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 CRPD 遇見原住民:社會障礙與社區服務對宜蘭泰雅族原住民障礙者的意義初探 ft. 蔡博方、周怡君【作伙來想社會Podcast S2EP4】

2024-01-27·45 分鐘

本集介紹

本集「作伙來想社會」由國立台北醫學大學的蔡博方副教授主持,邀請了東吳大學社會學系的周怡君老師。今天討論的研究主題關於政府基於聯合國的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所推行的社區服務政策,在遇到台灣原住民族的實際處境,看似良善的立意為什麼不見得適用台灣原住民?台灣的人權全球化的在地研究經驗能怎麼改善政策的盲點?
(周怡君老師於本集 Podcast 所討論的底本論文,刊登於《臺灣社會學刊》第 73 期的文章〈當 CRPD 遇見原住民:社會障礙與社區服務對宜蘭泰雅族原住民障礙者的意義初探 〉。)

主持人|蔡博方(臺灣社會學刊編委、台北醫學大學副教授)
來賓 |周怡君(東吳大學社會學系)

本集重點:
做障礙研究就是在做社會福利政策研究嗎?社會學的切入視角與其他學門的差別是什麼?
本文提到有「南方障礙觀點」,這是什麼意思?為什麼會以南方為名稱分界?
CRPD 看起來是一系列的政策指引,為什麼研究指出背後有預設的社會與個人二分的價值觀?
承上題,要怎樣才能觀察政策背後文化脈絡?如何經由研究設計與方法才能掌握到?
由於本文是從原住民文化的角度重新檢視既有政策,那在研究過程中,如果有遇到語言或文化隔閡的話,要怎麼克服?
本文提到很多針對台灣原民長照政策的研究,這代表在台灣做障礙研究的人也經常同時做族群研究嗎?
如果政府現行在原鄉推動的 CRPD 方向無法幫助到居民,那應該要改從什麼政策著手?社會學研究有可能帶來政策的改變嗎?
不同地方的族群、不同型態的障礙有很多,如果對這方面研究有興趣,應該要從什麼方面開始閱讀,才不會迷失在書海?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kt8emus8tu3r0851r4746bu7/comments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