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趨勢我來說,科技產業談得溜。 帶你掌握產業趨勢、剖析技術變革。主持人姚姚為 Digitimes電子時報研究中心分析師,希望為關心全球科技產業脈動的朋友,提供深入淺出的觀點與洞察,並建立完整的產業知識觀。 讓我們一同為台灣科技產業的發展努力,讓台灣在全球科技產業中也能 666。
繼上一集我們跟英飛凌的 Mac聊完之後,終於知道 48V DC電源設計的由來。但其實,AI伺服器 DC/DC的電源設計還是有不少門道在裡面,舉例來說:從控制晶片、驅動 IC到 MOSFET,是相當常見的電源系統設計的架構。由於AI伺服器的DC/DC電源的設計空間相對有限,驅動IC與MOSFET的整合,也成了不可逆的發展趨勢。另外一方面,我們在上一集就知道,減少電流損耗,是48V系統誕生的主要原因,更進一步的說,電流的精準控制也成了電源設計很重要的關鍵。當然,從系統空間的考量上,像是晶片埋進PCB的封裝或是垂直供電技術,都是不可或缺的因素。本集重點:1. 因應CPU/GPU功率不斷提升,DC/DC電源晶片朝高整合度方向發展2. 電流控制得宜,散熱沒煩惱3. 系統空間有限,垂直供電設計降低傳輸損耗
傳統伺服器進入到AI伺服器世代後,功耗需求大幅提升,這也使得電源管理系統設計難度有所提升,單以電源供應器的設計需求來看,已經上看8KW甚至是12KW的水準。也因為如此,功率提升的情況下,流經印刷電路板的電流勢必也會有所提升,所以也就衍生出48V的系統設計,讓流經電路板的電流能有所降低,進而降低損耗,讓DC/DC電源設計更有效率。本集重點:1. 因應AI伺服器電源設計需求,DC/DC電源邁向48V設計架構2. 從AC端到最後的GPU端,任一電力轉換環節效率皆是關鍵3. 降低轉換效率損耗,48V直達CPU核心也許有譜?
延續上一集的訪談,今天周延跟我們分享 DIGITIMES研究中心在台廠伺服器業者的擴廠細節、以及川普如果真的發動關稅戰,會為台灣供應鏈帶來什麼影響? 大家應該知道,墨西哥已然成為幾家台灣業者如鴻海與緯創的重要生產基地,上一集所提到的東南亞,也有不少業者有所布局。而在關稅方面,周延的分析,點出了一個頗令人玩味的矛盾之處。 本集重點:1. 台灣積極布局東南亞與墨西哥,然布局中國亦有其原因2. 美國對墨西哥貿易逆差,關鍵之一竟在伺服器組裝3. 台組裝廠移到美國,必然產生策略矛盾之處
DIGITIMES 研究中心在前陣子完成了一份台灣伺服器業者在全球擴廠的調查報告,負責人是近年來大家相當熟悉的分析師周延。由於伺服器相較於手機與PC,在組成上相對複雜許多,在結構上,共分成L1到L12,在這當中,L10-L12對於雲端服務供應商來說,是客製化相對較高的地方。除此之外,周延也跟大家分享了NVIDIA,在遊戲顯卡與資料中心加速卡的產製過程,何者會從台灣送到國外加工組裝再出貨給台灣?最後,台灣的伺服器電源供應器業者,又要如何與伺服器業者配合?從哪個國家送到哪?這些都值得一一細究。本集重點:1. 伺服器共分 L1到 L12,含金量關鍵在何處?2. 從製造、出口與組裝,伺服器關鍵零組件流向一次全盤剖析3. 台灣伺服器業者其實也有採用中系零組件
這次,我們就MWC 2025的展會觀察,做了一次很特別的嘗試。邀請了 DIGITIMES的記者 家宜與資深分析師 伯軒,分別就展會的實際觀察與產業研究的視角切入,為大家帶來相當完整的內容探討。家宜這次特別前往西班牙的 MWC,分享了很多第一手的觀察,像是電信業者的營收表現一直難有起色,究其原因在於 CSP與 IT業者分食了消費者的預算分配,使得電信業者在電信服務的推動上,不得不以雖千萬人吾往矣的策略持續發展新技術。伯軒也呼應了家宜的觀察,電信業的投資報酬率一直是為重要的課題,任何技術的投入都是為此而生,不論是 AI或是 Nettwork API的使用,都是類似的概念。本集重點:1. MWC 2025聚焦AI之餘,關鍵還是如何降本增效2. AI進入電信產業,關鍵三層次:服務、轉型、基礎建設升級3. 是真開放,還是假開放?Ericsson與NOKIA的門戶之見該如何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