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學文的財經世界】EP61 | 光陽集團與Harley Davidson哈雷機車戰略合作,將以SPAC方式在紐約證交所上市。/ 聯準會宣佈將縮減購債,預計明年3月結束量化寬鬆 (QE)

2021-12-21·13 分

概要

一週財經聚焦

一、繼9月中Gogoro宣佈與Poema Global達成併購協議,正式合併完成後Gogoro為存續公司,在美國納斯達克上市之後,12月13日台灣光陽集團也宣佈與美國Harley Davidson哈雷機車公司完成戰略合作,將以SPAC方式在紐約證交所上市。台灣機車產業好不精彩,怎麼解讀這個項目?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orbes富比世雜誌:〈Harley’s ‘LiveWire’ Electric Motorcycle Brand To Go Public In SPAC Deal With KYMCO〉(哈雷的「LiveWire」電動摩托車品牌,將在與光陽的SPAC交易後上市。)
●CNBC:〈Why Harley-Davidson's EV motorcycle LiveWire is getting its own stock〉(為什麼哈雷的電動摩托車「LiveWire」將正式展開自己的道路)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Harley-Davidson’s Electric-Vehicle Division to Go Public Via SPAC Merger〉(哈雷戴維森的電動汽車部門,將通過SPAC合併上市)

分析解讀

首先,我想在台灣長大的人都知道,台灣的機車密度居世界之冠,台灣的機車更是台灣小確幸不可缺的一環;但大家可能不知道,台灣的汽車與摩托車產業鍊其實勇冠全球,否則Tesla的第一款車Roadster也不會在台灣林口問世。

今天,台灣的Kymco和Gogoro能夠在這個電動車時代兵家必爭的領域,競逐全球電動機車第一家成功上市的寶座,確實值得我們與有榮焉。這讓我想起今年東京奧運,我看見台灣男雙羽球「麟洋配」,刷新台灣在奧運上的最佳總奪牌紀錄的感覺。

我說過好幾次,疫情揮之不去確實煩人,但現在確實是台灣產業有史以來,最有機會與能力走出台灣的機會,不只是我們本來就擁有自己都不知道的實力,更因為現在的台灣credibility正處於全球地緣政治夾擊中最頂峰的階段,這是老天爺賞給台灣的一口飯,我們就應該充滿自信,當仁不讓地大口吃下去。

曾經,機車常被視為移動汙染源,但隨著乾淨能源成為潮流,電動機車也找到重生機會,也被認為是未來最佳智慧化、綠能解決方案,就連印度的摩托車品牌TVS也宣布,將與BMW聯合開發電動摩托車。

疫情爆發以來,電動車相關產業,尤其特斯拉的一飛沖天,讓電動車的發展勢不可擋,而氣候變化更是催生各國政府政策補貼的重要因素,這讓傳統機車製造商在轉型壓力下,紛紛展開相互結盟。除了先進技術之外,怎麼和各個區域的合作夥伴結合,累積更多使用者經驗,已經變成後續兩年最精彩的所在。

這次,百年機車大廠哈雷旗下的電動車子公司LiveWire決定與台灣機車龍頭光陽攜手合作,透過SPAC方式,推進紐約證交所(NYSE)的IPO掛牌,這是一個非常漂亮的電動機車國際戰略合作案。併購後的新品牌LiveWire,將成為美國第一家掛牌上市的電動機車品牌,而光陽也有機會將KYMCO的品牌推向世界。

今天我想分三個層面,分別是:產業、資本運作以及對台灣後續的啟發,討論這個議題。

1、產業

這個投資案對光陽集團來說,除了成功讓台灣產業躍上國際舞台,還能在技術共享與股權增值上大有斬獲,並進一步成為全球電動機車的第一品牌,其象徵意義無比巨大。

事實上,哈雷在2019年就讓切割了電動機車部門LiveWire,可以看出發展電動機車的企圖心。哈雷總裁Jochen Zeitz更說,LiveWire 將會與光陽結合成兼具靈活與規模的戰略夥伴。哈雷機車擁有118年傳統,透過與光陽的戰略合作,受益於光陽的技術專業、製造能量、經銷網路、供應鏈基礎建設、全球物流能力等優勢,參與哈雷在全球的布局,加速摩托車電動化的全球轉型趨勢。

2、資本運作

在發展前景之外,外界更好奇,穩居台灣機車龍頭21年的光陽,如何與哈雷談成這次看來國際地位不對等的合作?

