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母晨曦中的漫思:給未來70歲的你

天母晨曦中的漫思:給未來70歲的你

老園丁

走過人生上半場的大風大浪後,開始步入70歲的旅程,回歸家庭、落地生活、面對自己,分享靜好生活中的所見、所聞、所學、所思、所感⋯,願你我一起感受生命中的每一份美好與幸福。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All Episodes

高牆之後,是春光

高牆之後,是春光

🄴 天母晨曦中的漫思:給未來70歲的你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天母晨㬢中的漫思:給未來70歲的你的時空信高牆的另一邊,是春光清明時節,細雨紛飛。與幾位退休的企業老友聚餐閒敘,話題從時政轉入私領域,田兄一席關於「高牆理論」的談話,語帶省思,卻意外地觸動了在場所有人的心弦。我想,這樣的智慧,值得被更多人聽見。田兄說,夫妻之間,在退休之前,多是並肩打拼的戰友。生活如江湖,外務奔波,情感之間留下的,是責任的痕跡與默契的縫隙。直到退休,一切歸於靜定,兩人朝夕相處,才赫然發現:原來彼此的心中,已築起一道無形的高牆。這堵牆,不是怨,不是恨,而是一層層年歲堆疊出來的差異與沈默。也許是價值觀的偏離,也許是生活節奏的不再同步,也可能只是日復一日忽略了的關心與傾聽。這樣的牆,不能否認,更不宜強拆,而應以陪伴與理解,一點一滴地鬆動它、溫柔地對待它。就如同柏林圍牆的倒塌,並非一夕之功,而是時代與人心合力的結果。田兄說得好,破牆的起點,不在於激烈的表達,而是細微的關照。她的擔憂,她的渴望,她的沉默之處——若能用心去看見,去回應,那就是一條通往她心裡的小徑。你不必大聲宣告,只需靜靜站在她身邊,讓她知道:你願意,陪她走下去。他還提到一句話,令我印象深刻:「照顧好夫人,從而照顧好自己。」說這話的田兄,過去曾是事業場上鐵血果斷的人物,如今卻願意承認,那些年建立起來的自我與尊嚴,也可能成為親密關係的阻礙。他說自己仍在修行,學著卸下鎧甲,學著柔軟。若將婚姻比作修行,那麼晚年的夫妻生活,便是一場回歸初心的練習。不再是「老來伴」的標籤式存在,而是重新學會如何在平凡生活裡「相看兩不厭」,看見對方曾經也依然動人的靈魂。得道者多助,但這裡的「道」,不是玄之又玄的哲理,而是一種深刻的人情之理,是懂得在歲月的縫隙中,修補一點溫情、一點理解。這高牆,不在遠方,不在敵意之間,它在人與人最親密的關係裡。愛的藝術,不是劇烈的燃燒,而是日復一日的柔情,是願意持續看見對方的那雙眼睛。當我們終於走過這座牆,你會發現,牆的另一邊,是春光。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透析[原生家庭]無形的影響 系列三 (案例篇)

透析[原生家庭]無形的影響 系列三 (案例篇)

