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P48 | 根據中經院發布的報告,指出美中貿易戰影響台商投資佈局,中國不再是台商天堂。 / 索羅斯批評,世界最大的投資管理公司—貝萊德集團(BlackRock)進入中國,是「錯誤」的決定。

2021-09-22·14 分

概要

一週財經聚焦

一、陸委會委託中經院所做報告發布,報告指出美中貿易戰影響台商投資佈局,中國不再是台商天堂。新的趨勢是高附加價值、關鍵零組件相關產業,優先選擇返台投資;大量生產、勞力密集產業,則選擇前往新南向國家佈局。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Japan and Taiwan to hold talks to counter Chinese aggression〉(日本和台灣舉行會談,以對抗中國的侵略)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Covid-19 Surge in Asia Threatens Manufacture of Ceramic Bits in iPhones and PlayStations〉(亞洲的Covid-19,威脅iPhone和PlayStation中陶瓷片的製造)
●CNBC:〈Southeast Asia's start-ups are moving with caution amid IPO frenzy, venture capitalist says〉(創業投資家表示,東南亞新創企業在IPO熱潮中謹慎行事)

分析解讀

我相信台灣沒有太多人關注這個新聞,或是這個報告的內容,但是我覺得,這份報告還是值得我們學習參考的。

報告的標題是:「亞太區域整合、美中貿易戰及揮之不去的Covid-19,對於台灣推動新南向政策的影響與因應建議」。根據報告分析,中國台商投資佈局的調整模式,依產業及產品特性而有所不同。製造成本敏感的傢俱、成衣、製鞋、玩具、紙類等傳產業者,多數已經選擇轉移至東南亞、印度或墨西哥等國家。

東南亞除生產成本較中國低,近年經濟表現良好,內需市場蓬勃發展,是美中貿易戰下最受跨國企業青睞的備選基地。除了傳統產業,需要大量勞力的電子組裝廠,許多也選擇到東南亞及印度投資。

這份報告建議,處於美中貿易戰之下,加上疫情的影響,美、日、歐盟等國均認知到全球供應鏈過度集中的風險。台灣在此當下,應該積極推出相關政策,引導台商赴新南向國家投資,不僅可表現台商的實力,也可以展現政府決心。

同時也建議,應掌握美、日等國重新調整亞太戰略時機,加強透過與美國、日本重要經貿夥伴合作,以結合第三國的策略,推動強化與新南向國家的關係。

此外,這粉報告也提出「慎選合作領域爭取多方共贏!」研究強調,推動新南向政策,特別是結合美、日等第三國共同推動,應慎選合作領域以取得具體實質成效,建議後續可以半導體、通訊、資安等產業,透過跨國合作,促成亞太地區新的產業供應鏈的形成。

我覺得,這份報告四平八穩、框架OK,但是仍然明顯沒有具體的操作策略,以及站在全球屬地主義/民族主義分化下的戰略思考,單純以企業的結果論推論台商在東南亞的動作,未免給人公家智庫的研究報告感覺。

事實上,如果跳脫台灣最大宗的傳統產業以及科技業,全球投資人早就都在押注新冠疫情過後的科技題材,讓東南亞的金融科技(Fintech)和電子商務業者得以籌得龐大資金。這個趨勢雖然帶來了新創公司估值泡沫化的疑慮,但不能否認,這是一個資本說話的時代,看不見資本流向,台灣產業很難擺脫代工宿命。

有數據顯示,東南亞企業今年來已在公開股票市場籌得84億美元,這是四年高峰,印尼電商業者Bukalapak等公司的首次公開發行股票(IPO)案,便已吸引投資人的濃厚興趣。

私募股權投資也躍增,今年來攀抵82億美元,僅略低於去年的歷史新高89億美元,估值超過10億美元的「獨角獸」數量明顯增加。銀行家和投資人表示,近期的熱門籌資活動,包括印尼GoTo科技集團的20億美元IPO前籌資,另外還有約12家新創公司,都尋求未來兩年在亞洲或美國掛牌上市。

根據Google、淡馬錫及顧問業者貝恩公司的報告預測,到2025年時,東南亞的網路經濟規模將比2020年底成長兩倍,至3,000億美元。產業追蹤業者Preqin的數據也顯示,東南亞今年上半年的創投交易額,已到創紀錄的100億美元,超越去年全年總額的82億美元。