事實上,去年光陽以3000萬美元入股東南亞共享乘車獨角獸Grab,協助台灣電動車產業供應鏈打入東南亞市場,就證明台灣產業確實有成為全球電動機車策略合作夥伴的能力。哈雷的項目,就是Grab雙軌戰略的再升級。

談判的過程相當複雜,除了雙方交涉的領域涉及了不同的法律、產業、投資、策略結盟、知識產權IP與上市IPO準備之外,還涉及了投資銀行與產業間的投資談判,確實比一開始想像的複雜多了。

3、後續啟發

大家有所不知,台灣的汽車廠競爭力雖然不強,但二輪機車的國際競爭力其實有目共睹,且不管是四輪或是二輪的供應鏈,都頗具世界水準;台灣唯一欠缺的就是戰略談判以及資本運作的能力。怎麼搭建一個既懂資本、更懂產業的「有機綜合體」,將是台灣產業晉升國際市場的關鍵。

而讓光陽和哈雷取得結盟共識的關鍵,我認為還是在於雙方合作後,在佔領全球電動機車制高點的完美匹配。哈雷機車的製造工藝無可厚非,但在軟體、電池、充電與更換電池等方面,光陽集團可以補足技術。更重要的是,哈雷急著尋求讓LiveWire成功上市的完美拼圖,而SPAC的投資人更在意的是掛牌後的故事。雙方結合之後,得以憑藉著各自的優勢,提高電動機車成功的機會。

這項合作,更讓光陽開始走一條與台灣產業界過往發展完全不一樣的道路。

眾所周知,過去台灣產業大都專注代工,所以在面對國際大品牌時習慣扮演賣方角色,在利潤極低的情況下,只能想方設法爭取擴大訂單。而透過此次合作,現在華爾街,甚至全世界都聽到了「KYMCO」的故事,這是台灣走出國際,創造自己品牌的最好機會。「台灣的產業基礎當然很好,但我們不能一直做著代工製造,這會讓台灣的下一代在大陸、印度、東南亞的競爭下越來越辛苦。」

而對光陽來說,這一次與哈雷攜手,除了技術提升、與哈雷共享研發之外,還能扮演ODM角色、並以股東身份分享股權增值,更重要的是還能參與戰略部署,並擁有一定的話語權。與其說是合作,其實是讓光陽與哈雷的二輪電動機車拼圖更加完整。

當然,上市最重要的是股價,股票投資人看的是未來,這部份就讓我們拭目以待;而光陽與哈雷的攜手,不管是大、小功率的機車產品、品牌沈澱一個都不缺,更重要的是全球涵蓋的故事相當完整。

另外,台灣產業界一直面臨著轉型、二代接班,以及人才培養的問題,年輕人需要的是更大的舞台,光陽與哈雷的合作希望能夠拋磚引玉,讓更多的台灣產業更有信心走上國際舞台,如此一來,台灣的年輕人才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二、美國聯準會宣佈今年最後一次貨幣政策決議,將縮減購債 (Taper) 幅度加倍至每月300 億美元,從1月開始每月購買600億美元的債券,預計明年3月結束量化寬鬆 (QE)。此外,也預期2022年將升息三次,看來政策已經更趨鷹派,以對抗居高不下的通膨。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Traders bet Fed will not raise rates as aggressively as forecast〉(交易圈押注,美國聯準會不會像預期的那樣激進地加息)
●Bloomberg彭博新聞社:〈Fed Doubles Taper, Signals Three 2022 Hikes in Inflation Pivot〉(美國聯準會加倍縮減,並暗示2022年通脹樞軸將進行三次升息)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The Federal Reserve could make a mistake by tightening too aggressively, but even worse would be a Covid-19 outbreak that takes tightening off the table〉(美國聯準會可能會因過於激進地收緊而犯錯,但更糟糕的是,Covid-19的爆發,可能會讓他們取消收緊)

