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介紹
維真會客室播客第六集 與董家驊牧師對談:詩歌作為教會敬拜的符號語言 教會歷史處境與神學主題的轉換:傾聽與反思初代教會到當今的不同感動與需要 蔡玉玲教授 過去五集「維真會客室」播客,我們邀請的都是有音樂訓練的音樂敬拜主領,或許有些聽眾以為我們是想要高舉傳統聖樂的保守派。其實我們要鼓勵的就是不同角度與不同世代的最大對話,來激盪出更好的基督教敬拜觀點並實務。 這一集我們邀來世界華福中心的候任總幹事董家驊牧師,以牧師的角度看待教會的音樂敬拜。 和許多基督徒一樣,他看不懂五線譜,必須背下旋律才能唱出一首詩歌,但是他對音樂敬拜的看法卻有他深刻的見解,值得音樂敬拜主領與牧長們一起深思。 董牧師提到:敬拜是用我們有限的語言,來敬拜那位用我們的語言無法完全表達的上帝。對某些人來講,傳統詩歌是他們的音樂語言,講求分部、要把最好的音樂、最好的聲音獻給神;但是對另一群人,那些聽樂團、流行音樂長大的,這也許就是他們的音樂語言。他們也覺得他們在用他們最好的音樂語言獻給上帝。所以,本質上不是優劣之分。 傳統聖詩經常因為節數較多,董牧師認為信息密度含量非常高,從讀出那個字到跟上那個節奏,我們的大腦沒有時間去處理,對現代人可能比較困難些。不過,這又回到前面他說的,習慣與養成的問題。過去的人,教會可能只有一本聖詩集,反覆唱那幾首詩歌,詩歌對他們就是「長」這個樣子,不識字或看不懂五線譜也能慢慢覆誦,反覆傳唱,漸漸記下旋律與歌詞,不致於到主日敬拜才在「讀」詞。我們現代人不習慣唱這些傳統聖詩,主要應該還是因為已經習慣簡短歌詞的現代敬拜讚美詩歌。 因此,董牧師也從韋伯(Robert E. Webber)的 《崇拜:歷久常新》(Ancient-Future Worship:Proclaiming and Enacting God's Narrative)一書中的觀點指出:每一個歷史時期有教會歷史處境與神學主題的轉換,我們要去思考神在不同的時代,給予我們不同的提醒和召喚,也幫助我們去更多省思和關注人面臨的時代處境與議題。 董牧師與我們一樣關切:越來越多新創作詩歌,有些有不清楚的神學,讓人擔心。我們是否能有一個機制來檢驗所表達神學是否符合正統的神學,都是非常好的提醒和建議。 他更從牧者提出敬拜不會是某一種感官,不只是音樂,而是很全面的,包含聖餐這個聖禮的重要性。董牧師像個詩人與哲人一樣的精彩生動談話,希望您能上維真會客室播客第六集聆聽。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