🄴 天母晨曦中的漫思:給未來70歲的你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透析[原生家庭]無形的影響}系列三- 案例篇前陣子,我分享了「透析原生家庭無形的影響」的觀察篇及行動篇,探討原生家庭如何影響我們的行為模式、人際關係,甚至影響我們選擇伴侶的方式。最近我又剛好接續觀看了Netflix韓劇《媽媽朋友的兒子》這部浪漫喜劇,劇情圍繞著父母與子女之間的教育養成與相處模式、鄰里朋友間的互動,以及男女主角(「媽媽朋友的兒子」與「媽媽朋友的女兒」)之間的情感發展。全劇共16集,故事的張力正是來自這些關係的交錯影響,以及因原生家庭無形影響所產生的糾結與衝突,因此這部劇可以說是原生家庭無形影響力的絕佳案例,透過角色間的互動,生動展現了家庭背景如何塑造個人的行為模式與情感關係。這部劇讓我再次思考,我們真的能擺脫原生家庭的影響嗎?還是我們終究會回到過去習得的模式?而這樣的思辯過程不僅是我對影劇的剖析,更是一次對自我內在世界的探索。譬如透過劇情的發展,我也開始省思父母對我的影響、我對子女的影響,以及與伴侶相處互動的種種模式。幸運的是,現今我們可以運用生成式 AI(如 ChatGPT)來迅速獲取心理學理論的分析,幫助我們在Marco 層次快速、初步理解自身情緒的運作機制,以及這些情緒背後的心理影響因素。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無可避免地受到原生家庭的影響,而透過這些分析與省思,我試圖釐清並梳理家庭生活對自己言行模式的影響。這是一場與自己的對話,一種對自身語言與行為模式的反思與調整,也希望這樣的經驗能夠提供你們一些參考與啟發。下面,是我用 ChatGPT 協助整理我的觀看後的觀察與觀點,並加以梳理使論述更具條理,以便我們能更深入理解:原生家庭的影響究竟如何無形地滲透進我們的生活?~~~~~~~~~~~~~一、什麼是「媽媽朋友的兒子」?我們為什麼總在比較?光是這部劇的名字,就充滿了東亞文化中特有的「比較心理」。「媽媽朋友的兒子」是什麼概念?這是一個從小影響我們的隱形標準,媽媽們總是會拿別人的孩子來和我們比較,彷彿這個「別人家的孩子」是完美無缺的。而這種比較,不只存在於學業成績,甚至延伸到未來的職業發展、感情選擇,甚至婚姻關係。在這部劇中,男主角崔承效就是這樣一個「別人家的孩子」。他是韓國建築界的明日之星,外型出眾、能力卓越,媽媽對他的成就感到無比驕傲。而女主角裴石榴則是一個曾經被視為「前途光明」的職場菁英,卻因一次人生挫敗而離開了公司,變成了無業遊民。這樣的對比,讓我想到我們在家庭中被灌輸的「成功公式」。從小,我們被教導要「變成某種樣子」,成績要好、工作要穩定、人生要有規劃。但當我們發現人生並不是直線發展,而是充滿變數時,我們該怎麼辦?如果我們偏離了「媽媽朋友的標準」,我們會如何看待自己?這部劇,其實不只是浪漫喜劇,它更是一場「自我認同的掙扎」。二、為什麼我們總是複製原生家庭的模式?在心理學上,家庭動力學告訴我們,每個人在成長過程中,都會不自覺地內化家庭的互動模式,並在自己的人生中複製這些模式。這點,在男女主角的親密關係中,表現得尤為明顯。1. 迴避型 vs. 焦慮型依附:他們愛得很累在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中,人的依戀風格主要分為安全型、焦慮型、迴避型等類別,而這部劇中的兩位主角,很明顯展現了典型的焦慮-迴避關係。• 崔承效:迴避型依附他是「完美男神」,從小被教導要獨立、要強大,他習慣壓抑自己的情緒,害怕過於親密的關係,因為他無法承受「依賴」帶來的負擔。所以當石榴需要情感支持時,他會本能地保持距離,甚至逃避。• 裴石榴:焦慮型依附她在職場受挫後,對人生產生了動搖,潛意識裡,她渴望找到一個可以「補償」她內心不安的伴侶。她希望承效能給她穩定的情感依靠,但每當她試圖靠近,他卻退縮,這讓她更加焦慮,甚至產生自我懷疑:「是不是我不夠好?是不是我做錯了什麼?」這種「你越靠近,我越逃」的模式,在現實生活中非常常見。而這,其實都源自於原生家庭對我們的影響。如果我們的家庭中,父母缺乏情感交流,孩子長大後,可能會變得迴避親密關係。相反地,如果父母的愛帶有不穩定性,孩子長大後,可能會在關係中變得焦慮,渴望不斷地獲取確認。這部劇,其實就在描述這種隱形的情感模式。三、我們如何跳脫這種模式?如果我們發現自己在關係中,總是不自覺地重複原生家庭的模式,那該怎麼辦?這裡,我想提供幾個具體的方法:1. 覺察自己的依附模式先問問自己,你在關係中是容易依賴對方,還是習慣保持距離?當你有情緒時,你會選擇表達,還是壓抑?當你能夠意識到自己的情感模式,就能在關係中做出更有意識的選擇。2. 重塑自我價值,不再依賴外在標準劇中的石榴,從一個「標準的成功者」,變成了一個需要重新尋找方向的人。這代表著一個過程:當你不再符合社會期待時,你還能如何定義自己?這是一個每個人都會面對的課題,我們需要學習將自我價值,建立在內在,而不是外在比較。3. 學會健康的溝通方式在關係中,當你發現自己在用「原生家庭」的方式對待對方時,試著換一種方式說話。例如,如果你是焦慮型依附的人,當你感到不安時,可以直接告訴對方:「我現在有點焦慮,不是因為你做錯了什麼,而是我需要一些安慰。」這樣能減少不必要的誤會。結語:我們可以選擇自己的未來原生家庭塑造了我們,但不代表我們無法改變。崔承效和裴石榴,正在經歷這樣的覺察與改變,而這也是我們每個人在關係中需要學習的功課。如果你也曾經發現自己不自覺地複製父母的行為模式,如果你在關係中總是感到不安全、不被理解,那麼請記住,這不是你的錯,這是每個人成長過程中的挑戰。而最重要的是,當我們開始意識到這些影響,我們就有機會改變它。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透析[原生家庭]無形的影響- 行動篇 2/2