分析解讀

經濟學界有一句名言:「貨幣政策不是太遲,就是過猛。」過猛,緣自於太遲;太遲,則勢必過猛。美國聯準會當前的處境,與必須採取的因應措施,很可能再一次驗證了這句名言。

美國11月消費者物價指數(CPI)比去年同期上升6.8%,通膨的確太高;生產者物價指數(PPI)年增率高達9.6%,升幅將逐漸反映到產品售價上,因此預示高通膨可能持續更久。通膨如此之高,利率依然「近零」,證明貨幣政策已經嚴重落後於通膨大勢(behind the curve),無疑已經符合「太遲」的條件。

現在聯準會終於有所覺悟,15日會議決定資產購買計畫將以加倍的速度「退場」,這決議符合預期。同時大多數決策官員也預測,明年內將升息3碼,升幅高於預期的2碼。

這項政策指引的緊縮力度,究竟是太猛、剛好,還是不夠?政策聲明中所表達的立場究竟是「偏鷹」,還是「虛鷹、實鴿」?這些都存在爭議的空間。

聯準會今年所犯的最大錯誤,在於不僅未能預測通膨升幅如此之高,時間如此之久,而且拒絕鷹派建議,不依循實際情勢而調整思維,一再堅持通膨升高只是「過渡性」。

要掌握今年的通膨演變,光看CPI根本不夠,而是應該觀察兩項更精準的指標:一是扣除能源與食品之後的核心CPI,因為今年食品及能源價格強勁上漲,很可能扭曲了潛在的通膨趨勢。另一項則是CPI的截尾平均數,就是將指數中變動最大與最小的項目剔除,只計算其餘項目的平均漲幅,如此將能更清楚瞭解通膨壓力的真正來源。

今年初時核心CPI開始衝高,但截尾平均數卻變動不大,兩者之間的差距更創新高,這種異常現象促成了「通膨過渡論」;聯準會預測核心CPI漲幅終將退潮,回到與截尾平均數相當的水準。但實際情況卻是,今年5月後核心CPI並未回落,反而是截尾平均數連月穩定上升,亦即價格上漲的產品與服務項目愈來愈廣泛,不再侷限於跟疫情密切相關的項目,「過渡論」於是破功,證明了通貨膨脹並非短暫現象。

展望未來,預期仍有多項因素將支撐通膨居高不下:
第一,通膨會不會削弱消費者的購買力?這要看今年美國政府的紓困措施會不會繼續;
第二,疫情是否也是「過渡性」?先是大陸再爆疫情,航運不暢,接下來是Delta變異病毒株肆虐,最近又出現Omicron新毒株,對原物料及最終產品供給的壓力仍大….以上種種變數,我們都得持續觀察;
第三,是消費者和企業家的預期心理。我曾多次強調,通膨升高有助於推升通膨預期。據紐約區聯邦準備銀行的最新調查,目前消費者對未來一年的通膨率預期已高達6%,可能引發消費者預先購買,並促使勞工要求調高薪資,進一步推升物價。

現在聯準會已調整政策,但貨幣政策的基本立場並不會有多大改變,這可以從會後聲明中的說法看出端倪。

首先,聯準會對於「過渡論」並未認錯,只是不再提及;其次,雖宣佈將加速「退場」,但仍強調退場時機將會視情況而調整;再者,依然強調在達成「最大就業」目標之前,仍應維持目前的利率區間。但何謂「最大就業」,仍無明確的數字定義。

