淨界法師 楞嚴經 第123集 淨土教觀學苑

2022-04-14·45 分

概要

第123《大佛頂首楞嚴經卷九》

第123.首楞嚴經卷九。明想陰境:別明發相十種融通妄想。

第六種:貪靜謐想。經曰: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深入,剋己辛勤,樂處陰寂,貪求靜謐。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本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陰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是人無端於說法處,得大寶珠。其魔或時化為畜生,口銜其珠及雜珍寶,簡冊符牘,諸奇異物,先授彼人,後著其體。或誘聽人,藏於地下,有明月珠照耀其處;是諸聽者,得未曾有。多食藥草,不餐嘉饌,或時日餐一麻一麥,其形肥充,魔力持故。誹謗比丘,罵詈徒眾,不避譏嫌。口中好言,他方寶藏,十方聖賢潛匿之處。隨其後者,往往見有奇異之人。
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嶽鬼神,年老成魔,或有宣淫,破佛戒律,與承事者潛行五欲;或有精進,純食草木,無定行事。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第七種:貪宿命想。經曰: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知見,勤苦研尋,貪求宿命。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殊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知善男子處,敷座說法。令其聽人各知本業,或於其處,語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敕使一人,於後蹋尾,頓令其人起不能得,於是一眾傾心欽伏。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儀外,重加精苦,誹謗比丘,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口中好言未然禍福,及至其時,毫髮無失。
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第八種:貪神通想。經曰:
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三摩地中,心愛神通種種變化,研究化元,貪取神力。
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其人誠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來彼求通善男子處,敷座說法。是人或復手執火光,手撮其光,分於所聽四眾頭上;是諸聽人,頂上火光皆長數尺,亦無熱性,曾不焚燒。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於空中安坐不動,或入瓶內,或處囊中。越牖透垣,曾無障礙。唯於刀兵不得自在。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禮,誹謗禪律,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口中常說神通自在,或復令人旁見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實。讚歎行淫,不毀麤行,將諸猥媟以為傳法。
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風精,河精,土精,一切草木積劫精魅;或復龍魅,或壽終仙再活為魅;或仙期終,計年應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大佛頂如來密因修證了義諸菩薩萬行首楞嚴經》

上淨下界法師宣講:第123.首楞嚴經卷九。明想陰境:別明發相十種融通妄想。

請大家打開講義第280頁。【辛六、貪靜謐想】

本經所發明修行的方法有兩個重點:第一個是「理觀」,第二個是「事修」。在理觀這一部份其實是主要的修學,就是當我們面對我們的五陰身心的時候,要「迴光返照,正念真如」,而在本經的說明當中「迴光返照,正念真如」是我們成佛唯一的道路,也就是說你別無選擇「十方婆伽梵,一路涅槃門」。

在正念真如的過程,什麽叫做「正念」?
我們可以從兩方面來觀察,「正念」第一個內涵就是一種觀照的意思,在面對你的色受想行識,你要念念的依止「空、假、中」三觀來照它。這個「五陰身心」你觀察它即空、即假、即中,就能夠把這虛妄的假相破壞掉,而顯現它真實的一面出來,以「空假中」三觀來破妄顯真,使令我們安住真如。所以在正念的過程當中,第一個內涵就是一種觀照。第二個是一種順從,我們在點狀的觀照以後,你要念念的去順從真如本性。

什麽叫不順從呢?
當我們在修習過程當中,你生起一個貪求心,這樣就不順從真如了,就是抗拒真如,比方說:你追求世間的安樂,乃至於追求出世的功德。在本經中所提到的內涵說「貪求神通、貪求寂靜」,這種神通跟寂靜本來就是真如本俱的功德,問題是我們一貪求以後,我們的心態就跟真如完全不相應。