透析[原生家庭]無形的影響- 行動篇 2/2

🄴 天母晨曦中的漫思:給未來70歲的你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透析[原生家庭]無形的影響}- 行動篇(從無意識到有意識的選擇)2/2根據我在上一篇對原生家庭的無形影響的觀察,我好奇想了解 ChatGPT 會提供怎樣的分析與建議。令人驚訝的是,ChatGPT 巧妙地扮演了心理諮商師的角色,將我的觀察與論點加以梳理,使其更具邏輯性,同時也基於心理學理論提供了具體建議。為了讓你們能夠更全面地理解這些分析與建議,就將 ChatGPT 在 2025 年所提供的內容完整附於後文,供你們參考。- 什麼是原生家庭?首先,我們要來定義一下 「原生家庭」。所謂原生家庭,就是我們從小成長的家庭環境,也就是我們的父母、主要照顧者,甚至是兄弟姊妹所共同塑造的家庭氛圍。在這個環境裡,我們學會了怎麼表達情緒、怎麼與人互動,甚至對「愛」的理解,也往往來自於這裡。心理學家 John Bowlby 的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 認為,幼年時期我們與照顧者的互動方式,會影響我們成年後的人際關係。如果童年時期,我們感受到足夠的安全感,長大後通常比較能夠與人建立穩定的關係;但如果成長過程中,我們經常感受到忽視、批評,或者缺乏情感上的支持,那麼我們可能會在關係中變得焦慮、不安,甚至害怕親密。- 原生家庭如何影響我們的人際關係?1. 行為模式的無意識複製我們常說「家家有本難念的經」,但有時候,我們根本不知道自己已經把這本「經」帶進了我們的生活。例如,從小生活在高壓或批判性的家庭,長大後可能會無意識地對伴侶或孩子有相同的高標準,甚至用類似的方式批評對方;或者,如果我們的父母在爭吵時總是冷戰、逃避,我們可能在衝突中也會選擇沈默,而不是溝通。這些行為,常常不是刻意的,而是來自於我們的「無意識學習」。2. 無意識地期待對方「補償」自己在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做 「補償性需求」,意思是 我們可能會不自覺地希望伴侶或朋友來填補自己童年時期的情感缺失。舉例來說,如果一個人在童年時期沒有得到父母的關愛與認同,他可能會在親密關係中,過度期待伴侶給予無條件的關注,一旦對方無法滿足這種需求,就會產生失落與憤怒。而這種期待,往往會讓關係產生壓力,因為我們無形中把自己過去未滿足的需求,加諸在現在的伴侶或朋友身上,而對方卻無法真正填補這個缺口。3. 情緒雷點的觸發(Trigger)你是否有過這樣的經驗:某個小小的事件,突然讓你情緒爆發,甚至自己都不知道為什麼反應這麼大?這通常與 童年創傷(Childhood Trauma) 有關。當我們在童年時期受到的某些傷害未被處理,它可能會像一顆「未爆彈」,藏在我們的內心深處,直到某一天,在某個情境下被觸發(Triggered)。例如,童年時常常被忽視的人,可能在伴侶沒有秒回訊息時,內心就會產生極大的不安,覺得自己「又被拋棄了」;或者,從小在家庭中總是被批評的人,可能在聽到伴侶一句建議時,就會感到被指責,進而產生強烈的防衛反應。- 我們該如何面對原生家庭的影響?我們無法選擇自己的原生家庭,但我們可以選擇 如何面對它、如何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以下幾個步驟,能幫助我們更有意識地調整自己,避免無意識地複製過去的傷害:1. 覺察(Awareness)首先,我們要開始練習「覺察」自己的行為與情緒。當你發現自己在某些情境下特別容易生氣、特別容易受傷,試著問問自己:「這個情緒是來自現在的情境,還是來自過去的經驗?」多數時候,我們的強烈情緒,其實是「過去未被解決的問題」在現在的投射。2. 釐清與接納(Understanding & Acceptance)理解自己的行為模式之後,不要責怪自己,更不要責怪原生家庭。父母也許有他們的限制,他們也可能是在自己的原生家庭裡受過傷,所以他們才無法給予我們更好的支持。當我們願意理解並接受這些過去的影響,我們才能真正開始改變。3. 有意識地選擇不同的行動(Change Your Pattern)當你發現自己在親密關係中有「補償性需求」,或者經常因為情緒雷點爆發,試著 在當下停下來,問自己:『我還有沒有其他選擇?』 也許可以試著改變對話方式,或者主動告訴對方:「剛剛你的話讓我有點受傷,因為它讓我想起童年的某些經驗。」當我們開始用不同的方式溝通,我們就有機會改變關係的動態。4. 尋求專業協助(Professional Help)如果你發現自己的情緒模式已經嚴重影響到人際關係,甚至讓你無法擁有穩定的親密關係,心理諮商可能是一個值得考慮的選擇。透過專業的引導,我們可以更深入地探索自己的內在世界,進一步釋放過去的傷痛。結語:我們不必成為原生家庭的囚徒雖然我們的童年經驗塑造了我們的行為模式,但我們的人生仍然是我們自己的。我們可以選擇覺察、理解、改變,讓自己從「無意識的複製」變成「有意識的創造」。當我們願意對自己的情緒負責、願意用不同的方式與人互動,原生家庭的影響就不再是枷鎖,而是我們成長的養分。願我們都能更 ”有意識” 地面對[原生家庭的無形影響],而讓自己能活得更自在、更有選擇權,進而成為更成熟、更完整的人。加油!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春日省思:從職場到家庭 探尋原生家庭的影響

