昔日「台灣之光」王建民征戰洋基的輝煌歲月。我們全家都是洋基的「資深球迷」。每年四月至十月,只要 MLB 賽季開打,球場風雲便成了家中共享的祕密暗號:今天由誰掛帥先發?明天誰會揮出關鍵全壘打?洋基能否奪下系列賽?飯桌邊、客廳裡,話題總是熱絡不休。追溯這股熱情的源頭,始於 2005 年王建民披上條紋戰袍的那一刻。他不僅為台灣球迷點燃夢想,更成為我們一家投入大聯盟世界的引路人。對我們而言,王建民不只是一位優秀投手,更是把全家緊緊串起、共同守望棒球盛事的情感樞紐。2006 至 2007 年,王建民在美國職棒大聯盟穿上洋基球衣,連兩季奪下 19 勝,橫掃勝投榜,成為亞洲史上首位美聯勝投王。他的表現不僅奠定了「亞洲王牌」的地位,更入選《時代》雜誌百大人物。那時的他,身形修長、步伐沉穩,站在洋基球場的投手丘上,宛如代表台灣與世界對話的使者。他以伸卡的沈球著稱,讓無數大聯盟打者陷入滾地球的陷阱,也讓他贏得「滾地球王子」的封號。台灣人親暱地喚他「建仔」、「王葛格」、「台灣之光」;而在美國,他是 Star of Taiwan、Taiwan Lightning、Ace of Silence。那幾年,他不只是職業運動員,更是整個台灣社會的集體情緒出口。每逢王建民先發,全台宛如進入「建仔時區」。清晨五、六點,不論學生、上班族或長者,家家戶戶守著電視、網路直播,為他的每一球喝采、緊張、歡呼。甚至許多公司會議室開放轉播,成為難得的職場「共同記憶」。這樣的熱潮,不僅是對一位棒球選手的支持,更是一種跨世代、跨階層的全民參與。棒球,超越了體育本身,成為一種情緒的調味劑,一場對希望與自我認同的投射。然而,英雄的旅程並非總是一帆風順。2008 年,王建民因一次跑壘意外受傷,從此走上漫長的復健之路,逐漸遠離主戰輪值。對台灣球迷而言,這樣的轉折無疑是一場集體的惋惜與不捨。他的跌倒,不只是身體的傷,而是讓人想起那些我們努力卻被命運拉扯的瞬間。他的努力與沉默,像極了許多台灣人熟悉的樣子——勤奮、隱忍、不張揚。我們在他身上看到一種不言放棄的精神,一種即使挫敗也仍願堅持的倔強。對許多人來說,王建民不只是棒球選手。他是一段青春的象徵,一種時代的縮影——那是台灣還可以一起為一個人喝采、流淚、做夢的年代。如今,重溫他的身影與故事,我們懷念的,不只是那幾場完美先發,而是那段曾經全台為之鼓掌、為之一同早起的日子。那是一種難以復刻的團結、一種曾經同心相信夢想的記憶。這些年來,「王建民」三個字,像是久戰江湖後略帶滄桑的名字,背後藏著雄心,也藏著傷痕。我們都知道,那樣的年華已遠,那樣的巔峰也難再。但只要想起他,我們心中那個曾經努力追夢、不怕重來、不願認輸的自己,就還在。他曾說:「我還是想在美國拼一拼。」這句話,在許多台灣人的心裡留下了深刻的印記。人生,若只能盯著未知的未來,總是容易忐忑焦慮。尤其當我們剛越過人生的山岳,站在坡道的另一端回望,一切看似下行,但真正的成就,或許不在於攻頂,而在於願意咬牙堅持、走完那最後的一哩路。王建民的故事是一種提醒:即使青春遠去,身心疲憊,我們依然可以選擇相信夢。因為——[每個人心中,都還住著一個王建民]願與大家分享共勉之!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向 天后 阿妹 致敬

