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集介紹
小額贊助支持本節目: https://pay.firstory.me/user/cl03n4tkx2p680852d9ju2xm2
留言告訴我你對這一集的想法: https://open.firstory.me/user/cl03n4tkx2p680852d9ju2xm2/comments
第38章 大成殿 普陀山
“復興文化賴鴻儒,陋巷蝸居德不孤,端正四非成至聖,罪消何必念南無。”現代教育普及,幼童進入幼稚園,接受心智啟蒙,進而小學、中學、大學、留學,可以說半輩子不離書本,可稱為十足的“學者”,書中文字,幾乎朗朗上口,振筆亦可疾書,究其用處,只為“功名利祿”,若問“濟世利人”,恐怕辦不到。書籍中,古聖先賢的行止遺訓,僅作課題問答之用,無人效法之,豈不變為“白讀書生”?更有甚者,書讀越多,腦筋越奸巧,鑽法律漏洞、犯法技術也越高明,讀書本望“進德修業”,如今卻變為“發財事業”,令人感歎萬分。
今日課程開始,濟佛帶李方明乘坐蓮台,一路乘風破雲浪,直向清靜聖界飛行,凡塵俗境,漸漸拋在身後,消失匿跡,不一時,已到達目的地,所到這個地方,到處都是文人打扮,氣質頗為超塵脫逸,有些正在吟詩散步,濟佛說:“今天所見,是儒門聖境,前面是大成殿,我們前去拜會大成至聖先師孔夫子吧!”李方明感歎:“今日榮幸來至儒門聖地,一睹杏壇風光,實在不虛此生。”前面大殿上書“大成殿”,四周清潔一塵不染,兩邊有儒家學士打扮者,示意歡迎二人,李方明隨著濟佛,走入殿內,中殿坐著一位老者,兩邊還有門生陪坐,殿內設備古色古香,案上筆墨硯臺整齊排列,櫥中書卷更是琳琅滿目,濟佛說:“中位坐者,正是儒門至聖孔夫子,兩邊陪坐為四配十哲,李生快向夫子行禮!”李方明上參拜:“愚生參叩至聖先師及各位聖賢,祈能指點迷津!”
孔夫子說:“儒門有幸,李生參加訓鸞,奉旨游天堂地獄,作醒世之本鐸,老夫在天之靈,甚覺心慰,儒門雖不語‘怪力亂神’,然鬼神之德,盛乎宇宙,歷劫不滅,故我並不諱言之,蓋世人不知生,焉知死?我恐世人捨本逐末,不善事生前,只求死後,故對弟子訓示,有關鬼神之事,皆不以‘明言’之。‘忠恕’之道,即‘慈悲’之教,克己復禮,不違仁道,人性合天,不語天,而天道得之,生死之事,自然可以操之在我,故言‘朝聞道,夕死可矣’;人如能率性做事,不違背人倫道德,確守三綱五常,即合于大道,既‘善事’生前,死後自得‘善地’,故‘生而順,死而安’,可以回返到宗教所指的‘安靜快樂世界’,亦即‘大同世界’。反觀今日儒門,教導學生,注重文憑,以作謀生工具,至於品性道德之薰陶,當作‘副科’看待,所以世人嘗言‘飽學多奸巧,愚人反正直’。我願世人讀書,除充實知識外,做人做事的道理,亦要明究實用之,否則,藉學識作‘巧言令色、行奸為巧’之舉,功名反足以毀滅自己前程,社會上所發生種種弊案,足以證明,行施巧計者,上天亦回於巧報。”
李方明說:“先師言行萬世師表,對世人關懷備至,夫子之言,當奉為座右銘;拜請先師開示,儒門學生修道方面應如何進修?”
孔夫子說:“今世之儒生,為應付升學考試,日夜惡補,腦海浮滿文章數字,觀其待人接物進退禮儀,顯得僵硬陌生,故有人譏稱為‘書呆子’。在學者,若有此情,尚可原諒之,一旦離開學校,出於社會,應當將書本中的聖賢教訓,應用于為人處事間,做到溫良恭儉讓,及遠離四非:非禮勿視、非禮勿聽、非禮勿言、非禮勿動,一日三省,修身養性,雖無出家求道,實已行道,其立身社會,清廉不貪,正是書生報國本色,更者有教無類,感化世人,則大成至聖之天,早已安排其位,一旦身逝,可以來至善聖域逍遙,不受輪回之苦。”
李方明說:“感恩夫子聖示,儒門修道,以正‘四非’而免罪,住世修煉,更切實際!”