古德有一句話說得好,說「一念不生,全體現;一念方動,烏雲遮。」我們的真如本性,老老實實的用「空、假、中」三觀來照見五陰皆空,真如的功德就全部顯現出來,自然會有神通,有種種的感應,有無量無邊的功德莊嚴。但是關鍵點你要怎麼樣?你要「一念不生」。你一念方動有所貪求,所有的功德完全消失掉,取而代之的是「魔境現前」。從這個地方,我們得到一個結論:就是你在修習菩提道的當中「你越貪求,你越沒有」的道理是這樣。你不求自然顯現「一念不生,全體現」,但是你一貪求,整個太陽全部消失掉,烏雲就現前,這一點我們要很小心。

在第六科的【貪靜謐想】就是說這個修止觀的人,他在修習止觀過程中,突然間生起一念好樂寂靜、愛樂安寧的感想,而且對這樣的想法,他不辭辛勤的貪求,這時候,正是啟動了天魔的干擾。「天魔干擾」這一段的經文跟下一段經文有前後錯置。我們先看「現邪惑事」。

修行人在修習止觀過程「貪求寂靜」,這時魔王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魔王是用什麽相貌來現前?

(現邪惑事)『是人無端於說法處,得大寶珠。
其魔或時化為畜生,口銜其珠,及雜珍寶,
簡冊符牘,諸奇異物,先授彼人,後著其體,
或誘聽人,藏於地下,有明月珠,
照耀其處,是諸聽者,得未曾有。
多食藥草不餐嘉饌,或時日餐一麻一麥,
其形肥充,魔力持故,
誹謗比丘,罵詈徒眾,不避譏嫌。』

說明魔王所依附的說法者,他所顯現的相貌:
(分二:一、他弘法利他的相貌。二:他自行用功的相貌。)

魔所附說法者弘法利他時所現的相貌:
這個魔附說法人他「無端」就是無緣無故的,在他說法處所出​​現了珍貴的如意大寶珠,於說法時無端現大寶珠,表示這是很吉祥的徵兆;或者他就突然間變化成一個畜生,他本來在說法變成一個畜生,嘴巴含著如意大寶珠,還有種種其它的珍寶;或者他嘴巴含著「簡冊符牘,諸奇異物」,這個「簡冊符牘」是古代時用木片或竹片,所做成的文書跟信件,「簡冊」是古代記載重要事件的文書,還有種種的「符牘」就是信件。這種東西現在應該都不存在了,但是這魔所依附的說法者,牠卻含著古代很珍奇、很特異的東西,而且還把這個東西授給了修學三昧之人。隨後這珍奇異物,很自然的就跟隨依附著這修學三昧人的身體,就不再離開了,這都是很奇特的事情。

「或誘聽人」或者他為了要引誘這聽法者,使令他們產生信心,他就預先在地下埋藏了明月珠,明月珠在說法的時候,很自然的就放出光明,照耀整個說法的處所,使令這聽法者,內心當中感到非常的驚歎「得未曾有」。這都是魔所附說法者,在弘法的過程當中有種種很特殊的異相。

魔所附說法者他個人的用功修學:
「多食藥草,不餐嘉饌」,這個魔附說法者他為了使到眾生產生恭敬,他是不食人間煙火,只吃藥草,也不吃美味的飲食,或者一天當中,只吃稀少的一麻一麥,但是他的體型卻特別的肥壯,精神也非常的充沛,因為魔力所攝持的緣故。他就經常的「誹謗比丘」說比丘們只能夠如法的持戒,而不能夠行精勤的苦行。他也罵自己的徒眾,在「罵詈徒眾」的過程,他是公然的罵詈徒眾,這表示他是直心直語而不避居士的譏嫌。

這是魔王所依附的說法者,他在自行化他這部份,所顯現出這種奇特的相狀,他的目的就是使令大家對他產生信心恭敬。

(說邪惑言)『口中好言他方寶藏,十方賢聖潛匿之處,
隨其後者,往往見有奇異之人。』

這個說法者,他所宣說的法門…我們前面講到這修習止觀的人,他貪求的是在陰隱寂靜的處所中去追求寂靜安寧。所以魔王就順從他的心意,「口中好言」說我知道在某某地方埋藏有種種特殊的寶藏,而且我也知道十方的賢聖,他們過去在加行用功時隱居的處所。他講這句話的時候,如果有人產生懷疑怎麽辦呢?就跟隨在他的身邊來看看,他到底有什麽特殊的情況,那些跟隨在他身後觀察他行為的人,就往往會看到很多奇特異常功能的人,跟隨在說法者的身邊。這是他所說的法,以這種說法來滿足這些「貪求靜謐」修止觀的眾生。