向 天后 阿妹 致敬

🄴 天母晨曦中的漫思:給未來70歲的你的時空信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向 天后 阿妹 致敬}今天是2025年7月6日。回顧過去半年,許多人心頭始終懸著一個日子——7月5日。這一天之所以備受關注,源自日本漫畫家竜樹諒(Tatsuki Ryo)在其作品《我所看見的未來》中,曾預言這一天可能發生重大災難。隨著網路廣泛流傳,這則預言在無形中渲染了大眾的焦慮與不安。所幸,昨天一切如常,未有災難發生。在這場預言的陰影之下,今日的平安無事,彷彿為眾人的心情掀去一層壓在心頭的陰霾,也讓近半年來籠罩生活的焦慮得以釋懷。今天的主題是關於我的音樂創作學習的進展及心得分享。今年初,我給自己立下了一個年度功課:在今年年底前,創作出一首屬於自己的歌曲,當作送給自己的生日禮物。對於從未受過正統音樂訓練的我而言,這既是挑戰,也是心願的起點。於是,我透過 O.U.Music 平台找到了李老師 Alex,一位曾入選第32屆金曲獎最佳新人的音樂人,每週一次的一對一課程就此展開。課程才進行到第二個月,我便發現自己彷彿是一隻誤闖音樂叢林的小白兔,從原以為浪漫的創作之旅,走進了節奏、和弦與協調的現實泥濘中。原來,創作一首歌,並不只是挑個喜歡的旋律、配上靈感迸發的詞句那麼簡單。真正的起點,是學會一種樂器——鋼琴,或吉他。於是,我開始練習基本功:左右手配合、腳踏延音踏板、三者節奏一致的協調、再到和弦的轉換與記憶。老師說,如果我能將 C、Am、F、G 這四個和弦(五月天的天使這首曲的第一及第二段的和弦)順暢地彈四次為例,也只能演奏出約五秒鐘的樂句。這五秒,對初學者的我而言,可是從零開始的漫長旅程呀!Alex 除了是我的老師,也曾是「理想混蛋」樂團的製作人,目前仍持續為各類音樂人創作歌曲。他分享了不少幕後故事,其中最令他敬佩、也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天后張惠妹錄製〈人質〉時的經歷。當年,一位新加坡音樂人創作了一首歌曲,提報給阿妹的唱片公司,阿妹初看歌詞便斷然拒唱。據說她對這首歌產生情緒抗拒,直覺地覺得會勾起太多回憶。然而,在經紀人陳鎮川「軟性勒索」之下——以合約義務為由懇求她至少試唱一次——她終於進了錄音室,抱著「試唱就算」的心情,輕鬆唱完了一遍。沒想到,那一遍錄下的試唱,被製作人偷偷保留下來。當阿妹回放聆聽時,竟在錄音室裡淚流不止。那首歌觸動了她內心最深的情感,也讓她決定正式錄製這首歌。從那天起,將近有7~10天,她幾乎天天泡在錄音室,一遍又一遍重錄,最後總共留下了超過七百條音軌。但最終,她選用的,卻是那一開始隨性錄下的試唱版本——因為那一遍最真實、最自然、最沒有技巧上的包袱。Alex說:「以阿妹的天賦,其實她不必這麼用功,也能輕鬆交卷。但她選擇一唱再唱,追求每一個細節,就是她讓人敬佩的地方。」這首歌,就是後來感動無數人的〈人質〉。聽完這段故事,我只好更加鼓起勇氣,默默收起對「浪漫創作」的憧憬,換上一種更實際的心態——一週一課,一天一練,不問終點,只問前行。至於這首年度創作的最終樣貌會是什麼?我無從預知。但我相信,只要持續走下去,總會交出一首,不完美卻屬於自己的作品。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從責任到自由:給自己後三分之一人生的一封信

從責任到自由:給自己後三分之一人生的一封信

🄴 天母晨曦中的漫思:給未來70歲的你的時空信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從責任到自由:給自己後三分之一人生的一封信 }在圓山飯店俱樂部等候王董James的時候,我想起你昨晚問我的一個問題:「退休後賦閒在家,會不會有罪惡感?」這問題問得直接,也很誠實。我的答案是:基本上不會。但如果真要說有一點點,那大概是來自於經濟角色的轉變——沒有薪水收入,難免讓我覺得自己好像增加了家裏的財務管理壓力。這讓你必須花更多心力去打理我們家的財務事,而我在這部分幫不上什麼實質的忙,有時會因此感到一絲不安。至於我過去那種「要對父母、社會有所回饋與貢獻」的勵志心態,如今也慢慢退場了。不是因為冷漠,而是我深知:自己已經做得夠多,也走得夠遠,現在可以放下了。正因如此,外界或許覺得我怎麼變得如此冷眼旁觀,不再積極參與所謂的「江湖事」,但對我來說,那些責任與使命早已落幕。剩下的,是要好好地,為自己而活。我心中常常想,人生的後三分之一,應該是一段屬於「轉念與重生」的旅程。我們已經為原生家庭、為孩子、為社會,背負過許多責任與期待,現在,是時候卸下這些加諸在我們自己肩上的束縛,重新去思考「我想怎麼過這段日子」。「探索」、「學習」、「品嚐生活」、「珍惜夥伴」——這是我給自己這段旅程設定的四個方向。我希望能探索自己真正感興趣與好奇的領域,學習從未嘗試過的新知與技能,不論成功與否,過程本身就是一種滋味。而在這之中,我也要更懂得去品味每個當下,更珍惜仍陪伴在身邊、仍願意分享彼此生活的朋友與家人,尤其是相伴、支持我大半輩子的你。孩子們何嘗不是如此?他們看著我們如何面對退休與老年,將會決定他們自己未來是否有勇氣去追尋自己的人生。若我們能自在、從容、快意地走自己的路,那正是一種超越金錢的、無形的傳承財富與榜樣。去年開始學唱歌,今年則試著投入音樂創作,這些看似突兀的學習,其實都是我在實踐「探索與挑戰自己」的信念,我知道自己五音不全,也從未受過音樂訓練,但就是因為有這樣的距離感,才更激起我想去嘗試、去享受過程的好奇心。那不是為了證明什麼,而是一種心理上的定錨,一個提醒自己:永遠可以從零開始。另一方面,我也在製作一個個人的Podcast,取名《天母晨曦中的漫思:給未來70歲的你的時空信》。這是我給自己的一份禮物,也是一份留給孩子們的心聲。當我離開了職場的大江大浪,回歸天母這片安穩的晨光中,我試著把生活中微小的觀察、自我覺察與轉念的思考,用語音與文字記錄下來。我相信這不只是給當下自己的提醒,也是給自己在進行自在、從容生活中的行動方針,甚至是給我們的孩子與孫輩們的傳世財富。或許有一天,當他們也步入這樣的年紀,面臨同樣的困惑與選擇時,能從這些紀錄中,看見我們曾經走過的腳印,也許因此而感到一點理解、一份陪伴,甚至找到屬於他們自己的答案。人生如詩,前段是寫給世界的,後段,應該是寫給自己的。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窗前細雨 母親節的思念