春日省思:從職場到家庭 探尋原生家庭的影響

🄴 天母晨曦中的漫思:給未來70歲的你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春日省思:從職場到家庭,探尋原生家庭的影響} 1/2來到 2025 年春光明媚的三月天,這不僅是一個季節的轉變,自己也從 外在江湖的職場生活,回歸 內在 與家人親密相處的家庭生活。這樣的變化,不僅帶來生活方式的轉換,也無可避免地 讓個人的 行為模式與語言表達,觸發了不同層次的變化及挑戰。隨著日常生活節奏的調整,獨處與沈思的時間逐漸增多,一個長久以來 被忽略的課題 :原生家庭對自身 行為與語言模式的無形影響 開始浮現。這種影響,往往深植於潛意識之中,使人不自覺地沿襲父母的互動方式,甚至在家庭關係中重演了過去的情感模式。在接下來的兩篇文章中,分享了自己最近對這一現象的觀察與體悟,也進一步請目前熱議的 生成式 AI——ChatGPT,以心理諮商師的角度對這些觀點進行梳理與分析,提供理論基礎,並提出具體的行動建議。希望透過這樣的對話,能夠更深入地理解自身,進而在家庭關係中建立更健康的溝通模式。第一篇{透析[原生家庭]無形的影響 }- 觀察篇(看不見的枷鎖:原生家庭如何無意識地影響我們的人生)當談到「原生家庭」,許多人首先聯想到的往往是負面的印象。我認為,這種形象之所以普遍存在,主要是因為原生家庭無形中塑造了個人的言行模式,並且在日常互動中,這些影響往往是不自覺的,彷彿內在的DNA,以無意識的方式主導個人的行為。因此,當一個人因這些潛在模式而傷害到他人時,他可能並非出於惡意,甚至未曾察覺自己的言行對他人造成了傷害。然而,受傷的一方卻會深感痛苦,進而產生責怪,而加害者則可能因不明所以而感到困惑。這種無意識的影響在親密關係中尤為明顯。當雙方的原生家庭的 經驗各自帶有未解的 情感議題,彼此的行為 便可能無意間觸及對方內心深處的痛點,進而引發 劇烈衝突。雙方可能都感到被冒犯,卻又說不清楚原因,一方是不自覺地觸動,另一方則是不自覺地被激怒,最終形成難以理解的情緒對立。此外,來自原生家庭的心理影響 還可能表現在 潛意識的「補償需求」上。許多人會在伴侶關係中 無意識地期待對方填補自己在原生家庭中的情感缺失,甚至帶著一種「應該被彌補」的心理,對 對方產生不合理的期待與要求。這種無形的壓力,特別在婚姻生活中,往往讓彼此都感到莫名其妙的負擔與束縛,最終可能成為衝突的根源。因此,最值得我們警惕的是,這個 原生家庭的影響的[隱形性],而我們自己對這些影響的認識卻極為有限。 所以我們需要透過自我學習、心理探索,甚至透過專業課程或心理諮商,來深入理解這些潛藏的影響。當我們能夠正視並接納自己內在的不僅僅是「陽光面」,也包含那些來自原生家庭的「陰影」,我們才能更完整地認識自己,進而提升人際關係的品質,不論是在職場、家庭,或是與伴侶的相處上,皆能獲得更健康、平衡的互動模式。透析原生家庭的影響,並非要責怪過去,而是我們 該如何更”有意識”地面對它,讓自己活得更自在、更有選擇權,進而成為更成熟、更完整的人。(在下一篇,我們將來聽聽 2025年版 的生成式AI ChatGPT 以 心理諮商師的角色 提供理論性的𢑥總、分析及行動建議)。下期見!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握住自己人生的主動權