這樣的魔,佛陀指出他的名稱跟他的過患…

(指名示害)『此名山林、土地、城隍、川獄鬼神年老成魔,
或有宣婬,破佛戒律,與承事者,潛行五欲,
或有精進,純食草木,無定行事,惱亂是人,
厭足生心,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這以上種種的擾亂是屬於山神、林神或者土地種種的尊神,或者是城隍神乃至於平地高山獄種種的土地鬼神,年紀老後就變成魔的眷屬。這些魔就經常的宣揚讚歎婬欲的功德,來破壞佛陀的戒律。他不但宣揚還有行動,跟經常侍奉他的人,私下行五欲財色名食睡的事情。

他個人的修學經常有很多無益精勤的修學苦行,不食人間煙火,持牛戒、持狗戒等等的苦行。「無定行事」古德的註解說有兩層意思:第一、從他修行的法門來說,這個人的修行是沒有一定的章法,有時懈怠,有時精進,他修行法門不決定。第二、是講他內心的情緒也不決定,他有時歡喜、有時瞋恚,喜怒哀樂不決定。來惱亂這修行人,使令這修行人不知道該怎麽做比較如法。一旦魔王對這個修行人,厭倦的心生起以後,他離開了這個說法者的人體,弟子與師就多陷王難。

(教悟戒迷)『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佛陀提醒我們在修行過程當中,你一定要產生自我的覺照,假設你在這樣的因緣當中,迷惑不知,就墮無間地獄。

我們一般上啊!除非你深入教理,否則你很難從魔所說的相似法去判斷邪正、很難!我們從經典上看到魔要出現有幾個特色:第一、他顯現感應神通,他肯定要顯感應神通,很奇特的事情。第二、他自己要表現修學苦行,表示他與眾不同。第三、他一定是攻擊謾罵其他的比丘,來表示他自己是獨一無二的。

這地方我們大概可以看得出消息,從他的弘法跟自修的相貌,都是非常的張揚,這跟佛法的道理是完全違背的,佛法是強調無我、低調、謙卑,但是魔出現的時候,他往往是非常的張揚高慢,把那個自我表現得最大,這是跟整個佛教的真如,我空法空的真如是完全背道而馳的,那完全是無明妄想的全體顯現。所以從這個地方我們可以看得出這些徵兆。

【辛七、貪宿命想】
這個「宿命」就是了知過去生當中,你發生過什麽樣的因緣,他都能夠清楚的了知,了知過去的因緣叫做宿命。

(定發愛求)『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
三摩地中,心愛知見,勤苦研尋,貪求宿命。』

說這個修習圓頓止觀的修學者,他的受陰已經被他破壞了,他的圓通妙定也堅定的顯現出來,在這寂靜的止觀當中,他突然間起了一個念頭「心愛知見」。

什麽叫「心愛知見」呢?
就是他對於一般世間人所不能知、所不能見的事情特別的好樂。他想如果別人不能夠知而我能知道,別人不能夠見而我能見到,那該有多好!

當然在整個修習止觀當中,我們打妄想這是很正常,因為我們一般上還沒有成就「止觀」一定還有妄想。打妄想基本上還不能構成魔境的因緣,但是下一句話就很重要:「勤苦研尋,貪求宿命」他這種的妄想已經不是一般的妄想,而是他願意用不辭所有身心世界的勤苦,而且是深入的去研究去尋思,如何得到這種特殊的知見。