以上種種跡象,皆顯示聯準會決策高層仍存有以拖待變的心態,升息時機能晚就晚,幅度能小就小。畢竟這些決策官員的經驗一直侷限於如何因應需求不足,生怕緊縮過當,會傷害經濟成長。

現在各界對「通膨過渡論」的爭議雖已結束,但對於如何因應通膨的爭議卻才剛剛開始。當然沒有人希望經濟走向負面,但通膨到底結束了沒,沒人知道。

另外,哈佛大學經濟學教授Kenneth Rogoff警告,美國聯準會因通膨高漲而加快升息步調,可能會為新興市場帶來麻煩。

Rogoff說,聯準會明年若升息整整1個百分點,將可能導致部分新興市場國家無法在市場籌資,進一步傷害這些國家脆弱的財政狀況。他特別點名埃及、巴基斯坦和迦納三國,它們已經面臨龐大債務、進出市場管道萎縮,甚至通膨率高達雙位數等困境。

今年稍早,Rogoff曾在與世界銀行經濟學家萊因哈特(Carmen Reinhart)合著的報告中警告,在處理新冠肺炎疫情期間暴增的負債上,新興市場面臨比先進國家更艱難的抉擇。

《經濟學人》總評

一年過得很快,Covid-19不知不覺帶著我們度過了疫情的第二年,這是《經濟學人》一年一度的《Christmas specials》(耶誕特刊)。

眾所周知,西方人在耶誕節肯定要吃大餐,這本《耶誕特刊》說白了,就是《經濟學人》提供給讀者的一席精神大餐。比較特別的是,這也是每年唯一一次封面故事和緒論第一篇完全沒有關聯。

《經濟學人》在這本特刊的緒論第一篇,談的是:「The way things were」(事情將發生的方向);補充標題寫的是:「The new normal is already here. Get used to it」(新常態就是這樣,好好習慣它吧) 。在疫情揮之不去的年末時節,會讓你讀來特別的有感。

《經濟學人》在文章一開始就表示,即使心知肚明日子永遠不會再回到正常,我們也渴望著一個「新常態」能夠趕快出現。然而,隨著2022年的逼近,確實是該接受現實時候了。我們即將迎接一個「可預見的不可預測性」,在接下來的幾年,很難再回到那個我們曾經耳熟能詳、熟悉的日常,而是伴隨疫情的上下顛簸和充滿迷茫。

這樣的新常態早已存在,而且就在眼前。

不知道大家是否還記得,2001年911恐怖襲擊後,對航空旅行的種種影響?所有可能被恐怖份子利用的航空管制弱點,都出現了嶄新的管理措施,包括了上鎖的駕駛艙門、更多的航空警察,以及禁止攜帶任何的尖銳物品。接著,包括瓶裝液體、鞋子和筆記型電腦,上飛機前都要沒收或檢查。

空中旅行再也沒有恢復正常,但也沒有因此催生出一個新的航空飛行模式;取而代之的,就是一個始終在修修補補的航空管制新措施。

我認為,這場疫情正式終結了始於1990年代,並在2008年因金融危機而拼命加碼的低利率低通膨時代。為了實現快速的復甦,各國政府難得有志一同、不計成本的投入將近11兆美元的紓困刺激,在拼命印鈔、大家happy的麻痹中,政府進入前所未有的大政府時代,傳統經濟學的警言再也沒人在意。

我感覺那個曾經讓世界正常運轉的全球系統,會不會在某一個平衡點被破壞之後,讓整個平衡的生態發生一個前所未有的劇烈變化?

許多為舊世界帶來穩定的舊有機制和生活態度,都遭遇了前所未有的衝擊,若不能做好心理準備,肯定會發現自己極端不適應這個截然不同的新世界。這個疫情就好像一道存在蒼穹的大門,一旦走了進去,很多事情就再也回不來了。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