Dealogic數據顯示,東南亞市場吸引特殊目的收購公司(SPAC)的濃厚興趣。今年SPAC發布的八個亞洲市場收購標的中,就有四個在東南亞,例如,Bukalapak日前IPO的籌資規模,從原定的3億美元暴增至15億美元,股價也在掛牌後的頭幾天內,比上市價暴漲55%,之後卻又回吐多數漲幅。

另外,當我們抱怨中國之際,其實中國也在開始分散風險。中國藉由投資他國增加影響力,其中東南亞更是中國投資政策中的重點區域。在2005年至2018年間,中國只有在2012年和2018年爬升為第三大境外投資國,而且只占第二大國日本的一半,歐盟、美國和日本仍然是東南亞外資最主要來源。

有報告指出,即便目前中國仍然不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投資國,但重要性將與日俱增。

中國在東南亞投資的三大國家是印尼、馬來西亞和新加坡,佔投資總額達57%,而主要的投資國印尼,投資項目主要集中在能源、基礎設施與金屬領域。所以東南亞確實不是只有成本低廉的吸引力,更是各個國家的兵家必爭之地。

但東南亞也不是你想去就能去,台灣除了擅長的傳統產業和科技業,也需注意東南亞的新創產業發展得非常快,台灣必須有更高的戰略部署。

回到基本面來看,前進東南亞究竟有哪些需要注意之處?

1.東協優勢:人口紅利、內需廣大、分散風險

當順應國際情勢選擇新南向之際,台商必須在攻守之間取得平衡。

即便東協國家享有人口紅利、內需市場廣大,已及簽署眾多自由貿易協定,但要融入國情、文化、法令仍有難度,企業設廠成本與風險皆高,選擇併購在地企業反而有利基。

此外,以電商、線上平臺為主的新創企業,在東協國家發展AI科技應用、FinTech已有相當好的績效,值得台灣企業借鏡。「5G與醫療是台灣的發展優勢,台商供應鏈重新佈局也應將資金留台一併考量。」供應鏈的調整並非捨棄過往,而是運用新南向政策的各種優惠,將台灣打造成企業的全球或區域營運總部,不僅整合台商在全球不同地區、不同產業的深耕經驗,更能將終端客戶佈局「泛中國聯盟」與「泛美國聯盟」,分散風險。

然而,風土民情、語言、法令,甚至疫情發展,都將影響投資成敗,不可貿然。台商應落地務實地為南向發展做出完整的評估,包括適當選址、如何安排產製過程所需的水電需求、找到人力,甚而物流方案等。

2.與當地合資、併購,快速應變供應鏈需求

「先合資,再併購」是符合台商南向急迫需求、兼具長遠佈局的解方之一。」

KPMG自2014年起駐派會計師,熟稔在地產業發展、法令、稅務、人脈等,他們發現,這幾個東協國家即便地理位置接近,但每個國家的風土民情與產經條件也是大不相同。

如果可以先與在地廠商「合資」,解決終端客戶的產地要求,同時爭取接觸適當標的時間,再以「併購」在地企業的方式取得營運基地;如此讓台商投資規劃更具靈活彈性,同時降低風險,達到產業供應鏈重組的目標。

3.打造台灣營運總部,促台商轉型升級、根留台灣

台灣的「戰術」非常厲害,但卻非常缺乏「戰略」。

早期南向台商的發展已臻成熟,技術和生產力強,卻多半停留在代工階段。同時,老一輩台商年紀越來越大,許多都面臨第二代接班傳承問題。因此,如何「傳承轉型」與「根留台灣」,是台商當前非常重要的議題。

想要打造台灣成為台商的國際營運中心,政府該如何以稅務獎勵,讓台商運用台灣的人才建立品牌,讓在南向國家出生的第二代也能與台灣連結,擁有台灣經驗,根留台灣?我想,這是未來政府與2萬4千家海外台商企業最重要的議題。

二、9月9日,索羅斯在《華爾街日報》上點名批評,世界最大的投資管理公司—美國貝萊德集團(BlackRock), 進入中國的決定是個「錯誤」。確實,投資中國的想法變得越來越眾說紛紜,我們怎麼解讀?