我們講起煩惱跟起顛倒差別在哪裡?
起煩惱這個人他還有反省,「我很想要得到知見」還有覺照的功夫;而起顛倒是完全沒有覺照功夫,「我一定要得到它」那是很堅定的妄想。所以你看,他從「心愛知見」,經過他的「勤苦研尋」全心投入的去研究追求,這時就會產生一種很堅定的「貪求宿命」的妄想,而這個就是啓動魔境的主要因素,就是一種堅固的妄想,就是我們一般說的,這個人起顛倒了。

當然內魔一旦生起,外魔就跟你感應了…

(魔便邪附)『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主人迷亂)『其人殊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
來彼求知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爾時」就是這個修止觀的人,他已經不再正念真如了,也不再順從真如了,而開始貪求知見、貪求宿命。這個「爾時」就是他起顛倒的那個時候,天魔就得到了方便,就派遣妖精鬼魅,依附在某一個人身上,使令這個人能夠口說經法。

這個人他自己不知道著魔,哦!我以前不會說法,現在會說法了,以為自己得到無上涅槃,就來到了這個「勤苦研尋,貪求宿命」善男子的處所,為這個修止觀的人,敷展高座來演說,如何能夠得到知見,如何能夠成就宿命的法門。

在說法的過程中,當然魔王的特色,他要先顯現特殊異相出來。

(現邪惑事)『令其聽人各知本業,或於其處語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
敕使一人於後蹋尾,頓令其人起不能得,於是一眾傾心欽伏,
有人起心,已知其肇,佛律儀外,重加精苦,
誹謗比丘,罵詈徒眾,訐(ㄐㄧㄝ)露人事,不避譏嫌。

這地方也是有利他跟自利的相貌:
利他相貌:他能夠知道過去「令其聽人,各知本業」; 這些聽法的人,在他座下聽到他所說的法,很自然的就能夠知道,他自己過去生造過什麽業因,今生會有這樣的結果,這是知道過去。「或於其處,語一人言,汝今未死,已作畜生」這是能知道未來;或者他就能夠在某個地方,針對某個人說,你現在還沒有死,但是你來生的果報其實已經出現了,你知道嗎?對方可能不信服,他就私底下叫另外一個人,在這個人的身後,加上一個嚇他的尾巴,看起來像畜生;而且他用魔力的攝受,使令這個人從此以後身體就不能夠行走路,只能夠在地上爬起不了身。為了要證明他所說的話是真實的,證明他能夠知道未來,看到任何人就知道他來生要去哪裡了。「於是一眾傾心欽伏」這樣使到法會大眾對這個說法者都能夠傾心欽佩而信服。

知道現在:「有人起心,已知其肇」,在說法的過程當中,有人起心動念,他馬上就指出說,你這個念頭是從什麽地方而來,你為什麽會有這個念頭呢?是什麽因緣形成的?念頭的起因他都能夠說的很清楚,這是顯現他感應神通的道力,知道現在過去未來。

魔在自修方面,他是怎麽做:
「佛律儀外,重加精苦」;他除了自己持戒的律儀以外,他還能夠精勤的修學苦行,比方前面說的,日食一麻一麥,不食人間煙火…等等。「誹謗比丘」只能夠持戒,而不能修學苦行;而且他也罵詈自己的徒眾種種的懈怠放逸等等,又經常的揭露別人的隱私,而不避眾生的譏嫌,表示自己是直心直意。這一段就說明魔王他顯現出來的一種共同的特色,顯現神通,修學苦行,罵詈徒眾等等。

(說邪惑言)『口中好言未然禍福,及至其時,毫髮無失。』
(指名示害)『此大力鬼年老成魔,惱亂是人,
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俱陷王難』
(教悟戒迷)『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這個魔的說法,他經常宣說一些未來即將發生的吉凶禍福之事,等到時間到了時後,他所預言的事情,完全跟他所說的完全符合,一點都沒有差錯。佛陀說這個是大力鬼王,年老成魔,惱亂是人,最後我們如果迷惑不知,墮無間地獄。

