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節目由寶島聯播網共同製播*
建築是一件有趣的事,從不同的角度來看,建築是處在理性與感性之間、處在藝術與資本之間、處在現在與過去之間,建築師們的就必須從這些不同的極性,找尋到建築的平衡之道。
現代主義建築之父柯比意說:建築是生活的容器,曾經被裝載在建築這座容器裡面的生活,層層疊疊的生活痕跡,也就成了歷史和文化。建築所傳承的文化,是有形的物質,然而就是這些物質所形塑的空間,足以幫助我們想像各種生活的形狀。
我們規劃了九種構面,希望將“建築”這個主題,透過立體而多元的方式呈現:
【建築X日常】透過建築師日常的思考,去呈現建築是如何被實踐出來的,也因為這些思考的展現,讓一般聽眾得以理解建築思考的核心。
【建築X歷史】從歷史建築之美到經典復興建築的華麗復甦,聽見如何透過建築的設計、結構和裝飾,閱讀時代的變遷,理解社會與文化的演進,並感受到建築與歷史對話的力量。
【國際建築閱讀】節目邀請聽眾一同閱讀國際的建築,解讀這些建築物如何反映其所處文化、時代精神及社會環境,並探究建築語言如何跨越國界,傳遞普世價值,帶領觀眾更深刻地理解建築的全球語境。
【台灣建築閱讀】展示台灣如何透過建築語言講述自己的歷史故事和文化身份,並探究當地建築師如何在設計中融合本土特色與國際趨勢。突顯台灣建築如何與自然環境和諧共處,以及它們如何滿足現代居住者的需求,體現台灣社會的快速變遷和創新精神。
【建築X社會創新】探討台灣社會住宅的設計理念與實踐成果,在對抗住宅不足與城市化挑戰的今日,探索這些住宅如何為不同收入層的居民提供質量與負擔得起的居住選擇。我們將分析社會住宅在提升生活品質、促進社區多元化以及實現永續發展目標中的角色。節目也將呈現建築師和規劃者如何創造符合當代台灣社會價值和需求的住宅空間。
【建築X時事】在許多時事新聞中,往往述及建築專業時,有許多偏見和誤解,希望透過建築師的專業解說,一一拆解時事中的建築議題。
【建築X未來】展望建築領域的新領域,探索未來建築的無限可能。介紹如何利用最新科技以及新概念,來形塑未來社會的居住環境。
【建築X城市】城市裡集結了各式各樣的建築,建築師們透過不同的思考去形塑不同的建築,甚至是創造城市的樣貌,我們透過這個系列的單元,來揭開建築師對於城市的不同想像。
【建築X構造】在工業文明興盛之後,大量的鋼筋水泥充斥著整個城市,然而我們再回頭梳理過往的文明時,卻發現許多傳統的構造,可以帶給我們更為人性的生活環境。
我們試圖從建築中去找到在日常生活中的各個投影面,從中去探尋建築與生活、建築與文化、甚至是建築與過去和未來的種種連結,讓聽眾得以理解到如何用生活的尺度去理解建築的形成,也可以用文化的尺度去丈量建築背後的歷史高度。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我喜歡挑戰、喜歡冒險,奉行單身主義的我,卻在中年之時,決定去到陌生的英國小鎮,征服名為「太太」的職稱!哈囉~我是Lu,從職場高管到英國閒婦,人生下半場需要和大環境、小家庭重新磨合,如果想了解異國婚姻的大小習題,歡迎進入~英國太太見聲房。https://fstry.pse.is/7wy396—— 以上為 Firstory Podcast 廣告 ——在淨零排碳成為全球趨勢的今天,建築業作為佔據37%能源消耗的重要領域,如何轉型升級已成為企業刻不容緩的議題。本集《開箱建築師》邀請到擁有美國LEED雙重認證的莊淵源建築師,同時也是國家全球永續環境研發院副院長,為我們深度解析企業如何打造永續辦公空間。💡 核心議題搶先看:- SDGs如何與建築設計完美結合?從健康福祉到環境正義的實踐策略- 傳統vs創新:預制工法如何解決台灣營建業缺工難題- 節能神器大公開:全熱交換器、新風機讓你告別高電費- 玻璃帷幕不再是耗能元兇!三層玻璃+斷熱技術的革命性改變-🏆 成功案例: 台北101取得國際認證後,外商搶租一空!一個好的綠建築認證,不只是環保標章,更是企業品牌價值與國際競爭力的象徵。