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避免氣候災難》閱讀心得(閱讀也是自我投資)

2022-08-29·7 分鐘

本集介紹

比爾蓋茲指出的數據也同樣令我驚訝,每年全球約排放510億噸的溫室氣體,而2020年全球竟然才減少5%。
而人類用電的比例排放溫室氣體的比例只達總體的1/4,交通運輸也比想像中來得低。
的確我們不太可能不用電,不開車,不搭大眾交通運輸。即使做到,那也仍有30%的溫室氣體是來自於石化工業的產品,而舉凡牙刷到住的房子,都是我們日常不可或缺的必需品。
好消息是,如果不考量政治的因素,把現有的火力發電模式全數變更為不需排放CO2的發電模式,且所有儲能系統都改成電池,所有路上跑的車都改成電動車,所有飛機動力都改成電動電池(事實上,現有的電動飛機約只能載2個人)。那淨零碳排就不是夢想,是有可能實現的現實。(這還不包含計算能將CO2捕捉,化成可利用資源的技術)
對於全球經濟趨勢的預測,有一件事情是很肯定,未來哪個國家能在淨零碳排這件事上取得領先,誰就是未來的領頭羊。
那回過頭來,我們有沒有更有效率,更不用排出溫室氣體的發電方式呢?
答案是備受社會爭議的-核能。
簡單來說,核能不需要燃燒石化燃料就可發電,但會產生有輻射廢棄物。
而車諾比核電廠和福島核災讓社會輿論對於任何要發展核能的國家都被撻伐。
後續調查報告告訴我們,車諾比是人為疏失; 福島記取教訓,採用柴油發電機為備用冷卻電源, 但海嘯一來,就先將處於低漥處的柴油發電機先淹沒了,後續處於壓力鍋狀態下的燃料爐因無法冷卻,理所當然就爆炸了。
冷血一點說,因為核災所死的人約數千人,因氣候變遷所死的人每年約80萬人。
再者,目前世界上運作的核能電廠,多是採用1940,1960年代的設計,核能電廠已經25年沒有創新了。
行波反應爐,是一個新的核能反應爐設計,可用核廢料作為燃料,其冷卻採氣冷設計而非水冷,爐內維持1大氣壓而非高壓,本身設計就是來承受地震、海嘯、墜機等天災的。
目前建造一台新式核能發電廠時間約需7年,且目前只有一台花費1年多打造的樣機。這是目前被世人挑戰的點。
而這一切,就在2018年,眼看就要跟中國簽約進行新式核能發電廠的建造時,川普發起了中美貿易戰爭,在這之前的一切談判和協商都化為烏有。
目前還有核融合電廠在研發中,最快成功也會落在2030年。
那在科技創新之前,我們能做什麼呢?
大概有三件事是我會開始去嘗試的:每周開始有一餐不吃肉。投票給關心氣候變遷的候選人。多走樓梯,少搭電梯。最重要的是,如果有任何人想了解如何減緩溫室效應,
我會推薦他去看《如何避免氣候災難》這本書。

Powered by Firstory Hosting