國際媒體相關報導

●CNN:〈Wall Street's hottest investor is cooling on China〉(華爾街最炙手可熱的投資者,開始對中國降溫)
●The Wall Street Journal華爾街日報:〈BlackRock’s China Blunder〉(貝萊德的中國失誤)
●Financial Times倫敦金融時報:〈No rule of law’: investors divided over Chinese markets〉(沒有法治:投資者對中國市場存在分歧)

分析解讀

索羅斯果然是個大空頭!早在2019年1月,索羅斯在達沃斯論壇就批評習近平,是開放社會最危險的敵人。同年9月9日,索羅斯在《華爾街日報》表示:「我對打敗習近平領導下的中國,超過了對美國國家利益的關心。」今年8月30日,更在英國《金融時報》上發表文章,稱在中國的投資者面臨的是「黃粱一夢」。直到這次,9月初他對BlackRock投資中國的政策提出反對,引起了許多投資人的關注。

華爾街圍繞投資中國問題,正在上演一場對決,一方是國際金融大亨索羅斯(George Soros),另一方是貝萊德(BlackRock Inc., BLK)CEO Larry Fink。

中國近年來連接出手,加強監管內地企業,針對不同產業推出調控措施,例如通過《反壟斷》政策監管科技業;「三條紅線」、「限購令」及「限價令」等調控房地產債務水準及房價;實施「雙減」,減輕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以規範校外培訓行為。一連串的措施觸發市場恐慌,不少中概股急挫,投資人個個哀聲嘆氣。

有「金融大鱷」之稱的索羅斯罕見一個月內兩度撰文,指責北京當局摧毀「下金蛋的鵝」,認為國家主席習近平不懂市場發展。

但也有學者認為,正因為外資不瞭解中國,才有這樣的解讀。眼下習近平的「共同富裕」已成國家政策,監管措施目的,是要令中國人民走向這個目標。

有「新興市場之父」之稱的Mark Mobius在接受外媒採訪時,表達了不同意國際金融大鱷索羅斯對中國的悲觀看法,稱他「相當看好」中國近期採取的措施。

Mobius表示,這些舉措意味著中國正在走向公平監管,試圖營造一個公平的競爭環境。中國採取的這些措施正在提高投資者,包括外國投資者的安全性,所以不知道索羅斯的觀點依據何在。

再回頭來談談BlackRock。

BlackRock是全球第一大資產管理公司,該公司剛為旗下一隻面對中國散戶投資者的公募基金募集了約10億美元。

BlackRock是第一家、也是唯一一家獲准在中國發行公募基金的外資企業,可能很快會有其他外國公司跟進。中國不斷壯大的中產階級以及國內的財富管理需求,對於外國投資管理公司而言商機巨大,因此,BlackRock看好中國是有合理原因的。

根據2020年中美簽署的貿易協議,中國已經在開放國內金融業。今年早些時候,JPMorgan(摩根大通集團)和Goldman Sachs(高盛集團)獲准全資控股證券業務。在此之前,外國券商必須通過合資公司的形式開展經營。

也許有人會想不明白,為何在中美關係不斷跌至新低之際,中國政府會歡迎美國證券公司?答案很簡單,因為此舉也符合中國利益。

讓資本市場在國內經濟中發揮更大作用,是中國政府的重要目標,難怪除了上海、深圳,中國還要增加一個北京證交所。

與其他許多大型經濟體不同,中國企業主要依靠銀行貸款和留存利潤進行投資。根據萬得(Wind)提供的數據,中國社會融資規模存量約六成來自銀行貸款(間接金融),而非金融類公司的公司債和股權融資,這類來源僅佔12%左右。

社會融資規模是衡量中國經濟信貸規模的一個廣義指標。在美國,股權和債券融資在非金融類公司融資中佔比為73%,直接金融是比較強勢的。

在中國,國有銀行在整個金融體系中佔據支配地位,這讓沒有門路的小企業更難獲得長期資金,發展可能受阻,即便這些小企業擁有創新型業務模式且運營良好。因此,資本市場的開放,也有機會讓中國企業的融資管道更開闊。

根據中國央行通過萬得提供的數據,截至6月,包括香港投資者在內的境外投資者,持有人民幣7.6兆元(相當於1.2兆美元)的中國國內股票和債券。這一數字是四年前的四倍,但在中國19兆美元的債券市場和13兆美元的股票市場相比,真的還是太低。