握住自己人生的主動權

🄴 天母晨曦中的漫思:給未來70歲的你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今天的主題是{握住自己人生的主動權}昨天W公司董事會正式公布了新一屆董事名單,我和范先生 三年任期屆滿沒有續聘這件事,總算在會議流程中塵埃落定。散會時在電梯口遇到留任的董事Marty,遠遠看見他走過來時神情有點尷尬,開口就說「真是意外」,同時關心我心情有沒有受影響。我回答說其實反而是覺得鬆了一大口氣,他聽完後明顯放下心來說「這樣就好」。回家後特別傳訊息感謝他的關心,收到他回「致敬!放寬心!」的鼓勵,這件從私下接到通知到正式公開的人事變動,總算畫下了句點。這段經歷讓我想了很多。雖然能完全理解公司需要引進半導體領域的專業董事,協助公司的策略成長,但過去都是自己主動選擇離開,這次首次體驗「被離開」的感覺,心裡難免有點像 被雨淋濕的落葉,飄飄蕩蕩找不到落點。不過也因為這樣,反而整理出幾點人生的體會:- 別人的世界裡,你並沒有那麼重要;自己的情緒,終究只是自己的事。無論快樂、成就、榮耀,還是痛苦、傷感、失落,這些都只是自己的情緒,在別人眼裡,或許根本不算「事」。不要期待他人能完全理解或感同身受,也不必誤以為自己對世界有多麼舉足輕重。其實,每個人都忙於自己的人生,沒有太多的時間關注你的一舉一動。不要自憐自艾,也不必自作多情地期盼別人會與自己共鳴。對他人而言,你可能只是他旅途中的一位過客或風景罷了。因此,不必過度在意別人的看法,他們的想法與反應,與自己無關,也無須介懷。- 不必羨慕或感傷,人生本無可比;每個人都走在自己的路上,不用和別人比路程。留任的七位董事將繼續他們的遠征旅程,而我則踏上不同的道路。這無需羨慕或感傷,因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選擇與際遇。從自己的角度看,可能會覺得失落;但換個角度,他人或許反而欣賞或羨慕我擁有更多選擇的自由。人生無需”比較”,因為每個人都在走屬於自己的路。- 「完善」自己的人生,才是最真實的課題;照顧好自己的心才是正經事。真正值得關注的,是如何充滿自己、活出自己想要的真實生活,而不是在意別人過著怎樣的日子。別人的生活是他們的選擇,與我們無關。同樣地,他們如何評價我們的生活,也不該影響我們的內心。人生的本質在於獨處時是否安定、自在,而非別人如何看待我們。千萬不要放大(假想)自己在別人世界中的位置,因為大多數時候,你只是路人甲。- 真正重要的,是我們留下什麼;所謂[完善]的生活,應該是……終其一生,我們應該追求的,不是金錢與名利的成功,而是當地面震動、烈火席捲、疾病突襲時,心中仍能留存那些曾經勇敢去愛的記憶,那些曾為世界帶來的善意,以及與摯愛之人 共度美好時光的回憶。這,才是人生真正的價值。- 重新看懂身邊的關係;人生過客,要珍惜最親密的陪伴外界的親友、曾經的共事者,終究是人生旅途的過客。即便是家人,兒女是獨立的個體,亦是暫時借住在家的小鳥,總有一天要飛向自己的天空,不該將他們視為理所當然的依靠。他們未來如能多陪伴、多照顧,那是福氣,而非義務。我們該做的,是將他們視為有血緣連結的親密友人,而非依附的對象。歷經過往總總,終究,最值得珍惜與回報的,其實是一路陪伴自己、無怨無悔支持自己的伴侶。在往後的歲月裡,希望能多陪伴她、照顧她,回應她曾經為我的付出,攜手走完 我們共同的緣分與人生。這些體悟與醒悟,一方面是希望自己能夠梳理情緒,從中走出來;另一方面,也是為自己重擬下一步生活的行動方針。也與你們分享之!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