這一段就是說明主要招感魔境的因緣就是這個修行人起心動念,修行人不老實。有一本書叫《祕密》,裡面講一個觀念跟本經的說法是很接近。書中說:我們每一個人所存在的這個世界,充滿很多的好人,也充滿很多的壞人,充滿很多美好的事情,也充滿很多痛苦的事情。為什麽這個人會去招感好人、好的事情?為什麽這些人招感不好的人、不好的事情呢?本書說這完全是我們內心的因素。我們這一念心就像強大的磁場,你有什麽樣的心態,你生起一個美好的念頭,你就把好人好事全部吸過來;如果我們生起一個不好的念頭,我們就把不好的人,不好的事情完全吸收過來,整個因緣都是我們的心所招感的。

比方我們看過去的歷史,也有這種印證,在春秋戰國,那時候是一個禮崩樂壞,天下無道的亂世,人跟人之間是非常的鬥爭。所以當時有很多思想家出世來挽救當時的社會,比較有代表性的我們提出三個,儒家、墨家跟法家。

儒家跟墨家他們對於對治當時社會的亂象,他們提出的方法是很接近的,儒家提出的是仁愛,墨家提出的是兼愛。儒家認為人跟人會鬥爭,因為沒有把仁愛的心表達出來,他說我們應該把仁愛的心落實到日常生活,就是父慈子孝,兄友弟恭。表現在父親就是一種慈愛,表現在兒子就是孝順,表現在兄長就是友愛,表現在弟弟就是恭敬。人跟人之間只要把慈悲心、愛心表達出來,這是一個很祥和的社會,所以孔孟之道就是提倡仁愛思想。

墨家的兼愛差別在哪裡呢?
孔夫子的仁愛他是有因緣親疏遠近的差別,他是先愛自己的家人,再愛家族,再愛自己的國家,最後再愛所有世界的人,孔孟之道的愛,是由近到遠。但是墨家認為這樣的愛是不對的,既然提倡愛,不能有任何的差別,所以兼愛就是一種平等的愛,沒有所謂家人、國家的差別。總而言之,孔孟之道跟墨家思想,都是以仁愛來治理天下。所以它散發出來的…你看孔孟之道整個傳法的人散發出來是那種慈愛的心。

但是法家思想完全不同!
法家思想代表的是商鞅跟韓非,他認為仁愛是沒有用的,兼愛也沒有用,他舉出一個例子,他說:有一個盜賊到處殺人放火!他父親對他很慈悲,有沒有用?沒有用,他不聽他的。他的朋友用仁愛勸諫他,他也不聽,這時候要是有警察拿著刀劍過來,他就開始乖乖的順從。所以法家認為,對治整個社會的亂相只有一個方法,嚴刑峻法,這最有用,仁愛根本是空談,所以法家的思想他也是有他一定的道理。

我們看看孔孟之道,儒家思想他們所釋放的仁愛,結果大部分得到長壽,孔夫子活到七十三歲,墨子活到八十三歲,法家的人整個傳承當中,大部分都是死於非命,商鞅活到五十二歲,韓非子活到四十七歲,都是死於非命,都是被君王殺死。特別是商鞅,他當初是為了秦孝公來變法,秦孝公一死,秦孝公的兒子一即位馬上把商鞅抓起來,命令車裂商鞅,車裂是當時很嚴重的酷刑,用五台馬車把這個人的身體,頭部、二隻手、二隻腳,用五台馬車同時往外拉,把他整個身體分裂掉,因為商鞅所強調的就是嚴刑峻法。

本經也是這個道理,你內心當中本來是正念真如,結果你生起了一念的貪求,你釋放出的磁場已經不是跟真如相應了,你自己還不知道。我們經常要去注意你所釋放的念頭,是不是隨順於涅槃,隨順於真如。外在的環境是你內心的磁場所招感的,你要改變外在的環境,你一定要調整你的心態,否則改變不了!這地方是說明,我們著魔的因緣都是自己招感的。