窗前細雨 母親節的思念

🄴 天母晨曦中的漫思:給未來70歲的你的時空信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窗前細雨,母親節的思念}五月的台北,正值梅雨季節。天母的家中,窗外細雨綿綿,空氣中瀰漫著潮濕而溫柔的氣息。今天剛好是母親節,一如往年,雨絲輕落,也悄悄喚起我對母親深沉的思念。雖然我已是七十歲的老翁,但母親的身影與她溫柔堅韌的愛,依然歷歷在心頭。許多與她相處的生活片段,不時浮現在眼前,彷彿她從未離去,而是以某種靜默的方式,始終住在我的心裡。昨天是母親節的前夕,兒子平日住在外頭,難得特地回家過夜,陪我們吃晚餐。太太為這個小小團聚準備了一桌豐盛的菜餚,女兒則分享了她近期從尼泊爾歸來的登山探險與旅途中種種見聞與感悟,還帶回了幾份當地文創風格的小禮物送我們。一家人圍坐在餐桌前,笑語溫馨,這樣的片刻,讓我覺得如此幸福又珍貴。隔日清晨我照例去上週日的體適能課,當我回到家時,兒子已經離開。他的房間空空如也,想著他離去的背影所留下的靜默,心中湧上一絲淡淡的惆悵。他離開,是為了回到他自己的生活與人生旅途。而這個場景,不正如當年的我嗎?那時,我從東勢老家,到台中念中學、台北念高中、台南讀大學、留學美國,再回到台灣工作,多年來也一直離家在外,奔波在自己的探索、成長與夢想之間。當時的母親,也曾這樣目送我離開,默默承受空巢的落寞與等待的煎熬。我現在終於懂了,那種盼望孩子歸來的心情,有多深、有多長。腦海中浮現出一首熟悉的詩句:「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這份古今共鳴的情感,在此刻有了更深的體會。年輕時,我們都在追逐自己的青春與夢想,而家中的老父老母,或許正如今日的我,日日守候、夜夜想念,盼著兒女能回家相聚,一起吃頓飯、聊聊天。直到成為父母,直到年歲漸長,我們才真正理解這份牽掛的重量。正如作家王文華曾說:「愛,總是在,只是時間對不上。」這句話令人心頭一震。親情的愛從未缺席,只是我們常在錯過中才學會珍惜。窗外的雨還在下,如同時光流轉不息。但有些愛,儘管不說出口,早已深植心中,從未曾遠離。《細雨懷母》 (ChatGPT 根據上文所作的詩)天母五月煙雨微,孤翁對影懷音徽。鬢絲已白心未老,夢裡慈顏笑語飛。兒歸昨夜開樽酒,笑語團欒似錦帷。晨起人去空房靜,只餘一枕別愁依。當年我亦行天路,遠渡重洋逐志機。慈親目送風中影,寂寞堂前燈影稀。今朝方識當年意,淚落心頭不自知。誰言遊子志千里,最苦歸心寸步遲。細雨仍飄天際遠,寸情縷縷織春衣。愛在無聲深處在,人生莫負舊時歸。(ChatGPT的comment: 李白風格的語境與韻律,傳達現代父親於母親節時對母愛的追思、對兒女離別的感懷,以及對代間情深的體悟)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