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見生命之旅-受苦9

2023-04-29·29 分鐘

本集介紹

今天要分享的是,照見生命之旅-受苦
趙可式博士:安寧療護是為了「人」而解決「痛苦」
佛陀四聖諦中的第一苦諦,有八苦「生、老、病、死、怨憎會苦、愛別離苦、求不得苦、五蘊熾盛苦」。佛教將苦歸納為三層次:一、生老病死的生理痛苦;二、愛別離、怨憎會、求不得的心理痛苦;三、五取蘊為苦。前面的七種苦,在生活中我們較常經歷,比較容易能夠體會,但對於五取蘊為苦則較難明白。為甚麼五取蘊會是苦?這是由於將五蘊變成執取的對象,於是產生苦。「苦」的觀念可從三方面去理解:苦苦、壞苦、行苦。苦苦,是指一般的苦難,如我們身心經歷的苦;壞苦,是由變易而生的苦;行苦,由因緣和合而生起的苦,或可理解為執取五蘊的苦
樂受由領受順心的、有益於自身或符合自己需要的境相、事物而生,以身心感到適意、平靜、安和為特徵。
沒有人喜愛「苦」,我們所作一切,都在追求安樂;人生追求樂,花樣很多,內容豐富多彩,這豐富多彩繽紛的樂的誘惑刺激,使人們喜生、熱愛人生,為獲得樂而努力、而奮鬥、而拼命,甚而墮落、犯罪,丟官喪命,遺臭萬年。依靠外在種種條件想方設法弄到樂的資具。在佛教看法是苦非樂,因為要依賴一定的條件才能生起,這樂是短暫的也是無常。這種樂依賴於苦,與苦不相離。與其因苦而樂,寧可無苦而樂。《中觀寶鬘論》所比喻:「搔癢得快樂,無癢更為樂」
依賴因緣所生的快樂,是無常也會變壞消滅,無法長久。
佛陀提出了「止惡行善,以智慧斷煩惱」,古德云「寂寞清真之境,愈久轉增趣味;風流得意之時,過後輒增悽涼。」
有了佛法的正知正見,大乘的菩提心,則世間諸苦及欲樂的缺陷,未必不是好事。正是諸苦的逼迫及欲樂的缺陷,使人反省人生,力修諸善,追求解脫諸苦而得涅槃大樂。經中稱生老病死等八苦為引導人學佛修行的「八師」
若對待苦樂有正確態度,應是如實觀苦樂而超越苦樂,不害怕苦,不執著快樂。《優婆塞戒經·六波羅蜜品》教菩薩「受苦不憂,受樂不喜」。苦與樂都從心生起、從因緣起來,心及苦樂,都是無常變滅、無自性、不可得,皆可以隨心而轉。如此正觀苦的本性,則諸苦自滅,真樂現前,不住苦與樂,是為化苦為樂、超越苦樂。
84歲婆婆,直腸癌,治療3年多,情況沒有好轉,家人不敢告知病人,去探視時,做生命回顧,媳婦說她一生都很苦要回憶什麼
73歲伯伯漸凍人,有接觸佛法,長期學佛沒皈依,在病房當是閉關修行
最先進的醫療技術無法帶給你最幸福的生命終點~中村仁ㄧ
明蕅益大師「視人之苦,猶己之苦;視人之樂,猶己之樂」
「但願眾生得離苦,不為自己求安樂」
一行禪師在《活得安祥》中說:
如果我們與世界上的苦難接觸,受到觸動,就可能進一步去幫助那些正在受苦的人,而我們自己的痛苦就在此間消失了。以慈悲心體察世界上苦難者的痛苦,通過各種途徑與正在受苦的人接觸,使自己和他人對世界上的苦難現實保持警醒,積極致力於痛苦的解救。
應想到情緒的傳染性,如果自己是痛苦的,也會使別人痛苦;如果我們安祥愉快,也會使別人愉快,自己的生命會像花一樣綻放,給家人、其他人以快樂安祥的濡潤。一個發願「利樂有情」、行大乘菩薩道的人,不僅為自己,而且也應為家人、眾生、社會著想,保持安樂,用自己的安樂去安樂世間。
我是我生命的主人嗎?如果是,我能主宰自己的生死嗎?如果不是,主宰我生死的又是誰?想探討生活中如何讓身心靈得到寧靜與喜樂嗎?
當摯愛的親友面臨死亡,如何協助他們走完人生?
當留下來的家屬面臨失落,如何陪伴他們走過悲傷?
歡迎您加入我們的行列,分享您的生命故事。
Line ID:@924qegto,歡迎加入!
蓮花基金會:https://www.lotus.org.tw/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e3xgsf00pwd01t447tu3r5m/comments
其他節目:禪心世界、僧敲月下門 歡迎訂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