【辛八、貪神通想】貪求種種神通的變化,而且妙用自在。

(定發愛求)『又善男子,受陰虛妙,不遭邪慮,圓定發明,
三摩地中,心愛神通種種變化,研究化元,貪取神力。』

這個修止觀的人,他在一念寂靜的心中,突然生起貪求五種的神通,而且他對這種神通,所成就的種種身口意的變化特別的好樂。當然這只是一念的妄想,但是經過他的「研究化元」以後,那就不同了,變成堅定的執著。他因為這樣子的念頭,而且深入的去研究這種神通變化的根本來源,為什麽能夠神通變化呢?神變的根本來源在哪裡呢?依止「研究化元」來貪求神通的種種妙用,可以看得出來,這個人已經起了一種堅固的顛倒。

(魔便邪附)『爾時天魔候得其便,飛精附人,口說經法。』
(主人迷惑)『其人誠不覺知魔著,亦言自得無上涅槃,
來彼求通善男子處,敷座說法。』

這一段解釋跟前面完全一樣。「不是風動,不是幡動,是仁者心動」;你念頭一動,你招感的磁場不是佛菩薩的感應,是魔王的感應。佛菩薩的感應都是在無所求的情況,佛菩薩才會出現,「菩薩清涼月,常遊畢竟空;眾生心垢淨,菩薩影現中。」沒有一個佛菩薩是在你心中躁動不安,有所求的情況之下,佛菩薩現前,不可能!因為兩個磁場不一樣,佛菩薩安住在無所求,你心中有所求,這兩個心心不相應。魔王是對三界的因緣有所求,那我們也有所求,那好了!這兩個就起感應道交了。感應道交以後,魔王就要現出很多奇特的事件…

(現邪惑事)『是人或復手執火光,手撮其光,分於所聽四眾頭上,
是諸聽人,頂上火光皆長數尺,亦無熱性,曾不焚燒;
或水上行,如履平地;或於空中,安坐不動;
或入瓶內或處囊中,越牖透垣曾無障礙;唯於刀兵不得自在。
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禮,
誹謗禪律,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

因為這個修止觀的人貪求神通,所以就招感跟神通有關的種種因緣,這地方提出五種的神通自在:

第一、是以火光得神通自在。這個說法的人他就能夠用手,很自然的在手中變現種種顏色的火光出來,而且變現出來以後「手撮其光」,他還能夠把這個光拿著分配給聽眾,放在四眾的頭上,把這個光放在他頭上。這時聽法之人頭頂上很自然的,無緣無故的就出現各式各樣的青黃赤白的光明,而且都長數尺之高。頭上有光明他也不感覺到熱,也不感覺到焚燒他的頭髮,就感到很奇妙。表示這個說法者,他在這火光當中得到了神通自在。

第二、「或水上行,如履平地」在水中得自在。這個說法者他見到水,他也不坐船,直接從水上走過去,就好像踐履平地一樣。前面是火中得自在,這是水中得自在。

第三、「或於空中,安坐不動」這是在虛空中得自在。他能夠飛到虛空,在虛空中安坐不動。

第四、「或入瓶內,或處囊中」這是在小大中得自在。他一個很大的身體,他就能夠很自然的縮到一個很小很小的瓶裡面去;或者是縮到一個很小很小的囊袋當中,比方一個小的塑膠袋,他就能夠進入到塑膠袋裡面,然後再跑出來。他的身體能夠小中變大,大中變小,小大自在。

第五、「越牖透垣,曾無障礙」。「牖」就是窗戶,「垣」是牆壁,窗戶本來是關著,他能夠從關閉的窗戶中走出去,或者牆壁他就這樣走過去,他的色身對這種種的隔礙,是完全得到神通自在。「唯一刀兵,不得自在」他在水中、火中、虛空、大小中乃至於牆壁中得自在,但對於刀槍兵器他沒辦法得自在。

古德說:魔王為什麽神通變化這麽多,為何刀槍不能自在呢?因為魔王在因地的時,他有修布施,他有福報他可以跟大家分享;他也修持戒,經典也有說他經常受持『八關齋戒』,甚至於魔王可以修種種的苦行,但是魔王有一點做不到,他不能夠離欲,他不能夠離開男女的欲望,而這個不能離欲,正是招感刀兵的一個因緣。所以刀兵的障礙他沒辦法超越,就是他因地的時候不能離欲。