濟佛說:“一個人能夠省去四非,便修成正人君子,是清高自持的人中人,尊之曰‘聖賢’,也是‘仙佛’的別名,在世做濟世利人的工作,性靈與天合一,所以今天這裡的聖賢先哲,在世都有一番‘謀世人福利的事業’!”
李方明說:“請示夫子,您的弟子們能夠侍立身側,是否可以示知他們在天界的生活?”
夫子說:“可以。弟子們因能夠受教不二心,與我合一,奉行吾道,所以今天能夠在聖域中相聚,自非偶然。我有四配十哲,七十二賢人,三千弟子,及數不盡的學人,和奉行教化的人,他們都能歸天靈聚一堂,儒者不具宗教儀式,且無神秘感,但若能深契吾道,正心修身、克己復禮、教育英才的話,靈性自然能夠超脫凡界達到聖界。以複聖顏回而言,蝸居陋巷,疏水飲食,人不堪其憂,回不改其樂,在現代人中,有幾人能夠忍受這種清高生活,保持儒者本色,做個君子儒呢?誰又能視富貴如浮雲呢?在世有這種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的風度,故雖無宗教戒律,亦可謂持戒,戰戰兢兢,如履薄冰了,生前既有此風度,死後自能夠超脫俗塵牽絆,證道成聖成賢。”
李方明說:“古代聖賢是這樣修法,現代聖賢呢?”
夫子說:“現代聖賢,位證聖界的人也很多,如殿外這些儒士,不乏是現代教師,他們為人師表,一生教育英才,用愛心啟導學生,不貪不取,身雖寒酸,心卻清白,夜以繼日,作承先啟後工作,桃李滿天下,杏壇播芬芳,這些老師身歿後,都能夠返回天界逍遙自在,所以寄望世上為人師表者,不獨修身養性,身教化人,在教學中,當先準備充裕,教學認真,以免領取薪津而誤人子弟,或為貪圖課外補習費,對正常教學不予認真,這樣有虧職守,無形中磨損自己靈性,將來下場是不堪設想;此地種滿桃李樹,每位教師的成績都可從這裡看出,教學認真、品性優良者,桃李滿園,氣味芬芳,反之,桃李落葉,無什麼結果,雖然在現代世人眼光,也許認為此系無稽之談,但對自己道德良心負點責任才是!”
濟佛說:“願世上教師,都是聖賢化身,做個萬世師表,春風化雨,受益學子都會感恩不盡的,切莫做個‘誤人子弟’的‘庸師’,就此告辭夫子。”夫子說:“既不久留,願祝儒風聖德更加輝煌!”李方明拜謝夫子教益金言,隨濟佛出發,往下一處行去。
濟佛說:“紫竹林中觀自在,白蓮座上現觀音,普陀非遠心頭是,菩薩心腸體內尋。世上崇拜觀世音菩薩的人很多,因為觀音慈悲法相,給世人和藹可親的感覺,如家中老母,所以有‘家家觀世音’之美稱,故又稱‘觀音老母’,拜觀音也就是拜老母。觀世音菩薩是古佛再來,無量劫前早已成佛,號‘正法明如來’,亦稱‘聖宗古佛’或‘南海古佛’,他‘聞聲救苦救難、無處不現身’的宏願,也是讓人尊敬崇拜的主因,世人要修成觀音嗎?請行‘菩薩道’吧!下面我們去南海普陀山,拜謁觀音菩薩,請其開示佛法,觀世音菩薩昔日在南海普陀山紫竹林成道,今日所遊乃是在西天的化境。”