研究顯示,做好永續設計的建築,50年內可節省高達8000萬元的營運成本!🤖 AI + 永續 = 未來趨勢 從碳盤查到智能監控,AI技術如何協助企業輕鬆達成減碳目標?讓複雜的永續管理變得簡單可行。🏛️ 創新思維:歷史建築的永續重生 如何讓古蹟活化與永續發展並存?從巴黎奧運到台灣文創基地,探索舊建築的新生命力。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1999年921大地震,不僅震裂了島嶼的地表,更撼動了台灣建築界對於空間與文化關係的深層思考。在這場災難的廢墟中,姜樂靜帶著對原住民部落的深切關懷,踏上了重新定義校園建築的漫長旅程。這是一個關於建築如何承載集體記憶的故事。當姜樂靜初次踏入震後的潭南村,面對僅有2800平方公尺的狹小基地,她沒有選擇標準化的校園模板,而是深入布農族的文化肌理,從家屋的火塘、四個房間到前院的空間原型中,尋找教育建築的靈魂。這不僅是空間的重建,更是文化認同的重新確立。節目中,我們聆聽著一位建築師如何在歷史的斷裂處,以傳統工法為針線,縫合現代教育需求與古老智慧的創傷。布農族重視和諧協調的文化特質,如何轉化為建築語彙?當協同教學的理念遇見原住民的集體決策傳統,空間又該如何回應這種文化的深層呼喚?這場對話穿越了個人記憶與集體經驗的邊界。從衛道中學修澤蘭設計的船型教堂到東海大學路思義教堂的自由曲線,我們看見建築如何在一個人的生命軌跡中種下美學的種子,又如何在社會轉型的關鍵時刻,成為文化傳承的載體。姜樂靜的校園建築實踐,實際上是一場對現代化教育模式的深度反思。當城市化浪潮席捲台灣,當標準化校園設計成為效率至上的產物,她選擇回到土地、回到文化、回到孩子們最原初的學習本能。從大墩國小的土丘設計到金湖國小的太空船圖書館,每一個空間都在訴說著:教育不應該是工業化的產品,而應該是文化有機生長的沃土。在新校園運動的歷史脈絡下,我們看見建築師如何成為文化的守護者與創新者,用空間的語言書寫著島嶼的教育新篇章…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台中市建築師公會新一季播客首集重磅登場!本集邀請到台中最具代表性的景觀設計師吳靜宜,分享她如何在文化資產中創造出令人驚豔的好風景。從東海大學大度山上走出的她,至今仍記得那些安靜的時光:晨霧中的相思林,午後斜陽下的紅磚教堂,夜晚圖書館裡溫暖的燈光。那些歲月教會了她一件事:真正的美,往往藏在最不起眼的角落,等待著有心人的發現。她的作品遍布台中:帝國製糖廠、綠空鐵道、台中文學館。每一處空間的重生,都源自她對土地的深度理解。她不急於改變,而是先學會傾聽。她說,每一塊土地都有自己的故事,設計師的職責,是幫助這些故事重新被述說。三十餘項國際設計大獎的肯定,並非她追求的目標,而是她專注工作後自然而來的結果。她更在意的,是那些使用空間的人們,是否在其中找到了生活的美好。在綠空鐵道的設計過程中,她遇見了許多居民的質疑與不解。她沒有急於辯駁,而是一家家拜訪,一次次解釋,用誠意化解誤會。她明白,真正的設計不只是技術,更是與人的溝通。當居民們最終理解了她的設計理念,那份支持比任何獎項都更加珍貴。她常說,景觀設計應該是從土地長出來的。這句話背後,是她對土地的敬重,對歷史的理解,對未來的思考。她不是在創造什麼,而是在發現什麼,在喚醒什麼。每一個設計案對她來說,都是一次深度的對話——與土地對話,與歷史對話,與使用者對話。在這個講求效率的時代,她選擇了一條相對緩慢的路。她會在工地裡待上整天,觀察光影的變化,感受空間的氣息。她相信,只有真正理解了一個地方,才能為它設計出最合適的未來。這樣的堅持,讓她的作品有了不同的深度。它們不僅僅是視覺上的美麗,更是精神上的慰藉。在她的設計中,人們找到了與土地的連結,找到了與歷史的對話的一方水土......。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在台灣住房議題日趨複雜的時代中,本期節目邀請和暢建築師事務所的李怡慧建築師,以她從台南北漂到台中扎根的生命軌跡,深度剖析民間社會住宅這一承載著居住正義理想的當代課題。