刀兵不得自在,我過去在讀佛學院的時候,我們有一位老師,叫達理老法師。他說在泰國有一個修仙道的人,他就是這種情況。他能夠在火中走過去,也在水中走過去,但是拿槍打他,一槍就把他打死,他對刀兵不能得自在。用火燒他沒有用,你拿他一點辦法都沒有,只有拿槍才有辦法,刀兵有辦法。當然就是他的因地當中,他內心有所貪求,所以他的果報就有所不圓滿。

「自言是佛,身著白衣,受比丘禮」他在修學當中,自己就稱自己已經成佛了,但是在成佛的過程,他卻公然的誹破佛法僧三寶,「身著白衣」破壞佛陀的相狀,佛陀出現的是清淨的幢相,他穿著白衣這是破佛。「受比丘禮」破僧,破壞僧團應有的規矩。「誹謗禪律」破法,禪宗的止觀,戒律裡面的修持,這都是不圓滿,只有自己是一念頓超的法門。「罵詈徒眾,訐露人事,不避譏嫌」一方面罵詈自己的徒眾,表示自己是沒有私心,而且喜歡揭露別人的隱私,表示自己正直,而不避眾生的譏嫌。

魔王出現的時候,他的態度高慢張揚,而且充滿了鬥爭,喜歡說別人不對,來顯現自己的特殊。這都是跟我空法空的真如那種謙卑、低調、調柔完全不相應。

(說邪惑言)『口中常說神通自在,或複令人傍見佛土,鬼力惑人,非有真實,
讚歎行婬,不毀麤行,將諸猥媟,以為傳法。』

口中經常宣說自己所成就的神通妙用,自在無礙的功德,或者使令別人「傍見佛土」,跟在他身邊的人就經常看到,這個人走到哪裡去,那個地方的國土就變成清淨了;暗示他自己成佛了,因為他已成佛,他所到之處都變成佛土。事實上是鬼力的神通迷惑,並不是真實的功德,是一種假相而已。他讚歎男女行婬,說男女行婬就是法身常住之道,而「不毀麤行」說男女行婬欲不會毀破粗重的戒行。「將諸猥媟,以為傳法」說男女污穢的事情就是傳法,就是使令佛種不斷,這就是邪知邪見。

(指名示害)『此名天地大力山精、海精、風精、河精、土精、
一切草木積劫精魅,或復龍魅,或壽終仙,再活為魅,
或仙期終,計年應死,其形不化,他怪所附,年老成魔,
惱亂是人,厭足心生,去彼人體,弟子與師多陷王難。』
(教悟戒迷)『汝當先覺,不入輪迴;迷惑不知,墮無間獄。』

佛陀說這種的魔王干擾,他所派遣的是「天地大力」是整個山精、海精、風精的總相,這些就是天地之間的這種大力鬼神,包括山中的妖精鬼怪,或者海中的、或者風中的,河流的、土地的、一切草木的這種妖精鬼怪。多生多劫以來,這種妖精鬼怪吸取日月的精華,而變成了一種妖精鬼魅;或者是龍,龍類的眾生時間久了而變成妖精鬼魅;或者「壽終仙」就是以前是修學仙道的,仙人的壽命終了以後,他再活過來變成鬼魅;或者說「仙期終」這個仙期已經終了,而在死亡之後,他的身體沒有化去,身體就為其他的妖精鬼怪所附著。這種鬼怪年老成魔,就來擾亂這些修行者。「迷惑不知,墮無間獄」假設我們不能夠覺悟的話,就墮無間地獄。這一段是說明「貪神通想」所招感的魔境。

願以此功德 迴向法界眾 消除宿現業 增長諸佛慧
圓成勝善根 所有刀兵劫 病苦饑饉等 悉皆盡滅除
讀誦受持人 輾轉流通者 現眷咸安樂 先亡獲超昇
風雨常調順 人民悉康寧 法界諸含識 同證無上道

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生 同生極樂國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