不一時,南海已到,李方明下蓮台後,看見一片大海,遠處來了一隻帆船,濟佛說:“哈哈!觀音大士已駕來慈航,他知我們師徒在試道,所以來此迎接我們!”李方明看見這只小船靠岸,裡面果然站立著白衣飄逸的觀世音菩薩,相貌莊嚴,慈容可親,與定中或夢裡所見相同,忙上前參拜觀音菩薩。觀音菩薩說:“李善生免禮!我在普陀山紫竹林中,聞你們談言,要來我處一遊,慧眼知二位在此試道,故特駕慈航相渡,請二位上來吧!”李方明說:“好的!這只慈航為何不大呢?”觀音說:“只渡二位而已,太大反而不便,如乘客多的話,這只慈航會自動增大,凡是想修身學道者,若他們道心不退,有意逍遙佛土者,只要一呼‘觀世音’名號,我就現身在他旁邊,可度盡天下一切眾生。”李方明讚歎:“大士慈悲,法門無邊,實是眾生之福。”觀音說:“我將起航,李善生須把握船緣,因速度如飛,一失手便跌落海中,甚為危險。”李方明說:“遵命!我已坐穩,請大士啟航吧!”船啟航後,李方明發現此船沒有馬達,卻能航行如飛,真是神奇,濟佛說:“這不是凡間的輪船,不用馬達發動,只要大士開口就能發動,這具馬達是裝在大士‘心中’,心念一動,馬達便不停旋轉,所以才稱為‘法船’。”李方明唯有感歎神妙。
不一時到了岸,濟佛說:“這是天上的普陀山,在於西天,我們今日來此一遊,聽大士說法。”觀音說:“眾生迷於七情六欲,如身陷苦海,常遭逆境,實乃咎由自取,今日善門廣開,佛每從西天降下世間,普度有緣,請二位隨我遊賞!”李方明見滿山竹林青翠,空氣新鮮,旁有潺潺流水,真是一個絕妙聖地,觀音說:“此處是紫竹林之甘露水,甘露流歸於苦海,以減輕眾生苦味,並作為普度眾生之‘法水’。”前面有一個大蓮池,開滿了白色蓮花,美觀動人,旁邊竹林茂密參天,圍成一個自然洞天,有二位小仙童在那裡,觀音說:“這是善才、良女也,我居此紫竹林中白蓮座上,清淨無比,但心念眾生尚未度盡,所以無時無刻不現身下凡,救度眾生,凡持我的名號,如有苦難,我皆現身相助,願眾生深體我心,多行仁義,則就是我的化身,也可以隨地幫助別人,既然合於我的菩薩心腸,那麼我的心靈定會與其相通,日後我也定會度他到紫竹林中,凡修習菩薩道的人,終生不二心,一定能夠成就正果的。”觀音大士飄然坐上蓮台,出塵飄逸,正是:紫竹林中浮白蓮,觀音靜看水中天,善才良女雙邊立,甘露柳枝遍大千。
李方明拜請觀音,說:“今日佳機難逢,願意恭聆大慈大悲觀世音菩薩說法。”
觀音說:“善哉!當今之世,物質生活已經達到高度享受,以聖界視之,此乃世人之福,諸佛本當頌祝。可是福份大者,都陷溺於‘酒色財氣’,四大罪惡淵藪之中,故有‘福報’者,在過度享受、無法節制之下,偏入邪行,墮落孽為,終造成‘惡報’結局,眾生之不幸至此,讓我亦感傷不已!幸今鸞間闡教,維持道德人心於不墮,勸人行三綱五常,修五倫八德,改善社會不良風氣,激濁揚清,堪為一盞暗路明燈,我亦常降臨各堂,執筆說法度眾,勸導眾生正信佛法,遵守五戒,學道修佛,以明心性,證得佛果,今日李善生來此,我無限喜悅,帶你訪問已修成菩薩果位的菩薩。”
李方明拜謝大士,觀音說:“隨我來吧!”大士輕飄如雲,間離開蓮座,走路如行雲流水般,李方明隨著大士,沿路青山綠水,不愧為聖境,前面有許多精舍,菩提樹下有僧侶打坐,另外一邊樹下,也有一些帶發者禪定,一幅忘我模樣。觀音說:“這裡菩薩,都是在世修‘菩薩道’者,成道之後,來此靜修,不論出家在家,只要學習我的精神,去修持度眾,定能有所成就,李善生你可訪問他們!”