李建築師以其親身經歷為起點,從一個台南女孩的購屋夢想,到意外接觸內政部包租代管政策,再到成為推動私有社會住宅的實踐者,她的故事折射出台灣租屋市場的深層變遷。在這場跨越地域與專業的對話中,我們得以窺見私有社會住宅如何在政策引導下,成為連結房東、房客與政府的三方共贏橋樑。節目深入探討了建築專業中性別意識的演進,從早期男性主導的工地現場,到如今女性建築師在細膩度與溝通協調上展現的獨特優勢,映照出專業分工日趨精細的時代特徵。李建築師分享了從大型事務所到自立門戶的轉折,以及在台中這座介於傳統與現代之間城市中的觀察與思考。特別值得關注的是,節目中詳細討論了一個具體案例:如何說服房東放棄八間無採光暗房的商業邏輯,轉而打造有公共空間的優質租屋環境。這不僅是專業技術的展現,更是對人居品質的深度思辨。從荷蘭社會住宅的色彩運用,到日本精工細作的空間哲學,節目橫跨東西方居住文化的比較視野,為聽眾勾勒出未來社會住宅發展的多元可能。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
此集精彩內容於2024年底完成錄音,依稀還記著當天錄音時,王寅武建築師分享著他對AI的認識、AI的發展,他時而沉思,時而開心大笑,能有機會相遇相識,是我們的運氣。感謝王寅武建築師對台灣建築發展的奉獻!--------在這個科技與傳統交織的時代轉折點上,建築師王寅武的聲音如同一位見證者,娓娓道來人工智慧如何悄然重塑著千年建築文明的脈絡。這場深刻的對話,不僅僅是技術層面的探討,更像是一次關於人類創造本質的哲學思辨。王寅武,這位身兼逢甲大學建築專業學院教授與尚虹建築師事務所主持建築師的雙重身份,以其三十餘年的專業積澱,為我們勾勒出一幅AI時代建築業的全景圖像。從古代工匠的榫卯技藝到現代BIM系統,建築業始終在技術演進中尋求平衡。王建築師回憶起自己求學時代的智力測驗,空間感的天賦讓他走向建築之路,然而他深刻體悟到,真正的建築師不僅需要空間想像力,更需要敘事能力—那種能將抽象概念轉化為具體空間語言的溝通藝術。這種反思折射出一個時代的焦慮:當AI能夠瞬間生成無數設計方案時,人類建築師的價值究竟何在?在這場技術革命的浪潮中,AI被重新定義為「基於數據與神經網路演算法的決策輔助系統」,它如同一位博學卻缺乏判斷力的助手,能夠提供豐富的選項,卻無法理解其背後的文化意涵與人文關懷。王建築師以餐廳點菜的生活化比喻,道出了專業判斷力的珍貴:沒有經驗的食客面對琳瑯滿目的菜單會無所適從,正如缺乏建築素養的使用者面對AI生成的設計方案時的困境。這場對話深入探討了AI在建築實務中的應用可能,從概念探索到方案生成,從結構分析到預製建築,每一個環節都承載著產業變革的希望與憂慮。特別是在討論預製建築與模組化建造時,王建築師描繪了一個類似汽車工業的未來圖景:建築部件在工廠中精密製造,在工地現場如積木般組裝。這不僅是技術的進步,更是對傳統營造文化的深刻反思。然而,技術的發展從來不是線性的。王建築師坦言,AI模型的訓練成本高昂,商業可行性仍待驗證,這反映出創新與現實之間永恆的張力。他特別強調,無論技術如何演進,建築師的核心價值—問題意識、分析能力、風險管理—都不可替代。這種洞察體現了一種歷史的智慧:每一次技術革命都會重新定義職業的邊界,但人類的創造力與判斷力始終是不可複製的。在AI時代,建築師不應成為技術的對手,而應成為技術的引導者。正如王建築師所言,年輕建築師需要具備開放心態與應變能力,在科技與人文之間找到平衡點。這不僅是對個人的建議,更是對整個建築文明傳承與創新的深刻思考。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zjj5qpa06c301v7aiy12kt3/comments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