這類資金流入,也可以幫助抵消中國境內投資者的資本外流,並使市場規範化。

美國金融業一直是美中緊張關係中少數的贏家,但現在顯然也成了遭受指責的目標。如果美中兩國政府在這個特殊的戰場上按兵不動,且中國股市從目前的下挫中恢復過來,那麼BlackRock可能會大獲全勝。反之,則可能損失慘重。

儘管中國監管機構採取一系列的打擊措施,但主權財富基金對中國的熱情不減,仍然規劃獨立的投資策略,對創業投資和房地產投入大量資金。例如全球最大的主權財富基金--挪威主權財富基金,對中國和香港的投資占其投資總額的4.5%;新加坡國有投資機構淡馬錫控股,6月購買了滴滴出行3,300萬的美國存托憑證(ADR),但不久後,中國監管機構宣佈對滴滴進行調查。

根據eVestment資料顯示,第二季全球主權基金在岸A股股票投資策略中贖回23.5億美元,反應了最近的謹慎情緒。不過與其他投資者一樣,主權基金已經習慣中國的政治風險,對於未來的長期投資趨勢還是樂觀面對。

此外,Invesco最近一項調查顯示,45%的主權基金認為缺乏ESG資料,對投資構成一項挑戰,未來,ESG才是他們的觀察重點。

未來對於投資中國的策略,我的看法如下:
1.我們不應再視中國為新興市場,因為它正走在成為全球強國的路上。
2.藉由它在5G基礎設施、數位化、半導體、電動車和人工智慧方面的重大投資,中國希望成為世界的高科技領導國。
3.中美貿易關係很可能將持續緊張,這也是中國越來越重視建立自主地位、強化供應鏈和締結新聯盟的原因之一。

考慮到中國經濟和市場的規模,中國股票在許多國際指數中的權值顯著偏低。過去二十年(截至2020年12月31日),MSCI中國指數的報酬率為521%,遠高於MSCI歐洲指數的98%。過去多數全球投資人較少直接持有中國股票,也較少投入中國大陸的A股市場。將來隨著MSCI調高其權值,未來的投資比重可望增加。

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估計,2019年中國占全球GDP超過16%,高於歐盟的15.4%。但目前在全球股票的主要基準MSCI世界指數中,中國的權值僅為5%左右。所以,一旦大幅開放A股,外國投資人當然會想要投入,因為增加權值是他們被動性的義務。隨著這些市場繼續開放,中國在國際指數中的權重應該會增加。

在這場全球資本市場的競爭中,最後究竟誰贏誰輸,仍有待時間驗證。

《經濟學人》總評

這一期經濟學人很有意思。在封面設計上,映入我們眼簾的就是一副《愛麗絲夢遊仙境》(Alice's Adventures in Wonderland)的插畫景象。

大家肯定知道,這是1865年出版以來,一直深受老少讀者喜愛的一本奇幻文學。但經濟學人封面上,和愛麗絲以及兔子一起看著洞口的,卻是一枚枚由遠而近、跳進洞裡的加密貨幣。果不其然,上面兩排黑字,大字寫的是:「Down the rabbit hole」(掉進兔子洞)--愛麗絲夢遊仙境第一章;小字寫的是:「The promise and perils of decentralised finance」(去中心化金融的希望與風險)。

本週的封面,是關於去中心化金融(DEcentralized Finance,簡稱DeFi)奇異而美妙的世界。它有可能重塑金融體系的運作方式,它正在引起像網絡早期那樣的發明狂潮;而且,在人們將更多時間花在網路上的時候,它甚至可以重塑數位經濟的架構。

儘管各種術語令人生畏,但在DeFi上發生的基本活動,都是我們熟悉且切身相關的,包括存放款、貸款,以及購買理財產品……這些在交易所交易、發放貸款和通過被稱為智能合約的自動執行協議吸收存款。

用作抵押品的數位工具的價值,已從2018年初的幾乎為零,增長到了900億美元,今年的第二季更是處理了大約2.2兆美元的交易,與透過Visa進行的交易金額差不多。

DeFi確實也吸引了騙子、傻瓜和真正的信徒。在它開始兌現承諾之前,它還有很長的路要走,還有許多問題需要回答。經濟學人認為,小白兔確實已經開始招手,但未來的希望和風險,大家還是應該謹慎看待。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