李方明走上前去,禮拜一位菩薩,他是位穿袈裟的僧人,面容慈善,光頭陀圓,閃出亮光,尤其受戒記位更射出強烈的光芒,請教如何修成今天道果。
智光菩薩說:“我法名智光,生前出家皈依三寶,勤禮世尊,行菩薩道。我覺得修佛學道,主要是在濟世利人,出家並非枯守三寶殿、皈依佛法僧,是要學習其真髓,作為實踐的借鏡,因此我修持中,講經勸化外,放生、濟貧、賑災等慈善工作,盡力去做;內心的修養,參禪打坐外,對觀世音菩薩尤為禮敬,同修僧伽若有疾病痛苦,亦盡心幫忙相助,代為解困,使他們都能體會到佛家慈悲精神,更堅定修行信心。修道過程,我亦經過無數次病魔打擊及精神恍惚等逆境,但自知業障未消,必藉此消磨,在痛苦中,我仍一心不亂,力持堅定,一生行善修德,廣施佛法,感化不少眾生,終於修成菩薩果位。在此後,常恭聞世尊及觀音菩薩說法,並再靜修,以期證得更高果位。願世人修道,切莫自私自利,須懷菩薩心腸,多幫助世人,當你付出愛心慈懷時,你的心腸已化做菩薩的心腸,久之,此心相通,此腸無阻,自然成就菩薩果了。”
李方明拜謝智光菩薩的說法,明白以“大悲”心情助人,就會得到“大喜”果實,因果絲毫不差,再請教一位帶發菩薩,她頭上佛光四射,生相高貴,氣質非凡,請教如何修成正果。
慈悟菩薩說:“我是在家修道的居士,因先生是公務人員,所以孩子長大各自立業後,一身清閒,經一位女伴引進,到佛寺皈依三寶,成為在家居士,自此勤研佛經,並持齋念佛、打坐,智慧大開,了悟人生四大皆假合,唯有佛性是真,所以常佈施金錢印刷經書送人,遇有貧困,盡力解囊相助,因家弟開中藥行,亦吩咐免費施藥,藥費由我墊付,一生善行不計,積功累德,勤修心性,氣質穩重,不犯諸惡,終於修成了菩薩果。”
李方明拜謝在家菩薩指教,感覺如此行為接近眾生更易,盡心盡力,發揮菩薩救苦救難精神,終於有成,頌賀之!再拜請一位菩薩,一身樸素灰衣,光頭圓滿,甚有福德相,請教他如何修成正果。
德仁菩薩說:“我是在家修道居士,受朋友引進拜師學道,由師授記之後,了悟人生真理,以度眾生,亦參修儒道,發覺其中妙理與佛典無異,平生不排斥儒道,道德經、清靜經、四書五經等皆潛研默化,所以常與道家修士談道,舉凡修身養性之書,皆詳加研修,亦曾煆煉八段錦、內外功等,一生樂道為善,廣度有緣向善,濟貧救世更是盡力而為,所以修成菩薩果位。”
李方明拜謝德仁菩薩指點,聽罷菩薩一番話,覺得此身修道事非輕,不論皈依那一個宗派,濟人利世是一定的功課,沒有這種助人的精神,即顯不出慈悲心腸,也達不到菩薩資格,一位不肯幫助別人的人,心腸窄小,只裝著自己,無法通達無限境地,所以成就總是有限!
濟佛說:“願世人都擁有一副好心腸,才不會生癌腐爛,今日就此拜辭大士了!”觀音說:“時刻不早,送二位回堂,歡迎常臨!”李方明拜謝觀音菩薩慈悲度化,隨濟佛回堂,結束了今日課程。
後記:你看不會游泳的人,若在游泳池中不會下沉,一定是帶了救生圈,救生圈灌滿了空氣,圈中空然無物,所以才能上浮,既知這個原理,當自己踏在水上時,自念為一粒氣球,身空無一物,自然飄浮在空中,不信可觀竹筒、氣球、鐵桶等物,只要空不洩氣,抱元守一,不動一念,則不會下沉。這表示一個人活在世上,不可貪執世上形形色色,否則容易落於六道輪回,如能放下一切,不為世俗物情愛欲所累,將自身充滿“浩然正氣”,則身如氣球,不為外物牽累引導致墮落,自然可以飛升上界,如四大皆空,水就裝不住,所以就沒有沉溺危險,人若能一塵不染,視水視物如浮雲,自能行水如雲,超脫苦海,不再輪回了。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